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孝感市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孝感市七校联考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血红蛋白 B.尿素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 2.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B.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4.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反馈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5.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③的氧分压一定大于② B.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 C.①②③④组成体液,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 D.B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 6.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 ) A.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会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7.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A.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感受器 8.人们发现的第一种人体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促胰岛素 C.促胰液素 D.生长激素 9.手术摘除小白兔的垂体后,其甲状腺功能衰退的原因是( ) A.大脑功能异常 B.缺乏促性腺激素 C.缺乏促甲状腺激素 D.垂体﹣甲状腺之间的神经被切断 10.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增加 11.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的分解 B.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主要是切断血糖的来源 C.血糖浓度与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无关 D.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过程中的重要器官 12.下丘脑是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中枢,下列各项中属于下丘脑功能的一组是( ) ①释放抗利尿激素 ②调控促激素的分泌 ③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④温度感受器 ⑤渗透压感受器 ⑥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 13.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体液调节为主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14.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除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15.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的细胞是( )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吞噬细胞 D.记忆细胞 16.一般情况下,有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17.人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口腔内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导致菌体破裂 B.汗腺分泌乳酸抑制大肠杆菌繁殖 C.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大肠杆菌消化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大肠杆菌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 18.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能够侵入T细胞 B.HIV感染人体时不影响体液免疫 C.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概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D.HIV主要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对其他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抵抗力下降 1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B.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C.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 D.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20.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解释是( )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相对较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相对较弱 C.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 D.2,4﹣D只对双子叶杂草起作用,对小麦无作用 21.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 A.抑制侧芽的生长 B.抑制其开花结果 C.抑制向光性 D.促进侧芽生长 22.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生长素浓度越大,对于促进生根的效果不一定越好 D.除最适浓度外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23.引起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主要原理是单侧光照会引起( ) A.生长素合成增多 B.生长素极性运输导致分布不均 C.生长素分解增多 D.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分布不均 24.探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中,下列属于因变量的是( ) A.2,4﹣D溶液的浓度 B.扦插枝条上芽的数量 C.扦插枝条的处理时间 D.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 25.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不生长 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有 , (填标号),共同构成的内环境是 (填标号).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 、 和温度. (3)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着 物质. (4)若图中组织细胞为肝脏细胞,A与B相比, 的O2浓度较高, 的尿素浓度较高,饥饿状态下 的葡萄糖浓度较高.(填字母) 27.如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a表示的结构是 .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其名称是 .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 ;刺激b处,肌肉 .(填“收缩”或“不收缩”) 28.如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 B. C. D.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 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 含量多少的调节. (4)甲状腺激素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调节. 29.如图表示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种细胞中没有抗原识别能力的细胞是 (填代号),不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的细胞是 (填代号). (2)由图可知,吞噬细胞的生理作用是 病原体,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并传递给T淋巴细胞. (3)淋巴因子和抗体均属于免疫系统中的 ,分别由图中Th细胞和 (填代号)细胞分泌. (4)由图可知,甲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Th细胞分泌的 的作用下,通过 形成丁细胞和丙细胞. (5)图中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也叫 ,乙细胞与其密切接触,使其 ,此过程的免疫方式为 免疫. 30.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对应的浓度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 (1)若乙图b点所示浓度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则 点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生长受抑制的现象称为 . (2)将该植物长期置于右侧光照下,若乙图g点浓度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则 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 生长. (3)将该植物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如果用图中a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则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 点浓度,因此根将向地生长,该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 .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孝感市七校联考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血红蛋白 B.尿素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正确; B、尿素有细胞代谢产生后,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血浆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肾脏,随尿排出,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错误; C、葡萄糖由消化道吸收后进入血浆,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错误; D、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2.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考查,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梳理内环境的概念,分析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然后进行判断. 【解答】解:由于毛细血管壁细胞里面与血浆接触,外面与组织液接触,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与淋巴液直接接触,外与组织液直接接触,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故选:D. 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B.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B正确;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D正确. 故选:C. 4.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反馈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据此答题. 【解答】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故选:D. 5.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③的氧分压一定大于② B.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 C.①②③④组成体液,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 D.B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淋巴,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A是淋巴管,B是组织细胞,C是毛细血管,D是红细胞. 【解答】解:A、③是组织液,②是细胞内液,组织液中的氧气可以扩散到细胞内液,③中的氧气浓度高于②,A正确; B、尿素从组织细胞先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输,B错误;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图①②③④组成体液,①③④是内环境,C正确; D、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和CO2先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输,最终排出体外,D正确. 故选:B. 6.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 ) A.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会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分析】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解答】解: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A错误;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B正确; C、反射弧完整,并且有适宜的刺激,才会出现反射活动,C错误; D、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D错误. 故选:B. 7.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A.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感受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 1、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2、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 4、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5、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解答】解:A、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A错误; B、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B错误; C、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能够起分析综合,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C正确; D、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D错误. 故选:C. 8.人们发现的第一种人体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促胰岛素 C.促胰液素 D.生长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粘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其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据此答题. 【解答】解:人们发现的第一种人体激素是促胰液素,其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故选:C. 9.手术摘除小白兔的垂体后,其甲状腺功能衰退的原因是( ) A.大脑功能异常 B.缺乏促性腺激素 C.缺乏促甲状腺激素 D.垂体﹣甲状腺之间的神经被切断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手术摘除小白兔的垂体后,会使机体缺少促甲状腺激素,进而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逐渐减少,使甲状腺功能衰退. 故选:C 10.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动态平衡散热;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1)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为维持体温,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 (2)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 (3)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故选:A. 11.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的分解 B.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主要是切断血糖的来源 C.血糖浓度与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无关 D.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过程中的重要器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A错误; B、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B错误; C、血糖浓度与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有关,C错误; D、肝脏是调节血糖转化的重要器官,对血糖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D. 12.下丘脑是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中枢,下列各项中属于下丘脑功能的一组是( ) ①释放抗利尿激素 ②调控促激素的分泌 ③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④温度感受器 ⑤渗透压感受器 ⑥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的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①下丘脑在水平衡调节中,可以合成释放抗利尿激素,①正确; ②下丘脑合成促激素释放激素,进而调控垂体合成促激素的分泌,②正确; ③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③正确; ④下丘脑是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④错误; ⑤下丘脑是渗透压平衡的调节中枢,另外含有渗透压感受器,⑤正确; ⑥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⑥错误. 故选:A. 13.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体液调节为主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解答】解: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暂,A正确; B、体液调节缓慢,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B正确;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C错误;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D正确. 故选:C. 14.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除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机体不断接受各种抗原性物质刺激而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解答】解: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由于第一道防线的缺失,则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 故选:B. 15.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的细胞是( )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吞噬细胞 D.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A、T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错误; B、B淋巴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B错误; C、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在特异性免疫中能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C正确; D、记忆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作用,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D错误. 故选:C. 16.一般情况下,有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二次免疫的原理:特异性免疫中,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分裂,产生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来对抗抗原.具体的过程:第一次抗原刺激机体,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抗体,同时产生少量的记忆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由于记忆细胞迅速的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更快更多,所以二次免疫的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 【解答】解:A、曲线符合二次免疫的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A正确; B、曲线不符合二次免疫的强度更强,B错误; C、曲线不符合二次免疫的强度更强,C错误; D、没有体现第二次进行注射相同的抗原的特点,D错误. 故选:A. 17.人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口腔内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导致菌体破裂 B.汗腺分泌乳酸抑制大肠杆菌繁殖 C.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大肠杆菌消化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大肠杆菌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A、口腔内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导致菌体破裂,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汗腺分泌乳酸抑制大肠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大肠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大肠杆菌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D. 18.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能够侵入T细胞 B.HIV感染人体时不影响体液免疫 C.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概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D.HIV主要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对其他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抵抗力下降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解答】解:A、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能够侵入T细胞,A正确; B、HIV感染人体时主要攻击T细胞,而体液免疫中绝大多数抗原需要T细胞呈递给B细胞,因此会影响体液免疫,B错误; C、艾滋病人群的免疫能力降低,其患恶性肿瘤的概率比健康人大,C错误; D、HIV主要感染人体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对其他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抵抗力下降,D错误. 故选:A. 1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B.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C.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 D.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植物激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自身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也不起催化作用、不提供能量,只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 【解答】解:A、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A正确; B、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在植物激素的本质是有机物,是一类化学物质,C正确; D、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D正确. 故选:B. 20.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解释是( )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相对较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相对较弱 C.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 D.2,4﹣D只对双子叶杂草起作用,对小麦无作用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培育无籽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 (4)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施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除草,即作为“除草剂”. 【解答】解:A、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对2,4﹣D更敏感,A正确; B、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对2,4﹣D更敏感,B正确; C、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对2,4﹣D更敏感,因此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C正确; D、2,4﹣D对小麦的生长有作用,表现为低浓度抑制生长,高浓度促进生长,D错误. 故选:D. 21.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 A.抑制侧芽的生长 B.抑制其开花结果 C.抑制向光性 D.促进侧芽生长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的生长受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摘心等措施能使侧芽处的生长素降低,促进侧芽生长,从而打破顶端优势. 【解答】解: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顶芽能产生生长素,且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处,使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要对绿篱定期修剪,目的是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 故选:D. 22.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生长素浓度越大,对于促进生根的效果不一定越好 D.除最适浓度外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幼嫩的枝条生理代谢活跃容易成活,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A、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芽较多的嫩枝生理状况好,更容易成活,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应该选用芽较多的较嫩枝条,A正确; B、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与生长素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处理的时间越短,B错误; C、生长素浓度越大,对于促进生根的效果不一定越好,C正确; D、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两侧,对于促进根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应该具有两个,D正确. 故选:B. 23.引起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主要原理是单侧光照会引起( ) A.生长素合成增多 B.生长素极性运输导致分布不均 C.生长素分解增多 D.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分布不均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单侧光照引起燕麦胚芽鞘的向光弯曲是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的作用下,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两侧生长速度不同引起的. 【解答】解:引起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主要原理是光照会引起生长素横向移动,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含有的生长素多,生长快,向光侧含有的生长素少,生长慢,于是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故选:D. 24.探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中,下列属于因变量的是( ) A.2,4﹣D溶液的浓度 B.扦插枝条上芽的数量 C.扦插枝条的处理时间 D.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探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自变量是2,4﹣D的浓度,因变量是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或生根总长度,扦插枝条上芽的数量、2,4﹣D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的设置要遵循等量性原则. 【解答】解:A、2,4﹣D溶液的浓度属于自变量,A错误; B、扦插枝条上芽的数量是无关变量,B错误; C、2,4﹣D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是无关变量,C错误; D、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是因变量,D正确. 故选:D. 25.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不生长 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拜尔的实验过程:把胚芽鞘的尖端切下,然后将其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胚芽鞘都弯曲生长,且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解答】解:A、拜尔的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A错误; B、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B错误; C、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所以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正确; D、该实验能说明生长素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反过来运输,故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有 ①与③ , ②与③ (填标号),共同构成的内环境是 ②③④ (填标号).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温度. (3)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着 缓冲 物质. (4)若图中组织细胞为肝脏细胞,A与B相比, A 的O2浓度较高, B 的尿素浓度较高,饥饿状态下 B 的葡萄糖浓度较高.(填字母)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据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是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血管壁,含蛋白质最多的是血浆,A端为动脉端,B端为静脉端,当患肝炎时,经过组织细胞的代谢,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和尿素.能直接相互交换的是血浆和组织液,细胞内液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1)据分析可知,①是细胞内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其中①细胞内液与③组织液、②血浆与③组织液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内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3)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内环境的酸碱度不会有很大变化,是因为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可与进入的酸进行反应,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 (4)如果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则正常情况下O2浓度A端大于B端,因经过组织细胞的代谢,组织细胞消耗了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尿素.正常情况下尿素B端大于A端,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下降,参与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当血液流经肝脏时,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下,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涌出与动脉端相比,静脉端血糖浓度显著升高.. 故答案为: (1)①与③②与③②③④ (2)渗透压 酸碱度 (3)缓冲 (4)A B B 27.如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a表示的结构是 效应器 .乙图是甲图中 d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其名称是 突触 .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神经递质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 (3)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 不收缩 ;刺激b处,肌肉 收缩 .(填“收缩”或“不收缩”)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b表示传出神经、a表示效应器. 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1)甲图中a表示的结构是效应器.乙图是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其名称是突触.乙图中的B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突触小体传到B突触后膜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不收缩,刺激b处,肌肉收缩.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d 突触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不收缩 收缩 28.如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 + B. + C. ﹣ D. ﹣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 下丘脑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 促甲状腺激素 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 甲状腺激素 含量多少的调节. (4)甲状腺激素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反馈 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分别是:A、+;B、+;C、﹣;D、﹣.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多少的调节. (4)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 (2)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 (3)甲状腺激素 (4)反馈 29.如图表示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种细胞中没有抗原识别能力的细胞是 丙 (填代号),不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的细胞是 乙与丙 (填代号). (2)由图可知,吞噬细胞的生理作用是 摄取和处理抗原 病原体,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并传递给T淋巴细胞. (3)淋巴因子和抗体均属于免疫系统中的 免疫活性物质 ,分别由图中Th细胞和 丙 (填代号)细胞分泌. (4)由图可知,甲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Th细胞分泌的 淋巴因子 的作用下,通过 增殖分化 形成丁细胞和丙细胞. (5)图中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也叫 靶细胞 ,乙细胞与其密切接触,使其 裂解死亡 ,此过程的免疫方式为 细胞 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分析,甲表示B细胞,乙表示效应T细胞,丙表示浆细胞,丁表示记忆细胞.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3、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1)图中甲表示B细胞,乙表示效应T细胞,丙表示浆细胞,丁表示记忆细胞,者四种细胞中没有抗原识别能力的细胞是丙浆细胞.不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的细胞是乙效应T细胞与丙浆细胞. (2)由图可知,吞噬细胞的生理作用是摄取和处理抗原病原体,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并传递给T淋巴细胞. (3)淋巴因子和抗体均属于免疫系统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分别由图中Th细胞和丙浆细胞分泌. (4)由图可知,甲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Th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通过增殖分化形成丁细胞和丙细胞. (5)图中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也叫靶细胞,乙效应T细胞与其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此过程的免疫方式为细胞免疫. 故答案为: (1)丙 乙与丙 (2)摄取和处理抗原 (3)免疫活性物质 丙 (4)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 (5)靶细胞 裂解死亡 细胞 30.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对应的浓度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 (1)若乙图b点所示浓度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则 f 点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生长受抑制的现象称为 顶端优势 . (2)将该植物长期置于右侧光照下,若乙图g点浓度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则 c 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 向右(向光)弯曲 生长. (3)将该植物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如果用图中a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则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 e 点浓度,因此根将向地生长,该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 两重性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根的向地生长和顶端优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重要体现;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 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向光侧分布少,长得慢. 【解答】解:(1)①是顶芽,顶芽出的生长素浓度对顶芽生长起促进作用,即可能对应乙图中b或d生长素浓度;②是侧芽,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侧芽部位生长素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即顶端优势现象. (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③处生长素浓度高于④处,且③处促进作用大于④,因此若③处的浓度为K,则c可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且植物茎将向光弯曲生长. (3)当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所以⑤侧可用F点表示,⑦侧生长素浓度用e表示,此时该侧的生长是被抑制. 故答案为: (1)f 顶端优势 (2)c 向右(向光)弯曲 (3)e 两重性 2016年12月6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