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高二期末考试模拟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 艾滋病 B. 皮肤荨麻疹 C. 过敏性鼻炎 D. 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D 【解析】 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A错误;皮肤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B错误;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D正确。 2.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详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3. 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 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 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 体液大量损失 D. 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答案】A 【解析】 【详解】 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由于第一道防线的缺失,则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故选A. 4.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 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 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A.体温维持正常,a﹣b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 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温差增大,B错误; C. c﹣d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C错误; D. 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产热散热相对稳定,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 故选D。 5.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 B. 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C. 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 D. 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1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方向是双向的。 【详解】在a点左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a、b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2、3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如图4,A正确;在b点右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b、a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3、2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B正确;在a、b两点的中央刺激,兴奋向两侧同时等速传导,不会出现指针的偏转,如图1所示,因此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C正确;如果刺激点在a、b两点的中央偏左,所以a点先兴奋,电位如图中2情况,然后b点后兴奋,电位如图中3情况,即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D错误。 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④与植物的呼吸消耗量之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②占①④之和的百分比为这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③用于植食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 ④⑤代表的能量可流向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①④之和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①④与植物的呼吸消耗量之和即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等于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①④之和不是生产者的同化量,B项错误;植食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为有机物而积累量,C项正确;④⑤代表的能量一般流向分解者,D项正确。 7.下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乙图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试分析甲图中C部位和D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分别相当于乙图中的哪一区间( ) A. Ⅰ~Ⅱ区间和Ⅱ~Ⅲ区间 B. Ⅱ~Ⅲ区间和Ⅰ~Ⅱ区间 C. Ⅲ~Ⅳ区间和Ⅰ~Ⅲ区间 D. Ⅰ~Ⅱ区间和Ⅲ~Ⅳ区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图中C部位是植物根部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于A侧,且该浓度已经抑制根部细胞的生长,则在乙图中相当于Ⅲ~Ⅳ区间,D部位是茎的近地侧,由于重力作用,其浓度较B侧高,对茎部的细胞促进作用更强,长得更快,该浓度为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Ⅰ~Ⅲ区间,所以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审题和分析图解的能力。 8.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 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即达到K值,这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故A正确。种群一开始增长就有环境阻力,故B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淘汰的个体数量,故C错。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因为c点时种群数量为K/2,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9. 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 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 食物和昆虫传播的 C. HIV 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D. 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需要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的DNA上潜伏起来,所以可用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来治疗艾滋病;A正确。艾滋病病毒是通过体液接触传播,不是通过唾液、食物或昆虫传播;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必需通过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的DNA上潜伏起来;C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寄生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所以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D错误。 10. PM2.5是粒径小于2.5um(相当于细菌大小)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进入人体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导致其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吞噬细胞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B. 空气中的部分PM2.5可被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阻挡 C. 当病菌随PM2.5进入人体,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反应 D. PM2.5引起细胞死亡的原因可能与溶酶体水解酶的释放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 B、空气中的部分PM2.5可被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阻挡,即皮肤、黏膜阻挡,B正确; C、当病菌随PM2.5进入人体,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反应,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PM2.5能导致吞噬细胞的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因此溶酶体的膜会被破坏,从而导致其中的水解酶释放而引起吞噬细胞死亡,D正确。 故选:A。 11.某农场而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人量繁殖吸引膺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蜇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灯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B.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C.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D.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详解】A.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为:(100×280)/2=14000只,种群密度约为14000/140=100只/hm2,A正确;B.鹰捕食鼠,故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正确;C.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因为能量是逐级递减的,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C正确;D.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不能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丰富度能群落中物种的种类的多少,鼠的数量下降不代表生物种类下降,D错误。故选D。 【点睛】易错点: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的种类的多少。 12. 下列除哪一项外,其余均为基因工程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 A. 具有标记基因,便于筛选 B. 具一至多个酶切位点,以便与目的基因连接 C. 是环状DNA分子 D. 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①要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于与目的基因连接,②要有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③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因此,A、B、D项均不符合题意;作为运载体,不一定要是环状DNA分子,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吃食物过咸时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 A.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B.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 大脑皮层和大脑皮层 D. 下丘脑和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故选B。 14.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幼芽、幼叶和萌发的种子都能产生较多的生长素 C. 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发生效应的部位也在尖端 D. 拜尔通过实验推测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照下能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尖端下方,温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 2、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3、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的一种,属于微量高效物质,主要对细胞代谢其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详解】A. 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缺乏氧气,有氧呼吸被抑制,提供给主动运输的能量减少,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A正确; B. 幼芽、幼叶和萌发的种子都能产生生长素,B错误; C. 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发生效应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C错误; D. 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测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照下能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尖端下方,温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D错误。 故选A。 15.下列关于人体的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有 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 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 C.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 人体的三道防线会同时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T细胞和B细胞都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B正确;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人体的三道防线一般是前两道防线先起作用,突破这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才会起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人体的三道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6. 在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一个表达载体的组成必须有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等3个部分 ②有了启动子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③终止子的作用是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 ④所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完全相同的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在基因的首段,它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着转录的开始; 2、终止子在基因的尾端,它控制着转录的结束; 3、标记基因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详解】①一个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①错误; ②启动子能启动转录过程,即有了启动子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②正确; ③终止子的作用是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③正确; ④不同的基因表达载体中的标记基因不一定相同,有的是抗生素抗性基因,有的是颜色标记基因,④错误。 故选B。 17.下列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 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 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统计样方内和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2、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随机取样;统计数据时压线计数原则是计数左、上两线和夹角处。 【详解】AB、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AB错误;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小,C正确; D、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统计样方内和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D错误。 故选C。 18.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鉴定和检测才能知道。下列属于目的基因检测和鉴定关键步骤的是( ) A. 检测受体细胞是否有目的基因 B. 检测受体细胞是否有致病基因 C. 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mRNA D. 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例:用虫食用棉花,观察其存活情况,来鉴定棉花是否具有抗虫特性) 【详解】检测受体细胞中是否有目的基因是鉴定和检测的第一步,但即便受体细胞中存在目的基因,不能说明目的基因一定会稳定遗传并表达,A错误;目的基因不一定是致病基因,B错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mRNA,但能否翻译成相应的所需蛋白质却不一定,所以该步不是最关键的步骤,C错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蛋白质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最后步骤,如果存在该蛋白质,说明目的基因能自洽受体细胞内稳定存在并能表达,D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要抓住检测和鉴定的是目的基因是表达,即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存在下来后并能控制其特定蛋白质的合成。 19.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 A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C. 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A.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A错误; B.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血糖含量上升,B错误; C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C错误,D正确。 故选D。 20.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 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 能产生反射活动 C. 兴奋在①处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较②处的传递速度快 D. 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只有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②突触处的传递方向判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③④⑤在同一个神经元上。 【详解】A. 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 能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B错误; C、兴奋在①处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较②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快,C正确; D、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有③④⑤,D错误; 故选C。 【点睛】 易错知识点:只有反射弧五个部分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要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所以比在神经纤维上传递的速度慢。 21. 1987年,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获得高水平的表达。长成的植物通体光亮,堪称自然界的奇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 ) ①萤火虫与烟草植物的DNA结构基本相同 ②萤火虫与烟草植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③烟草植物体内合成了萤光素 ④萤火虫和烟草植物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 A. ①和③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能够表达,首先说明萤火虫与烟草植物的DNA结构都是双螺旋结构,其次它们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烟草通体光亮,说明其合成了萤光素,由于萤火虫和烟草都是真核生物,所以它们合成蛋白质都要经过转录和翻译。 22.下表为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按10~20%传递效率计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 昆虫摄食量 昆虫粪便量 昆虫呼吸消耗量 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70 A. 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2050kJ B. 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未利用的能量 C. 昆虫粪便量属于植物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D. 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14%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昆虫的同化量为410-210=200(kJ),则其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200/20%=1000kJ,A错误;未利用的能量属于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的一部分,B错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昆虫粪便量属于植物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C正确;昆虫的同化量为200kJ,生长的能量所占比例为70÷200×100%=35%,D错误。故选C。 23.植物激素甲、乙、丙的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乙最可能代表脱落酸和赤霉素 B. 丙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C. 甲、乙、丙均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 丙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叶片等器官的衰老和脱落。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 【详解】A、甲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乙是抑制种子休眠,故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A正确; B、丙是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B正确; C、脱落酸、生长素、赤霉素均为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具有高效性,C正确; 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单侧光等环境因素的影响,D错误。 【点睛】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24. 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进行设计施工的。在基因操作的步骤中,不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是( ) A. 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B.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C. 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 D.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要根据已知基因核苷酸系列,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合成,故A正确。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要通过DNA连接酶将二者互补的粘性末端缝合,故B正确。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主要是通过相关方法将目的基因送入细胞,不需要进行碱基互补配对,故C错。目的基因的检测一般通过DNA分子杂交和mRNA杂交,表达通过转录和翻译,都有碱基互补配对,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5.如图表示人的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胰岛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均可分布于甲中 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乙中血红蛋白异常 D. 内环境的稳态只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图中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为淋巴。 【详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胰岛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均可分布于甲组织液中,B正确; C、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在乙血浆中,C错误; D、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D错误; 故选B。 【点睛】内环境成分判断:激素、神经递质、血浆蛋白、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内的物质和消化道、呼吸道和输尿管中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26. 某种微生物合成的蛋白酶与人体消化液中的蛋白酶的结构功能相似,只是热稳定性较差,进入人体后容易失效。现要将此酶开发成一种片剂,临床治疗食物的消化,最佳方案是( ) A. 对此酶中的少数氨基酸替换,以改善其功能 B. 将此酶与人蛋白酶进行拼接,形成新的蛋白酶 C. 重新设计与创造一种全新的蛋白酶 D. 减少此酶在片剂中的含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了提高该酶的热稳定性,可以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通过改造控制该酶合成的基因,来替换此酶中的少数氨基酸,以改善其功能, 【详解】A、要提高该酶的热稳定性,可以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替换此酶中的少数氨基酸,以改善其功能,A正确; B、蛋白质之间不能进行简单的拼接,B错误; C、只需将此酶进行改造即可,不需重新设计与创造一种蛋白酶,C错误; D、减少此酶的含量会减少疗效,且剩余的酶仍然容易失效,D错误。 故选:A。 27.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之不相符合的是 A. 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B. 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C.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 D. 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 【答案】A 【解析】 在捕食链中,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其他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来源于上一营养级; 能量的去路: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而最高营养级没有最后一个去路;A错误。 28.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 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 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 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 脊髓的生理活动受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尿的排出属于非条件反射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内容,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 【详解】 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小儿大脑发育未完善,对神经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小儿排尿次数多,且易发生在夜间遗尿现象。长大后,大脑功能进一步完善,调节功能增强,尿液在膀胱内贮存并达到一定量时,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到定点和定时的排尿,才能引起反射性排尿动作,故受大脑皮层的支配。因此,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但是由于惊恐而出现的无意识的排尿表明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故以上现象说明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故选D。 29.来自宿主植物的信使RNA进入根瘤菌菌体,并在菌体内翻译合成了“豆血红蛋白”。当豌豆被不同种的根瘤菌侵染时,形成相同的豆血红蛋白;当豌豆与蚕豆分别被同一种根瘤菌侵染时,形成的豆血红蛋白有差异。对于上述现象,正确的说法是( ) A. 豌豆与蚕豆的豆血红蛋白基因的序列相同 B. 豌豆被不同种根瘤菌侵染时,控制合成豆血红蛋白的基因相同 C. 不同种根瘤菌侵染豌豆时,影响豆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不同 D. 豌豆与蚕豆的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不受根瘤菌生活状况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得,根瘤菌侵染植物时,借助宿主细胞的信使RNA合成豆血红蛋白,合成的血红蛋白由根瘤菌中的基因序列决定,不同的植物被根瘤菌侵染后形成的豆血红蛋白种类不同,说明根瘤菌中的豆血红蛋白基因序列不同。 【详解】豌豆和蚕豆被同一种根瘤菌侵染时,由于形成的豆血红蛋白有差异,说明两者的豆血红蛋白基因的序列不相同,A选项错误;豌豆被不同种根瘤菌侵染时,形成相同的豆血红蛋白,说明控制合成豆血红蛋白的基因相同,B选项正确;不同种根瘤菌侵染豌豆时,形成相同的豆血红蛋白,说明影响豆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相同,C选项错误;豌豆和蚕豆的豆血红蛋白会受到根瘤菌生活状况的影响,根瘤菌生活状况越好,代谢越旺盛,影响合成的豆血红蛋白越多,D选项错误。 30.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证明,只有小部分糖尿病患者是绝对缺乏胰岛素的,大部分患者血液中具有正常量或超常量的胰岛素。推测这些大部分患者患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 ( ) A. 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减少或亲和力降低 B. 胰岛素不能进入组织细胞直接参与代谢活动 C. 体内没有胰岛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D. 部分胰岛素在血液中发生了结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糖尿病的病因有两种:一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二是胰岛素分泌正常甚至超量,但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结合题中条件分析后可得正确选项是A。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考查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糖尿病知识的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1.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 C. 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 D. 引进新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利于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A.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改善大熊猫生境,进而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B错误; 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C错误; D.引进新物种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看新物种是否适应当地的环境,是否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故未必一定有利于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D错误。 故选A。 32. 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区别是 ( ) A. 基因工程需对基因进行分子水平操作,蛋白质工程不对基因进行操作 B. 基因工程合成的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合成的可以不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 C. 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操作,蛋白质工程是细胞水平(性状水平) D. 基因工程完全不同于蛋白质工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都对基因进行分子水平的操作,故A错误;基因工程合成的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而蛋白质工程可以合成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故B正确;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都是分子水平的操作,故C错误;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比较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B. 2,4-D等生长素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C. 植物的生长发育从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D. 做预实验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对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等激素的作用和分布的记忆及对探究促进枝条生根的探究实验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在成熟果实中合成较多,A正确; B.2,4-D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B正确; C.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做预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可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和资源的浪费,D错误。 故选D。 【点睛】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内部因子(激素)的调节,也受外部因子(如光、温度等)的影响,这些化学和物理因子通过信号转导,诱导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生长发育。 34.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 B. 生产者能将约10%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 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体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消费者 D. 各个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其平均体重成正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及其特点,以考查理解知识点并把握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问题能力。 【详解】A.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下一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A错误; B.生产者只能将约1%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B错误; C.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更多的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因此体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消费者,C正确; D.各个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营养级的高低有关,与其个体平均体重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粪便是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其有机物储存的能量不属于动物的同化能,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35.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其作用机理为:生长素通过细胞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进一步信号传递促进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可将H+从膜内运到膜外,使细胞壁酸化,酸化后的细胞壁变得松弛从而有利于伸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伸长生长的过程中体积变化最大的细胞器是液泡 B. 据题意分析,生长素通过细胞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 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色氨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生长素 D. 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激活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将H+向膜外运输,使细胞壁酸化、变得松弛,细胞吸水膨胀产生压力,促使细胞生长。 【详解】A. 液泡在植物生长成熟过程中,体积大小变化很大,成熟的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可能占细胞体积的90%,A正确。 B.生长素等物质通过细胞壁的方式不是跨膜运输,所以不是协助扩散,B错误。 C. 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为生长素,色氨酸不是生长素的基本单位,所以不是经过脱水缩合过程,C错误。 D. 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生长素作用机理,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物质的运输方式、生长素的作用特性,要求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结合生长素作用机理,解决问题。 36.关于突触及其传递过程的不正确描述是( ) A. 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肌肉收缩 B. 突触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 突触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D.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突触 【答案】C 【解析】 【分析】 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兴奋传递至效应器,可造成肌肉收缩,A正确; B、突触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胞吐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突触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发生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C错误; D、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D正确; 故选C。 【点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37.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 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明辨图示中的数字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Ⅰ~Ⅳ所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进而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图中Ⅱ、Ⅲ和Ⅳ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由生产者、Ⅱ和Ⅲ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过程固定的能量,B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①过程,C错误;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⑦⑧均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 3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B. 把小白鼠和青蛙从 25℃转移至 5℃的环境中,耗氧量分别不变和减少 C. 下丘脑通过分泌相关激素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 D. 血糖平衡调节及水盐平衡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血糖平衡的调节 2、水盐平衡调节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血糖浓度、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但是尿液浓度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 B.小白鼠是恒温动物,青蛙是变温动物,把小白鼠和青蛙从25℃转移至5℃的环境中,小白鼠为了维持体温恒定,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而青蛙的体温随之降低,代谢降低,故耗氧量减少,B错误; C.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C错误; D.血糖平衡的调节及水盐平衡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39.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如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 e 点后增长速率为 0 B.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控制在 d 点 C. 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 c 点之后 D. K 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J型增长曲线,乙为S型增长曲线。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详解】A、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A正确; B、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K/2处,即c点,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错误。 故选A。 40. 已知生长素在X、Y两种浓度下对该植物茎段生长的影响均为促进作用,且x浓度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y浓度的生长素,又已知x浓度不是最适浓度。假设最适浓度为z,则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可能性有( ) A. 2种 B. 3种 C. 4种 D. 不确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x浓度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y浓度的生长素,根据生长素的作用机理,x可能大于或者小于y;又因为x浓度不是最适浓度,假设最适浓度为z,则x可能大于或者小于z,所以x、y、z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是z>x>y、y>z>x、x>z>y、y>x>z,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1.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电位可发生变化 B. 淋巴细胞膜上有淋巴因子的受体,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C. 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有胰岛素的受体,受胰岛素刺激后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D. 甲状腺细胞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两种激素协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故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由于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故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3、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可以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血糖升高。 【详解】 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可构成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电位可发生变化,A正确;B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淋巴因子的受体,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与B淋巴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的细胞,所以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存在识别胰岛素的受体,C正确;甲状腺细胞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调节垂体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分布在垂体细胞膜上,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膜上,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42.下列过程可以“双向”进行的是 A. 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人体淋巴和组织液间的物质转移 C. 缩手反射时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 D. 达到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的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 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A错误; B. 人体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而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B错误; C. 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这是由突触结构决定的,C错误; D、达到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的运动是双向的,D正确。 故选D。 43.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 Cl- 通道开放,使 Cl- 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 甘氨酸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C. 突触能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转变 D. 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甘氨酸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的 Cl- 通道开放,由于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甘氨酸的释放能使下一神经元受到抑制,A错误; B、甘氨酸是神经递质,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B正确; C、突触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甘氨酸是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传递,解题关键是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44.如下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一证明生长素的产生依赖光照 B. 实验二证明顶端产生的生长素能向下运输 C. 实验三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分布不均 D. 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生长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向光性的原因是:在单侧光照射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的部位发生横向运输向背光侧转移,导致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促进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生长慢,从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上述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尖端也是感受光刺激的位置,而且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起到了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详解】A、据图分析:图一实验条件下,两个胚芽鞘都发生了生长,但是尖端见光的胚芽鞘发生了向光弯曲生长,该实验证明植物胚芽鞘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而不能证明生长素的产生依赖于光照,A错误; B、实验二中无尖端的胚芽鞘没有放琼脂片,有尖端的胚芽鞘放置了琼脂片,因此并不能证明生长素是尖端产生的,也有可能是琼纸片中的,B错误; C、实验三中实验自变量为尖端所放置的位置,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分布不均造成的,C正确; 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较弯曲的原因,来自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错误。 故选C。 45.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 B. 引进外地物种一定能增加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 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害虫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 D. 建立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措施,有利于提高中华白海豚种群的K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详解】A、“桑基鱼塘” 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无法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B、引进物种不当会导致生态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 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C错误; D、建立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中华白海豚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6.机体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据图分析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的过程发生在①中 B. 图中④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细胞外液 C. 图中③与①最主要的区别是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 D. 图中②是血浆,内含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成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题图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④是细胞外液。 【详解】A、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的过程发生在血浆①中,A正确; B、图中④是由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构成的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细胞外液,B正确; C、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多,C正确; D、图中②是组织液,D错误。 故选D。 47.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 记忆是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D. 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听懂和讲话,但不能写字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中有水盐平衡中枢、血糖平衡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还具有分泌功能,下丘脑还有控制机体生物节律的中枢;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详解】A、一个神经中枢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像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故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A正确;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错误; C、记忆是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C错误; D、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听懂以及会写字,但不能讲话,D错误。 故选A。 【点睛】数量掌握高级神经中枢的活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8.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Ⅰ→Ⅱ→Ⅲ B. 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约为6.95×107kJ C. 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以有机物为载体 D.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部生物同化的能量有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种群Ⅱ同化的能量最多,其次是种群I,最少的是种群Ⅲ,所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I→Ⅲ,错误; B、种群Ⅱ全部生物同化的能量有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少于6.95×107kJ,错误; C、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0÷15.0×100%=20%,错误。 故选C。 49.流行性感冒是冬春季节常见的一种髙发性传染病(病原体为流感病毒),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高热乏力、全身疼痛,有时还伴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患者一般都会出现持续39度左右的髙烧,此时身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高热可导致患者体内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C. 感染病毒后引发的细胞免疫会裂解靶细胞并清除血液中的病毒 D. 入侵的流感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影响酶活性的环境因素、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患者一般都会出现持续39度左右的髙烧,此时身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高热可导致患者体内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细胞代谢,B正确;感染病毒后引发的细胞免疫会裂解靶细胞,将靶细胞内的病毒释放出来,但不能清除血液中的病毒,C 错误;入侵的流感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点睛】①易错警示:人体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机体体温的恒定,当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时,体温维持恒定。 ②疑难突破: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50.科学家构建了含有大洋鳕鱼抗冻蛋白基因启动子和大鳞鲑鱼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载体,并将其导入了大西洋鲑的细胞中,获得了生长速度加快的转基因大西洋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基因大西洋鲑体内抗冻蛋白明显增加 B.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限制酶和DNA聚合酶 C. 大鳞鲑鱼生长激素基因不能通过PCR技术扩增获得 D. 转基因大西洋鲑生长激素含量增加导致生长速度加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转基因大西洋鲑体内抗冻蛋白有所增加,但是不会明显增加,A 错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B错误;大鳞鲑鱼生长激素基因能通过PCR技术扩增获得,C错误;转基因大西洋鲑生长激素含量增加导致生长速度加快,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 51.如图为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反射弧较为简单的是_________(填“缩手反射”或“膝跳反射”)。直接刺激图中⑥ 处也能引起缩手反应,该过程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图甲缩手反射中,手被钉刺后立即缩回,并不是在感觉到痛后才缩回,这个事实说明调 节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在检查膝跳反射时,如果测试者事先告诉受试者,受 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可见膝跳反射受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3) 图乙中,兴奋在细胞 A 与细胞 B 之间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_,原因_____. (4)图乙中,结构③能与某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使其所在细胞膜产生兴奋,则细胞膜外的 电位表现为_________电位,结构③的化学本质_____。 (5)如果某同学的腿被针扎到,该同学会对其他人说“我被扎到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 有言语区的________区参与。 【答案】 (1). 膝跳反射 (2). 不属于 (3). 脊髓 (4). 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 (5). A到B (6). 神经递质只能由A释放,作用于B上的特异性受体 (7). 负 (8). 糖蛋白(蛋白质) (9). S(或运动性语言中枢)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甲中:②→③→①为膝跳反射,④→⑥→⑦为缩手反射。 图乙为突触的结构组成图:①突触小泡、②突触前膜、③突触后膜上的受体、④突触后膜、⑤突触间隙。 【详解】(1 )从图中信息可知,人体的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最简单,仅由两个神经元组成,而人体的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较复杂。仅刺激⑥处可以产生缩手反应,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过程不属于反射。 (2)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人脑中的高级中枢对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因此受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这说明膝跳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由A→B。 (4)由图分析可知,③是受体,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与③受体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则引起钠离子内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5)说话的语言技能由大脑皮层的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控制。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反射的类型和反射弧的组成,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把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特点,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的结构名称,理解神经递质的作用情况,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52.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虫趋水喜洼,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某课题组以新疆地区的某草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粉红椋鸟”被称为“草原蝗虫收割机”,主要以蝗虫为食。调查该鸟在草原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在蝗虫爆发的2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60只该鸟,全部标记后释放,半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记的有80只,带标记的有30只,则该范围内粉红椋鸟的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 (3)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活动能力______,而且身体体积_________。 (4)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___________。 (5)通过人为因素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会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 【答案】 (1). 食物链和食物网 (2). 标志重捕法 (3). 110只/公顷 (4). 强 (5). 小 (6). 目测估计法 (7). 速度和方向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①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的。②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其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③在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土壤动物中许多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而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对丰富度进行统计。④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 “粉红椋鸟”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在蝗虫爆发的2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60只该鸟,全部标记后释放,半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记的有80只,带标记的有30只,则该范围内粉红椋鸟的种群密度是[60×(80+30)÷30]÷2=110只/公顷。 (3)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体积微小,因此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4)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5) 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点睛】易混点辨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53.图1是生态学家对某草原灰鼠跟踪调查25年,绘制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图2是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图1 图2 (1)草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等的差异,草原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常呈___________分布。 (2)该灰鼠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__________”型增长,第20年的种群数量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5年的种群数量。 (3)下表是生态学家绘制图1曲线时使用的调查方法及部分数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初捕 32 32 重捕 36 4 (注:调查总面积为2hm2(1hm2≈10 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灰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 该草原灰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只/hm2,生态学家调查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 事实上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 (4)图2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和蛇的关系为_____。 【答案】 (1). 丰富度 (2). 镶嵌 (3). J (4). 小于 (5). 144 (6). 标志重捕法 (7). 高 (8). 3 (9). 捕食和竞争 【解析】 【分析】 据图1分析,0-5年,λ值基本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曲线;5-10年,λ值减少但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值先减少后增加,但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20年后,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 据图2分析,食物网中含有3条食物链,植物属于生产者,其他属于消费者。 【详解】(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等的差异,草原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该种昆虫在0~5年间λ不变,而且大于1,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第15-20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第20年的种群数量小于第15年的种群数量; (3 )调查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根据表格数据,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4)图2中有3条食物链,鹰和蛇都以鼠为食物存在竞争关系,而鹰捕食蛇又存在捕食关系。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