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业

练案[24] 必修三 第一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第二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选择题 ‎1.(2018·年黑龙江省生物模拟)有关反射弧说法正确的是( D )‎ A.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切断传入神经、刺激传出神经,不会引起效应器的规律性应答 C.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的传导方式相同 D.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解析] A、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A错误;B、切断传入神经、刺激传出神经,会引起效应器的规律性应答,B错误;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兴奋在突触的传导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D、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D正确。故选D。‎ ‎2.(2018·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期末)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该骨骼肌是反射弧的效应器 B.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a→b→c→d C.当b处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D.若剪断d处,刺激a处,则c处能形成痛觉 ‎[解析] 该骨骼肌是反射弧的效应器,A正确;在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a→b→c→d,B正确;当b处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C正确;若剪断d处,刺激a处,则c处不能形成痛觉,D错误。‎ ‎3.(2018·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已知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D )‎ 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 B.神经元c兴奋会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 C.a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b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不同 D.两种递质均引起图中突触后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解析] 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A正确;神经元c兴奋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酰胆碱释放量减少,使b不产生兴奋,则大脑皮层不会产生痛觉,B正确;脑啡肽与a的受体结合导致膜内外电位差进一步增大,产生抑制;乙酰胆碱与b的受体结合导致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产生兴奋,二者结果不同,受体不同,C正确,D错误。 ‎ ‎4.(2018·江苏扬州高三期末)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解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都与突触后膜相对应的受体结合,两者的受体不同,A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5.(2018·海南省八校高三生物)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神经元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C.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 D.兴奋在反射弧上双向传导和传递 ‎[解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能产生并传导兴奋,A正确;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C正确;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也是单向传递的,D错误。‎ ‎6.(2018·山东省泰安市高三期末)下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解析] 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7.(2018·山东省寿光市高三期末)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反射是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机体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与胞外Na+内流有关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神经系统可支配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故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不受激素的影响 ‎[解析] 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错误;机体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即膜上的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B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某些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错误。‎ ‎8.(2018·山东省莱芜市高三二模)下列关于人体神经冲动的传导与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传递神经冲动的递质最可能是一种糖蛋白 B.神经冲动的传导与传递主要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 C.静息电位数值变小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 D.突触间隙中Na+浓度增加,冲动传导时动作电位绝对值减小 ‎[解析] ‎ 递质存在于神经细胞的突触小泡中,而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A错误;兴奋能够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因是由于离子在膜内外的运输,进而形成局部电流,其中离子的运输体现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神经冲动的传递依靠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排到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静息电位数值变小(一般是负值),绝对值变大,所以膜两侧的差值是变大的,更难引起兴奋,C正确;动作电位与Na+内流有关,Na+浓度增加,动作电位绝对值增大,D错误。‎ ‎9.(2018·北京市丰台区高三期末)下列关于人体缩手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兴奋从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的传递是单向的 B.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经胞吞进入效应器 C.扎指血时大脑皮层可抑制缩手反射弧的活动 D.看到仙人掌后缩手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解析] 兴奋由感受器产生,沿传入神经单向传向神经中枢,A项正确;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与效应器表面的受体结合,使之兴奋或抑制,B项错误;扎指血时大脑皮层可控制脊髓,抑制缩手反射弧的活动,C项正确;看到仙人掌后缩手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项正确。‎ ‎10.(2018·宁波市高三期末)下列关于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血液中K+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 B.血液中Na+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增强 C.动作电位沿传出神经元传入屈肌后使之舒张从而完成膝反射 D.动作电位沿传出神经元传入伸肌后使之收缩从而完成膝反射 ‎[解析] 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降低膜外K+浓度,即增加了膜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则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进而会导致膝反射减弱,A项正确;动作电位的形成与Na+内流有关,升高膜外Na+浓度,即增加了膜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则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进而会导致膝反射增强,B项正确;动作电位沿传出神经元传入伸肌后使之收缩从而完成膝反射,D项正确,C项错误。‎ ‎11.(2018·西城区高三期末)采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 D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递质 C.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 D.参与该过程的神经元均兴奋 ‎[解析] 采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是经过反射弧完成的,在完整的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正确;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说明低级中枢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参与缩手反射的传出神经元并没有兴奋,D错误。‎ ‎12.(2019·河北武邑中学上学期高三期末)乙酰胆碱(Ach)属于兴奋型神经递质,研究发现肌无力综合征是由于自身抗体破坏钙离子通道导致乙酰胆碱释放减少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乙酰胆碱的受体可分布在胞体或树突膜上 B.肌无力综合征可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C.若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则导致中毒动物肌无力 D.分解乙酰胆碱产生的乙酰被突触小体吸收利用,说明神经递质能够重复利用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方向是由轴突传到胞体或树突,故乙酰胆碱的受体可分布在胞体或树突膜上,A正确;肌无力综合征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的分解,导致肌肉震颤不止,C错误;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并不是重复利用,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3.(2018·太和一中高三理综)蟾蜍的坐骨神经(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由腰骶部的脊髓沿大腿后面下行连接到足,管理下肢的活动。为研究可卡因对坐骨神经的麻醉顺序,研究人员用已被破坏大脑并暴露出坐骨神经的蟾蜍进行如下实验∶‎ ‎①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后肢均出现收缩现象;‎ ‎②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坐骨神经上,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前者无反应,后者后肢出现收缩现象;‎ ‎③一段时间后,再刺激腹部皮肤,收缩反应消失。‎ ‎(1)①中两次收缩的反射弧,除感受器不同外,传入神经也不同。‎ ‎(2)分析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可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 ‎(3)蟾蜍毒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先用蟾蜍毒素处理坐骨神经,一段时间后再将坐骨神经移至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结果动作电位峰值大幅下降。可能的原因是蟾蜍毒素与Na+通道蛋白结合导致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Na+内流减少。‎ ‎[解析] (1)①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题中“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后肢均出现收缩现象”,很明显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不同,而发生的反应相同,说明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相同。(2)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坐骨神经上,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前者无反应,后者后肢出现收缩,则至少坐骨神经的传出功能是正常的;而刺激趾尖无反应,因此是传入功能的丧失;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刺激腹部皮肤,反应消失,说明坐骨神经传出功能又丧失。由以上分析可得,注射可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纤维,再麻醉传出神经纤维。(3)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是Na+的内流。用蟾蜍毒素处理坐骨神经,导致动作电位峰值大幅下降,且蟾蜍毒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因此推测蟾蜍毒素是与Na+通道蛋白结合导致其结构发生改变,使Na+内流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下降。‎ ‎14.(2018·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下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肌肉收缩的部分过程,当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Ach受体兼Na+通道)时,产生动作电位;当兴奋传导至B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部分,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检测到Ach,此时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已知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肌肉会出现持续收缩症状。‎ ‎(3)Ca2+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从肌质网释放到细胞质中,引起肌肉收缩。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使Na+内流减少。若血钙含量偏高,肌肉会出现肌无力(肌肉不能正常收缩)症状。‎ ‎[解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1)由题意知,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效应器是指由传出神经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部分;由于Ach作用于A突触后膜表面的受体,所以骨骼肌细胞内不会检测到Ach;此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因此膜外电位变化为由正变负。(2)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分解Ach的胆碱酯酶的活性降低,Ach的分解受到抑制,Ach持续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受体,引起肌肉持续收缩症状。(3)Ca2+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从肌质网释放到细胞质中,引起肌肉收缩;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使Na+内流减少,因此若血钙含量偏高,使Na+内流减少,引起肌无力症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