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解析版)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化合物与性激素属于同一类的是( ) A. 脂肪 B. 糖原 C. 无机盐 D. 核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性激素属于脂质的固醇类物质,脂质包括脂肪、磷脂与固醇三大类,因此脂肪与性激素均属于脂质,而糖原、无机盐、核酸均不属于脂质,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下列有关细胞化学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和ATP的元素组成有差别 B. 在人体活细胞中氧原子的数目最多 C. 脂肪、胆固醇、维生素D都难溶于水 D. C、H、O、N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必需元素 【答案】C 【解析】 DNA和ATP的元素组成没有差别,都是C、H、O、N、P,A项错误;人体活细胞中有机物和水中都含有氢原子,水的含量又最高,故氢原子的数目最多,活细胞中氧元素的相对质量最多,B项错误;脂肪、胆固醇、维生素D都属于脂质,都难溶于水,C项正确;C、H、O、N不一定都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必需元素,例如生物大分子淀粉、糖原等只有C、H、O三种元素,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把较琐碎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到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这一知识点上,有利于掌握和应用。B选项往往因对元素的相对含量和数目理解不透彻而错选。 3.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蛋白质、核酸、多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都含有C、H、0 B. 都参与遗传信息传递 C. 都属于多聚体 D. 都能被相应的酶降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①蛋白质是由C. 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等;②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由C. H、O、N、P元素构成;③脂质是由C. H、O构成,有些含有N、P;④糖类是由C. H、O构成。 2、单体就是构成多聚体的基本单位,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单体是葡萄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详解】A、蛋白质是由C. 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等,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由C. H、O、N、P元素构成,糖类是由C. H、O构成 ,三种化合物中都含有C、H、O元素,A正确; B、多糖不参与遗传信息传递,B错误; C、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聚合形成的多聚体,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多聚体,C正确; D、根据酶的专一性,都能被相应的酶降解,D正确。 故选B。 4.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C. 中心体参与纺锤体形成 D. 所有植物细胞都具有叶绿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镶嵌其中。 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中心体与纺锤体形成有关。 【详解】A、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线粒体基质和内膜上含有有氧呼吸所需要的酶,因此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正确; C、中心体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参与纺锤体的形成,C正确; D、绿色植物细胞具有叶绿体,而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D。 5.某农科所用含K+和Mg2+的培养液培养番茄幼苗,每天K+和Mg2+初始状态均为500mg/L,定时测定培养液中K+和Mg2+的剩余量,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离子种类和离子剩余量 B. 番茄对各种无机盐的需求量在授粉期均大于营养生长期 C. 番茄对K+和Mg2+吸收量的差异可能与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有关 D. 番茄在营养生长的前期对K+几乎不吸收,在营养生长的后期吸收量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离子剩余量,A错误;图示结果只能说明番茄对K+和Mg2+的需求量在授粉期均大于营养生长期,B错误;K+和Mg2+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番茄对K+和Mg2+吸收量的差异可能与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有关,C正确;图示信息不能得出“番茄在营养生长的前期对K+几乎不吸收”的结论,D错误。 6.图中a、b、c表示物质运输的方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性激素以a方式进入细胞 B. 无机盐通过b方式进出细胞都需耗能 C. c方式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 D. 图示的运输方式需载体协助的是b、c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中a表示物质运输速度与细胞外浓度呈正相关,所以物质运输为自由扩散,性激素以a方式(自由扩散)进入细胞,A项正确;b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物质运输速度与细胞外浓度呈正相关,超过一定范围之后运输速率不再增加,可能受到载体数量或能量限制,所以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无机盐如果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则需要耗能,如果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则不需耗能,B项错误;c表示胞吐,依赖于膜的流动性,C项错误;图示的运输方式需载体协助的只有b,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物质运输方式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知各种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并能构建相关曲线模型。 7.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以胞吐方式排出细胞的只有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 B. 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速率只是因为影响了膜的流动性 C. 甘油进入细胞的速率与细胞膜上的载体有关 D. 处于未兴奋状态的神经细胞仍进行着离子的跨膜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协助扩散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 葡萄糖等 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A、以胞吐方式排出细胞的除了有大分子或者颗粒性物质,还有小分子物质,比如神经递质,A错误; B、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速率除了影响了膜的流动性,还影响酶的活性,B错误; C、甘油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错误; D、处于未兴奋状态的神经细胞仍进行着离子的跨膜运输,如钠、钾离子,D正确。 故选D。 8.下列有关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TP是RNA合成过程中的直接能源物质之一 B. ATP的两个高能磷酸键中只有远离A的能水解 C. A表示腺嘌呤,P表示磷酸 D. ATP与ADP中所含元素种类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 【详解】A、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RNA合成过程中的直接能源物质之一,A错误; B、ATP中存在两个高能磷酸键,远离A的那一个更容易断裂,释放出其中的能量,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C错误; D、ATP与ADP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都含有C、H、O、N、P元素,D错误。 故选B。 9.下图表示底物和两种抑制剂与酶的结合机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X位点是酶与底物结合的活性位点 B. 抑制剂2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 C. 抑制剂1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 D. 增加底物浓度会减弱抑制剂1的抑制作用,但不会减弱抑制剂2的抑制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酶的活性位点的结构具有特异性,一定的酶的活性位点只能与相应结构的底物结合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起催化作用;竞争抑制剂可以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使反应底物失去与酶结合的机会而抑制酶的催化作用,当竞争抑制剂消除以后,酶的活性会恢复;非竞争抑制剂是通过与酶的非活性部位结合,使活性部位的结构发生改变,不能与底物结合。抑制剂1为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剂2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详解】A、据图示可知,X位点是酶与底物结合的活性位点,A正确; B、据图示可知,抑制剂1为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剂2为非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抑制剂是通过与酶的非活性部位结合,使活性部位的结构发生改变,故抑制剂2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不会使其失活,B错误; C、由于抑制剂1为竞争性抑制剂,竞争抑制剂可以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因此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C正确; D、由于抑制剂1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因此增加底物浓度会减弱抑制剂1的抑制作用,而抑制剂2为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不能与底物分子结合,因此增加底物浓度不会减弱抑制剂2的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B。 10.某研究小组在低于蔗糖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下进行了蔗糖酶的催化速率与蔗糖量关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如果适当升高温度,则b点上移 B. 如果在b点后增加酶的浓度,则反应速率会继续增大 C. 在ab段限制催化速率因素是蔗糖的量和蔗糖酶的浓度 D. 可以使用斐林试剂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 【答案】C 【解析】 图示结果是在低于蔗糖酶活性的适宜温度下得到的,故如果适当升高温度会使酶活性升高,导致催化速率加快,b点将上移,A项正确;bc段表示随着蔗糖量的增加,催化速率不再加快,可能是受到酶量的限制,如果在b点后增加酶的浓度,则反应速率会继续增大,B项正确;ab段随着蔗糖量的增加,催化速率逐渐加快,说明在ab段限制催化速率的因素是蔗糖的量,C项错误;蔗糖属于非还原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蔗糖的水解产物葡萄糖和果糖都属于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故D项正确。 11.下列有关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英格豪斯认为密闭玻璃罩中蜡烛熄灭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氧气 B. 萨克斯的实验中叶片曝光的一半变蓝,说明叶绿体在光下产生了淀粉 C. 鲁宾和卡门只用18O标记H2O,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都来自于水 D. 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利用了好氧细菌的生理特点作为因变量观测指标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格豪斯认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A错误;萨克斯将暗处理的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没有颜色变化,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B错误;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C02和H2O,一组植物提供C1802和H2O,另一组植物提供C02和H218 O,分析两组植物释放的O2,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都来自于水,C错误;恩格尔曼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黑暗、无空气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的部位集中,如果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证明了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可见,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利用了好氧细菌的生理特点作为因变量观测指标,D正确。 12.如图表示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三个途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催化过程②③④的酶均分布于细胞质基质 B. 过程①②③④中均有ATP生成 C. 过程①②③均能发生在酵母细胞中 D. 过程③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内膜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三条途径”为主线,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过程、场所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过程②和④都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催化过程②④的酶都分布于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催化过程③的酶分布于线粒体基质中和线粒体内膜上,A错误;过程①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过程①③中均有ATP生成,B错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过程①②③均能发生在酵母细胞中,C正确;过程③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错误。 13.下列应用与细胞呼吸原理无关的是( ) A. 及时解救涝灾作物 B. 零上低温储藏果蔬 C.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 D. 用高浓度的糖腌制番茄 【答案】D 【解析】 【详解】及时解救涝灾作物可以促进根的有氧呼吸,促进根部主动运输吸收矿质离子,同时避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导致植物根部腐烂,A正确;要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需要零上低温,这样有利于降低酶活性,进而降低呼吸作用强度;而零下低温容易冻伤植物组织细胞,使水果的品质下降,故采用零上低温储藏果蔬,B正确;有氧运动是指人体细胞充分获得氧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体育锻炼。人体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可以获得较多的能量,C正确;用高浓度的糖腌制番茄,糖的浓度大于番茄细胞液的浓度,外界高浓度的溶液导致番茄细胞大量渗透失水,所以番茄过度失水而死亡,体现了渗透失水的原理,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4.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化使细胞数目增多 B. 细胞衰老,大多数酶的活性降低 C. 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 D. 细胞凋亡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细胞分化能使细胞种类增加,不能使细胞数目增加,A错误;细胞衰老,大多数酶的活性降低,B正确;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粘着性小,容易扩散,C正确,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衰老、分化、癌变和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识记细胞的衰老、分化、癌变和凋亡的概念及特点。 15.乳酸菌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乳酸菌的细胞中一定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B. 乳酸菌可用来研究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C. 乳酸菌中能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 可用龙胆紫染液染色来观察乳酸菌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答案】A 【解析】 乳酸菌的细胞中一定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A项正确;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内只有细胞膜,不具有生物膜系统,也不含线粒体, 而且乳酸菌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生成乳酸,故B、C项错误;乳酸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属于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D项错误。 16.某同学总结了四条有关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知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次级精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和正常体细胞中的DNA分子数相同 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C. 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相同 D. 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和着丝点数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进行复制,数目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DNA数目又减半,因此次级精母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核的DNA分子数目相同,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B正确; 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DNA分子数目一半,C错误; 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数目相同,D正确。 故选C。 17.如图是某种雄性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Ⅱ中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则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有可能是b B. 在卵巢中可能同时存在图Ⅰ、图Ⅱ两种分裂图像 C. 若图Ⅰ中的2和6表示两个Y染色体,则此图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的分裂 D. 图Ⅰ的细胞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图Ⅱ的细胞中有1个四分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Ⅰ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Ⅱ中两条染色体大小不一,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图Ⅰ中中1、4染色体大小相同,而2、3染色体大小不同,结合图Ⅱ可知2是Y染色体,3是X染色体。 【详解】图Ⅱ中①和②为姐妹染色单体关系,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若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可能是b,A正确;由于该个体为雄性个体,图Ⅰ为有丝分裂后期,图Ⅱ为次级精母细胞,在精巢中既有有丝分裂的细胞,也有减数分裂的细胞,所以可能同时存在图Ⅰ、图Ⅱ两种分裂图像,但卵巢的细胞中无Y染色体,故卵巢中不存在图Ⅰ、图Ⅱ两种分裂图像,B错误;图Ⅰ表示的是体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C错误;图Ⅱ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无四分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8.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之一 C. 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一定出现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正确;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之一,B正确;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C正确;若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不发生交叉互换,该个体自交,后代有3种表现型和3种基因型,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及其与实验现象的解释;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其适用范围,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对孟德尔关于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杂交实验中,需在花蕾期同时对父本和母本去雄 B. 假说的主要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依据假说推断,F1能产生数量比例为1∶1的雌雄配子 D. 假说能解释F1自交出现3∶1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杂交实验中,需在花蕾期对母本去雄,A错误;假说的主要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B正确;依据假说推断,F1能产生数量比例为1∶1的两种雌配子和两种雄配子,C错误;测交实验的结果出现1∶1分离比,与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得出的预期结论相符,所以假说成立,D错误。 20.现用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aabbcc的个体杂交得到F1,将F1与隐性亲本测交,测交后代出现的四种基因型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基因型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数目 203 196 205 199 A. 测交结果说明F1产生abc、ABC、aBc、AbC四种类型的配子 B. 测交后代四种基因型一定对应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 C. 据实验结果推测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 D. 若让测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Cc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 【答案】B 【解析】 依题意,F1的基因型是AaBbCc,隐性亲本aabbcc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为abc,用测交后代的四种基因型减去abc,即为F1产生的四种类型的配子:abc、ABC、aBc、AbC,A项正确;基因型和表现型不一定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基因A和C、a和c总是同时出现,由此可推测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C项正确;根据C项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能产生两种配子1/2AbC和1/2abc,该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基因型有AAbbCC和aabbcc,所占比例为1/2×1/2+1/2×1/2=1/2,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测交方法检验子一代的基因型,要求考生识记测交的概念及应用,明确测交可用来鉴定F1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再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关于动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动物细胞没有原生质层,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 B. 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C. 癌细胞能扩散和无限增殖 D. 溶酶体合成的水解酶可用于分解抗原或衰老的细胞器 【答案】AD 【解析】 【分析】 1、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也相当于半透膜。 2、癌细胞的特征: (1)能无限增殖;(原因是没有接触抑制,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使癌细胞间黏着性下降,导致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 【详解】A、动物细胞虽然没有原生质层,但是具有细胞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因此能够发生渗透作用,A错误; B、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B正确; C、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促使细胞扩散和转移,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无关,C正确; D、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D错误。 故选AD。 22.如图表示菠菜叶肉细胞光合与呼吸过程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转移途径,其中①~⑥代表有关生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②③不在生物膜上进行 B. 参与过程②③⑤的酶种类相同 C. 过程②③④⑤都有ATP产生 D. 过程③产生的[H]不全都来自于丙酮酸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光合作用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②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④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水,即线粒体内膜,⑤为水的光解,光合作用光反应类发生在囊体薄膜,⑥为二氧化碳的固定,表示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 1、有氧呼吸 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4[H]+能量 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能量 大量能量 2、生物膜系统是指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A、过程①光合作用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②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不在生物膜上进行,A正确; B、参与过程②、③为有氧呼吸的过程,其催化酶类都为呼吸酶,⑤为光合作用光反应酶类,它们的酶种类不相同,B错误; C、过程②、③、④为有氧呼吸三个过程有ATP产,⑤水的光解2H2O→4[H]+O2+能量有ATP产生,C 正确; D、过程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产生的[H]部分来自于丙酮酸,部分来自于水,D正确。 故选ACD。 23.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 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鉴定细胞呼吸产生的酒精 B. 观察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取材→解离→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C. 蛋白质的鉴定:取2mL豆浆→滴加1mLNaOH溶液→振荡→滴加lmLCuSO4溶液 →振 荡→观察 D.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制备色素滤液→制备滤纸条→画滤液细线→滤纸 条插入层析液→观察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的产物的检测方法,用石灰水或者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鉴定二氧化碳的存在,使石灰水出现浑浊反应或者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用酸性的橙色重铬酸钾鉴定酒精的存在,遇到酒精由橙色变为灰绿色;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相互分离,解离后要对材料进行冲洗,洗掉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同时便于再进行染色。 【详解】A、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鉴定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A错误;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步骤::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B错误; C、蛋白质的鉴定:取2mL豆浆→滴加1mLNaOH溶液→振荡→滴加4滴CuSO4溶液→振荡→观察,C错误; D、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制备色素滤液→制备滤纸条→画滤液细线→滤纸条插入层析液→观察,D正确。 故选ABC。 24.下列与细胞代谢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中发生光能的转换,不需要蛋白质参与 B. 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依托膜脂的流动实现 C. 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答案】BCD 【解析】 【详解】叶绿体中发生光能的转换,需要相关的酶参与催化,而这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错误;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离不开囊泡的运输和膜的融合,即依托膜脂的流动实现,B正确;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的方式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正确;膜蛋白最初在核糖体中合成,之后经过内质网的加工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修饰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因此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 25.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和两次处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第一次观察为低倍察,后两次为高倍镜观察 B. 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清水,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0.3g/mL的蔗糖溶液 C. 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D. 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 【答案】ABC 【解析】 【详解】三次均为低倍镜观察,A错误;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0.3g/mL的蔗糖溶液,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清水,B错误;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因内表皮细胞也是成熟的植物细胞,所以会发生质壁分离,C错误;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据此可推知: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D正确。 【点睛】识记并理解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流程、原生质层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 三、非选择题: 26.下图中A—E是从几种生物细胞中分离出来的五种细胞器,①—④是从这些细胞器中分离出来的四种有机物。请回答: (1)同时具有A.B.C.D.E这五种细胞器的生物是________。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①主要吸收_________,E与__________ 有关 (3)物质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 ,一分子该物质彻底水解需要____ 个水分子,产生_____种氨基酸。 (4)细胞器A中生成的③在供能方面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细胞器C中生成③的场所是_________ 。 【答案】 (1). 低等植物 (2). 红光和蓝紫光 (3). 细胞核 (4). 五肽 (5). 4 (6). 3 (7). 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8). 类囊体薄膜(基粒)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是线粒体,B是高尔基体,C是叶绿体,D是内质网,E是中心体;①是叶绿素分子,②是tRNA,③是ATP结构,④是肽链。 【详解】(1)图中A是线粒体、B是高尔基体、C是叶绿体、D是内质网、E是中心体,其中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普遍分布于动植物细胞中,而叶绿体只分布在绿色植物细胞中,中心体只分布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所以同时具有A、B、C、D、E这五种细胞器的生物是低等植物。 (2)由图可知物质①含有Mg元素,是叶绿素分子,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物质②具有明显的“三叶草”结构,是tRNA,在真核细胞中,该物质主要在细胞核中通过转录过程合成。 (3)物质④含有4个肽键,所以该物质是由5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五肽;该多肽水解时也需要能消耗4分子水,产生3种(根据R基判断)氨基酸分子。 (4)物质③为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器C为叶绿体,其为光合作用的场所,而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能产生ATP,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基粒)。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的结构和重要物质的组成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器的分布以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与联系,把握叶绿素、ATP和tRNA的结构组成以及功能,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特别是理解多肽的合成过程以及相关计算,识记ATP的合成场所和生理过程,理解tRNA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27.下图为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图2所示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___(填序号)。 (2)图1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图2细胞进行细胞呼吸产生C02的场所有_________(填序号),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件主要与图中的_________(填序号)等细胞器的功能有关。 (3)图2中构成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_________(填序号)。若该细胞为浆细胞,将3H标记的亮基酸注入该细胞,则抗体合成分泌过程中可检测到放射性的细胞结构依次有_________(用箭头和序号表示)。 (4)图1中,有关④和⑨两种细胞器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有( )。 A.所含酶种类均不同 B.都与能量代谢有关 C.都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 D.增大内部膜面积的方式相同 E.都能发生A—U配对 (5)蓝藻细胞与图1、图2所示细胞在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___。 【答案】 (1). ④⑦⑨ (2). ④⑥⑨ (3). ④ (4). ②⑧ (5). ①②③④⑤ (6). ⑦→⑤→②→① (7). BE (8). 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解题要点是识记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识记各种细胞器的功能。 【详解】(1)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④线粒体、⑨叶绿体和⑦核糖体; (2)图1是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都能产生ATP,即产生ATP的场所有④线粒体、⑥细胞质基质和⑨叶绿体;图2为动物细胞,只有有氧呼吸过程才产生CO2,产生场所是④线粒体;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表现在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不同,与⑧中心体有关,以及分裂末期细胞缢裂方式不同,与②高尔基体有关。 (3)细胞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等结构,图2中构成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①细胞膜、②高尔基体、③细胞核、④线粒体、⑤内质网;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再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即可检测到放射性的细胞结构依次为:⑦→⑤→②→①。 (4)图1中的④为线粒体、⑨ 为叶绿体,都能合成ATP,所以有相同的酶,A错误;线粒体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叶绿体是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都与能量代谢有关,B正确;动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C错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薄膜堆叠成基粒增大膜面积,线粒体通过内膜折叠成嵴增大膜面积,D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可发生转录过程,都能发生A—U配对,E正确;故选BE。 (5)蓝藻细胞与图1、图2所示细胞在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点睛】本题借助图形考查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解题关键是:1.根据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大液泡和叶绿体区别动、植物细胞;2.根据各种细胞器的形态和结构识别图中相关细胞器,并分析各自的功能。3.注意同一细胞器在不同细胞中的不同功能:如动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分泌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8.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下图表示真核细胞中3种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①是指___膜(填细胞结构名称)。 (2)图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图②膜上附着的___物质,有利于其反应进行。 (3)图中②和③两种生物膜除产生图中物质外,还均可产生的物质是___,由此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是___。 (4)某科学家在研究细胞膜运输物质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四种曲线表示。 在研究具体物质X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则细胞膜运输物质X的方式是___,当氧气浓度和物质X浓度超过一定值时,运输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其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 (5)细胞膜及上图①→③中生物膜功能各不相同,从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 【答案】 (1). 高尔基体 (2).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3). (光合)色素和酶 (4). ATP (5). 进行能量转换 (6). 主动运输 (7). 载体的数量 (8). 含有的蛋白质不同 【解析】 【详解】(1)图中①表示合成纤维素用于组成细胞壁,场所是高尔基体。 (2)图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图② 表示光反应,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因为该膜上附着的 (光合)色素和酶物质,有利于其反应进行。 (3)图中②和③两种生物膜除产生图中物质外,还均可产生的物质是ATP,由此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是行能量转换。 (4)图②中在起始端内,物质的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呈正相关,达到饱和点后不再上升,这可能是受到载体蛋白或能量的限制,因此该图可以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④中在起始端内,物质的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呈正相关,说明该物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可表示主动运输,因此与曲线②和④相符是主动运输。当氧气浓度和物质X浓度超过一定值时,运输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其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载体的数量。 (5)细胞膜及上图①→③中生物膜功能各不相同,从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含有的蛋白质不同,因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29.下图1是某课题组的实验结果(注:A酶和B酶分别是两种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可知,本实验研究的课题是___________。 (2)据图1,在40 ℃至60 ℃范围内,热稳定性较好的酶是______。高温条件下,酶容易失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下表是图1所示实验结果统计表,由图1可知表中③处应是______,⑧处应是______。 温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A酶活性(mmol·S-1) 3.1 3.8 5.8 6.3 5.4 2.9 0.9 B酶活性(mmol·S-1) 1.1 2.2 3.9 ⑧ 3.4 1.9 0 (4)图2表示30℃时B酶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他条件相同,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画出A酶(浓度与B酶相同)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 (5)适宜条件下,取一支试管加入A酶和蛋白酶溶液并摇匀,一段时间后加入纤维素,几分钟后加入新制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结果试管中没有产生砖红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探究(研究)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 (2). A酶 (3). 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 (4). 40 (5). 5.0 (6). (7). A酶(纤维素酶)已被蛋白酶催化分解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该曲线的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酶活性,故该实验目的是探究(研究)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图二:根据图一相同温度下A酶的活性大于B酶,故图二中如果画出A酶(浓度与B酶相同)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A酶反应物的浓度下降速率大于B酶。分析表格:表格是图一所示实验结果统计表,①②③④⑤⑥⑦之间的温度梯度为10℃,看图可知⑧处应是温度为40℃B酶的活性为5.0。 【详解】(1)根据图一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可知,本实验的探究课题是探究(研究)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 (2)图一结果显示,在40℃至60℃范围内,热稳定性较好的酶是A酶,高温条件下,酶容易失活,其原因是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 (3)根据图一曲线可知,该实验温度梯度设置是10℃,故③处应是40℃,看图可知⑧处应是温度为40℃,B酶的活性为5.0。 (4)30℃时A酶活性大于B酶,故反应物的浓度下降速率大于B酶,曲线如图: (5)适宜条件下,取一支试管加入A酶和蛋白酶溶液并摇匀,一段时间后加入纤维素,几分钟后加入新制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结果试管中没有产生砖红色沉淀,原因是A酶(纤维素酶)已被蛋白酶催化分解。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曲线和数据表格中数据的对比分析,一方面观察出横坐标含有为自变量(不同温度),纵坐标含有为因变量(A酶和B酶的活性);另一方面确定出个实验组设置的温度梯度差值为10℃。 30.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1)图1所示过程发生在水稻叶肉细胞中。 ①图1所示反应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此反应过程中需要的CO2来源有____,该过程伴随的能量变化是______。 ②有光条件下,停止供给CO2,短时间内二磷酸核酮糖(C5)的含量会________。 (2)研究者将玉米叶肉细胞中的PEPC酶基因导入水稻后,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光照强度单位:×102μmol·m-2·s-1 ) 据图3分析,在光照强度为4和12时,转基因水稻产生的O2与原种水稻产生的O2的比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因此转基因水稻更适合栽种在_______环境中。 ②下列分析正确的有___ A.光照强度为2~4时,转基因水稻气孔导度大于原种水稻气孔导度,但两者的光合速率相同 B.光照强度低于8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气孔导度 C.光照强度为10~14时,原种水稻气孔导度下降但实际利用CO2量没有改变 D.光照强度为10~14时,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上升与PEPC酶的功能有关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叶肉细胞呼吸作用和外界环境 (3). 活跃的化学能转化成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4). 上升 (5). 1:1 (6). 7:5 (7). 光照强度较强 (8). AC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的,其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图2和3表示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 【详解】(1)①图1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此反应过程中需要的CO2来源有叶肉细胞呼吸作用和外界环境,能量变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②停止二氧化碳供应后,五碳化合物不能被固定,短时间内其来源不变结果含量上升,即二磷酸核酮糖的含量增加。 (2)①当光照强度为4μmol•m-2•s-1时,两种水稻的光合速率相等,故合成O2的比值为1:1;当光照强度为12μmol•m-2•s-1时,转基因水稻光合作用合成的O2的量为(30+5)μmol•m-2•s-1,而原种水稻的光合作用合成的O2的量为(20+5))μmol•m-2•s-1,故合成O2的比值为35:25,即7:5,因此转基因水稻更适合种植在光照强度大的环境中。 ②A、光照强度为2〜4时,转基因水稻气孔导度大于原种水稻气孔导度,但两者的光合速率相同,A正确; B、光照强度低于8(×102μmol•m-2•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是光照强度,B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光照强度为10~14(×102μmol•m-2•s-1)时,原种水稻气孔导度下降但实际利用CO2量没有改变,C正确; D、光照强度为10~14(×102μmol•m-2•s-1)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仍在增大,而原种水稻已经不能再增大,所以,转基因水稻更适宜栽种在强光环境中,其原因可能是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上升与PEPC酶的功能有关,D正确。 故选ACD。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解决问题,理解环境因素骤变时,光合作用过程中细胞内ATP、[H]以及C3、C5的含量变化,通过光合作用过程理解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还是暗反应,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31.下图为某家庭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相关基因用D、d表示。请据图回答: (1)该遗传病为__________(填“显”或“隐”)遗传病 (2)如果该遗传病是伴Y遗传,则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的个体有________。(填图中数字序号) (3)如果该遗传病是伴X遗传,则Ⅲ2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______个体,该致病基因的传递过程体现了_______________的遗传特点。 (4)如果该遗传病是苯丙酮尿症,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则Ⅰ1、Ⅱ1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Ⅲ2若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若此夫妇色觉均正常,生一个只患红绿色盲孩子(致病基因用b表示),则此孩子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隐性 (2). 1、3、4 (3). XDXD或XDXd (4). Ⅰ2 (5). 交叉遗传 (6). dd、Dd (7). 419/420 (8). DDXbY或DdXbY 【解析】 【分析】 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找出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以此为切入点并结合题意,明辨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确定有关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围绕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详解】(1)系谱图显示,Ⅱ1和Ⅱ2均正常,其儿子Ⅲ1患病,据此可推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 (2) Y染色体仅存在于男性的细胞中。如果该遗传病是伴Y遗传,则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的个体有1、3、4。 (3)如果该遗传病是伴X遗传,则Ⅲ1的基因型为XdY,进而推知:Ⅱ1和Ⅱ2的基因型依次为XDY、XDXd,所Ⅲ2个体的基因型是XDXD或XDXd。男性的Y染色体遗传自父亲、X染色体遗传自母亲,因此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该致病基因的传递过程体现了交叉遗传的特点。 (4)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该遗传病是苯丙酮尿症,则Ⅰ1、Ⅱ1的基因型分别为dd、Dd。由Ⅲ1的基因型为dd可知,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为Dd,进而推知Ⅲ2的基因型是1/3DD或2/3 Dd。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即在正常人群中,基因型为Dd的概率是1/70。Ⅲ2若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2/3×1/70×1/4dd=419/420。若此夫妇色觉均正常,生一个只患红绿色盲孩子(XbY),则结合上述分析可推知,此孩子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DDXbY或DdXbY。 【点睛】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技巧 (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①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②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 ③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 (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首先要以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为切入点,依据“无中生有”为隐性(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 、“有中生无”为显性(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正常的) 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 32.下图表示某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昆虫,其肤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 和a、B和b)的控制关系。 利用四种基因型不同的纯种昆虫杂交所得后代体色情况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组合 杂交亲本性状 F1代表现型及数量 1 绿色雌虫甲×白色雄虫乙 绿色雌虫:绿色雄虫=1:1 2 白色雌虫丙×黄色雄虫丁 绿色雌虫:白色雄虫=1:1 (1)该昆虫肤色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定律,且基因A、a与B、b分别位于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绿色雌虫甲、黄色雄虫丁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将组合1产生的F1中雌雄昆虫杂交,已知F2中出现黄色昆虫,则所得的F2中雄虫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 (4)若将组合1所得的F1中绿色雄虫与组合2所得的巧中绿色雌虫杂交,所得F2中的雌雄虫自由交配,F3中雌虫中出现纯合白色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 (2). 常染色体 (3). X (4). AAXBXB (5). aaXBY (6). 绿色:黄色:白色=3:1:4 (7). 1/16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绿色的基因型为A_B_,黄色的基因型为aaB_,白色的基因型为_bb,根据表格分析,组合2后代雌雄性表现型不同,说明有一对基因在X染色体上;白色雌虫丙×黄色雄虫丁,后代绿色雌虫:白色雄虫=1:1,由于后代出现了绿色,说明亲本丙含有a和B基因,又因为雌性是绿色的、雄性是白色的,说明A在常染色体上,B在X染色体上;因此丙的基因型为AAXbXb、丁的基因型为aaXBY,后代AaXBXb(绿色雌虫):AaXbY(白色雄虫)=1:1;绿色雌虫甲×白色雄虫乙,后代绿色雌虫:绿色雄虫=1:1,说明甲的基因型为AAXBXB、乙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的基因型为AAXBXB,丁的基因型为aaXBY。 (3)将组合1产生的F1中雌雄昆虫杂交,已知F2中出现黄色昆虫,说明甲的基因型为AAXBXB,乙的基因型为aaXbY,则F1中雌雄昆虫基因型为AaXBXb、AaXBY,后代A_:aa=3:1,雄虫XBY:XbY=1:1,因此后代雄虫中绿色:黄色:白色=3:1:4。 (4)组合1所得的F1中绿色雄虫基因型为AaXBY,组合2所得的绿色雌虫基因型为AaXBXb,两者F2中的雌雄虫自由交配,F3中雌虫中出现纯合白色(AAXbXb、aaXbXb)的比例为1/2×1/4×1/2=1/16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应用以及常见的分离比,能够正确推导某些个体的基因型,理解伴性遗传的应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能够利用常见的分离比进行计算概率和推导个体的基因型是突破问题的关键。 33.下图甲是五个细胞(A〜E)分裂的示意图,图乙是一个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图。请分析完成: (1)若图甲所示细胞来自同一个体,则该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最多为__________条,细胞D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 (2)若该个体有两对等位基因(Yy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与图甲中D细胞相对应的基因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 (3)图乙中,c段对应图甲中的细胞__________,基因分离定律发生于__________段,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的比例仅为1:1的是__________段。 【答案】 (1). 8 (2). 精细胞 (3). YYRR、YYrr、yyRR、yyrr (4). D (5). b (6). a、d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该生物正常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最多应是有丝分裂后期8条染色体,图甲中 A是有丝分裂后期,B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是有丝分裂后期,D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因为B是细胞质均等平分,说明该动物是雄性个体,故D产生的子细胞是精细胞; (2)若该个体有两对等位基因(Yy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D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所含基因种类可能是YR或Yr或yR或yr,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故有可能为YYRR、YYrr、yyRR、yyrr; (3)c段表示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与之对应的是D;基因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是b段,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1的是a、d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