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皖南八校”2020届高三摸底联考 生 物 一、选择题 1.2019年7月,《自然》发表的一项新研究首次指出,微生物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之间有功能联系,有11种肠道细菌似乎会影响到ALS的严重程度。有关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成分只有蛋白质和核酸 B. 不含蛋白质与核酸的复合物 C. 表面物质有可能出现在人体细胞表面 D. 增殖过程中有核膜和核仁的消失和重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真正的细胞核,只有拟核,细胞质中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其遗传物质是DNA,没有染色体。根据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的增长方式为二分裂。 【详解】A、细菌的组成成分有蛋白质、核酸、糖类和水等物质,A错误; B、细菌细胞中含有核糖体,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 蛋白质和核酸,B错误; C、细菌作为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感染时,吞噬细胞会吞噬消化入侵的病原体,其上的 抗原分子时与吞噬细胞的某些蛋内结合形成抗原复合体,该复合体会移动到人体细胞的表面,C正确; D、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细胞核,故增殖过程中没有核膜和核仁的消失和重现,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体内的糖类物质绝大多数以葡萄糖等单糖的形式存在 B. 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组成核酸的腺嘌呤与胸腺嘧啶数量相等 C. 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相同的蛋白质具有相同的功能 D. 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与细胞膜上磷脂分子的运动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体内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体内的多糖,糖原是动物体内的多糖。 2、细胞中的核酸有DNA和RNA两种,细胞中的RNA一般为单链。DNA为双螺旋结构,其结构特点如下: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有: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4、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原理如下: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它们之间的原生质,又因细胞膜和液泡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所以原生质层可看作是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当细胞外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当细胞外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生物体内的糖类物质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A错误; B、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DNA和RNA,组成核酸的腺嘌呤与胸腺嘧啶数不一定相等,B错误; C、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相同的蛋白质,可能有不同的空间结构,故功能不同,C错误, D、据分析知:质壁分离和复原依赖原生质层的流动性,而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故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与细胞膜上磷脂分子的运动有关,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叶绿体和高尔基体都是ATP的合成场所 B. 核膜使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分别在两个区域内进行 C.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D. 溶酶体分解衰老细胞器时,部分产物可被细胞重新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0%来自线粒体;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 2、DNA的复制主要在细胞核中,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 【详解】据分析可知: A、线粒体、叶绿体都是ATP的合成场所,高尔基体不能合成ATP,A错误; B、核膜使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分别在两个区域内进行,B正确; C、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C正确; D、溶酶体分解衰老细胞器时,部分产物可被细胞重新利用,D正确。 故选A。 【点睛】溶酶体的功能是学生的易错点,加强对溶酶体功能的记忆是学好本题的关键。 4.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离子通道,另一种是借助离子泵搬运。离子通道是由蛋白质复合物构成的,一种离子通道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且只有在对特定刺激发生反应时才瞬时开放,不消耗能量运输离子。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外流 B. 动物细胞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C. 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转运离子的方式分别属于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D. 借助离子泵搬运离子的结果是使该种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浓度趋于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通常情况下,钾离子主要在细胞膜内,钠离子主要在细胞膜外。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 2、动物细胞一氧化碳中毒会导致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细胞呼吸导致细胞供能障碍,而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故此离子泵的转运离子的能力下降。 3、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离子泵搬运离子是主动运输方式 【详解】A、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外流,A正确 B、动物细胞一氧化碳中毒会导致细胞中ATP的生产障碍,从而使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下降,B正确; C、据题意可知: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转运离子的方式分别属于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C正确; D、借助离子泵搬运离子是主动运输方式,据分析可知其结果是使该种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增大,D错误。 故选D。 【点睛】不能正确提取有用信息是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加强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的训练是正确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 5.已知酶X(蛋白质类酶)可催化物质a分解为小分子物质b。下图实线表示在最适条件下,向一定量物质a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酶X后,物质b的生成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适当升高反应温度可得到③曲线 B. 加入少量蛋白酶可能得到①曲线 C. 适当增加物质a的量可能得到③曲线 D. 适当增加酶X的量可能得到②曲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酶促反应需要最适的温度和最适的PH值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过酸和过碱的条件会使酶永久失活。 【详解】A、适当升高反应温度会死酶促反应的速率减慢,故能得到①曲线,A错误; B、加入少量蛋白酶,会导致酶量减少,故可能得到①曲线,B正确; C、底物浓度增加会使生成物量增加,故适当增加物质a的最可能得到②曲线,C错误; D、增加酶 X的量可使反应速率加快,故适当增加酶 X的量可能得到③曲线,D错误。 故选B。 【点睛】“最适条件”是本题的关键点,而学生易忽视,故出错!在讲解题目时,教师应注意强调题目的关键点,或者说是题目的题眼。 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的表达又有DNA分子的复制 B. 细胞癌变是由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显性突变引起的 C.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核酸分子的含量会发生变化 D.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 1、基因的表达贯穿活细胞的整个生命历程中。 2、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基因的表达即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 3、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4、癌变的原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癌细胞。 【详解】A、据分析知: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的表达又有DNA分子的复制,A正确; B、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由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的,且原癌基因的突变和抑癌基因的突变不一定属于显性突变,B错误; C、细胞分化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核酸分子的含量会发生变化,C正确; D、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被过程属于细胞凋亡,因为该过程对生物体本身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B。 7.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斐林试剂是含有铜离子的碱性溶液,可被蔗糖还原成砖红色 B.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可观察到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 C. 菠菜叶中的色素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在滤纸条上呈现不同宽度 D.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可用台盼蓝染液区分菌体死活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糖类中的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而蔗糖是非还原性糖。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由于解离液的成分是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所以解离之后,细胞已经死亡。 3、由于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据此将绿叶中的色素分离开来。 【详解】A、蔗糖不是还原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A错误; B、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解离过程中细胞已死亡,不能视察到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B错误; C、菠菜叶中的不同色素因含最不同而在滤纸条上呈现不同宽度,C错误;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可用台盼蓝染液区分菌体死活,D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课本中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同学们虽然没学过台盼蓝染液染酵母菌的相关操作,但结合熟练的基本功用排除发解答本题也是可行的方法。 8.甲、乙、丙、丁是某哺乳动物(基因型为YyRr)的一组细胞分裂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细胞分裂后将直接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 B. 丙细胞发生异常的减数分裂可能形成丁细胞 C. 甲、乙、丙、丁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有三种类型 D. 甲细胞含4个染色体组,丙、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的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乙细胞为初级卵吋细胞,其分裂后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A错误; B、丁细胞是减数第一次 分裂异常形成,B错误; C、甲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形成乙、丙细胞发生过基因重组,形成丁的过程发生过染色体变异,C正确; D、丁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9.RNA聚合酶Ⅱ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类酶,它仅可催化mRNA的合成,但不能催化tRNA等的合成。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酶具有专一性,RNA聚合酶Ⅱ不能催化rRNA的合成 B. 合成mRNA和tRNA所需的酶存在差异,但是所需原料相同 C. 真核生物在某一核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和翻译可同时进行 D. RNA聚合酶Ⅱ可能在原核细胞的基因转录过程中不起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2、原核生物体内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是同时同地进行的;真核生物体内转录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内,翻译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内。 【详解】A、由题干可知,RNA聚合酶II催化mRNA的合成,rRNA是另外一种酶催化合成的,A正确; B、合成RNA的原料都是核糖核苷酸,B正确; C、真核生物在基因表达过程中,是先转录再翻译,C错误; D、原核细胞中的RNA聚合酶是另外一种酶,D正确。 故选C。 10.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E/e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某种基因型的雄蝇胚胎致死。先让一对雌、雄果蝇杂交,F1雌、雄果蝇的数量比为2:1。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 若致死基因为E,则F1雌蝇有2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 B. 若致死基因为e,则F1雌蝇有2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型 C. 若致死基因为E,则F1自由交配,F2中白眼果蝇占3/4 D. 若致死基因为e,则F1自由交配,F2中都是红眼果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F1雌、雄果蝇的数量比为2:1可知雄果蝇中有某种基因的胚胎致死,并能推出亲本雌蝇的基因型为XEXe ,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EY或XeY。依次分析:若亲本雄蝇为XEY,则F1 的基因型为XEXe 、XEXE、XEY、 XeY,其中 XeY致死;若亲本雄蝇为XeY ,则F1的基因型为XEXe 、XeXe、XEY、XeY,其中XEY致死; 【详解】A、若致死基因为E,则Fl雌蝇有2种基因型( XEXe和XeXe ),2种表现型,A错误; B、若致死基因为e,则F1雌蝇有2种基因型(XEXE 和 XEXe),l种表现型,B错误; C、如果纯合致死基因是E,则成活果蝇的基因型有:XeXe、XEXe和XeY,雌性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型,雄性只有隐性类型。让代果蝇随机交配,代XeXe、 XEXe和XeY,则代存活的个体中白眼性状占,C错误; D、因为控制果蝇某性状的E、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致死基因为e,则代果蝇随机交配,代雌果蝇只有2种基因型XEXE和XEXe,都是显性个体;D正确。 故选D。 1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菌内并整合到R型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过程中,R型菌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 进入R型菌的DNA片段上,可能有多个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C. R型菌转化成S型菌前后的DNA中,嘌呤所占比例发生了改变, D. 该实验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原因是基因重组,而不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A、原核细胞不含染色体,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过程中,R型菌发生了基因重组而不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一个DNA分子中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都具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因此进入R型菌的DNA片段上,可能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B正确; C、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 DNA都是双链结构,其中碱基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依然占50%,C错误; D、荚膜多糖不属于蛋白质,所以该实验不能体现基因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错误。 故选B。 12.某植物的红花和白花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当这三对等位基因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三个白花植株品系,分别与一纯合红花品系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甲品系含有一对隐性基因、两对显性基因 B. 甲品系与丙品系杂交,子代全为白花植株 C. 乙品系F2的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占2/7 D. 丙品系F2的白花植株共有19种基因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纯种白花品系可能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7种。分别与一纯合红花品系杂交,子代均为红花。说明亲代红花的基因型最可能为AABBCC。根据F2中性状分离比可知甲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cc、aaBBCC 或AAbbCC;乙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cc、aaBBcc或 aabbCC;丙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cc。 2、乙品系与红花植株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BbCc、AaBBCc或 AaBbCC,以基因型AABbCc为例计算得出:乙品系的F2 的红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3/4×3/4=9/16,则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1-9/16=7/16,其中白花纯种基因型为AAbbcc、AABBcc和AAbbCC三种,它们三种的比例都是1×1/4×1/4=1/16,故乙品系F2的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占3/7。 【详解】据分析可知: A、甲品系含有一对隐性基因、两对显性基因,A正确; B、甲品系与丙品系杂交,子代全为白花植株,B正确; C、据分析可知:乙品系F2的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占3/7,C错误; D、丙品系F2的基因型共有27种,其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8种,故白花植株共有19种基因型,D正确。 故选C。 13.下图为某家系中有关甲(A/a)、乙(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基因A/a与用B/b独立遗传,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甲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 B. 6号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于2号 C. 2号和10号产生含Xb卵细胞的概率相同 D. 3号和4号生育正常女孩的概率为9/l6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病:8号个体为患甲病女性,而且父母都不患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分析乙病:由于有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乙病为伴X遗传病,又由于1号个体患病,而4号个体正常,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因此乙病为。 3、常染色体遗传病在男女中患病的机会是均等的,而伴染色体遗传病在男女中患病的机会是不同的,伴X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患病的概率高,而伴X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患病的概率高。 【详解】A、据分析可知:甲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A正确; B、由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且6为男性,其X染色体只能来自其母亲,故6号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于2号,B正确; C、2号和10号个体的基因型都是XBXb,故产生含Xb卵细胞的概率相同,C正确; D、3号的基因型为AaXBY和4号的基因型为AaXBXb,故生育正常女孩的概率为 ¾×½= ⅜,D错误。 故选D。 1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因生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B. 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 C.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突变是不定向的,杂合子自交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种种是可以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即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因生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A正确; B、据分析可知:基因重组是非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B错误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实现了对基因的选择,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突变是不定向的,在没有自然选择作用的情况下,杂合子自交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15.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浮肿、手足抽搐和贫血症都是由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B. 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D.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可以催化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产热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的传送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5)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通过垂体后叶释放出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 【详解】A、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偏少引起的疾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A错误; B、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都是单向的,B错误;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减弱,C正确; D、甲状腺激素不具有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C。 16.研究发现,T细胞通过突触相互作用将多巴胺转移到B细胞中,即特定的T细胞也可释放多巴胺并作用于B细胞,给B细胞进一步的“刺激”,从而形成相应效应细胞,产生抗体。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多巴胺在突触间隙中运输需要水解高能磷酸键 B. 神经细胞和B细胞都能合成识别多巴胺的受体 C. 多巴胺能进入B细胞中并指导某些特定蛋白质的合成 D. 被刺激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直接消灭抗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 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 【详解】A、多巴胺在突触间隙中的运输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据题意可知:神经细胞和B细胞都能合成识别多巴胺的受体,B正确; C、多巴胺只能作为信号分子,刺激B细胞,细胞中的基因指导某些特定蛋内质的合成,C错误; 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与抗原形成细胞沉淀,抗体不能直接消灭抗原,D错误。 故选B。 17.某生物小组利用芹菜幼苗进行了相关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关于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设置甲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B. 乙、丙、丁三组2,4-D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可能为a查看更多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