【生物】湖北省鄂东南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北省鄂东南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湖北省鄂东南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物的细胞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颤藻、念珠藻、黑藻都是蓝藻,都没有细胞核 B. 蓝藻细胞、细菌细胞中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并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C. 蓝藻是原核生物,它有细胞壁,拟核内的 DNA 可以与蛋白质结合 D. 用电镜观察乳酸菌和酵母菌,视野中均可观察到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颤藻和念珠藻属于原核生物,不含细胞核,黑藻有细胞核,A错误;‎ B、蓝藻细胞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错误;‎ C、蓝藻都是原核生物,都有细胞壁,体内的DNA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如DNA聚合酶等,C正确;‎ D、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内质网,D错误。‎ 故选C。‎ ‎2.蛋白质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有关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的膜蛋白有关 B. 蛋白质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分裂、运动、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 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一旦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便会失去生物学活性 D.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膜上的载体蛋白有关而与其基本骨架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膜上的磷脂和绝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流动的,因此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具有流动性。‎ ‎(3)细胞膜的外表面分布有糖被,具有识别功能。‎ ‎3、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 ‎【详解】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数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A正确;‎ B、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纤维状网架体系,在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细胞物质运输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B正确;‎ C、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酶,其空间结构一旦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就会失活,C正确;‎ D、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膜上的载体蛋白有关,与其基本骨架的流动性也有关,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 B. 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产生的原因是细胞分裂 C. 细胞也对整体的其它细胞起作用 ‎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细胞学说的内容有: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 3 种生物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相对值)的曲线图,假设 3 种生物在一天中呼吸速率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动物 B. b、c 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b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D. a、b、c 都有可能是原核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a没有CO2的吸收,只有CO2的释放,它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曲线有CO2的吸收,它是生产者;c曲线一直有CO2的吸收,说明了c代表的生物与光照无关,它是一些化自养型微生物;这里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A、由曲线图可知,a曲线代表的生物只进行CO2的释放,说明只进行细胞呼吸,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可能是动物,A正确;‎ BC、b、c曲线都存在CO2的吸收,说明能够利用CO2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其中b曲线与光照有关,是光能自养型的生产者,如绿色植物或者光合细菌,但是不能代表化能自养型生物,B正确,C错误;‎ D、根据以上选项分析可知,a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b属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c曲线与光照无关,可能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因此a、b、c 都有可能是原核生物,D正确。‎ 故选C。‎ ‎5.如图为哺乳动物体内位于小肠绒毛基部的上皮细胞(a),不断增殖、分化形成吸收细胞(b)后向上迁移,补充小肠绒毛顶端凋亡的细胞(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 细胞核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B. 已分化的 b 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C. b 细胞衰老后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代谢速率减慢 D.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 ‎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后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分化了的细胞仍具有细胞的全能性,分化程度越高的细胞全能性越低。‎ ‎3、据图示可知a为细胞增殖过程,b为细胞分化过程,c为细胞凋亡过程。‎ ‎【详解】A、细胞分化并不会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因此a、b细胞核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A正确;‎ B、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B正确;‎ C、细胞衰老后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细胞代谢的速率减慢,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各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是细胞坏死,D正确。‎ 故选C。‎ ‎6.许多实验需要先制作临时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实验步骤错误的是( )‎ A. 质壁分离: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 0.3g/ml 蔗糖溶液→观察 B. 线粒体的观察:取口腔上皮细胞→健那绿染色→制片→观察 C. 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苏丹Ⅲ染色→洗去浮色→盖上盖玻片→观察 D.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装片→观察→滴入0.3g/mL蔗糖溶液→观察→滴入清水→观察;根据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之间的位置关系判断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情况。‎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实验材料,制成涂片,然后水解,水解后需要先冲洗涂片,然后才能染色,顺序不能颠倒;根据细胞内染色的区域的颜色判断DNA、RNA的分布情况。‎ ‎3、脂肪鉴定的实验中以花生子叶为实验材料可以采用切片法进行实验,步骤:切取花生子叶薄片→苏丹Ⅲ或苏丹Ⅳ染色→50%酒精洗去浮色→制片→观察脂肪颗粒。‎ ‎4、观察细胞内的线粒体,实验步骤:取口腔上皮细胞→健那绿活体染色剂进行染色→制片→观察,细胞内被染成蓝绿色的即为线粒体分布的场所。‎ ‎【详解】A、质壁分离: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0.3g/ml蔗糖溶液→观察,A正确;‎ B、线粒体的观察:取口腔上皮细胞→健那绿染色→制片→观察,B正确;‎ C、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C正确;‎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D错误。‎ 故选D。‎ ‎7.“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杂交实验中, 的表现型否定了融合遗传,也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B. 孟德尔杂交实验中 3:1 性状分离比的得出不一定依赖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 “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 X 染色体上,而 Y 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属于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假说内容 D. 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是由萨顿采用假说—演绎的方法通过对蝗虫减数分裂过程的研究而提出,并由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得以验证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2、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的假说内容: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 X 染色体上,而 Y 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3、萨顿通过对蝗虫减数分裂过程的研究,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过比较看得见的染色体与看不见的基因的关系,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详解】A、孟德尔的杂交实验,F1的表现型并没有否定融合遗传,也没有证实基因的分离定律,F1的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否定了融合遗传,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 B、孟德尔杂交实验中 3:1 性状分离比的得出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错误;‎ C、摩尔根提出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属于假说的内容,C正确;‎ D、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的实验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C。‎ ‎8.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孟德尔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Ⅰ、Ⅱ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Ⅲ、Ⅳ小桶分别代表两对同源染色体 B. 甲同学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乙同学模拟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C. 利用Ⅰ、Ⅱ模拟的过程发生在③,利用Ⅲ、Ⅳ模拟的过程发生在②‎ D. 利用Ⅰ、Ⅱ、Ⅲ、Ⅳ进行有关模拟实验,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Ⅰ与Ⅱ、Ⅲ与Ⅳ桶中小球数量必须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Ⅱ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规律实验;Ⅲ、Ⅳ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Ⅰ、Ⅱ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Ⅲ、Ⅳ小桶分别代表两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 B、Ⅰ和Ⅱ中的D和d是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所以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乙同学模拟了亲本产生配子时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 C、利用Ⅰ、Ⅱ模拟的过程发生在③,即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利用Ⅲ、Ⅳ模拟的过程发生在②,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 D、I、Ⅱ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规律,I、Ⅱ小桶中,每个桶中不同的小球必须相等,但桶与桶之间的数量不一定要求相等,D错误。‎ 故选D。‎ ‎9.蝴蝶的性别决定为 ZW 型,有一种极为罕见的阴阳蝶,即一半雄性一半雌性的嵌合体,其遗传解释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推断,Z 和 W 染色体上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阴阳蝶的出现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C. 若阴阳蝶能产生配子,则其次级卵母细胞比次级精母细胞多 1 或 2 条染色体 D. 过程Ⅰ体现了细胞识别功能,通过联会形成受精卵;过程Ⅱ、Ⅲ表达的基因完全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蝴蝶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中ZZ表示雄性,ZW表示雌性。含有ZW性染色体的为雌性,而只有ZZ染色体的表现为雄性,因此决定雌性生殖器官生长发育的基因可能位于W染色体上。‎ ‎【详解】A、从图中无法推断Z和W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A错误;‎ B、阴阳蝶的出现是由于部分细胞丢失了W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在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B正确;‎ C、若阴阳蝶能产生配子,则其次级精母细胞比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少 1 条或相等,C错误;‎ D、过程Ⅰ表示受精作用,体现了细胞识别功能,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但此时不发生减数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ZW的联会配对;过程Ⅱ、Ⅲ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两个过程所表达的基因不是完全不同,有些基因在两种细胞中均表达,如呼吸酶基因、ATP合成酶基因,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关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DNA 复制特点”具体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某双链 DNA 分子中,G 占碱基总数的 38%,其中一条链中的 T 占该 DNA 分子全部碱基总数的 5%,那么另一条链中 T 在该 DNA 分子中的碱基比例为 5%‎ B. 一个有 1000 个碱基对的 DNA 分子,其中一条链的碱基 A:T:C:G=1:2:3:4,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种 C. 如果一个 DNA 中碱基 A 是 a 个,该 DNA 复制 n 代后至少需要碱基 A 的个数是 D. 某基因含有 800 个氢键,经过转录形成的 mRNA 可能含有 300 个碱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2、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详解】A、某双链DNA分子中,G占碱基总数的38%,则该DNA分子T占碱基总数的1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一条链中的T占该DNA分子全部碱基总数的5%,则占该链的比例为10%,那么另一条链中T占该链的比例为14%,占DNA分子全部碱基总数的比例为 7%,A错误;‎ B、一个有 2000个碱基的DNA分子,但由于一条链的碱基A:T:C:G=1:2:3:4,碱基对的排列方式小于种,B错误;‎ C、如果一个DNA中碱基A是a个,该DNA复制n代后至少需要碱基A的个数是,C错误;‎ D、由于A=T、C=G,A与T之间含有两个氢键,C与G之间含有三个氢键,设A和T 各有x个,C和G ‎ 各有y个,2x+3y=800,由x和y为整数,x=100时,y=200。A+T+C+G=600,DNA为双链,RNA为单链,故RNA含碱基300个,D正确。‎ 故选D。‎ ‎11.下列有关转录和翻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 DNA 转录和翻译过程均有特定运输工具搬运原料到指定位置 B. 转录形成的 mRNA 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C. 原核生物中同一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能同时进行;真核生物中同一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不能同时进行 D. 一般复制以完整 DNA 分子为单位进行,转录则以基因为单位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tRNA来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2、tRNA的作用是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转运RNA具有专一性,一种转运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来转运。‎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详解】A、细胞内DNA转录过程没有特定运输工具搬运原料到指定位置,A错误;‎ B、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B错误;‎ C、原核生物中同一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能同时进行,但真核生物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同一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C错误;‎ D、一般复制以完整DNA分子为单位进行,转录则以基因为单位进行,D正确。‎ 故选D。‎ ‎12.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基因型为 Aa 的植物体通过基因重组自交产生 aa 的子代 B.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和数目的改变 C. 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不一定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基因突变可以使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染色体数目改变不影响基因结构,但往往会引起基因数目的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它们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详解】A、一个基因型为Aa的植物体自交产生aa的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故A错误;‎ B、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必然导致基因数目的改变,但不一定导致基因种类的改变,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因此可以改变基因的种类,但是不改变基因的数目,染色体数目改变不影响基因结构,但往往会引起基因数目的改变,D错误。‎ 故选C。‎ ‎13.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法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在育种上已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都是通过产生新的基因而获得优良性状的 B. 杂交育种能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起来,但育种周期长;而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后代高度不育 C. 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分别是得到多倍体和单倍体 D. 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染色体加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杂交育种(1)原理:基因重组;(2)方法:杂交,连续自交,不断选种。‎ ‎2、诱变育种(1)原理:基因突变;(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3、单倍体育种(1)原理:染色体变异;(2)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4、多倍体育种(1)原理:染色体变异;(2)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详解】A、由于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基因,所以诱变育种可产生新的性状,而杂交育种是原有性状的重新组合,不能产生新的性状,A错误;‎ B、杂交育种能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起来,但育种周期长,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后代都是纯合体,也都可育,B错误;‎ C、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可育的二倍体植株,C错误;‎ D、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过程都用秋水仙素处理达到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的,D正确。‎ 故选D。‎ ‎14.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 Dd 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纯合高茎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B. 一片林中的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由一个物种进化成的两个种群 C.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相互适应的特征 D.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一定越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共同进化是指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选择,从而共同进化。‎ ‎【详解】A、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基因型频率改变了,但是基因频率不变,说明豌豆未发生进化,A错误;‎ B、一片林中的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属于同一个物种,B错误;‎ C、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正确;‎ D、生物在进化上的地位是根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来划分的,进化地位越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D错误。‎ 故选C。‎ ‎15.设计制作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说法合理的是( )‎ A. 应该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B. 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部分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C. 生态缸由于生物种类不多,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具有双向性 D. 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生态缸要连通氧气泵,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缸的制作:‎ ‎(1)生态缸必须是密闭的,不能有任何物质投入;‎ ‎(2)生态缸必须放在光下,但要放在散射光下,避免直射光照射;‎ ‎(3)生态缸中生物的种类和比例要适中。‎ ‎【详解】A、应该将生态缸放在散射光下,放置于室内通风的地方,A正确;‎ B、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 C、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C错误;‎ D、生态缸是密闭的,D错误。‎ 故选A。‎ ‎16.调查种群密度或丰富度时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结果偏大的是( )‎ A. 使用大网眼的鱼网进行标志重捕调查池塘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B.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未震荡试管取培养液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震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3、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4、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 ‎【详解】A、使用大网眼的鱼网进行标志重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会使结果偏小,A错误;‎ B、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用血球计数板技术前未震荡试管取培养液会导致结果偏大或者偏小,B错误;‎ C、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结果偏大,C正确;‎ 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没有开灯会导致结果偏小,D错误。‎ 故选C。‎ ‎17.温室效应与大气中过多,碳循环失衡有关,根据下图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应该增加异养生物 a 指向无机环境的箭头 B. 大气中的增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 C. 植树造林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含量 D. 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以及能量流动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碳循环的知识点:‎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生物群落。‎ ‎6、温室效应:(1)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学染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 ‎(2)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作用,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提供植树造林。‎ ‎【详解】A、由图可知,异养生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应指向无机环境,A正确;‎ B、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B正确;‎ C、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都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正确;‎ 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该图不能表示能量流动过程,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碳循环的过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碳循环的过程以及特点,识记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识图分析判断图中的生物成分及其功能,理解碳循环的不平衡导致的温室效应及其采取的措施,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1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摄入过咸的食物,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当人体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速率会降低 C. 寒冷环境下虽然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 D. 当人体内尿酸含量过高会引起痛风,属于稳态失调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3、饮食过咸或失水过多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使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经过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详解】A、摄入过咸的食物,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当人体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会紊乱,B错误;‎ C、寒冷环境下的产热和散热均大于寒冷环境,C正确;‎ D、内环境中尿酸含量过高属于内环境失调,D正确。‎ 故选B。‎ ‎19.神经细胞 A 能释放某抑制性神经递质①作用于 B 神经元,A 细胞膜上神经递质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递质运回细胞 A。某药物能够抑制该递质运载体的功能,干扰 A、B 细胞间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 ①释放的神经递质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 B 产生兴奋 C. 该神经递质只能由细胞 A 释放作用于细胞 B 使兴奋单向传递 D. 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该神经递质的作用时间缩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神经细胞A与神经细胞B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构成为突触,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且神经递质的释放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具有单向性。‎ ‎【详解】A、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 B、由题目信息可知,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B神经元兴奋,B错误;‎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递质只能由细胞 A 释放作用于细胞 B 使兴奋单向传递,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递质作用后不能运回细胞,A药物会使该神经递质的作用时间延长,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并分泌,通过体液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 B. 生长素的的作用表现两重性均是因为植物某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的 C. 植物生长发育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D. 植物激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直接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有多种。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详解】A、植物没有内分泌腺,A错误;‎ B、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弯曲生长,生长素两重性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B错误;‎ C、植物生长发育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激素起调节作用,酶起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C。‎ ‎21.呼吸作用过程中在线粒体的内膜上NADH将有机物降解得到的高能电子传递给质子泵,后者利用这一能量将H+ 泵到线粒体基质外,使得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 浓度提高,大部分H+ 通过特殊的结构①回流至线粒体基质,同时驱动ATP合成(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 由膜间隙向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好氧细菌不可能发生上述过程 C. 上述能量转化过程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电能→ATP中的化学能 D. 结构①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通道(载体)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和题图:根据“有机物降解”、“高能电子”、“驱动ATP合成”,可以确定能量转化的过程;‎ 图中结构①能够驱动ATP的合成,说明H+通过特殊的结构①不需要消耗能量,并且可以作为ATP合成酶。‎ ‎【详解】A. 根据题意可知,“使得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提高”,因此H+由膜间隙向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并且需要借助于载体①,因此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 B.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可能发生上述过程,B正确;‎ 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上述过程中能量转化过程是: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电能→ATP中活跃化学能,C正确;‎ D. 根据题意可知,结构①能够驱动ATP合成,因此是一种具有ATP合成酶活性的通道(载体)蛋白,D错误。‎ 故选:D。‎ ‎22.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细胞甲、乙、丙、丁均来自该动物的同一器官,此器官是睾丸或卵巢 B. 曲线图中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是FG段 C. 只有甲细胞具有 4 个染色体组 D. CD 段对应于甲细胞、丙细胞在 FG 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细胞分裂图像可知:图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图,丙为减Ⅰ后期图,丁为减Ⅱ中期图。‎ 分析坐标图: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乙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减二时期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FGHI属于减数分裂。‎ ‎【详解】A、图1中,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的分配是均匀的,称为初级精母细胞,所以此器官是睾丸(精巢)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G段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B正确;‎ C、图中甲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乙和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丁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因此只有甲图有4 个染色体组,C正确;‎ D、曲线AE段包括有丝分裂全过程,其中CD段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对应甲图,FG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丙为减Ⅰ后期图,因此丙细胞在 FG 段,D正确。‎ 故选A。‎ ‎23.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子细胞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子细胞含3H的DNA分子数为N/2‎ C.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D. 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答案】C ‎【解析】‎ 若进行有丝分裂,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含1个3H标记DNA)复制后成为1条含2条单体(每条单体含1个DNA,该DNA2条链:1条3H标记,1条没有)的染色体,故第一次形成的2个子细胞都含3H标记的染色体,第二次分裂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2条单体(1条单体3H标记,1条没有),由于后期染色单体分离是随机的,有可能刚好各一半3H标记染色体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也可能全部3H标记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还可能多种不确定情况,A错误;若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是成对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单体都含3H,故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单体都含3H,都含3H,这样第二次分裂是单体分离,形成的4个精细胞每条染色体都含3H,B错误;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有3H,可能进行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正确;由前面分析可知,若进行减数分裂,所有细胞中都含有3H,D错误。‎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因为题目中不能确定是进行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所以都要考虑,要注意:若是有丝分裂,分裂两次,DNA复制2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2N;若是减数分裂,细胞分裂两次,DNA只复制1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为N.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DNA复制了一次,亲代DNA复制一次成为两个DNA分子,亲代的两条母链分布在两个DNA分子中,若子细胞中都含有3H,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四个精子都有标记。‎ ‎24.果蝇是遗传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如图甲是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字母代表基因)及性染色体放大图,其中图中 I 片段为 X、Y 染色体的同源部分,、片段为 X、Y ‎ 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野生型果蝇(纯合子)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遗传方式,设计了如乙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甲图中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可以是Ⅱ、Ⅲ、Ⅳ、Y,该果蝇的基因型为 ‎ B. X 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有些与性别无关联 C. 若在雌、雄果蝇个体中均有圆眼、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 若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的区段,也有可能位于 X 和 Y 染色体的 I 区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甲图中果蝇的性染色体为XY,则该果蝇为雄果蝇,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染色体组中含的都是非同源染色体,故甲图中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可以是Ⅱ、Ⅲ、Ⅳ、Y或者Ⅱ、Ⅲ、Ⅳ、X。‎ 分析乙图可知,亲代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果蝇杂交,子一代全部表现为圆眼,故圆眼对棒眼为显性,子一代的雌雄果蝇杂交,子二代的果蝇无论雌雄都是圆眼:棒眼=3:1,则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性别无关,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A、X、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不能存在于同一个染色体组中,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是Ⅱ、Ⅲ、Ⅳ、X(或Y),由于图示细胞中性染色体为XY,所以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A正确;‎ B、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该染色体上的性状遗传均与性别相关联,B错误;‎ C、图乙中若中雌、雄果蝇个体中均有圆眼、棒眼,说明颜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正确;‎ D、图乙中若中圆眼:棒眼=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说明颜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有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Ⅱ1区段,也有可能位于X和Y染色体的I区段,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X、Y染色体的特点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果蝇染色体的组成和染色体组的概念,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应用,掌握分离定律的应用及其常见的分离比,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能够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点分析图示,利用伴性遗传的规律解决问题。‎ ‎25.甲图表示将杀死的 S 型菌与 R 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乙图为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R 型细菌在 bc 段下降是由 S 型细菌引起的 B. 图甲中,S 型细菌增多主要通过增殖而来 C. 图乙的上清液具有放射性,而沉淀物一定不会出现放射性 D. 图乙中若用标记亲代噬菌体,所得子代噬菌体大部分有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之后由于免疫系统的破坏而降低;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导致小鼠免疫能力降低,因此R型细菌和S型细菌都大量增殖。‎ 分析乙图: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没经过搅拌过程或搅拌不充分,则很多噬菌体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过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 ‎【详解】A、图甲中,R型细菌在bc段下降是由小鼠免疫系统引起的,A错误;‎ B、S型细菌数量从 0 开始增多是由于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繁殖的结果,但在后期主要是通过细胞增殖而来,B正确;‎ C、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经过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图乙的上清液具有放射性,但沉淀物中也会出现放射性,C错误;‎ D、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用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B。‎ ‎26.某研究小组进行某植物的栽培试验,图 1 表示在适宜的光照、浓度等条件下测得的光合曲线和黑暗条件下的呼吸曲线;图 2 为在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连续 24 h 测定的温室内浓度以及植物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图 1 中,当温度达到 30 ℃时,植物总光合作用速率最大 B. 6 h 时,图 2 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C. 该植株在进行光合作用且吸收的量为 0 时,在两图中的描述点共有 4 个 D. 18 h 时,图 2 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产生的量大于线粒体消耗的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淀粉等有机物。‎ ‎3、据图分析:图1中,实线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变化。‎ 图2中的CO2吸收速率表示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室内CO2浓度变化可表示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从曲线可知实验的前3小时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6h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此时细胞既不从外界吸收也不向外界释放CO2,其呼吸产生的CO2正好供应给光合作用,所以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4个,即6、18小时。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净光合速率,当CO2吸收速率大于0时就有有机物的积累,因此图中6~18h均有有机物的积累。‎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的虚线表示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而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图中看出,当温度达到30℃时,净光合速率最大,而呼吸速率也较大,故此时植物总光合作用速率最大,A正确;‎ B、分析图2可知,6h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为0,此时密闭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大值,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合成作用强度相等,因此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等,B正确;‎ C、图2中当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净光合速率为0,处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曲线的拐点,因此图2中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2个,图1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的温度条件是40℃,共3个,C错误;‎ D、分析图2可知,18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度等于0,说明此时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有氧呼吸的强度,因为植株的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所以植株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产生的O2量就必须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这样才能保证非叶肉细胞的O2供应,而使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有氧呼吸的强度,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有氧呼吸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27.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a、b、c、d、e 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 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a+b+c+d B. 图中 d 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肯定大于初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 D. 第四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b)×10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⑤表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该能量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①②③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④表示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A、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e,A错误;‎ B、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次级消费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正确;‎ C、如果是人工生态系统,人工投放有机物能量被初级消费者固定后比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多,C错误;‎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b)× 100%,D错误。‎ 故选B。‎ ‎28.下列关于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 下丘脑中有参与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 C. 下丘脑可通过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垂体来调节和管理内分泌腺 D. 下丘脑受损后,人体的体温和血糖调节能力都将完全丧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下丘脑中有参与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B正确;‎ C、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下丘脑,C错误;‎ D、下丘脑受损后,人体的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因为胰岛会直接感受血糖的变化而分泌激素进行调节,D错误。‎ 故选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29.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发生在高等植物、藻类和光合细菌中。‎ ‎(1)光合作用旺盛时,很多植物合成的糖类通常以淀粉的形式临时储存在叶绿体中,假如以大量可溶性糖的形式存在,则可能导致叶绿体__________。在碳(暗)反应中,RuBP 羧化酶(R 酶)催化与 RuBP()结合,生成 2 分子,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除光照条件外主要还包括__________(写出两个)。‎ ‎(2)R 酶由 8 个大亚基蛋白(L)和 8 个小亚基蛋白(S)组成。高等植物细胞中 L 由叶绿体基因编码并在叶绿体中合成,S 由细胞核基因编码并在___________(具体场所)合成后进入叶绿体,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中与 L 组装成有功能的酶。‎ ‎(3)研究发现,原核生物蓝藻(蓝细菌)R 酶的活性高于高等植物,有人设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蓝藻 R 酶的 S、L 基因转入高等植物,以提高后者的光合作用效率。研究人员将蓝藻 S、L 基因转入某高等植物(甲)的叶绿体 DNA 中,同时去除甲的 L ‎ 基因。转基因植株能够存活并生长。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的 R 酶活性高于未转基因的正常植株。有人说由上述实验不能得出“转基因植株中有活性的 R 酶是由蓝藻的 S、L 组装而成”,请你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组实验证明“转基因植株中有活性的 R 酶是由蓝藻的 S、L 组装而成”。(只要求写出实验思路,不写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吸水涨破 (2). 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3).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4). 基质 (5). 将蓝藻S、L基因转入甲的叶绿体DNA中,同时去除甲的S、L基因,观察转基因植株能否存活并生长,检测该转基因植株R酶的活性。‎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过程图:‎ ‎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1)光合作用旺盛时,很多植物合成的糖类通常以淀粉的形式临时储存在叶绿体中,假如以大量可溶性糖的形式存在,则引起叶绿体渗透压增大,可能导致叶绿体吸水涨破。在碳(暗)反应中,RuBP羧化酶(R酶)催化CO2与RuBP(C5)结合,生成2分子C3。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除光照条件外还包括温度、CO2浓度等;内部因素包括色素含量及种类、酶的含量及活性等。‎ ‎(2)R酶由8个大亚基蛋白(L)和8个小亚基蛋白(S)组成。高等植物细胞中L由叶绿体基因编码并在叶绿体中合成,S小亚基蛋白由细胞核基因编码并在细胞质基质中由核糖体合成后进入叶绿体,由于R酶催化CO2的固定反应,因此在叶绿体的基质中与L组装成有功能的酶。‎ ‎(3)由上述实验不能得出“转基因植株中有活性的R酶是由蓝藻的S、L组装而成”的推测,因为转基因植株仍包含甲植株的S基因,不能排除转基因植株中R酶由蓝藻的L蛋白和甲植株的S蛋白组成。因此补充的实验思路为:将蓝藻S、L基因转入甲的叶绿体DNA中,同时去除甲的S、L基因,观察转基因植株能否存活并生长,检测该转基因植株R酶的活性。‎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理解暗反应发生的场所和物质变化过程和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题意能够正确补充实验思路,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30.2018 年 5 月 18 日至 19 日,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对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1)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不同的生态系统群落组成不相同,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 ‎(2)全球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 ‎(3)生物多样性锐减,也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就是______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保护生态系统要依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生态系统信息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时常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这种方法属于_________防治。‎ ‎【答案】 (1). 物种组成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3). 基因(遗传) (4). 负反馈调节 (5). 生物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不同的生态系统群落组成不相同,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3)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物种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保护生态系统要依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信息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时常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这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识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理解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整体题目难度较小。‎ ‎31.女娄菜是雌雄异株的植物,性别决定类型属于 XY 型且控制株色(D、d)和控制叶形(E、e)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将都缺失同一条染色体(含 D 或 d 的染色体)的植株杂交,结果如图。已知缺失一条常染色体的植株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一条常染色体的雌雄配子成活率极低且相等,缺失一对常染色体的植株不能成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 D、d 和 E、e 遵循________定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 ‎(2)子代绿色阔叶雌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子代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缺失一条常染色体的雌雄配子成活率正常,缺失一对常染色体的植物不能成活。那么中绿色阔叶雌:绿色窄叶雄:紫色阔叶雌:紫色窄叶雄为_______________。‎ ‎(4)若上图两个亲本中只有一方缺失了一条常染色体,另一方是正常的纯合子。利用该亲本再进行杂交实验,如果后代________________则是亲本中雄性植株缺失了一条常染色体。‎ ‎【答案】 (1). (基因的)自由组合 (2). D、d位于常染色体上,E、e位于X染色体上或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合理给分) (3). 、 (4). 、 (5). 2:2:1:1 (6). 全是绿色植株,无紫色植株(回答全是绿色植株即可)‎ ‎【解析】‎ ‎【分析】‎ 分析遗传图可知,子代中雄性个体只存在窄叶,雌性个体只存在宽叶,说明叶形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又由题意知,控制株色(D、d)和叶形(E、e)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子因此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子一代中无论雌雄都是既有绿叶又有紫叶,故控制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窄叶雌性个体与阔叶雄性个体杂交,后代雌性为宽叶,雄性为窄叶,因此就叶形来说亲本的基因型为XeXe和XEY,又知亲本是都缺失1条常染色体,且后代中绿色多,紫色极少,因此亲本基因型为DXeXe和dXEY。‎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d位于常染色体上,E、e位于X染色体上,即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故 D、d 和 E、e 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亲代的基因型为DXeXe和dXEY,则子代绿色阔叶雌的基因型为DdXEXe、DXeXe,子代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dXEXe、dXeY 。‎ ‎(3)如果缺失一条常染色体的雌雄配子成活率正常,缺失一对常染色体的植物不能成活。那么DXeXe和dXEY杂交,亲本DXeXe产生的配子为1/2DXe、1/2Xe,亲本dXEY产生配子为1/4dXE、1/4dY、1/4XE、1/4Y,则中1/4绿色阔叶雌:1/4绿色窄叶雄:1/8紫色阔叶雌:1/8紫色窄叶雄,即绿色阔叶雌:绿色窄叶雄:紫色阔叶雌:紫色窄叶雄2:2:1:1。‎ ‎(4)如果图中亲本中只有一方缺失了一条常染色体,假设是亲本中雌性植株缺失了一条常染色体,则亲本的基因型为DXeXe和ddXEY,由于缺失一条常染色体的雌雄配子成活率极低,后代中雌雄个体都含有绿色植株和极少数紫色植株;如果亲本中雄性植株缺失了一条常染色体,则亲本的基因型为DDXeXe和dXEY,后代中都含有D基因,全是绿色植株,无紫色植株。‎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把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分析图中杂交结果,正确推导亲代的基因型及其形成的配子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2.下图表示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神经元的某部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时,膜外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 在此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松果体细胞的作用是将___________转变为激素信号,从而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紧密连接起来。褪黑素由松果体细胞产生,能对身体不同部位的靶器官如下丘脑、垂体、睾丸等起作用的原因是____。‎ ‎(3)若要证明褪黑素对睾丸分泌雄激素具有促进作用,实验设计思路是:取发育状况相同的雄性成年小鼠 20 只,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切除松果体细胞,注射适量的褪黑素,乙组切除松果体细胞,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每天定时测量血液中雄激素含量。此实验过程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 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相连的松果体 (3). 神经系统活动的电信号 (4). 褪黑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并能与下丘脑、垂体和性腺等靶器官的受体结合 (5). 不能排除下丘脑和垂体对睾丸分泌性激素的影响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及其相连的松果体细胞作为效应器。‎ 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睾丸,并且在对雄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 ‎【详解】(1)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因此神经元的某部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时,膜外的电位变化为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该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及其所支配的松果体细胞作为效应器。‎ ‎(2)分析图解可知,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传出神经及其所支配的松果体细胞,松果体合成并分泌褪黑素,即松果体细胞能将(神经系统活动的)电信号转变为激素信号,从而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紧密连接起来。褪黑素由松果体细胞产生,能对身体不同部位的靶器官如下丘脑、垂体、睾丸等起作用的原因是褪黑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并能与下丘脑、垂体和性腺等靶器官的受体结合。‎ ‎(3)分析图解可知,性激素的调节受褪黑素的影响,同时受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的影响,而实验的自变量仅仅是否注射褪黑素,而不能排除下丘脑和垂体对睾丸分泌性激素的影响,因此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兴奋产生的机理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把握反射弧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识记激素调节的特点,理解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二)选考题 ‎33.【生物技术实践】‎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但不能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土壤中有一种好氧型细菌能把尿素分解成氨。欲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并予以纯化计数,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基本操作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细菌能分解尿素,有些细菌则不能,原因是前者能产生______________。‎ ‎(2)能在该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___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都能分解尿素,若在平板中加入酚红,目的菌落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3)筛选得到的菌落可以采用平板划线法进一步纯化,每次划线后接种环必须____________,才能再次用于划线。纯化获得的菌种可以保存在试管中,塞上棉塞或盖上封口膜,不能密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来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培养基含有和,其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 (1). 脲酶 (2). 不一定 (3). 周围指示剂变红(或周围出现红圈) (4). 灼烧并冷却 (5). 细菌有氧呼吸需要气体流通 (6). 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作为缓冲剂保持细胞生长过程中PH稳定 ‎【解析】‎ 分析】‎ ‎1、欲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分解尿素(产生脲酶)的细菌,所用培养基必须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尿素分解菌在该选择培养基上能产生脲酶;尿素分解菌产生的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氨,氨是碱性物质,可使酚红指示剂变红。‎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尿素分解菌能够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而不能产生脲酶的细菌不能利用尿素为氮源。‎ ‎(2)由于固氮菌也能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所以在该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不一定都能产生脲酶;尿素分解菌产生的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氨,氨是碱性物质,可使酚红指示剂变红。‎ ‎(3)采用平板划线法进一步纯化时,每次划线后接种环必须灼烧并冷却,才能再次用于划线。纯化获得的尿素分解菌是一种好氧型细菌,其有氧呼吸需要气体流通,故将该菌种保存在试管中时不能密封。‎ ‎(4)用来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培养基含有KH2PO4和Na2HPO4,一是其作为无机盐可以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二是作为缓冲剂保持细胞生长过程中PH稳定。‎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筛选和培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选择培养基的应用和微生物的接种方法,掌握尿素分解菌的筛选过程和原则,识记培养基中常见的成分及其作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把握尿素分解菌的筛选和鉴定方法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4.【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基因工程制药是制药行业突起的一支新军,自重组人胰岛素投放市场以来,利用转基因的工程菌生产的药物已有 60 多种。‎ ‎(1)从人的胰岛 B 细胞中提取 mRNA,通过_____________获得_________________用于PCR 扩增。‎ ‎(2)PCR 扩增可以在特定的仪器中加入模板 DNA、引物、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等物质后自动完成。设计引物时需要避免引物之间形成_______________,而造成引物自连。‎ ‎(3)利用大肠杆菌可以生产出人的胰岛素,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用大肠杆菌直接生产人的糖蛋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逆转录(反转录) (2). cDNA (3). dNTP(dATP、dTTP、dCTP、dGTP) (4). Taq酶(热稳定DNA聚合酶) (5). 碱基互补配对 (6). 不可以 (7).‎ ‎ 大肠杆菌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能对表达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 ‎【解析】‎ ‎【分析】‎ 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 ‎【详解】(1)从人的胰岛 B 细胞中提取 mRNA,可以以m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方法获得cDNA,然后用于PCR扩增目的基因。‎ ‎(2)PCR 扩增的条件需要:模板 DNA、引物、dNTP为原料、Taq酶等。设计引物时需要避免引物之间形成碱基互补配对,而造成引物自连。‎ ‎(3)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而人的糖蛋白的合成和加工过程中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与修饰作用,因此不可以用大肠杆菌直接生产出人的糖蛋白。‎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理解PCR扩增的过程和原理,掌握PCR扩增过程中的对引物的要求,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结构组成的区别,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