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5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60分) 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 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某人的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 ) A.书写性语言中枢 B.视觉性语言中枢 C.运动性语言中枢 D.听觉性语言中枢 4.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萄葡糖加速 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的Na+,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6.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其原因是( ) A.反射弧结构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 7.早在公元1 000年宋朝真宗年间,我国劳动人民已会用患轻微天花病人的痘痂接种给健康人的方法来预防天花.这里所说的痘痂和这种方法分别属于( ) A.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B.抗体 特异性免疫 C.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 D.抗原 特异性免疫 8.大量出汗后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位于( ) A.口腔粘膜和下丘脑 B.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C.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D.口腔粘膜和大脑皮层 9.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10.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促进细胞数目增加和促进细胞体积增加各是下列哪些激素的作用( ) ①乙烯 ②赤霉素 ③脱落酸 ④细胞分裂素 ⑤生长素.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④,②⑤ D.①,①⑤ 11.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发育 B.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C.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 D.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13.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000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m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 A.15000 B.16250 C.17500 D.70000 14.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15.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结构不影响种群密度 B.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没有差异 C.性比率的改变不影响种群密度 D.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 16.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时间结构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17.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18.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1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20.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知识分析:草地、草地中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狗尾革,可依次称为( ) 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 21.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起点分别是( ) A.次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B.初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次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D.初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22.在如图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 A.A B.B C.C D.D 23.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24.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可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 A.乙、丁 B.丙、己、戊 C.丙、己 D.丙、戊 25.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 ) 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属于次级消费者 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26.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 D.部分死亡羊的质量 27.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28.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D.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作用进入大气中 29.下列食物链,能成立的是( ) A.阳光→草→兔→狐 B.田鼠→蛇→山鹰 C.植物→鹿→狮子→细菌 D.植物→鼠→蛇→山鹰 30.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 B.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C.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D.春季鸟类的求偶鸣叫声 31.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32.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A.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B.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3.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3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光照、食物 C.湿度、温度 D.温度、光照 35.为挽救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中一般不选用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 D.引入被保护动物天敌的天敌 36.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低 37.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与下面哪两种生物之间关系相似( ) A.兔与草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C.蛔虫与人 D.水稻和杂草 38.关于“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39.限制酶是一种核酸切割酶,可辨识并切割DNA分子上特定的核苷酸碱基序列.如图为四种限制酶BamHⅠ、EcoRⅠ、HindⅢ以及BglⅡ的辨识序列.箭头表示每一种限制酶的特定切割部位,其中哪两种限制酶所切割出来的DNA片段末端可以互补黏合?其正确的末端互补序列是什么( ) A.BamHⅠ和EcoRⅠ;末端互补序列为﹣AATT﹣ B.BamHⅠ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为﹣GATC﹣ C.EcoRⅠ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为﹣AATT﹣ D.BamHⅠ和BglⅡ;末端互补序列为﹣GATC﹣ 40.不属于基因表达载体构建过程的是( ) A.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质粒露出黏性末端 B.用同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露出黏性末端 C.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中进行扩增 D.将切下的目的基因插入到质粒切口处 41.如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CO2等物质 B.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C.③④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肝糖原的分解在②中进行 42.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 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1、4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43.如图为福建省某地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号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a增加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b+c+e C.丙中的生物可组成多条食物链 D.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样方法 44.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②③分别代表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寒冷刺激后,图中③的含量增加先于①和② C.当人饮水过多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释放④来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D.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45.如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B.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 C.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 D.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 46.如图表示一棵植株被不透光的纸盒罩住,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或固定纸盒,旋转幼苗;或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47.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07年的800余只.朱鹮的食物是小鱼,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B.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若朱鹮增加1.5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kg(干重) D.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48.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49.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g B.900g C.1600g D.5600g 50.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a代表兔摄入的食物,则b、c可分别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和排便的能量流动途径 B.若A代表叶绿体基质,a代表光,则b、c可分别代表该场所产生的[H]和ATP C.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 D.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减少和产生渴觉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51.人的口腔或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存在辣椒素敏感受体,故接触辣椒后往往会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大汗淋漓,原因是位于 的体温调节中枢促进汗腺分泌以增加散热. (2)辣椒素与受体结合后,感受器产生兴奋,依次经甲图中轴突.和神经元.后,传至 产生辣痛感.当人们用喝冷饮来减轻辣痛感时.轴突d可抑制神经元e的兴奋,如图乙所示(●、O表示氯、钠离子),d通过 方式释放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引起氯离子 (内、外)流,从而出现抑制效应. (3)研究发现,若在a兴奋之前,b先兴奋,则会导致e兴奋性降低.究其原因是b释放的神经递质X使a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量 (增加/减少), 内流减少导致e动作电位产生难度增加. (4)轴突d释放神经递质所需的ATP主要由 产生,释放递质时的物质运输方式体现了细胞膜的 性. 52.如图表示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据图回答: (1)从图中三条曲线可以看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敏感度为 > > . (2)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效应为 ,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效应为 .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是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能体现该特点的现象 (填字母). A、胚芽鞘的向光性 B、根的向地性 C、顶端优势 D、茎的背地性. 53.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kJ/(m2•y)] ,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中,A表示 ,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 (2)若图2所示种群为田鼠种群,在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对田鼠的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 法,若调查过程中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会 (偏高、偏低或不变).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4)由图1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5)其中一种植食性鱼类色彩绚丽,形状怪异,在观赏鱼市场非常名贵,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54.转基因生物可用于生产人类所需要的药用蛋白,如激素、抗体、疫苗、酶等.图甲是通过生物工程培育能产生人胰岛素的烟草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 (填字母).此过程所需的工具酶是 . (2)图乙是载体和反转录得到的胰岛素基因的片段,已知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GeneⅠ和GeneⅡ为质粒上的标记基因,根据图示分析,应用限制酶 切割质粒,用限制酶 切割目的基因.构建的重组质粒中,除含有外源基因、标记基因外,还必须含有 . (3)B过程中,常用 处理使细菌成为感受态细胞,从而利于重组质粒的导入. (4)如果从分子水平检测人胰岛素基因是否表达成功,可以采用 方法. 2016-2017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60分) 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 【解答】解:A、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血浆,A错误;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错误; 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C正确;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①处的液体会增加,D错误. 故选:C.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 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①正确;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这会使血浆中水分增多,组织液中水分减少,②错误; ③血糖含量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这会使血浆中水分增多,组织液中水分减少,③错误; ④淋巴循环受阻,导致组织蛋白增多,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水肿,④正确; 故选:C. 3.某人的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 ) A.书写性语言中枢 B.视觉性语言中枢 C.运动性语言中枢 D.听觉性语言中枢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说话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说明H区即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 【解答】解:A、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后病人不能写字,A错误; B、病人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说明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B正确; C、病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正常,C错误; D、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说话,说明听觉语言中枢正常,D错误. 故选:B. 4.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萄葡糖加速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 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 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故选:C. 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的Na+ ,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适当降低溶液S的Na+,会使膜内外的浓度差减小,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解答】解:A、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降低溶液S的Na+,K+的浓度不变,因此,静息电位不变,故A错误; B、降低溶液S的Na+,K+的浓度不变,因此,静息电位不变,故B错误; C、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降低溶液S的Na+,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故C错误; D、降低溶液S的Na+,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6.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其原因是( ) A.反射弧结构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从接受刺激,直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叫做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大脑是高级中枢,对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会不明显. 【解答】解:A、反射弧结构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 B、传出神经没有受阻,B错误; C、感受器正常,没有受到抑制,C错误; D、大脑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D正确. 故选:D. 7.早在公元1 000年宋朝真宗年间,我国劳动人民已会用患轻微天花病人的痘痂接种给健康人的方法来预防天花.这里所说的痘痂和这种方法分别属于( ) A.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B.抗体 特异性免疫 C.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 D.抗原 特异性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抗原,是指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解答】解: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如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病.轻症天花病人的痘浆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抗体把天花病毒消灭后,抗体仍然存留体内(约60年),以后就不在患天花病了.因此痘浆属于抗原,这种免疫方法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D. 8.大量出汗后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位于( ) A.口腔粘膜和下丘脑 B.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C.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D.口腔粘膜和大脑皮层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故选:C. 9.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症,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症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如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错误; B、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性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 C、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T细胞分泌的,C错误;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B. 10.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促进细胞数目增加和促进细胞体积增加各是下列哪些激素的作用( ) ①乙烯 ②赤霉素 ③脱落酸 ④细胞分裂素 ⑤生长素.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④,②⑤ D.①,①⑤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①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生长,①错误; ②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②正确; ③脱落酸抑制细胞生长,③错误; ④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④正确; ⑤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⑤正确. 故选:C. 11.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完善实验过程,然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题干中的图示表明形态学上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根据实验对照原则,对照组应该是形态学下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即单一变量是胚芽鞘的上端在上还是在下. 故选:D. 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发育 B.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C.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 D.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对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和分布、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考查,回忆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和分布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 B、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同一生理效应可能对应较高和较低两个生长素浓度,B正确; C、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激素是乙烯,不是赤霉素,C错误; D、在果实成熟阶段含量最高的植物激素是乙烯,D错误. 故选:B. 13.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000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m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 A.15000 B.16250 C.17500 D.70000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等. 【解答】解: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需取各样方的平均值,因此,这块草坪中草药株数约为:(12+15+14+17+12)÷5÷4×5000=17500. 故选C. 14.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又称为初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解答】解: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故选:D. 15.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结构不影响种群密度 B.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没有差异 C.性比率的改变不影响种群密度 D.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A错误; B、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有较大的差异,受多重因素的影响,B错误; 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C错误; D、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D正确. 故选:D. 16.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时间结构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生物群落中,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称为水平结构. 【解答】解: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从题干可看出,树林里多数鸟类生活在树冠,啄木鸟生活在中层,环颈雉生活在底层,为动物的分层现象,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选:C. 17.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①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解答】解:我国城市人口流动较大,由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使得人口密度显著增长. 故选:C. 18.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影响群落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解答】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即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稻田中水稻属于同一个种群,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这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人类活动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 D、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A. 1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密度和遗传病的调查,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具体描述做出判断. 【解答】解:A、标志脱落可能导致重捕数统计量的减少,与实际比较,应偏大,A错误; B、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缘都统计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如果只统计方格内菌体会偏小,B正确;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密地区取样会偏大,C错误; D、只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调查遗传病时,发病率比实际值大,D错误. 故选B. 20.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知识分析:草地、草地中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狗尾革,可依次称为( ) 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结构层次.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解答】解:草地包括生物和无机环境,故属于生态系统; 草地中各种生物属于生物群落; 草地中的狗尾革为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 故选:A. 21.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起点分别是( ) A.次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B.初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次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D.初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演替类型: 初生演替:(1)概念: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2)过程: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3)特点:演替缓慢. 次生演替:(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3)特点:演替快速. 【解答】解: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过程为: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可见起点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次生演替. 故选:A. 22.在如图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 A.A B.B C.C D.D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解答】解:A、A是增长型,种群数量将增多,A错误; B、B为稳定型,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 C、C为稳定型,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D为衰退型,种群数量将下降,可能会灭绝,D正确. 故选:D. 23.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解答】解: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A正确;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辩的小动物不可忽略不计,可用目测估计法,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B正确;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调查其丰富度,C正确; D、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 故选:D. 24.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可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 A.乙、丁 B.丙、己、戊 C.丙、己 D.丙、戊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甲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 该生态系统含有6条食物链,即甲→乙→戊、甲→乙→丙→戊、甲→丙→戊、甲→丁→戊、甲→丁→丙→戊、甲→丙→己→戊. 【解答】解: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含有6条食物链,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属于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的是丙、己、戊. 故选:B. 25.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 ) 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属于次级消费者 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解者分解动物植物的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了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能量流动在营养结构中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这样的规律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解答】解: A、捕食关系是指种群之间的关系.故A错误. B、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知该甲虫是分解者.故B错误. C、分解者分解动物植物的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了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故C正确. 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的是生产者.而甲虫是分解者.故D错误. 故选C. 26.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 D.部分死亡羊的质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2、某一个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解答】解:A、羊的同化量有一部分被呼吸消耗,A正确; B、羊的粪便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然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B错误; C、羊的同化量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C正确; D、羊死亡后,羊的部分同化量流向分解者,D正确. 故选:B. 27.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解此题从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食物链(网)能量的流动和食物链中各生物的关系等方面切入. 【解答】解:A、图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①绿色植物→兔→鹰;② 绿色植物→蚯蚓→相思鸟→鹰;③绿色植物→蚯蚓→相思鸟→蛇→鹰;④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A错误;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分别为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B错误; C、蛇和鹰的关系是捕食与竞争关系,C正确; D、若兔大量减少,植物的数量随之增加,故而鹰也会增加,D错误. 故选:C. 28.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D.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作用进入大气中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因此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解答】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A正确; B、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B错误; C、④是光合作用,是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C正确; D、①②③表示甲、丙、乙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回归到大气中,D正确. 故选:B. 29.下列食物链,能成立的是( ) A.阳光→草→兔→狐 B.田鼠→蛇→山鹰 C.植物→鹿→狮子→细菌 D.植物→鼠→蛇→山鹰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例如:草→鼠→蛇→猫头鹰.据此答题. 【解答】解: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A错误; B、田鼠属于消费者,不能作为食物链的起点,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 C、绝大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C错误; D、在植物→鼠→蛇→山鹰中,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鼠→次级消费者蛇→三级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指向捕食者,D正确. 故选:D. 30.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 B.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C.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D.春季鸟类的求偶鸣叫声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A、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 B、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 C、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 D、春季鸟类的求偶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B. 31.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A、小囊虫发出的聚集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 B、榆树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C、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 D、群体气味是一种化学物质形成的,属于化学信息. 由此可见,以上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C. 故选:C. 32.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A.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B.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植物的种子需要光照才能萌发,A错误; B、题干的信息没有涉及生物种群的繁衍,B错误;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则能量流动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错误; D、在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反映的是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D. 33.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解答】解: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故为抵抗力稳定性,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故选:B. 3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光照、食物 C.湿度、温度 D.温度、光照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 【解答】解: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 故选:B. 35.为挽救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中一般不选用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 D.引入被保护动物天敌的天敌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为挽救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有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A正确; B、为挽救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迁地保护,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B正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迁地保护,要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C正确; D、引入被保护动物天敌的天敌,这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不利于挽救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36.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低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 【解答】解: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低,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A错误; B、同等强度干扰下,由于沙漠环境比较恶劣,恢复力比较弱,所以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B错误; C、不同的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同,则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C正确; 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低,还要看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环境条件好,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低,D错误. 故选:C. 37.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与下面哪两种生物之间关系相似( ) A.兔与草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C.蛔虫与人 D.水稻和杂草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蝗虫与羊、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鸬鹚与鱼. 3、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与细菌.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大豆与根瘤菌. 【解答】解:A、兔与草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和细菌为寄生关系,A错误;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为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 C、蛔虫与人以及噬菌体和细菌之间都是寄生关系,C正确; D、水稻和杂草为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C. 38.关于“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多样性的原因:从分子水平上看,其根本原因是DNA上基因的多样性(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种类的多样性);从进化的角度看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 3、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4、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A、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C正确; 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D错误. 故选:C. 39.限制酶是一种核酸切割酶,可辨识并切割DNA分子上特定的核苷酸碱基序列.如图为四种限制酶BamHⅠ、EcoRⅠ、HindⅢ以及BglⅡ的辨识序列.箭头表示每一种限制酶的特定切割部位,其中哪两种限制酶所切割出来的DNA片段末端可以互补黏合?其正确的末端互补序列是什么( ) A.BamHⅠ和EcoRⅠ;末端互补序列为﹣AATT﹣ B.BamHⅠ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为﹣GATC﹣ C.EcoRⅠ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为﹣AATT﹣ D.BamHⅠ和BglⅡ;末端互补序列为﹣GATC﹣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是“分子手术刀”.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限制酶的特点.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时,一定要使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这样,切出的切口才一样,才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连接起来.两个黏性末端只要相同就可以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再通过DNA连接酶连接起来. 【解答】解:限制酶所识别的是特定的碱基序列,并在特定部位进行切割,不同的限制酶识别不同的核苷酸序列并识别不同的切点,黏性末端不同.但不同的粘性末端有时是可以进行拼接的,只要切下的游离碱基互补即可互补黏合,由图示可知BamHⅠ和BglⅡ都可切下序列﹣GATC﹣,故末端互补序列﹣GATC﹣. 故选:D. 40.不属于基因表达载体构建过程的是( ) A.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质粒露出黏性末端 B.用同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露出黏性末端 C.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中进行扩增 D.将切下的目的基因插入到质粒切口处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的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并表达和发挥作用. 2、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启动子在基因的首段,它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着转录的开始;终止子在基因的尾端,它控制着转录的结束. 【解答】解:A、在构建过程中,需要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露出黏性末端,A正确; B、用同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露出黏性末端,以便于与质粒进行重组,B正确; C、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中进行扩增属于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步骤,C错误; D、在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中,需要用DNA连接酶将切下的目的基因插入到质粒切口处,D正确. 故选:C. 41.如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CO2等物质 B.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C.③④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肝糖原的分解在②中进行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解答】解: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血浆成分,所以②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CO2等物质是错误的,A不正确; B、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即由①②③组成的,B正确; C、人体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而细胞内液不属于.所以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①②③,C不正确; D、物质的水解和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所以肝糖原的分解在② 中进行是错误的,D不正确. 故选B. 42.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 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1、4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方向是双向的. 【解答】解:A、当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时,膜的两侧发生电位变化,兴奋沿刺激点向神经纤维的两侧传导.在a点左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a、b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2、3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A正确; B、在b点右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b、a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3、2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B正确; C、在a、b两点的中央刺激,兴奋向两侧同时等速传导,所以会出现图1和4的情况,C正确; D、如果刺激点在a、b两点的中央偏左,所以a点先兴奋,电位如图中2情况,b点后兴奋,电位如图中3情况,D错误. 故选:D. 43.如图为福建省某地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号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a增加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b+c+e C.丙中的生物可组成多条食物链 D.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样方法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图中①表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②表示流入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③表示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④表示自身呼吸散失的能量. 2、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其中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解答】解:A、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就有利于更多的碳元素转移到乙,a表示碳元素转移量,A正确;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应为a=b+c+e+自身积累量,B错误; C、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均为生产者,而丙中的生物无生产者,C错误; D、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故选:A. 44.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②③分别代表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寒冷刺激后,图中③的含量增加先于①和② C.当人饮水过多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释放④来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D.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过程可知,图中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分泌③甲状腺激素;图中还看出,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反馈调节的作用. 下丘脑还可以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该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解答】解:A、分析图解可知,图中②、③分别代表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A错误; B、寒冷刺激时,信息通过冷觉感受器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其调节控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所以图中①和②的含量增加先于③,B错误; C、当饮水过多时,下丘脑通过垂体将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抑制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增加排尿来调节体内的水平衡,C错误; D、从图中可看出,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45.如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B.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 C.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 D.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HIV在人体细胞内有逆转录过程,而H1N1则没有该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b与a结合产生沉淀后,吞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H1N1后,使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抗原;在病毒感染中体液免疫可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 【解答】解:A、细胞1为T细胞,它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A正确; B、细胞2为效应T细胞,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B正确; C、合成H1N1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以及所需要的原料氨基酸都是人体细胞提供的,C正确; D、注射的疫苗不能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需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才能形成抗体,D错误. 故选:D. 46.如图表示一棵植株被不透光的纸盒罩住,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或固定纸盒,旋转幼苗;或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单侧光照射使植物幼苗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使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造成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显示出向光性.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由于右侧照光,所以只有当纸盒的开口旋转右侧时,才有光照射到植物幼苗,因此植物幼苗感受的是右侧照射的单侧光,但幼苗固定,故幼苗向右弯曲生长. (2)如果固定纸盒,旋转幼苗,由于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且旋转幼苗,所以幼苗没有感受到单侧光,故幼苗直立生长. (3)如果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由于右侧照光,所以只有当纸盒的开口旋转右侧时,才有光照射到植物幼苗,因此植物幼苗感受的是右侧照射的单侧光,但幼苗和纸盒一起旋转,故幼苗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故选:D. 47.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07年的800余只.朱鹮的食物是小鱼,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B.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若朱鹮增加1.5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kg(干重) D.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使野生朱鹮和适应性降低,从而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A正确; B、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 C、若朱鹮增加1.5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1.5÷20%÷20%=37.5kg(干重),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光照属于物理信息,所以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故选:B. 48.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解: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生率与死亡率接近于等值,所以增长速率为0,A正确; 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后,B错误;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前,C错误;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 故选:A. 49.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g B.900g C.1600g D.5600g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解答】解: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少能量应按÷20%计算.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根据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0g; 根据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0g; 根据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500g.综合以上可知至少需要消耗植物200+200+500=900g. 故选:B. 50.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a代表兔摄入的食物,则b、c可分别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和排便的能量流动途径 B.若A代表叶绿体基质,a代表光,则b、c可分别代表该场所产生的[H]和ATP C.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 D.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减少和产生渴觉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1、光反应阶段(类囊体膜上):(1)水的光解2H2O→4[H]+O2(2)ATP的形成ADP+Pi+能量→ATP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 4、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解答】解:A、若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a代表兔摄入的食物,则b、c可分别代表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故若a代表光,A代表叶绿体类囊体膜,则b、c可分别代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胞,B错误; C、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C正确; D、若A为渗透压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加,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C.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51.人的口腔或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存在辣椒素敏感受体,故接触辣椒后往往会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大汗淋漓,原因是位于 下丘脑 的体温调节中枢促进汗腺分泌以增加散热. (2)辣椒素与受体结合后,感受器产生兴奋,依次经甲图中轴突.和神经元.后,传至 大脑皮层 产生辣痛感.当人们用喝冷饮来减轻辣痛感时.轴突d可抑制神经元e的兴奋,如图乙所示(●、O表示氯、钠离子),d通过 胞吐 方式释放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引起氯离子 内 (内、外)流,从而出现抑制效应. (3)研究发现,若在a兴奋之前,b先兴奋,则会导致e兴奋性降低.究其原因是b释放的神经递质X使a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量 减少 (增加/减少), 钠离子 内流减少导致e动作电位产生难度增加. (4)轴突d释放神经递质所需的ATP主要由 线粒体 产生,释放递质时的物质运输方式体现了细胞膜的 流动 性.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人体产生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解答】解:(1)体温调节中枢为于下丘脑. (2)产生感觉的是大脑皮层,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作用于突触后模上,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使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释放的递质可使阴离子内流,后模上仍然为外正内负. (3)在a兴奋之前,若b先兴奋,会导致e兴奋性降低,可能是因为b释放的神经递质X使a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减少,导致Na+内流量减少. (4)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是ATP,ATP的主要来源是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神经递质的释放以胞吐的形式进行,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故答案为:(1)下丘脑 (2)大脑皮层 胞吐 内 (3)减少 钠离子 (4)线粒体 (一定的)流动 52.如图表示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据图回答: (1)从图中三条曲线可以看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敏感度为 根 > 芽 > 茎 . (2)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效应为 促进生长 ,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效应为 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无影响) .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吲哚乙酸 .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是 两重性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能体现该特点的现象 B、C (填字母). A、胚芽鞘的向光性 B、根的向地性 C、顶端优势 D、茎的背地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1)最适宜的生长素浓度越小,说明其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越大,因此,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2)A点所对应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理效应为促进生长,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效应为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是两重性,能体现该特点的现象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而胚芽鞘的向光性和茎的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故选:BC. 故答案为: (1)根 芽 茎 (2)促进生长 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无影响) (3)吲哚乙酸 (4)两重性 B、C 53.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kJ/(m2•y)],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中,A表示 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2.7% (保留一位小数). (2)若图2所示种群为田鼠种群,在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增长型 .对田鼠的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 标志重捕 法,若调查过程中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会 偏高 (偏高、偏低或不变).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4)由图1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其中一种植食性鱼类色彩绚丽,形状怪异,在观赏鱼市场非常名贵,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 价值.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种群的特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分析图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能量的去路: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分析图2,种群增长速率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种群增长是S型曲线. 【解答】解:(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被利用(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存在).所以图1中A表示呼吸作用. 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3+70+14+3=110×103kJ/m2•y,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103kJ/m2•y,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103÷110×103=12.7%. (2)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符合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规律,故C点为增长型.根据种群密度中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会偏高.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4)由图1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间接价值是指生态功能,潜在价值是未发现的价值,其余的都为直接价值.直接价值具体包括观赏、使用等方面的作用. 故答案为: (1)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12.7% (2)增长型 标志重捕 偏高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直接 54.转基因生物可用于生产人类所需要的药用蛋白,如激素、抗体、疫苗、酶等.图甲是通过生物工程培育能产生人胰岛素的烟草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 A (填字母).此过程所需的工具酶是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 (2)图乙是载体和反转录得到的胰岛素基因的片段,已知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GeneⅠ和GeneⅡ为质粒上的标记基因,根据图示分析,应用限制酶 Ⅰ 切割质粒,用限制酶 Ⅱ 切割目的基因.构建的重组质粒中,除含有外源基因、标记基因外,还必须含有 启动子 终止子 . (3)B过程中,常用 Ca2+ 处理使细菌成为感受态细胞,从而利于重组质粒的导入. (4)如果从分子水平检测人胰岛素基因是否表达成功,可以采用 抗原﹣抗体杂交 方法.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图1:A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B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农杆菌;C表示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D表示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E表示植物组织培养;F表示检测过程. 分析图2: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因此限制酶Ⅱ也能作用于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 【解答】解:(1)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即A过程,该过程首先需要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分子和运载体,还需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 (2)用限制酶Ⅱ切割质粒时会将两个标记基因都破坏,因此只能选用限制酶Ⅰ切割质粒,而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分子时,只需用限制酶Ⅱ即可.构建的重组质粒中,除含有外源基因、标记基因外,还必须含有启动子和终止子. (3)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时,常用感受态细胞法,即常用Ca2+处理使细菌成为感受态细胞,从而利于重组质粒的导入. (4)从分子水平上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成功,可以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 故答案为: (1)A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2)ⅠⅡ启动子 终止子 (3)Ca2+ (4)抗原﹣抗体杂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