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陈经纶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月考 高三 年级 生物 学科 一、选择题: ‎ ‎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的过程中有热能的释放 B. 催化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的酶是有氧呼吸特有的 C. 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和二氧化碳 D. 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可以产生少量的ATP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3、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丙酮酸生成酒精和CO2或者乳酸。‎ ‎【详解】A、葡萄糖转化成丙酮酸和[H]的过程有少量能量的释放,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A正确; ‎ B、催化葡萄糖转化成丙酮酸和[H]的酶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B错误;‎ C、丙酮酸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的产物,属于中间产物,不是终产物,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C错误;‎ D、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中只有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的ATP,第二阶段不产生ATP,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的理解;它们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 ‎2.如图为高等植物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物质转化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发生在生物膜上的过程有③、④‎ B. 人体细胞中也可发生的过程有②、④‎ C. ②过程形成的ATP可用于③过程 D. 在光照充足等适宜条件下,①消耗的CO2多于②产生的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①表示暗反应,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③表示光反应,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详解】A、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三阶段发生线粒体内膜上,A正确;‎ B、人体细胞能够进行有氧呼吸,因此可发生的过程有②、④,B正确;‎ C、③过程是水的光解,要生成ATP,不消耗ATP,C错误;‎ D、在光照充足等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所以光合作用消耗的CO2多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模式图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相关生理过程的分析。‎ ‎3.某生物兴趣小组将一枝伊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LED灯作为光源,移动LED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 、 和 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单位时间内不同距离下枝条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B. 点和 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光照强度 C. 点条件下伊乐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D. 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 点向右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灯泡与试管距离在‎15cm到‎45cm处,三条曲线平行,说明此区段光照强度不影响气泡,而温度改变则气泡明显变化;BC段时,三条曲线重合,说明温度不是限制因素,此区段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B点没有产生气泡,说明达到光补偿点,该藻类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详解】A、图中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强度,所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A正确;‎ B、A处距离改变不影响气泡,而温度改变则气泡明显变化,所以限制因素是温度;在三条曲线中,C点都处于曲线的下降阶段,即光合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而降低,所以C点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B正确;‎ C、B点没有产生气泡,说明伊乐藻能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C正确; ‎ D、若培养液缺镁,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合作用减弱,而呼吸作用强度不变,需要增大光照强度才能增大光合作用强度,使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B点向左移动,D错误。‎ 故选D。‎ ‎【点睛】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增强,光合作用不断增强,最后达到光饱和状态,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光合作用。‎ ‎4.人体红细胞的生成过程如图所示造血干细胞 红系祖细胞 原红细胞 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幼红细胞早、中期有分裂能力,晚期脱去细胞核。血红蛋白自原红细胞开始合成,在网织红细胞中合成最旺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造血干细胞到成熟红细胞的分化是从原红细胞开始的 B. 原红细胞分裂时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 C. 网织红细胞中不能进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D. 红系祖细胞与成熟红细胞所含DNA相同,蛋白质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造血干细胞到成熟红细胞的分化是从红系祖细胞开始的,A错误;‎ B、原红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B正确;‎ C、网织红细胞中合成血红蛋白旺盛,因此能翻译,C错误;‎ D、红系祖细胞含有DNA,而成熟红细胞不含DNA,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经。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 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C. 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间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 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A、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发生扩散和转移,A正确;‎ B、靶基因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正确;‎ C、复合物进入细胞核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改变细胞的代谢,C正确;‎ D、由题目所给情景可知,该受体蛋白基因与与细胞癌变有关,不能断定与靶细胞的凋亡是否有关,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从题目中获取信息能力,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6.细胞自噬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的过程。下图中 、 、 表示细胞自噬的三种方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 细胞通过 减少有害蛋白在细胞内的积累,从而延长细胞寿命 ‎② 图中能体现膜结构具有流动性的有:自吞小泡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吞噬颗粒物 ‎③ 若人工破坏溶酶体膜可阻断细胞自噬进程,受损的物质和细胞器会在细胞中积累 ‎④ 细胞自噬被维持在一定水平,能确保细胞内的稳态 ‎⑤ 细胞自噬贯穿于正常细胞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A. ①④⑤ B. ①②③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表示细胞自噬的三种方式,其中方式①是溶酶体直接胞吞颗粒物;方式②是先形成自吞小泡,自吞小泡再与溶酶体融合;方式③为蛋白质水解后通过溶酶体上的膜蛋白进入溶酶体。‎ ‎【详解】①方式C为蛋白质水解后通过溶酶体上的膜蛋白进入溶酶体,该方式可以减少有害蛋白在细胞内的积累,从而延长细胞寿命,①正确;‎ ‎②图中能体现膜结构具有流动性的有:自吞小泡的形成、自吞小泡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吞噬颗粒物,②错误;‎ ‎③若人工破坏溶酶体膜可加速细胞自噬进程,受损的物质和细胞器会被分解,不会积累,③错误; ‎ ‎④细胞自噬被维持在一定水平,能确保细胞内的稳态,④正确; ‎ ‎⑤细胞自噬能除去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这对于生命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贯穿于正常细胞生长、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全过程,⑤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以细胞自噬为素材,结合图解,考查溶酶体的功能、生物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溶酶体的功能;识记生物膜的结构特点,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7.用3H标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含秋水仙素但不含 3H的普通培养基中培养。若秋水仙素对细胞连续发挥作用,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点的正常分裂 B. 通过对细胞中不含单体时的染色体计数,可推测 DNA 复制的次数 C. 细胞中 DNA 第二次复制完成时,每条染色体的单体均带有 3H 标记 D. 通过检测 DNA 链上3H标记出现的情况,可推测 DNA 的复制方式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一条染色体有1个或者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有2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 ‎【详解】A、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点的正常分裂,从而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1个DNA复制n次后的数目为2n个,所以通过对细胞中不含单体时的染色体计数,可推测DNA复制的次数,B正确;‎ C、细胞中DNA第二次复制完成时,每条染色体的单体中只有一半带有3H标记, C错误;‎ D、通过检测DNA链上3H标记出现的情况,新形成的DNA分子一条链带有放射性,另一条没有放射性,可推测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DNA复制的相关知识,需要将染色体的结构和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相结合才能解答。‎ ‎8. 甲、乙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 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 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真核生物的DNA复制和转录,甲图两条单链均为模板,乙以一条链为模板,产物是一条链,所以甲图是DNA复制,乙图是转录,甲是半保留复制,乙不是;A错误 DNA复制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可进行,转录也是,B错误 甲需要解旋酶,乙需要RNA聚合酶,C错误 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即DNA复制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转录可起始多次,所以D正确。‎ ‎9. 有科学家认为:成体干细胞分裂时总是将含有相对古老的DNA链(永生化链)的染色体分配给其中一个子代细胞,使其成为成体干细胞,并将相对新的合成链染色体分配给另一个子代细胞,让其分化并逐渐衰老.下列相关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衰老的细胞可被免疫系统发现并清除 B. 成体干细胞分裂时DNA复制,染色体数目减半 C. 成体干细胞仍保留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 D. 根据该假说可推测生物体内的成体干细胞的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成体干细胞总是将含有相对古老的DNA链(永生化链)的染色体分配给其中一个子代细胞,使其成为成体干细胞,同时将含有相对新的DNA链染色体分配给另一个子代细胞,开始分化并最终衰老死亡,这样减少了积累基因突变的概率,也可保持成体干细胞的数量基本不变.‎ 解:A、衰老的细胞可作为抗原,被免疫系统监控并清除,A正确;‎ B、由图可知,成体干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细胞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B错误;‎ C、由图可知,成体干细胞仍保留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C正确;‎ D、根据该假说可推测生物体内的成体干细胞的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考点: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的分化.‎ ‎10.许多基因的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内富含CG重复序列,若其中的部分胞嘧啶(C)被甲基化成为5-甲基胞嘧啶,就会抑制基因的转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一条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B. 胞嘧啶甲基化导致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C. 胞嘧啶甲基化会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 D. 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无关 ‎【答案】C ‎【解析】‎ 在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不是通过氢键连接,而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错误;胞嘧啶甲基化导致的是表达过程中基因转录被抑制,对已经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没有影响,B错误;根据题意“胞嘧啶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转录”可推知,抑制的实质就是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C正确;由于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转录有关,所以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有关,D错误。‎ ‎11. 熔解温度()是使 双螺旋结构解开一半时所需要的温度,不同种类 的 值不同,图 表示 分子中 含量( 数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与 的关系;图 表示某生物 基因正常转录过程中的局部图解。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 分子若 值相同,则 数量一定相同 B. 据图 , 分子的 值与 含量呈正相关 C. 据图 ,若 ,则 为 链 D. 转录时的模板是基因的一条链,原料是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Tm值越大,C+G含量越高,即DNA分子的Tm值与C+G含量呈正相关;分析图2:图②表示某生物b基因正常转录过程中的局部图解,转录的模板是基因的一条链,原料是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详解】A、两DNA分子若Tm值相同,则它们所含G+C比例相同,但C+G的数量不一定相同,A错误;‎ B、由图1可知,DNA分子的Tm值与C+G含量呈正相关,B正确;‎ C、图②转录过程图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b1链的(A+T+C)/b2链的(T+A+G)>‎ ‎1,则b2不含T,为RNA链,C正确。‎ D、转录的模板是基因的一条链,原料是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D正确;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G-C含3个氢键,A-T含2个氢键。‎ ‎12.小鼠 基因的正常表达与精子的发生密切相关,敲除该基因的小鼠会出现无精症。研究人员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正常鼠和敲除鼠睾丸生精小管中的细胞进行了 含量 测定,结果如下图(精原细胞 含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含量为 和 的细胞分别对应精原细胞和精子 B. 与正常鼠相比,敲除鼠的初级精母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C. 据图推测敲除鼠精子形成过程阻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期间 D. 含量由 到 的变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详解】A、DNA含量为‎2C的细胞对应精原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1C的细胞对应精子,A错误;‎ B、与正常鼠相比,敲除鼠的初级精母细胞数量显著增多,B错误;‎ C、结果显示,Rictor基因敲除鼠中‎1C的细胞显著下降,说明敲除鼠精子形成过程阻滞在‎2C-C,即阻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期间,C正确; ‎ D、DNA含量由‎2C到‎4C的变化过程是DNA的复制,会发生基因突变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变化规律,通过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3. 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 乙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aBbCC,丙产生的细胞基因型为ABC和abc B. 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二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C. 甲细胞形成乙细胞和丙细胞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突变通常都能遗传到子代个体中 D. 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三幅图中染色体的形态和位置可以判断出,甲为体细胞或者性原细胞,乙为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与亲代相同,但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基因型是一样的,A错误;三个细胞中都含有6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但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B正确;基因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才有遗传给后代的可能,C错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D错误。‎ ‎【点睛】‎ 要注意细胞分裂各种图形的判断,以及细胞不同时期的各自特征。乙图有同源染色体但并未联会,所以是有丝分裂。‎ ‎14.为解决二倍体普通牡蛎在夏季因产卵而出现肉质下降的问题,人们培育出三倍体牡蛎。利用普通牡蛎培育三倍体牡蛎合理的方法是( )‎ A. 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B. 用被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C. 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D. 用化学试剂阻止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释放极体,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应用育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的方法是:秋水仙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低温诱导。‎ ‎【详解】A、抑制第一次卵裂导致染色体加倍,培育而成的个体为四倍体,A错误;‎ B、用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形成的新个体为单倍体,B错误;‎ C、利用核移植方法获得的个体为二倍体,C错误;‎ D、极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含有极体的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发育而成的个体为三倍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分清参与形成三倍体的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体细胞(受精卵)含2个染色体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第2极体)含1个染色体组。‎ ‎15.乳腺上皮细胞在孕晚期数量增加,在停止哺乳后数量减少。当向体外培养乳腺组织的培养液中加入泌乳素时,乳腺组织合成的酪蛋白的量增加了 倍。测定乳腺组织中 的半衰期(半数 降解需要的时间),结果如下表。据此作出的推理不正确的是 RNA种类 RNA半衰期(h)‎ 无泌乳素刺激 有泌乳素刺激 rRNA ‎>790‎ ‎>790‎ 总mRNA ‎3.3‎ ‎12.8‎ 络蛋白mRNA ‎1.1‎ ‎28.5‎ A. 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在人体生命活动的不同阶段有所差异 B. 半衰期较短,有利于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的调控 C. 泌乳素通过提高酪蛋白基因的转录效率来促进细胞合成更多酪蛋白 D. 用标记的酪蛋白基因作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可检测酪蛋白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有泌乳素刺激,总mRNA半衰期有明显延长,酪蛋白mRNA 半衰期有明显延长,据此推知泌乳素通过提高酪蛋白基因的翻译效率来促进细胞合成更多酪蛋白。‎ ‎【详解】A ‎、题干信息告知乳腺上皮细胞在孕晚期数量增加,在停止哺乳后数量减少。说明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在生命活动的不同阶段有差异,A正确;‎ B、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模板mRNA,若mRNA的降解时间短,更利于通过调控转录的强弱,调控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B正确;‎ C、通过题中图表获知,有无泌乳素刺激,mRNA 半衰期有明显差异,据此推知泌乳素通过提高酪蛋白基因的翻译效率来促进细胞合成更多酪蛋白,C错误;‎ D、酪蛋白mRNA 是由酪蛋白基因为模板转录出来的,所以利用此基因作为探针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可以检测到酪蛋白mRNA,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泌乳素刺激对乳腺组织中RNA半衰期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数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 ‎16.科技文阅读——P53蛋白 ‎1979年,人们发现了p53蛋白,认为它是SV病毒的癌蛋白。随后,人们又发现野生型的p53蛋白并非癌蛋白,而是抑癌蛋白,这种认知的反转是因为编码P53的TP53基因容易发生突变,真正致癌的是突变型P53。P53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p53蛋白有很多与细胞凋亡或细胞周期调控过程有关靶基因。p53蛋白的真正功能是一种转录因子,在细胞处于应激状态时可被诱导表达,通过与这些基因内部或上游的p53反应元件相结合,激活这些基因的转录,最终使细胞停滞于G1期;并与复制因子A相互作用,参与DNA的复制与修复;如果修复失败,P53蛋白即启动程序性死亡(凋亡)过程诱导细胞自杀,阻止有癌变倾向的突变细胞的生成,从而防止细胞癌变。‎ 细胞是怎样调节P53蛋白的活性,使其能够准确发挥抑癌作用的?要研究某蛋白活性最常用的方法是找到与该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其它蛋白,而在众多p53蛋白的“把关人”蛋白中最重要就是MDM2蛋白。MDM2蛋白能够与p53蛋白紧密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如促使P53降解)抑制其生物学活性;而后来发现MDM2基因居然是受p53蛋白调控的靶基因,结果就是p53蛋白诱导MDM2蛋白表达,然后MDM2蛋白促进p53蛋白降解,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负反馈环路。得益于此环路,在非应激细胞中的p53蛋白的活性,一直维持在较低的基础水平;当细胞面临各种致瘤刺激信号时,某些物质(如抑癌因子ARF)与MDM2蛋白相结合或者MDM2蛋白的含量减少,从而“解放”了p53蛋白,抑制作用减弱,p53蛋白就会被活化,发挥抑癌作用。‎ 肿瘤细胞中P53蛋白结构异常,所以目前利用P53治疗癌症的思路之一是基因疗法,即将正常的P53基因导入癌症患者体内,使其复制表达,杀灭肿瘤细胞;另一个思路是重建P53蛋白的活性,如开发出一种小分子物质,它可以与突变的p53蛋白发生相互作用,促使该突变蛋白改变构象,恢复正常功能,但是这类药物只可以用于携带有p53突变基因的患者。‎ 问题:(1)、结合文中内容,请说明突变的P53蛋白致癌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基因工程的操作技术,尝试说明怎样利用P53蛋白进行基因治疗?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中内容,说明没有发生P53基因突变的癌症病人,应该怎样治疗?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突变的P53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不能与靶基因相应结构结合,导致无法激活基因转录,从而无法合成调控蛋白;而这些靶基因本来是调控细胞凋亡或细胞周期过程,突变的P53使得细胞脱离正常周期无限增殖;或者无法修复损伤的DNA,不能使具有癌变倾向的突变细胞凋亡,即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2). 首先获取P53蛋白基因,(如PCR方法,或逆转录法构建cDNA文库),找到适宜的载体,如改造好的腺病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形成重组病毒,并导入离体培养的人体细胞中,将确认表达P53蛋白的细胞输回人体,监测治疗效果。 (3). 没有发生P53基因突变的病人可以通过开发破坏MDM2–p53负反馈环路的药物,如药物可减少MDM2蛋白(P53的调节蛋白)的含量,从而释放P53蛋白,使其活性恢复,发挥治疗作用。‎ ‎【解析】‎ ‎【分析】‎ 根据文中给出的信息, P53蛋白有3个方面的作用,即使细胞停滞于G1期;参与DNA的复制与修复;如果修复失败,防止细胞癌变。MDM2与受p53蛋白之间形成了一个负反馈环路。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获取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检测目的基因。‎ ‎【详解】(1)P53蛋白的致癌原因是突变的P53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不能与靶基因相应结构结合,导致无法激活基因转录,从而无法合成调控蛋白;而这些靶基因本来是调控细胞凋亡或细胞周期过程,突变的P53使得细胞脱离正常周期无限增殖;或者无法修复损伤的DNA,不能使具有癌变倾向的突变细胞凋亡,即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2)该题按照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即可,首先获取P53蛋白基因,(如PCR 方法,或逆转录法构建cDNA文库),找到适宜的载体,如改造好的腺病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形成重组病毒,并导入离体培养的人体细胞中,将确认表达P53蛋白的细胞输回人体,监测治疗效果。‎ ‎(3)没有发生P53基因突变的病人可以通过开发破坏MDM2–p53负反馈环路的药物,如药物可减少MDM2蛋白(P53的调节蛋白)的含量,从而释放P53蛋白,使其活性恢复,发挥治疗作用。‎ ‎【点睛】本题阅读量较大,需要从文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同时结合教材知识找到考点,所考查知识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治疗疾病。‎ ‎17.番茄喜温不耐热,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3℃‎。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控制的条件下,研究夜间低温条件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白天保持‎25℃‎,从每日16:00时至次日6:00时,对番茄幼苗进行‎15℃‎(对照组)和‎6℃‎的降温处理,在实验的第0、3、6、9天的9:00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 ‎(1)图1结果显示,夜间‎6℃‎处理后,番茄植株干重________对照组。这表明低温处理对光合作用的抑制________对呼吸作用的抑制。‎ ‎(2)研究人员在实验中还测定了番茄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开放度和胞间CO2浓度,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结果表明:夜间‎6℃‎低温处理,导致__________,使__________供应不足,直接影响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暗反应,最终使净光合速率降低。‎ ‎(3)光合作用过程中,Rubisco是一种极为关键的酶。‎ ‎① 研究人员在低夜温处理的第0、9天的9:00时取样,提取并检测Rubisco的量。结果发现番茄叶片Rubisco含量下降。提取Rubisco的过程在0~‎4℃‎下进行,是为了避免___________。‎ ‎② 为研究Rubisco含量下降原因,研究人员提取番茄叶片细胞的总RNA, 经__________过程获得总cDNA。根据番茄Rubisco合成基因的__________设计引物,再利用___________技术扩增Rubisco合成基因。最后根据目的基因的产量,得出样品中Rubisco合成基因的mRNA的量。‎ ‎③ 结果发现,低夜温处理组mRNA的量,第0天与对照组无差异,第9天则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说明低夜温抑制了Rubisco合成基因__________过程,使Rubisco含量下降。‎ ‎(4)低夜温处理还改变了光合产物向不同器官的分配,使实验组番茄叶、茎、根的光合产物分配比率高于对照组,果实的光合产物分配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变化的意义是________。‎ ‎【答案】 (1). 低于 (2). 强于 (3). 气孔开放度下降 (4). CO2 (5). 高温使酶失活 (6). 逆转录 (7). (特定)碱基序列 (8). PCR (9). 转录 (10). 适应低温环境的自我保护 ‎【解析】‎ ‎(1)据图分析,夜间‎6℃‎处理后,番茄植株干重低于对照组,可能的原因是低温处理对光合作用的抑制高于对呼吸作用的抑制.‎ ‎(2)据图分析,夜间‎6℃‎低温处理,导致气孔开放度下降,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影响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暗反应,最终使净光合速率降低.‎ ‎(3)①提取Rubisco的过程在0~‎4℃‎下进行,是为了保证酶的活性,避免高温使酶失活.‎ ‎②提取番茄叶片细胞的总RNA,经逆转录可以获得其基因文库总cDNA.根据番茄Rubisco合成基因的(特定)碱基序列设计引物,再利用PCR技术扩增Rubisco合成基因.‎ ‎③题干实验说明低夜温抑制了Rubisco合成基因的转录过程,使Rubisco含量下降,结果导致低夜温处理组mRNA的量,第0天与对照组无差异,第9天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4)低夜温处理还改变了光合产物向不同器官的分配,使实验组番茄叶、茎、根的光合产物分配比率高于对照组,果实的光合产物分配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意义在于适应低温环境的自我保护 ‎【考点定位】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18.丙泊酚是用于全身麻醉的药物,体外实验表明丙泊酚会诱导神经元的凋亡。近年来,人们发现雌二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因此,雌二醇是否能有效缓解丙泊酚的神经毒性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1)雌二醇是主要由____________(器官)分泌的一种雌激素,其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将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分为三组:a组为对照组,b组用丙泊酚处理,c组用丙泊酚和雌二醇处理。‎ ‎①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三组神经元的____________,发现与a组比较,b组神经元胞体立体感消失、轮廓不清、轴突断裂,一些神经元已经死亡。与b组比较,c组则得到了明显改善。‎ ‎②PI是一种DNA染料,只有细胞坏死或处于凋亡晚期时,才能进入细胞,使DNA染色;Annexin V则只与凋亡早期细胞结合。上述各组细胞用PI和Annexin V进行相同的处理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三组神经元,结果如下图所示(每个点代表了1个细胞)。图中数据显示,b组中B4、B2象限代表的____________细胞明显较a组多,且c组较b组显著减少;同时,a组和c组中B3象限代表的____________细胞也明显较b组多。‎ ‎(3)研究表明,雌二醇有效缓解丙泊酚诱导的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可能与某种信号通路中磷酸化的蛋白A(p-A)的含量有关。科研人员在体外培养神经元的实验中检测了不同处理时细胞内蛋白A和p-A的含量,得到下图所示结果。‎ ‎①在信号通路中,p-A由蛋白A接受高能化合物中的____________基团而活化,推测雌二醇和丙泊酚的作用与该活化过程相关。‎ ‎②该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 ‎(4)请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一条缓解丙泊酚副作用的有效措施____________。‎ ‎【答案】 (1). 卵巢 (2). 脂质 (3). 形态(数目) (4). 凋亡或坏死 (5). 正常 (6). 磷酸 (7). 丙泊酚能抑制蛋白A转变为p-A,雌二醇缓解丙泊酚的这种抑制作用;在浓度小于0.1μmol/L时,雌二醇的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 (8). 同时使用适量雌二醇;设法使用其他药物维持p-A浓度;设法使用其他对抗丙泊酚药物以维持p-A浓度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的“雌二醇是否能有效缓解丙泊酚的神经毒性”为背景,考查了生物实验设计方面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正确读懂题图,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雌二醇是一种雌激素,是由雌性动物的卵巢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 ‎(2)①细胞形态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三组神经元的形态(数目),发现与a组比较,b组神经元胞体立体感消失、轮廓不清、轴突断裂,一些神经元已经死亡。与b组比较,c组则得到了明显改善。‎ ‎②据图分析可知,b组中B4、B2象限中与PI和Armexin V结合的细胞明显增多,说明凋亡或坏死细胞明显较a组多,且c组较b组显著减少;同时,a组和c组中B3象限代表的正常细胞也明显较b组多。‎ ‎(3)①在信号通路中,p-A由蛋白A接受高能化合物中的磷酸基团而活化,推测雌二醇和丙泊酚的作用与该活化过程相关。‎ ‎②据柱形图分析可知,丙泊酚能抑制蛋白A转变为p-A,雌二醇缓解丙泊酚的这种抑制作用;在浓度小于0.1μmol/L时,雌二醇的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 ‎(4)根据上述研究,缓解丙泊酚副作用的有效措施:同时使用适量雌二醇;设法使用其他药物维持p-A浓度;设法使用其他对抗丙泊酚药物以维持p-A浓度。‎ ‎19. 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图1是其两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图2是培养液中不同碱基被其细胞利用的速率曲线,图3表示此动物细胞分裂时有关结构和物质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片段。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①细胞所处时期基因的转录水平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此细胞即将在下一时期移向一极的基因是___________;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___________(填序号)细胞中。‎ ‎(2)在无突变情况下,图1中②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 ‎(3)图2中,借助细胞对_____的利用速率,推测_________点,细胞正大量合成RNA,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细胞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若从培养液中取样,计算每一时期的细胞数与计数细胞的总数的比值,则可用于反映___________。‎ ‎(4)图3曲线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等于___________;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DNA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需将曲线纵坐标的“n”与“2n”改为 与 (写具体数值)。‎ ‎【答案】(1)染色体高度螺旋化,不利于基因转录 A、a、B、b ②‎ ‎(2)aB ‎(3)U b 用于指导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后续分裂过程做物质准备5—15小时 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4)2 4与8‎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1中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据此可判断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高度螺旋化,不利于基因转录,因此基因的转录水平较低;此细胞在下一时期即有丝分裂后期将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也会随之分开移向两极,所以移向一极的基因是A、a、B、b。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此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会随之组合,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②细胞中。‎ ‎(2)综上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进行的是不均等分裂,因此②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大的白色的染色体上含有a基因,小的黑色的染色体上含有B基因,该次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 ‎(3)RNA中特有的碱基是U,DNA中特有的碱基是T。图2中,借助细胞对U的利用速率,推测b点,细胞正大量合成RNA,因蛋白质的合成离不开RNA,因此其意义是用于指导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后续分裂过程做物质准备。5—15小时,细胞对T的利用率先增加后减少,说明此时间段正在进行DNA复制,DNA分子的结构不稳定,细胞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若从培养液中取样,计算每一时期的细胞数与计数细胞的总数的比值,则可用于反映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4)分析图1可知,该生物的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着丝点数没有改变,所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图3曲线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2n=4,n=2;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DNA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因在有丝分裂间期DNA完成复制后,使得核DNA分子数目由4个增至8个,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有丝分裂结束,所形成的子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由8个降至为4个,所以则需将曲线纵坐标的“n”与“2n”改为4与8。‎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0. 甲、乙是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两种二倍体药用植物,甲含有效成分A,乙含有效成分B。某研究小组拟培育同时含有A和B的新型药用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培育该新型药用植物,可取甲和乙的叶片,先用______酶和______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______,再用化学诱导剂诱导二者融合。形成的融合细胞进一步培养形成______组织,然后经过______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这种培育技术称为______。‎ ‎(2)上述杂种植株属于多倍体,多倍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甲与乙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而上述杂种植株是可育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这处杂交植株可通过制作人工种子的方法来大量繁殖。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___________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 ‎【答案】(1)纤维素酶(1分) 果胶酶(1分) 原生质体(2分) 愈伤(2分) 再分化(分化)(2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1) (2)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前者染色体联会异常,而后者染色体联会正常(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 (1分、答对其中一个即给分)‎ ‎【解析】‎ ‎(1)该新型药用植物是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的。要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才能进行体细胞杂交,因此首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的细胞壁,然后用PEG化学诱导剂(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等)诱导二者的原生质体整合。然后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杂种植株,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过程是:先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形成植物体,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如果植物甲、乙是两个物种,二者不能通过有性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原因是甲、乙有性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异常,也就是存在着生殖隔离。但植物甲、乙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产生的后代却是可育的,因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能完成正常的联会,产生正常的配子。由于甲、乙都是二倍体,因此,植物体细胞杂交得到的后代是异源多倍体(四倍体)。‎ ‎(3)人工种子生产不受气候、季节和地域等因素限制,而且可以避免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等优点,因此,植物细胞工程重要的应用之一是制备人工种子,用到的核心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植物细胞工程 植物体细胞染交技术及相关应用;同时,从侧面考查了必修教材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异以及减数分裂相关知识等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1.苦马豆素(SW)是一种具有抗肿瘤功能的生物碱。为了解苦马豆素在抗肿瘤过程中的作用效果,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癌变后,细胞膜上的_____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同时,某些癌细胞的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出现甲胎蛋白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作为_____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这种现象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的功能。癌细胞的线粒体也较正常细胞减少,从而影响了癌细胞中的_____过程。(填选项前的字母)‎ 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H] B.丙酮酸转化成乳酸 C.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 CO2 和[H] D.[H]与氧结合形成 H2O ‎(2)细胞凋亡是_____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为研究 SW 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列实验:取胃癌细胞用_____处理,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用细胞培养液进行培养,此细胞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基最主要的不同是需要添加_____。将制备好的细胞悬液放入恒温_____培养箱内,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不同浓度的SW,分别培养 24h、48h、72h 后,统计结果如下:‎ 将经实验处理过的胃癌细胞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以观察到癌细胞出现了凋亡的特征。结合图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为研究不同浓度SW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正常小鼠和移植肿瘤的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过程中,除设置不同浓度SW处理的正常小鼠和移植肿瘤的小鼠外,还需设置_____作为对照。(填选项前的字母)‎ A.注射等量清水的正常小鼠 ‎ B.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 C.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的移植肿瘤小鼠 ‎ D.注射等量不同浓度 SW 的移植肿瘤小鼠 ‎ 如果还需要将 SW 与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临床应用药物左旋咪唑的效果进行比较,应设置_____作为对照才能得出结论。‎ ‎【答案】 (1). 基因突变 (2). 糖蛋白 (3). 抗原 (4).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5). C、D (6). 基因 (7). 胰蛋白酶 (8). 动物血清 (9). CO2 (10). 苦马豆素对胃癌细胞的凋亡有诱导作用,且随着浓度和培养时间的增加,诱导作用越显著 (11). B、C (12). 注射等量左旋咪唑的移植肿瘤小鼠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癌变、动物细胞培养,考查对细胞癌变原因、特征、动物细胞培养方法的理解和对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据图可判断苦马豆素浓度、培养时间与胃癌细胞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详解】(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是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某些癌细胞的细胞膜出现的甲胎蛋白等物质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发生的场所,癌细胞的线粒体较正常细胞减少,会影响癌细胞中的丙酮酸分解和[H]与氧结合的过程。选CD。‎ ‎(2)细胞凋亡是受遗传物质控制的,是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胰蛋白酶可分解细胞间的蛋白纤维,胃癌细胞用胰蛋白酶处理,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动物细胞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基最主要的不同是需要添加动物血清,以满足动物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将制备好的细胞悬液放入CO2培养箱内,以维持培养液一定的pH。据图可知,随着苦马豆素浓度的升高,胃癌细胞的存活率逐渐降低,且培养时间越长,存活率越低,说明苦马豆素对胃癌细胞的凋亡有诱导作用,且随着浓度和培养时间的增加,诱导作用越显著。‎ ‎(3)研究不同浓度SW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SW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利用正常小鼠和移植肿瘤的小鼠进行相关实验,需要设置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的移植肿瘤小鼠进行对照实验。注射生理盐水可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生理功能。选BC。将 SW 与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临床应用药物左旋咪唑的效果进行比较,自变量是药物的不同,药物的量、‎ 实验小鼠生理状况为无关变量,应设置注射等量左旋咪唑的移植肿瘤小鼠作为对照才能得出结论。‎ ‎【点睛】动物细胞培养条件:‎ ‎①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添加抗生素;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产物。‎ ‎②营养:除正常的有机和无机营养外,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 ‎③适宜的温度和pH:温度为36.5±0.5_℃(哺乳动物),pH为7.2~7.4。‎ ‎④气体环境:含95%空气加5%CO2的混合气体,既满足细胞代谢对氧气的需要,有可以维持培养液一定的pH。‎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