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B.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D.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最主要区别是有无细胞核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细胞是生命系统结构的基本层次。 【详解】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A正确。细胞是绝大多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无细胞结构, B错误。细胞中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以DNA为遗传物质, C正确。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最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2.下列有关DNA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 B.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C. DNA复制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D. 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DNA与ATP的组成元素,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对于DNA分子的组成元素及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详解】A、DNA和ATP的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H、O、N、P,A错误; B、沃森和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正确; C、DNA分子复制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错误; D、DNA分子中绝大多数的脱氧核糖与两个磷酸相连,D错误。 故选B。 3.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用斐林试剂鉴定糖尿病患者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 B. 脂肪的切片法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C. 鉴定奶粉中的蛋白质时,要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后再加入B液 D.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时,需使用盐酸解离细胞,便于染色 【答案】D 【解析】 葡萄糖为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因此可用斐林试剂鉴定糖尿病患者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A项正确;脂肪的切片法鉴定,需要制作相应的临时装片,且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色的脂肪颗粒,B项正确;鉴定奶粉中的蛋白质时,要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1mL,摇匀,再加入B液(0.01g/mL硫酸铜溶液)4滴,摇匀,C项正确;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时,细胞需保持活性,不能使用盐酸解离细胞,否则会导致细胞死亡,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了课本上的几个常考的重要实验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4.如图所示为某真核细胞内三种具有双层膜的结构(部分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a表示线粒体,[H]与氧结合形成水发生在有折叠的膜上 B. 图b表示叶绿体,其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 C. 图c中的孔道是大分子自由进出该结构的通道 D. 图a、b、c中内外膜面积差异最大的是图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显示a、b、c都具有两层膜.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都发生在线粒体中;b中内膜光滑,有类囊体,是叶绿体,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为上面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膜不连续,是核膜,上有核孔,有助于细胞质和细胞核进行物质信息交流。 【详解】A.a为线粒体,[H]与氧结合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A正确; B.b为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B正确; C.核孔具有选择性,C错误; D.图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内膜面积比外膜面积大,b、c中内外膜均平滑,面积相差不大,D正确。 【点睛】根据各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判断各类生物膜结构是解题关键。 5.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A. 各种细胞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 B.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C. 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是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D. 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包括多种酶和各种细胞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1、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能够正常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细胞保持完整性; 3、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是植物细胞有液泡和细胞壁,有的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也有中心体); 4、植物细胞的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5、植物细胞壁的功能是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6、最能体现细胞与细胞之间功能差异的是: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 7、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细胞中不同的细胞器具有不同的功能,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A正确; B、有人把细胞核比喻为细胞的“大脑”,是因为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正确; C、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将细胞与外界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 D、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细胞质基质中不包括各种细胞器,D错误。 故选D 6.下列关于细胞膜上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需要消耗ATP的运输方式一定需要载体的协助 B. —种物质进出同一个细胞的方式不一定相同 C. 人体中02只能进入细胞而不能运出细胞 D. 细胞膜内外物质种类不同可体现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答案】B 【解析】 A、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过程都需要消耗ATP,胞吞胞吐过程不需要载体的协助,A错误; B、—种物质进出同一个细胞的方式不一定相同,如神经细胞维持静息电位过程中,K+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而通过主动运输运出细胞,B正确; C、人体中O2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可以进入细胞也可以运出细胞,C错误; D、细胞膜内外物质种类不同可体现出细胞膜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点,D错误。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与实例 7.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光一段时间后,取蚕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中观察,然后用质量浓度为0.3g/mL的庶糖溶液取代清水,继续观察,结果如图所示。对此现象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 蔗糖溶液中的保卫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关闭 B. 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开放 C. 蔗糖进入保卫细胞后,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关闭 D. 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很快出现质壁分离并自动复原 【答案】A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蔗糖溶液中,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关闭,A正确;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开放,B错误;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关闭,但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蔗糖不能进入细胞,C错误;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吸水,没有质壁分离,也不会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D错误。 8.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分子中含有C、H、O、N、P五种元素 B. 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C. 细胞中能合成ATP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D. ATP形成ADP时最先断裂的是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ATP的结构简式、组成成分及元素、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 【详解】A、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A正确; B、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B正确; C、细胞内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合成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C错误; D、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形成ADP和Pi,D正确。 故选C。 9.如图为酵母菌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为酒精,则细胞质基质中会出现[H]的大量积累 B. 若a为酒精,则过程②会释放能量并合成少量ATP C. 若a为水,则过程②需要水分子作为反应物参与反应 D. 若a为水,则物质a和CO2中的氧原子都来自丙酮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过程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过程可能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也可能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若为有氧呼吸,a为水,若为无氧呼吸,a为酒精。 【详解】A、若a为酒精,说明②过程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产生的 [H]与丙酮酸反应生成了酒精和二氧化碳,故[H]不会大量积累,A错误; B、若a为酒精,说明②过程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B错误; C、若a为水,说明②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其中第二阶段需要水分子作为反应物参与反应,C正确; D、若a为水,则②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水中的氧来源于参与反应的氧气, CO2中的氧原子来自丙酮酸和参与反应的水,D错误。 故选C。 10. 下列有关生物学知识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施用过量的氮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B. 剪去果树衰老和变黄的器官,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C. 无土栽培时向培养液中泵入空气,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 D. 大豆植株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都来自根瘤菌 【答案】B 【解析】 【详解】A、作物吸收过多的氮素,叶片过于肥大,株间郁闭,通风透光能力下降,降低了作物群体的光能利用率,A错误; B、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及时去除植物衰老和变黄的器官,如植物老叶,从而使有机物更多地运输到果实或种子中,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B正确; C、无土栽培时向培养液中泵入空气,能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从而有利于植物吸收无机盐离子等生理活动,而吸收水分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大豆植株生长所需的氮元素来自根瘤菌,而其他的矿质元素从土壤中吸收,D错误。 故选B。 11.甲图和乙图表示某植物在适宜的CO2浓度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在B,点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或CO2浓度 B. 从乙图可以看出,当超过一定温度后,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C. 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D. 若光照强度突然由A变为B,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会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甲表示某植物在适宜的CO2浓度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温度的关系,A,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B,的限制因素是温度。乙图表示某植物在适宜的CO2浓度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由图可知其最适温度约为37℃,当温度超过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详解】图甲中,B,时,增加光照强度,每一条曲线的光合作用速率不变,但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说明此时的限制因素是温度,题目给出的CO2浓度适宜,所以CO2浓度不是该点的限制因素,A错误;当温度超过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下降,B正确;光合作用过程中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而酶的活性受温度等条件的影响,C正确;光照强度有A变为B,即增加光照强度,光反应加快,合成的ATP和[H]多,C3还原的速率加快,而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不变,结果是C3的含量降低,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A。 12. 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细胞分裂周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乙→甲时期 B.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产生的作用时期是甲→乙 C. 一个细胞周期指甲→甲全过程 D. 甲→乙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乙→甲时间长,为分裂间期,甲→乙时间短,为分裂期,DNA加倍发生在乙→甲(间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甲→乙(分裂期)后期,A错误; B、秋水仙素作用于甲→乙(分裂期)前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组加倍,B正确; C、一个细胞周期指乙→乙的全过程,C错误; D、DNA加倍发生在乙→甲(间期),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周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3.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大,提高了气体交换效率 B.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有助于物质运输的能量供应 C. 哺乳动物成熟精子中细胞质较少,有利于精子运动 D. 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所需养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圆饼状,这样使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A正确; B、线粒体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这样有助于物质运输的能量供应,B正确; C、哺乳动物成熟精子中细胞质较少,外形似蝌蚪,有利于精子运动,C正确; D、卵细胞体积较大,其相对表面积较小,不利于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D。 14.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减小 B.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 C. 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不利于个体生长发育 D. 癌细胞因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它能无限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癌变、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A、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变大,A错误; B、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前提条件是离体,B正确; C、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利于个体生长发育,C错误; D、癌细胞膜的糖蛋白减少,使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D错误。 故选B。 15.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 B.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向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加入放射性标记的T2噬菌体后即充分搅拌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新形成的T2噬菌体均检测不到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A错误; B、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向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加入放射性标记的T2噬菌体后,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C错误; D、32P标记噬菌体的DNA,DNA会注入到细菌中,因此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中,且新形成的部分T2噬菌体可以检测到放射性,D错误。 故选B。 16. 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中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染色单体数目比为2:1 B. 红绿色盲基因数目比为1:1 C. 同源染色体对数比为4:1 D. 核DNA数目比为2:1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单体数目为0,A错误; B、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色盲基因数目为2,女性携带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色盲基因数目为0或者2,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为0,C错误; D、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数目92个,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DNA数目46,D正确。 故选D。 17.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受精作用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B. 受精过程中精卵细胞的结合具有随机性 C. 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始 D. 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综合考查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基因重组等知识,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详解】A、B、受精作用中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可以随机结合,有性生殖的优越性体现在配子的多样性及配子结合的随机性,A、B正确; C、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后,受精卵开始分裂增殖形成生物个体,是新生命的开始,C正确; 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是在受精过程中,D错误; 故选D。 18.某二倍体雄性个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如下图,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黑色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分子 B. 图示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一定不是同源染色体 C. 出现基因E、e的原因一定是交叉互换的结果 D. 该细胞可能是第一极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细胞中含有Y染色体,又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大中不同,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A、由于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图示黑色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A错误; B、图示细胞是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所以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一定不是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出现基因E、e的原因可能交叉互换的结果,也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 D、由于是二倍体雄性个体进行减数分裂,所以该细胞不可能第一极体,而是次级精母细胞,D错误。 故选B。 19.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 B. 后代中出现亲代没有的表现型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染色体变异比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后果更严重 D. 单倍体植物高度不育的原因可能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详解】A、可遗传的变异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可遗传的变异不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也不会引起生物进化,A正确; 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所以后代中出现亲代没有的性状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正确; C、染色体变异可能会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和数目涉及的基因更多,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的种类,故引起的变异后果更严重,C正确; D、单倍体植物高度不育的原因是减数分裂时细胞内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D错误。 故选D。 20.下列是对a~h所示的生物体细胞图中各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图d、g,该个体一定是由雄配子发育而来的单倍体 B. 细胞中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是图f、h,该个体是二倍体 C. 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图a、b,但该个体不一定是三倍体 D. 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图c、f,该个体是四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根据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d、g;细胞中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是c、h图;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a、b图;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e、f图. 【详解】A、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d、g图,该个体是单倍体,也可能是雌配子发育而来,A错误; B、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c、h图,该个体可能是二倍体,B错误; C、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a、b图,该个体如果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则为三倍体,如果是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则为单倍体,C正确; D、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e、f图,该个体不一定是四倍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21.下列有关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运用γ射线等因素使基因发生定向突变而获得理想的品种 B. 运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能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 C. 对植物茎尖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能获得具抗病毒能力的品种 D. 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细胞质基因组中可降低对近缘植物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运用γ射线等因素使基因发生的突变是不定向的,需经过筛选和培育才能获得理想的品种,A项错误; B、运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的单倍体高度不育,还需对获得的单倍体幼苗进行人工诱导使其染色体加倍才能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B项错误; C、植物茎尖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对植物茎尖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能获得脱毒植物,但不能获得具有抗病毒能力的品种,C项错误; D、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细胞质基因组中,可避免外源基因随花粉扩散,从而降低对近缘植物的影响,D项正确。 故选D。 22.下列说法中,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相符的是 A. 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都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C. 长期使用抗生素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进而使细菌耐药性增强 D. 有性生殖的出现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详解】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A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不同物种之间会有影响,B正确;细菌产生抗药性是突变造成的,与抗生素无直接关系,杀菌效果下降,原因是自然选择保留了抗药性细菌,C错误;有性生殖的出现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D正确;因此,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相符的是C答案。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变异是不定向的,可以提供进化的原材料,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 23.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用纯合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做亲本进行杂交,F1全部为黄色圆粒。F1自交获得F2,在F2中让黄色圆粒的植株接受黄色皱粒植株的花粉,统计黄色圆粒植株后代的性状,其比例理论值应为 A. 16∶8∶2∶1 B. 15∶8∶3∶1 C. 4∶2∶2∶1 D. 25∶5∶5∶1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详解】F2中黄色圆粒占9/16,有4种基因型,1/9YYRR,4/9YyRr,2/9YyRR,2/9YYRr,其中YY:Yy=1:2,RR:Rr=1:2;黄色皱粒中有1/3YYrr,2/3Yyrr,YY:Yy=1:2,黄色皱粒人工传粉给黄色圆粒豌豆后,子代黄色:绿色=8:1,圆粒:皱粒=2:1,对于两对相对性状来说,(8黄色:1绿色)(2圆粒:1皱粒)=16黄色圆粒:8黄色皱粒:2绿色圆粒:1绿色皱粒,A正确。 24.如图是某一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曲线图分别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及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可发生在乙图中 B. 乙图可对应于de段和hj段 C. 甲图细胞可出现在精巢中,位于bc段内 D. bc段和hj可能对应于同一细胞分裂图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曲线图分别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及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变化,其中ab段是DNA复制形成的;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段是着丝点分裂导致的。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变化表示的是有丝分裂过程。 【详解】A、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可对应于曲线中的bc段,而乙图表示减数第二分裂不能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乙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对应于de段,但hj段只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 C、在动物的生殖器官(睾丸或卵巢)中,原生的生殖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所以甲图可出现在睾丸或卵巢中,位于bc段,C正确; D、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而hj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C。 25.已知某种植物紫色和红色色素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是:合成了红色中间产物就开红花,合成了紫色物质就开紫花,否则开白花。A(a)基因和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A. 紫花∶红花∶白花=9∶3∶4 B. 紫花∶白花=1∶1 C 紫花∶白花=9∶7 D. 紫花∶红花∶白花=9∶6∶1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A_B_为紫色,A_bb为红色,aaB_和aabb为白色。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为9A_B_:3A_bb:3aaB_:1aabb,即紫花∶红花∶白花=9∶3∶4 ,A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关键是从题图确定花色的基因型,然后从AaBb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9:3:3:1进行分析。 26.DNA分子共有碱基1400个,其中一条链上的(A+T)/(C+G)=2:5。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和第三次复制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依次是( ) A. 300、600个 B. 800、600 C. 600、800 D. 1200、800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一条链两个互补碱基和之间的比,等于整个DNA分子的比值,所以该DNA分子中A:T:G:C=2:2:5:5.又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所以A=T=200个。复制1个DNA需要200个T,DNA连续复制两次产生22-1=3个新的DNA,因此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200×3=600个;第三次复制产生23-22=4个新的DNA,因此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200×4=800个,C正确。 故选C。 27.如图表示发生在细菌中的某生理过程,以下相关说法错误是 A. 该图表示的是细菌基因表达的过程 B. “特定的酶”主要指RNA聚合酶 C. 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可以加快一条肽链合成的速度 D. 转录过程会始终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细菌中的某生理过程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分析题图:图示为发生在细菌中的某生理过程,包括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和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详解】A、图示为细菌中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即基因表达过程,A正确; B、“特定的酶”能催化转录过程,应为RNA聚合酶,B正确; C、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是为了同时合成多条相同肽链,加快翻译的速度,C错误; D、该过程会始终固定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D正确。 故选C。 2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及其实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隔代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B. 父母正常,其后代可能既患红绿色盲又患白化病 C. 正常双亲所含致病基因的基因重组是产生白化病女儿的原因 D. 人类遗传病包括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尤其是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 【详解】A、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隔代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世代相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A错误; B、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这两种遗传病的特点可知,父母正常,其后代可能既患红绿色盲又患白化病,B正确; C、正常双亲所含等位基因(其中含有致病基因)的分离是产生患病女儿的原因,C错误; D、人类遗传病包括基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29.如图所示为影响酶促反应的温度、pH和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影响乙W线的因素是温度,影响丙曲线的因素是pH B. 甲Ittl线中,A点与B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同 C 乙曲线中,D点与F点酶空间结构都被破坏且不能恢复 D. 丙曲线中,G点时对应因素升高,酶的活性不能到达H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低温酶的活性很低,但是酶并不失活,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酶失活,过酸和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酶失活,从图中来看,影响乙曲线的因素是温度,影响丙曲线的因素是pH值,A正确; B、甲曲线表示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关系,A点与B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同,A点的限制因素是底物浓度,与B点曲线到达饱和,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再是底物浓度,B正确; C、根据试题分析,乙曲线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点是低温条件,酶的活性很低,但是酶的空间结构并不被破坏,温度恢复,酶的活性即恢复,F点是高温条件,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即使温度恢复酶的空间结构也不能恢复,C错误; D、根据试题分析,丙曲线是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G点对应的因素是PH过低,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PH值升高,酶的活性不能到达H点,D正确. 故选C。 【点睛】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2、低温酶的活性很低,但是酶并不失活,酶活性不为0,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酶失活,酶活性为0,过酸和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酶失活,酶活性为0。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上升反应速率上升,达到一定程度后,酶达到饱和,反应速率不再随着底物浓度上升而上升。 30.用32P标记了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2N=20)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数和被标记的染色体数分别是 A. 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 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 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 D. 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相关知识。有丝分裂中期、后期染色体条数的分析:玉米的一个正常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条数为20,有丝分裂过程中只有后期染色体加倍(40),其他时期染色体条数与体细胞都相同(20),故无论经过几次分裂,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条数都是20,后期染色体条数都是40。 有丝分裂中期、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的分析:以1个DNA分子为例,双链被32P标记,转入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由于DNA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时,每个DNA分子中都有1条链被32P标记;第二次有丝分裂过程中,只有一半的DNA分子被32P标记;中期时,染色单体没有分开,而这2条没有分开的染色单体上,其中有1条被32P标记,导致整条染色体也被32P标记。 【详解】据分析可知玉米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后期染色体条数分别为20和40条。而第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时,每个DNA分子中都有1条链被32P标记;第二次有丝分裂过程中,只有一半的DNA分子被32P标记;中期时,染色单体没有分开,故被标记的染色体为全部20条,而后期由于染色单体的分开,染色体加倍,为40条,故被标记的染色体只有一半,即20条。 故选A。 31.某植物花色遗传受A、a和B、b两等位基因控制。当不存在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当存在显性基因时,随显性基因数量的增加,花色红色逐渐加深。现用两株纯合亲本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有白花植株和4种红花植株,按红色由深至浅再到白的顺序统计出5种类型植株数量比例为1:4:6:4: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和aaBB C. 同一花色的个体基因型最多有4种 D. 用F1作为材料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后代有3种表现型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知,该植物花色的性状是数量性状,F1自交得F2,F2中出现性状分离比是1:4:6:4:1,是16种组合,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四种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和AaBB、AaBb和AAbb与aaBB、Aabb和aaBb,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或者是AAbb×aaBB。由分析可知,控制该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由分析可知,亲本基因型有可能是AAbb和aaBB,B正确;由分析可知,同一花色的基因型最多是3种,C错误;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AaBb一种性状,Aabb和aaBb是一种性状,aabb是一种性状,共有3种表现型,D正确。 32. 如图所示,已知果蝇红眼(A)和白眼(a)由位于X染色体上Ⅰ区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果蝇刚毛(B)和截毛(b)由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Ⅱ区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突变型都表现隐性性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纯种野生型雄果蝇与突变型雌果蝇杂交,则F1中不会出现截毛 B. 若纯种野生型雄果蝇与突变型雌果蝇杂交,则F1中不会出现白眼 C. 若纯种野生型雌果蝇与突变型雄果蝇杂交,则F1中会出现截毛 D. 若纯种野生型雌果蝇与突变型雄果蝇杂交,则F1中会出现白眼 【答案】A 【解析】 【详解】A、若纯种野生型雄果蝇(XABYB)与突变型雌果蝇(XabXa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B,所以F1中不会出现截毛,A正确; B、由A项解析可得,后代基因型为XabYB的个体表现型为白眼刚毛,则F1中会出现白眼雄果蝇,B错误; C、若纯种野生型雌果蝇(XABXAB)与突变型雄果蝇(XabY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b,则F1中不会出现截毛,C错误; D、由C项解析可得,后代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b,全为红眼,则F1中不会出现白眼,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3.下列关于果蝇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果蝇的长翅基因中缺失10个碱基对而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果蝇有性生殖中,不同类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 C. 雄果蝇减数分裂时X、Y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D. 染色体倒位、易位不改变基因的数量,因而不改变果蝇的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蝇属于真核生物,细胞中有染色体,可以进行有性生殖,其可以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和倒位)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详解】果蝇的长翅基因中缺失10个碱基对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不同类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为受精作用,不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雄果蝇减数分裂时X、Y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含有同源区,同源区上的染色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染色体倒位、易位不改变基因的数量,但是可能会改变生物的性状,D错误。 34.如图为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Ⅱ5为遗传病患者,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患病男孩的父亲不一定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B. 若Ⅰ2是携带着,则Ⅰ1、Ⅰ2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 C. Ⅱ5可能患白化病或色盲 D. Ⅱ4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运用口诀判断其可能的遗传方式。分析系谱图:Ⅰ1和Ⅰ2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应基因用A、a表示)。 【详解】A、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病男孩的父亲携带有致病基因,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病男孩的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A正确; B、若Ⅰ2是携带着,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1/4=1/8,B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色盲),C正确; D、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3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3,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3是携带者的概率为0,D错误。 故选D。 35. 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作进一步处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③到④的育种方法无法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 B. 若⑧为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原因是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 C. 由③到⑨的育种方法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D. 若③的基因型为YyRr,则植株⑨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植株比例为25%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③到④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无法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A正确; B、若⑧为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原因是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B正确; C、由③到⑨的育种是单倍体育种,此方法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C正确; D、若③的基因型为YyRr,则植株⑨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植株比例为1,而所需要的植株占25%,D错误。 故选D。 【点睛】常见遗传育种方式的不同点 方法 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缺点 代表实例 杂交 育种 基因 重组 杂交 操作简单,目标性强 育种年限长 矮秆抗 病小麦 诱变 育种 基因 突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等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高产青 霉菌株 多倍 体育 种 染色 体变 异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操作简单,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品种 所得品种发育迟缓,结实率低;在动物中无法开展 无子西瓜、 八倍体小 黑麦 单倍 体育 种 染色体变 异 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技术复杂,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 “京花1 号”小麦 基因 工程 育种 基因 重组 将一种生物特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中 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转基因 抗虫棉 二、非选择题 36.如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人的成熟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表示在真核细胞四种不同细胞器的膜结构上发生的化学反应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水中磷脂分子排成双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________________,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都不会受到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参与分泌蛋白的形成和分泌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填字母),能够发生能量转换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填字母),d反应产生的H2O参加相邻细胞有氧呼吸至少需穿过___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4)某些药物大分子不容易被细胞吸收,但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包裹后再注射则更容易进入细胞,此实例可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特性。 【答案】 (1). 磷脂分子有亲水头和疏水的尾 (2). 载体蛋白质 (3).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而红细胞主动运输排出乳酸所需能量由无氧呼吸提供 (4). abd (5). cd (6). 6 (7). 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物质的跨膜运输、生物膜的功能、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分析图甲,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分析图乙,葡萄糖进入细胞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表示协助扩散;乳酸进入细胞是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主动运输;据图丙分析,a表示内质网:加工肽链;b表示高尔基体:形成纤维素,用于合成细胞壁;c表示类囊体:水的光解;d表示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详解】(1)磷脂分子有亲水性的头和疏水尾,因此在水中成两层排列。 (2)从图乙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乳酸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二者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当细胞处在无氧环境时,细胞产生的能量没有变化,而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所以葡萄糖和乳酸的运输都不受影响。 (3)根据丙图中的化学反应可知:a是内质网膜,b是高尔基体膜,c是类囊体膜,d是线粒体内膜;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叶绿体和线粒体都与能量转换有关;d线粒体内膜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产生的H2O参加相邻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至少需穿过6层膜(叶绿体和线粒体是双层膜,两个细胞膜,细胞膜是单层膜)。 (4)人工膜包裹大分子后,容易进入细胞,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点睛】1、细胞膜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镶嵌其中。 2、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37.图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乙图曲线a表示某种植物在20℃、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在B点时改变某种条件,结果发生了如曲线b变化。丁表示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戊表示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一昼夜C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a、b对应的时刻,a、b两个时刻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乙图在B点时改变的某种条件可能是(列举两种情况):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图丁中E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因是____________。F点时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G点对应的细胞图示为下图中的___________。 (4)丙图中A点与B点相比较,A点时叶绿体中C3的含量________(填“多”或“少”),[H]的含量________(填“多”或“少”)。 (5)图戊中的数据需要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测量吗?________________。 H点时细胞的呼吸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2). 适当提高温度 (3). 适当增加CO2浓度 (4). 温度 (5).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6). D (7). 多 (8). 少 (9). 不需要 (10). 只进行有氧呼吸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一天中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变化,与CO2浓度变化有关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参与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原料的吸收和运输需要的能量是呼吸作用释放的。 【详解】(1)甲图中,a时刻CO2浓度最高,此时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其后,随光照增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b时刻CO2浓度最低,此时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随着时间推移光照减弱,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最后到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 (2)乙图中B点时光合作用合成量有所增加,说明B点改变的是可以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且为更加有益的因素,最可能是CO2浓度或温度的适当提高。 (3)图丁中E点所反映的是细胞呼吸强度,影响其强度大小变化的主要外因是温度;F点表示光的补偿点,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G点表示光的饱和点,此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需要利用细胞中和环境中的CO2故对应的细胞图示为下图中的D。 (4)乙图中,A点光照强度低于B点,所以A点[H]含量少于B点;由于A、B处CO2浓度相等,生成的C3量也相等,但B处消耗更多,因而A点C3含量多于B点。 (5)图戊中的数据必须在黑暗条件下测量,以防止发生光合作用影响实验结果;H点时无氧呼吸消失故细胞的呼吸方式只进行有氧呼吸。 38.如图是某种生物的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B细胞经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最多时有____________条。 (3)上述A、B、D细胞示意图中,移向细胞两极的遗传物质一定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4)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细胞是_______,B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B、C、E (2). 次级精母细胞 (3). 8 (4). A、D (5). B、E (6).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分析题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1)由分析可知,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B、C、E。 (2)B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经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此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最多时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8条。 (3)上述A、B、D细胞示意图中,移向细胞两极的遗传物质一定相同的应该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故是细胞A、D。 (4)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故细胞是B、E;B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点睛】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其特殊性表现在: ①从分裂过程上看:(在减数分裂全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②从分裂结果上看:形成的子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只有亲代细胞的一半 ③从发生减数分裂的部位来看:是特定生物(一般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特定部位或器官(动物体一般在精巢或卵巢内)的特定细胞才能进行(如动物的性原细胞)减数分裂。 ④从发生的时期来看:在性成熟以后,在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一次减数分裂。 39.如图中两个家系都有血友病患者(相关基因为H、h),Ⅲ2和Ⅲ3婚后生下一个性染色体组成是XXY非血友病的儿子(Ⅳ2),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均正常,Ⅱ3没有血友病基因。请分析回答问题: (1)血友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人群中血友病的发病率,则首先应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2)若Ⅳ1和正常男子结婚,所生育的子女中患血友病的概率是 ______________。 (3)Ⅳ2性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Ⅲ3已怀孕,并已知Ⅳ3是女孩,则该女孩患血友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为避免产下患病女儿,可通过基因检测进行产前诊断,医生进行此操作时应该使用____________(填“H”、“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制成基因探针。 【答案】 (1). 伴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2). 随机确定调查的对象 (3). 要有足够多的调查人数 (4). 1/4 (5). Ⅲ-2在形成配子时XY没有分开 (6). Ⅲ-3在形成配子时XX没有分开 (7). 1/4 (8). H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传递方式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遗传系谱图,结合题意,分析遗传系谱图,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Ⅲ-2的基因型为XhY,Ⅲ-3的基因型为XHX_(其中1/2可能正常XHXH、1/2可能为携带者XHXh)。 【详解】(1)人类血友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若要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注意随机确定调查的对象且要有足够多的调查人数,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2)由于Ⅳ-1的父亲是患者,其基因型是XhY,因此Ⅳ-1的基因型是XHXh,则Ⅳ-1和正常男子结婚,所生育的子女中患血友病的概率是1/4。 (3)该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Ⅳ-2没有患病,他从母亲处获得正常的基因即可,因此其性染色体异常可能是Ⅲ-2在形成配子时XY没有分开,也可能是Ⅲ-3在形成配子时XX没有分开。 (4)Ⅲ-2的基因型是XhY,Ⅲ-3的基因型是1/2XHXh、1/2XHXH.则Ⅲ-3怀孕的Ⅳ-3是女儿,其患病概率为1/2×1/2=1/4,利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女性是否含有H基因,即可知道所怀女儿是否患病。 【点睛】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比较:①常染色体上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即子代无论男女得病的概率或正常的概率相同;②性染色体上的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子代男女得病概率或正常的概率不同;③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余男性;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余女性;常染色体:男女患者比例相当。 40.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的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一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1)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诱变育种方法相比,DNA重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子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完全来自亲代中的父本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 (3)“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在栽培某种农作物(2n=42)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例如有一种单体植株就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称为6号单体植株。 (1)6号单体植株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号单体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能形成___________个四分体。如果该植株能够产生数目相等的n型和n-1型配子,则自交后代的染色体组成类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利用6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①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__________(多于、等于、少于)n型配子,这是因为6号染色体往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无法_____________而丢失。 ②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__________(雌、雄)配子育性很低。 【答案】 (1). 基因突变 (2). 染色体变异 (3). 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4). 基因重组 (5). 1/8 (6). 基因频率的改变 (7).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8). 20 (9). 正常二倍体(2n):单体(2n-1): 缺体(2n-2)=1:2:1 (10). 多于 (11). 联会(无法形成四分体) (12). 雄配子 【解析】 【分析】 Ⅰ:本题考查几种育种方法和生物的进化。 Ⅱ: 本题考查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相关知识,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多于n型配子;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雄配子育性很低。 【详解】Ⅰ:(1)太空中射线比地球上要多,所以太空育种会导致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NA重组技术是导入外源的基因,所以DNA重组技术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 (2)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产生的配子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只有一条,而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时来自父方的概率是1/2×1/2×1/2=1/8。 (3)不管是“人工进化”还是自然进化,实质都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Ⅱ:(1)有一种单体植株就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称为6号单体植株,故6号单体植株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数目变异,该植株的形成是因为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2)某种农作物(2n=42),则单体植株为2n-1=41条染色体,故6号单体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能形成20个四分体.如果该植株能够产生数目相等的n型和n-1型配子,则自交后代(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类型及比例为正常二倍体(2n):单体(2n-1):缺体(2n-2)=1:2:1。 (3)①据表格数据可知,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多于n型配子,这是因为6号染色体往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无法联会(无法形成四分体)而丢失。 ②据表格数据可知,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雄配子育性很低。 【点睛】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