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生物试题
临川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甲图中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 B. 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应选用②③ C.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操作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 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A、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越近,而目镜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反比。据此并结合题意可知:①与②均为目镜,且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与④均为物镜,且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A错误;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越少,细胞体积越大,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即用高倍镜观察时,应选用②③,B正确;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即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正确操作顺序是:移动标本,将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光圈、增加进光量→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C错误; D、综上分析,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D错误。 故选B。 【点睛】显微镜的使用,此类问题常以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依托进行考查。熟记并理解目镜与物镜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的大小、使用高倍显微镜的要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某50肽中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所示),得到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 B. 该50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8个氧原子 C. 若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D. 若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则将脱去4个H2O 【答案】D 【解析】 【分析】 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所以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蛋白质形成过程中的有关计算:脱去水分子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链数m; 蛋白质中的氨基数(或羧基数)=R基中的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的条数。 【详解】若不考虑R基中的羧基,则4条多肽链含有4个羧基,A正确; 50肽水解得到的1个丙氨酸需打开2个肽键,每个肽键需1个水分子,得到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2个氧原子,题中脱出4个丙氨酸,比原50肽应该增加了8个氧原子,B正确;得到的5个氨基酸中有4个是丙氨酸,则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应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C正确;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3个H2O,D错误。 【点睛】关键:多肽水解过程实质就是其中的肽键断裂,每断裂一个肽键消耗1分子水,还原为形成该肽键前的游离氨基和游离羧基。如果脱出的氨基酸位于肽链中间而不是两端,则每脱出1个氨基酸则水解断裂2个肽键,消耗2分子水,产物中增加了4个H原子和2个O原子。 3.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时的模式图,根据此图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图中出现了三处明显错误,体现在结构2、4和细胞形态上 B. 被人称为脂质合成“车间”的是结构4 C. 在细胞分裂末期,结构7的活动会增强,合成结构8 D. 如果用一定手段破坏结构7,细胞可能会出现多个结构9 【答案】B 【解析】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无[4]叶绿体和[2]中央液泡,A正确;被人称为脂质合成“车间”的是结构[5]内质网,B错误;在细胞分裂末期,结构[7]高尔基体的活动会增强,与植物[8]细胞壁的合成有关,C正确;破坏[7]高尔基体,[8]细胞壁不能合成,导致细胞可能出现多个[9]细胞核,D正确。 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类型生物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正确的是 A. 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B. a、b、c都有可能是细菌 C. a曲线代表的生物一定是消费者 D. 由a、b、c三种生物可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后者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图中a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正值且保持不变,一定不是生产者,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生物一天中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会随光照强度发生变化,说明该生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c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负值且不随光照强度发生变化,说明该生物是化能合成作用的生产者。 【详解】b曲线二氧化碳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代表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A错误;a可能是寄生细菌,b可能是光能自养型细菌,c可能是化能合成型细菌,如硝化细菌,B正确;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D错误。故选B。 5.某同学在观察几种二倍体生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后绘制出图甲、乙、丙。下列与图示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示的细胞可能处于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图乙表示的细胞共有2个染色体组、8个DNA分子 C. 图甲所示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D. 图丙中Ⅰ组可表示生殖细胞,Ⅱ组细胞可处于间期,Ⅲ组细胞中可观察到四分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之间的比例为1:2:2,并且染色体数为2N,因此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图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丙中,Ⅰ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即染色体数目减半,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末期;Ⅱ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中、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Ⅲ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N,为体细胞的两倍,只可能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 【详解】图甲DNA数和染色单体数是染色体数的2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因此图甲表示的细胞可能处于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正确;图乙表示的细胞共有4个染色体组、8个DNA分子,B错误;如果图甲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则后期染色体数目与其体细胞相同;如果图甲所示细胞为有丝分裂,则后期时染色体数目是其体细胞的2倍,C错误;图丙中Ⅲ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而联会形成四分体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等数量变化,能够根据数量确定分裂时期,并能够识记相关时期的细胞特点,进而对选项逐项分析,难度适中。 6.将基因型为Bb和bb的豌豆种子混种在起(两者数量之比是2:1),若两种类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子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A. 1:4:4 B. 1:2:3 C. 6:2:1 D. 1:2: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豌豆是雌雄同花植物,在自然态下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不同基因型的植株只能通过自交产生子一代,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由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种植基因型为Bb和bb的豌豆只能通过自交方式产生下一代种子。根据题意,Bb和bb两者数量之比是2:1,且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自交产生的下一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2/3×1/4):(2/3×2/4):(1/3+2/3×1/4)=1:2:3.故选B。 【点睛】关键:本题中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在计算产生下一代的不同基因型比例时应只考虑自交方式。 7.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则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是 ( ) A. 6~14厘米 B. 6~16厘米 C. 8~14厘米 D. 8~16厘米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问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求出子一代显性基因的个数范围即可。 【详解】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子代有12种基因型: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显性基因个数分别为4、3、3、2、2、1、3、2、2、1、1、0棉花纤维长度分别,最长为6+4×2=14厘米,最短为6里米,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是6~14厘米。 故选A。 8.如图表示中心法则中部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过程①、③、⑤一般发生于烟草花叶病毒的体内 B. 图1过程①〜⑤不可能同时发生于同一个细胞内 C. 图2过程只发生在可增殖的细胞,复制起点A先于B复制 D. 图2、图3过程均可能发生在真核细胞内,均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1中,①表示逆转录,②表示转录,④表示翻译,③表示合成DNA双链,⑤表示转录。 图2表示DNA复制的多起点复制;图3表示环状DNA的复制。 【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属于RNA病毒,该病毒不会发生逆转录,A错误; B、RNA病毒侵入细胞并将自身RNA注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自身RNA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1-5可同时发生于宿主细胞内,B错误; C、图2是DNA的复制,而B的复制泡较大,应是B先于A复制的,C错误。 D、图2和图3都是DNA复制,图3是环状质粒的DNA复制,都可以发生在真核细胞内,由图可知都是双向复制,D正确。 9.一个双链均被31P标记的DNA由3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30%。将其置于只含32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DNA分子中含有7.2×103个氢键 B. 复制过程需要8.4×103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 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7∶1 D. 子代DNA分子中含31P的DNA分子数与含32P的DNA分子数之比为1∶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DNA中含有3000个碱基对,A=T=30%×6000=1800个,则C=G=3000-1800=1200个,放在32P的环境中复制3次,共形成23=8个DNA,其中2个DNA是31P32P的杂合链,6个DNA双链均为32P。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该DNA含有A-T碱基对1800个,C-G碱基对1200个,则氢键的数目为:1800×2+1200×3=7200个,A正确;由于DNA中含有鸟嘌呤的数目为1200个,故该DNA复制三次需要消耗的鸟嘌呤核苷酸的数目为:(23-1)×1200=8400个,B正确;8个子代DNA中,2个DNA是31P32P的杂合链,6个DNA双链均为32P,含32P的单链(14条)与含31P的单链(2条)之比为7∶1,C正确;子代DNA分子中含31P的DNA为2个,含32P的DNA为8个,故二者的比例为2:8=1:4,D错误。故选D。 10.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 基因的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 B. Ⅰ、Ⅱ、Ⅲ分别代表 AA、Aa、aa 的频率 C. 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一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 D. 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及其各基因型频率之和均等于1。分析曲线图可知,随着a基因频率的增加,A基因频率减少,则aa个体数量不断增加,AA个体数量不断减少,Aa个体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因此Ⅰ代表AA的频率,Ⅱ代表aa的频率,Ⅲ代表Aa的频率。 【详解】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基因频率不断增加,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A错误;Ⅰ、Ⅱ、Ⅲ分别代表 AA、aa、Aa的频率,B错误;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如Aa自交,C错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D正确。 11.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 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环境变化更大 B. 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C. 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D. 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详解】 【详解】由图可知,随时间的增加,甲岛上种类增加较多,即其种群基因频率变化较大,形成了不同的差异和生殖隔离,可能是由于其环境变化较大,自然选择方向的变化导致其进化方向的多样性,故A正确;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小岛后期,鸟的种类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说明二者由于地理隔离,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也有所差别,并逐渐出现了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故B正确;由图可知,随时间的增加,甲岛上鸟类种类多于乙岛,但二者鸟类数量最后趋于一致,故C正确;由图可知,甲、乙两小岛上鸟的种类在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即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所形成的种群基因库不止一个,故D项叙述错误。 本题选择错误选项,故本题答案为D。 12.近年来,去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高原地区氧气稀薄,一些人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等高原反应。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高原反应可能还包括呼吸、心跳加速 B. 因高原反应出现水肿时人组织液增多 C. 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因为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 D. 高原反应的产生可能与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高原反应是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机体会通过提高呼吸、心跳频率,促进对氧气的吸收和运输,A正确; B、人发生水肿时,水分大量进人组织间隙,使组织液增多,B正确; C、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外界环境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是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C错误; D、因为缺氧,机体可能进行更强的无氧呼吸功能,从而产生更多的乳酸,引起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导致不适的生理反应,D正确。 故选:C。 13.如图表示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1和突触2存在相关作用机制,其中乙酿胆碱和甘氨酸(Gly)是神经递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处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 B. Gly是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2对传来的兴奋起抑制作用 C. 乙酿胆碱和Gly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 D.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突触1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是兴奋型递质,可使兴奋向下传导;而突触2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甘氨酸)是抑制型递质,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Gly受体结合,导致通道乙开启,使阴离子内流,所有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据此答题。 【详解】A、a段膜内为负电位,表示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处膜内是正电位,表示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A项正确; B、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是兴奋性神经递质,Gly引起突触后膜的膜内负电位更大,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了兴奋的传递,B项正确; C、Gly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阴离子内流产生抑制性电位,不会导致Na+内流,C项错误; D、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相关离子的跨膜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项正确。 故选:C。 14.夏天喝冰水后,感觉凉爽的时间非常短暂,过后反而会有更明显的燥热出现,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内脏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了产热 B. 喝冰水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散热量减少 C. 喝冰水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D. 乍冷又热的对比使机体产生了错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喝冰水后,内脏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了产热, A项合理; B、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导致产热增加,不能导致散热量减少,B项不合理; C、喝冰水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项不合理; D、该现象中确实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所以该现象不是机体产生的错觉, D项不合理。 故选:A。 15.胰腺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等消化酶,胰液通过十二指肠进入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如图是胰液分泌的部分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各种消化酶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B. 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内环境参与食物的消化 C. 图中促胰液素的作用体现了细胞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 D. 由图可以看出胰腺分泌胰液受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双重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2.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 【详解】A.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各种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根据试题的分析,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了各种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A正确; B. 胰腺分泌胰液时属于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直接进入消化道,参与食物的消化,不进入内环境,B错误; C. 图中小肠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对胰液的分泌,体现了小肠细胞和胰腺细胞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C正确; D. 据图分析可知,胰腺分泌胰液受迷走神经调节,还受促胰液素调节,即胰腺分泌胰液受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双重作用,D正确。 故选:B。 16.图示为与甲状腺激素(TH)的合成和分泌相关的结构,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A、B、C三种结构分别代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B. 下丘脑释放较多的GHRIH可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若人体产生的某种免疫球蛋白可与TSH竞争甲状腺细胞膜上的受体,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D. TH的分泌除了受应激刺激、寒冷的分级调节控制外,还受到交感神经的直接支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C控制甲状腺激素(TH)的合成和分泌,故C为甲状腺;B分泌TSH即促甲状腺激素,故B为垂体;A感受应激刺激和寒冷刺激,控制B,所以A为下丘脑;根据题图显示,应激刺激促进GHRIH的分泌,GHRIH会抑制垂体活动,而寒冷促进TRH的合成和分泌,TRH对垂体的活动起促进作用,据此分析。 【详解】A. 图中A、B、C分别代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A正确; B. 根据题图,过多的GHRIH会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 人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与TSH竞争甲状腺细胞膜上的受体,这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 根据题图显示,TH的分泌除了受应激刺激、寒冷的分级调节控制外,还受到交感神经的直接支配,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示意图,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要求学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腺体、激素的名称,明确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 17.宫颈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大恶性肿瘤。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某一类DNA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研究发现HPV衣壳蛋白L1在一定表达系统中能重新自我组装成病毒 样颗粒(VLPs),VLPs不含DNA分子,可用于制作预防HPV的疫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癌症的发生是某一个基因突变引起的 B. VLPs作为抗原进人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 C. 疫苗中的VLPs注入机体后一般不会进一步增殖产生子代病毒 D. 接种该疫苗的个体在感染HPV时,快速产生的抗体主要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个细胞中至少发生5~6个基因突变,是一种累积效应,A项错误; B、VLPs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识别,但吞噬细胞的识别作用无特异性,B项错误; C、注入机体的VLPs不含DNA分子,一般不会增殖产生子代病毒,C项正确; D、接种该疫苗的个体体内会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所以在HPV侵入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快速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主要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D项错误。 故选:C。 18.2018年8月,浙江有一女孩因食用被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米酵菌酸污染的黑木耳而中毒,出现脏器衰竭。实验研究中,给从未接触过米酵菌酸的受试者皮下注射微量的米酵菌酸后,若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受试者对此毒素无免疫力;反之,则说明受试者体中含有足量的该毒素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过敏 B. 机体对米酵菌酸的免疫必须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完成 C. 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 D. 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下次注射一定还会出现红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A.据题干信息,该受试者首次接触米酵菌酸,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无免疫力,而不是对米酵菌酸过敏,A错误; B.米酵菌酸是一种外毒素,并非病毒或胞内寄生性细菌,不进入细胞,所以机体对其进行的免疫没有细胞免疫,B错误; C.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分泌抗体的过程需要抗原的刺激,即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C正确; D.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说明受试者对米酵菌酸无免疫力,此时已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下次注射不会出现红肿,D错误。 故选:C。 【点睛】 19.下面是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据图分析,相关实验结论叙述正确的是( ) A. 鲍森·詹森实验说明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IAA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B. 拜尔认为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C. 温特认为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 D. 达尔文认为单侧光对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该影响传递到下部,使向光面生长比背光面更快,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 1. 图中达尔文实验用锡箔纸分别遮蔽植物尖端和尖端下面一段,可探究植物的感光部位;胚芽鞘的向光生长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 2. 图中鲍森·詹森实验可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 3. 图中拜尔实验可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4. 图中温特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所用琼脂块是否接触过胚芽鞘尖端,通过对照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详解】A.鲍森·詹森实验可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但不知道生长素的成分是IAA,A错误; B.拜尔实验可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但还不知道造成这种影响的物质是什么成分,B错误; C.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温特把它命名为生长素,C正确; D.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D错误。 故选:C。 20.下列有关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是( ) A. 过度开垦导致某地沙漠化,在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各种群的数量都表现为“S”型增长 C. 多个小尾寒羊种群分布在草原的不同区域,体现了种群的水平结构 D.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增加,则群落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 过度开垦导致某地沙漠化,无土壤及植物的繁殖体,故在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错误; B. 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而劣势种数量一般会減少甚至消失,群落中各种群的数量并不都表现为“S”型增长,B错误; C. 多个小尾寒羊种群分布在草原的不同区域,体现了种群随机分布的空间特征,C错误; D.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则群落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D正确。 故选:D。 21.某小组开展探究振荡培养中转速大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获得本实验中酵母菌的准确的种群数量 B. 不同转速下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增长速率不同,但最终的种群密度相同 C. 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无需进行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D. 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还能增加酵母菌获得营养物质的机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A. 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估算本实验中酵母菌的大约种群数量,此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由于酵母菌数量多,这种方法不能精确计数全部菌液中酵母菌的数量,A错误; B. 据图分析可知,不同转速下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增长速率不同,但最终的种群密度也不相同,存在一定差异,B错误; C. 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随时间而变化,属于前后对照,无需进行对照实验,但需要同一时间不同实验者用同一菌液同时计数,进行重复实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C错误; D. 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促进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还能增加酵母菌获得营养物质的机会,有利于其繁殖,D正确。 故选:D。 22.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由生产者、II、III和IV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于⑥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图中Ⅰ是无机环境,II、III是消费者,IV是分解者,其中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故A错;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故B错;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即图中①⑦⑧)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即图中②③④⑤⑥)以有机物形式进行流动,故C正确;根瘤菌是消费者,因此它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应该来自于②,而不是⑥,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点评:本题以碳循环示意图为载体,考查碳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23.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可食用疫苗的部分过程,其中PstⅠ、SmaⅠ、EcoRⅠ、ApaⅠ为四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示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所需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均来自原核生物 B. 图示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用到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C. 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D. 抗卡那霉素基因的存在有利于将含有抗原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含抗原基因的DNA分子中含有PstⅠ、SmaⅠ、EcoRⅠ三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其中SmaⅠ的识别序列位于目的基因上;质粒中含有PstⅠ、SmaⅠ、EcoRⅠ、ApaⅠ四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 【详解】A、图示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这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所需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般来自原核生物,A错误; B、此表达载体构建时需要用到EcoRⅠ、Pst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错误; C、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即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在特点的位点切割,C错误; D、抗卡那霉素基因作为标记基因,主要作用是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D正确。 故选:D。 24.为探究矮牵牛原生质体的培养条件和植株再生能力,某研究小组的实验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获得的原生质体需悬浮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 B. 过程②需提高生长素的比例以促进芽的分化 C. 过程③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诱导细胞壁再生 D. 原生质体虽无细胞壁但仍然保持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②表示再分化,③表示个体发育的具体过程。 2.在植物组织培养时,植物激素的使用: 激素使用情况 结果 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 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 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 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同时使用,且比例适中 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同时使用,且生长素用量较高 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 同时使用,且细胞分裂素用量较高 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详解】A、过程①获得的原生质体需悬浮在等渗溶液中,若将得到的细胞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则会发生皱缩,A错误; B、过程②需提高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以促进芽的分化,B错误; C、过程③中细胞壁的再生,不需要用秋水仙素诱导,C错误; D、原生质体虽无细胞壁,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未改变,仍保持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25.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如图所示,a、b、c表示现代工程技术,①、②、③表示其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是核移植技术,①反映了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B. 若c是胚胎分割技术,③中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一定相同 C. ①②③中作为受体的动物品种是珍稀的或存量少的雌性动物 D. 若b是体外受精技术,则②为良种家畜快速大量繁殖提供了可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A、若a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则①反应了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错误; B、胚胎分割技术所得个体的基因型完全相同,但表现型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表现型还受环境的影响,B错误; C、①②③中作为供体的动物品种是珍惜的或存量少的雌性动物,而受体只要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即可,不需要是珍惜或存量少的雌性动物,C错误; D、若b是体外受精技术,则②为试管动物,这为良种家畜快速大量繁殖提供了可能,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核移植技术、体外受精技术、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26.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问题: (1)图甲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0点时,a点的生物学含义是 _____。当光照强度为600 lx时,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同化总量为_____umol/(m2.s),大棚种植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强为甲图中的 _____(a、b、c、d)点最为理想。 (2)图乙中物质A代表的是 _____。乙图中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3)图丙表示某小麦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关系图,在图丙a、b、c、d四种浓度中,最适合该器官储藏的氧浓度是 _____;若细胞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则在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的 _____倍。 【答案】 (1). 呼吸作用强度 (2). 23 (3). d (4). 葡萄糖 (5). 大于 (6). c (7). 5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1)图甲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0点时,叶肉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a点的生物学含义是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为600lx时,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同化总量为18+5=23umol/(m2.s);d点为光的饱和点,大棚种植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强为甲图中的d点最为理想。 (2)据图乙分析,物质A是叶绿体合成的产物,最终被线粒体利用,故A是葡萄糖;乙图中有二氧化碳的净吸收,所以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3)在图丙中c浓度下,CO2释放量最少,有机物的消耗最少,故在图丙a、b、c、d四种浓度中,最适合该器官储藏的氧浓度是c;图丙中在氧浓度为b时,有氧呼吸氧气消耗量为3,则消耗葡萄糖的量为0.5,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量为8-3=5,则消耗葡萄糖的量为2.5.因此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为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的5倍。 【点睛】易错点:计算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时,要写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方程式,根据相应比例计算消耗的葡萄糖的量。 2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图表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方式. (1)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放置两个电极,并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如果分别在X、Y处给予一个适宜的相同刺激,可观察到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分别是_____和_____. (2)在图中Z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X,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_____的功能. (3)如果该图代表人在抵御寒冷时的部分调节过程,分泌物a作用于垂体,则细胞甲可能是_____细胞,分泌物a可代表其分泌的_____激素;激素分泌后是弥散在内环境中的,但激素释放到内环境后仅作用于靶细胞,原因是_____. (4)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 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如果图中的细胞乙代表T淋巴细胞,则其分泌物是_____. (5)图充分说明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 (1). 2 (2). 0 (3). 递质受体 (4). 下丘脑 (5).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6). 只有靶细胞上才有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7). 淋巴因子 (8).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电流表偏转几次取决于电流表的两极发生几次电位变化;根据题意可知,给予药物后,检测到神经递质与给药前相同,说明没有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但冲动被阻断,推测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因此推测细胞甲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于只有靶细胞上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因此激素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在免疫调节中,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增强相应细胞的免疫功能.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 (1)当X受到足够强电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向两侧双向传导,由于电流表的左侧先兴奋,右侧后兴奋,因此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Y点时,由于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而电流表的两极都位于上一个神经元上,因此电流表的两极没有电位变化,因此不偏转。 (2)根据题意,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药物不影响神经递质和释放,所以该药物可能抑制了递质受体的功能,使其不能识别神经递质。 (3)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因此推测细胞甲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当血液中激素b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甲下丘脑细胞分泌物质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人体内激素b的含量不至于过高,则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此过程体现了激素b甲状腺激素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激素分泌后是弥散在内环境中的,但激素释放到内环境后仅作用于靶细胞,原因是只有靶细胞上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4)在免疫调节中,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增强相应细胞的免疫功能。 (5)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 28.下图中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Ⅱ-4无致病基因。 (1)甲病致病基因是______性基因,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3)如果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生出男孩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 (4)若Ⅱ-2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产生了2个基因型为AXbY的精子(染色体组成见上图,其他染色体暂不考虑),产生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上图中画出另外2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并标注基因位置__________(其他染色体暂不考虑)。 【答案】 (1). 显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 AaXbY (4). aaXBXb (5). 7/32 (6). 3/16 (7).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bY未正常分离进入了同一个子细胞 (8).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遗传系谱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伴性遗传、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清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种类及其遗传特点,据此,由系谱图呈现的亲子代的表现型推知甲病、乙病的遗传方式是解答(1)至(3)的关键。解答(4)至(5) 题的关键是以2个异常精子的基因型(AXbY)为切入点,依据Ⅱ-2的基因型和图示呈现的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推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点。 【详解】(1)系谱图显示:Ⅱ-3为女性甲病患者,其儿子Ⅲ-4和Ⅲ-5均不患甲病,说明甲病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Ⅱ-4无致病基因,但其女儿Ⅲ-3患有甲病,说明Ⅲ-3携带有一个甲病的致病基因,甲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进而推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即甲病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Ⅱ-4无致病基因,Ⅱ-3和Ⅱ-4均不患乙病,其儿子Ⅲ-4患有乙病,说明乙病的遗传方式为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 Ⅱ-2为两病兼患的男性,其女儿Ⅲ-1正常,据此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Ⅱ-2的基因型为AaXbY,Ⅲ-1的基因型为aaXBXb。 (3)若只考虑甲病,由“Ⅱ-1和Ⅱ-4均正常”可推知:甲病患者Ⅲ-2与Ⅲ-3的基因型均为Aa,二者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4aa;若只考虑乙病,Ⅱ-4与Ⅲ-2的基因型均为XBY,由乙病男性患者Ⅲ-4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Ⅱ-3的基因型为XBXb,进而推知Ⅲ-3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所以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1/2×1/4XbY=7/8,所生男孩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Y∶XbY=(1/2XB×1/2Y+1/4XB×1/2Y)∶(1/4Xb×1/2Y)=3∶1,即生出男孩正常的概率为3/4。综上分析,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4×7/8=7/32,生出男孩正常的概率为1/4×3/4=3/16。 (4) Ⅱ-2的基因型为AaXbY。Ⅱ-2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产生了2个基因型为AXbY的精子,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在由该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所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中,b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与Y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是与A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进入了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a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含有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这两条子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因此,产生了2个基因型为AXbY的异常精子,而同时产生的另外2个精子的基因型均为a。 (5)结合对(4)的分析可知:另外2个精子含有a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有关的染色体组成并标注基因的位置图, 【点睛】疑难辨析——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技巧 (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①寻求两个关系:基因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②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 ③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 (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若不知道遗传方式,则首先要依据系谱图中亲子代的表现型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已知遗传方式,则需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 29.据人民网11月26日报道,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已在中国出生,这一消息立即掀起了科学界的轩然大波,据悉这两名婴儿是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编辑技术,修改了常规体外受精获得的受精卵的CCR5基因后获得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体外受精首先需采集卵子,成熟的卵子才能与____在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2)在体外培养受精卵时,除给予一定量的O2以维持细胞呼吸外,还需要提供CO2以维持_____________;培养受精卵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胚胎在母体内存活提供了可能。 (3)利用CRISPR/Cas9编辑受精卵的基因的大致过程是根据CCR5基因的序列设计一段RNA,将该RNA 与Cas9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并导入受精卵中,导入方法与外源基因导入人体细胞相似,可采用________法;进入细胞后的复合体在RNA的指引下按照_____________原则准确的结合在相关部位,而Cas9蛋应该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酶 【答案】 (1). 获能的精子 (2). 培养液的pH (3). 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的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4). 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5). 显微注射 (6). 碱基互补配对 (7). 限制性核酸内切 【解析】 【分析】 1.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2.分析题意: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人受精卵中的目的基因进行编辑,是以改变目的基因序列为目的,实现定点突变、插入或敲除的技术,所以它应该属于基因工程技术。 【详解】(1)体外受精首先需采集卵子,成熟的卵子才能与获能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2)在体外培养受精卵时,除给予一定量的O2以维持细胞呼吸外,还需要提供CO2,提供二氧化碳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正常的pH;培养受精卵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其原因是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的积累对自身细胞代谢造成危害;母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母体内存活提供了可能。 (3)动物细胞导入外源基因方法与外源基因导入人体细胞相似,常采用显微注射法导入受精卵中;进入细胞后的复合体在RNA的指引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的结合在相关部位;根据题干:Cas9蛋白可对基因进行切割可知,Cas9蛋白是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点睛】易错点: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提供CO2,是维持培养液正常的pH,而患者输氧时混入的CO2是为了刺激呼吸中枢,进行CO2体液调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