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 1. 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孟德尔用纯种黄色豌豆和绿色豌豆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获得F2(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雌配子Y与雄配子Y数目相等 B.③的子叶颜色与F1子叶颜色相同 C.①和②都是黄色子叶,③是绿色子叶 D.产生F1的亲本一定是YY(♀)和yy(♂) 2.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 3. 引起生物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有三个,即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种变异类型的是( ) ①蝇的白眼 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③八倍体小黑麦的出现 ④人类的色盲 ⑤玉米的高茎皱形 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 如图分别为DNA、tRNA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示DNA分子中的⑤为氢键,tRNA中的b为磷酸二酯键 B.DNA分子复制、切割目的基因片段时分别破坏的化学键为⑤⑥ C.tRNA是由三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 D.c处表示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 5. 如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6. 如图表示利用二倍体西瓜(2N)培育出三倍体无子西瓜(3N)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 B.②过程可能产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C.图中只包含有两个不同的物种 D.三倍体无子西瓜可能产生极少量可育的配子 7. 某紫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为紫花植株:白花植株=9:7,则正确的是( ) A.该性状可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B.子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16 C.子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 D.亲代紫花植株测交后代紫花:白花为1:1 8. 作物育种技术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育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属于诱变育种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B.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 C.培育无子西瓜过程中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 D.把两个小麦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常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9. 下图所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的正常细胞及几种突变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 B.突变体Ⅰ的形成可能是基因发生了突变 C.突变体Ⅱ所发生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D.突变体Ⅲ中基因A和a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10. 如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 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C.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11. 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表示;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库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B.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将会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 C.当基因库中W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物种 D.蜥蜴中所有基因W与基因w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 12. 人类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如表信息可预测,如图中Ⅱ﹣3和Ⅱ﹣4所生子女是( ) BB Bb bb 男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女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A.非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4 B.非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18 C.秃顶色盲儿子的概事为18 D.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14 13. 具有p个碱基对的1个双链DNA分子片段,含有q个腺嘌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片段即为一个基因 B.该分子片段中,碱基的比例总是(A+T):(C+G)=1 C.该DNA分子控制合成的多肽最多含有的氨基酸个数为p3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D.该片段完成n次复制需要2n(p﹣q)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14. 果蝇眼的发育过程中涉及多个基因,ey基因起重要调控作用.科研人员将果蝇的ey基因转入发育成腿的细胞中,ey基因在这些细胞中成功表达,诱导产生了构成眼的不同类型细胞,最终在腿部形成了眼.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果蝇眼的发育过程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ey的表达可能激活相关基因最终在腿部形成眼 C.在腿部形成的眼细胞中能检测到ey形成的mRNA D.发育成腿的细胞因不含有ey基因而不能形成眼 15. 一只突变型雌性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性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作出的合理解释是( ) A.该突变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B.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基因 C.该突变基因使得雌配子致死 D.该突变基因使得雄性个体致死 16. 如图为一对等位基因(B﹣b)径制的某遗传病系谱图,已知Ⅱ﹣6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若Ⅱ﹣2个体与一正常男性结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Ⅱ﹣2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或XBXb B.后代中男孩得病的概率14 C.后代中女孩都正常 D.后代中女孩的基因型为Bb 17. 如图表示的是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几个时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有2个四分体 B.丙图可发生基因重组 C.乙图中一定存在等位基因 D.丙图表示次级精母细胞 18. 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E阶段,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 B.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可能不含Y染色体 C.EF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CD段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 19. 决定细胞“命运”的内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外因取决于细胞对细胞外信号的特异性组合所进行的程序性反应,图为部分信号决定细胞“命运”的示意图,图中字母分别代表不同的胞外信号,则下列有关细胞外信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胞外细胞信号D和E,细胞就一定会进行分裂 B.对于癌细胞而言,细胞外信号A~E可能会持续起作用 C.只有细胞外信号F和G能诱导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 D.由于细胞凋亡无细胞外信号作用,可证明细胞凋亡和基因无关 20. 关于遗传的物质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B.转录时,DNA的两条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需要三种RNA参与 D.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原核细胞无核仁,不能形成核糖体 21.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能引起埃博拉出血热。如图为埃博拉病毒结构示意图,其中GP→NP是7种病毒蛋白。以下推测合理的是( ) A.GP可能是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与病毒侵染细胞时信息识别有关 B.假如L是一种RNA聚合酶,则可以催化病毒的逆转录过程 C.合成7种蛋白质需要宿主细胞内4种游离的核苷酸、ATP和酶 D.病毒RNA可能以胞吞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 22. 如图表示细胞内与基因有关的物质或结构,其中i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碱基对数目的差异是不同f携带信息不同的主要原因 B.e为核糖核苷酸,h为蛋白质 C.f在i上呈线性排列,f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D.若g中G+CA+T=0.5,则A占g中总碱基数的比例为12 23. 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如下列简图所示:根据上述图解,结合你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茎尖,主要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B.图中四倍体植株所结的西瓜,果皮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 C.用此方法培育无子西瓜的原理和获得无子番茄的原理是一致的 D.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通常需要年年制种,如果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快速进行无性繁殖 24. 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部分地市对新生儿进行免费筛查并为患儿提供低苯丙氨酸奶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检测出携带者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B.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000,则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9810000 C.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可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 D.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 25. 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是AaBb,如图是其体内一个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含有二个染色体组,此细胞经分裂后形成4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 B.该细胞发生过交叉互换,染色体结构未发生改变 C.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差错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 26. 已知甲、乙、丙三种类型的病毒,其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甲是DNA病毒,丙是通过逆转录方式传递遗传信息的RNA病毒 B.图中3、10表示NA的复制过程,此过程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参与 C.图中1、8表示转录过程,此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需要RNA聚合酶参与 D.图中2、5、9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此过程需要mRNA、tRNA和rRNA参与 27. 下列有关遗传学的经典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萨顿以蝗虫细胞为实验材料,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B.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 C.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实验组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增大误差 28. 某开两性花的植株,某一性状由一对完全显性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其基因型为Aa,若该植株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明显偏离3:1,(后代数量足够多)。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原因可能是后代隐性纯合子致死 B.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原因可能是显性纯合子致死 C.若后代形状分离比为1:1,原因可能是含A基因的某性别配子致死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D.该植株A和a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9. 遗传性 Menkes 综合症是一种发病概率极低的先天性铜代谢异常的单基因遗传疾病,患者一般 3 岁前死亡.该病是由于编码跨膜铜离子转运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主要表达在胎盘、胃肠道上皮细胞,负责将铜从小肠运进血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一定为伴 X 隐性遗传病 B.给此类病患者注射含铜离子的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 C.给孕妇注射含铜离子的药物可以避免或降低生出患儿的风险 D.该家系中表现正常的女性一定都是杂合子 30.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均会导致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C.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倍增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下列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发生在图1中的________段(填字母)。 (2)图5细胞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_段(填字母)。D2E2段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图1中的________段变化相同。 (3)图5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图3、图4、图5中的正在发生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细胞是________。 (4)图3细胞中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___个染色体组,图3中①和⑤是否是同源染色体?________。 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如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Ⅰ、Ⅱ表示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品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________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________提供原材料.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F1自交所得F2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________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生产__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有一种无毒蛇的体表花纹颜色由两对基因(D和d,H和h)控制,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与性别无关.花纹颜色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基因 组合 D、H同时存 在(D_H_型) D存在、H不 存在(D_hh 型) H存在、D不 存在(ddH_ 型) D和H都不 存在(ddhh 型) 花纹 颜色 野生型(黑 色、橘红色 同时存在) 橘红色 黑色 白色 现存在下列三个杂交组合,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甲:野生型×白色→F1: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 乙:橘红色×橘红色→F1:橘红色、白色 丙:黑色×橘红色→F1:全部都是野生型 (1)甲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属于假说﹣演绎法的________阶段.甲组杂交,F1的四种表现型比例是________. (2)让乙组后代F1中橘红色无毒蛇与另一纯合黑色无毒蛇杂交,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在理论上是________. (3)让丙组F1中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表现为橘红色的有120条,那么表现为黑色的杂合子理论上有________条. (4)野生型与橘红色个体杂交,后代中白色个体的亲本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该概率是________. 如图为一对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其中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长翅(D)对残翅(d)为显性.下表为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与其性别的关系,雌果蝇(XXY)产生的可育配子中性染色体有1条或2条.请分析图和表回答以下问题: 性染色体组成 XY XX XXX XXY XO XYY YYX 性别 雄性 雌性 超雌性 (死亡) 雌性 雄性 雄性 超雄性 (死亡) (1)正常雄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包含________条染色体. (2)若这一对雌雄果蝇交配,则F1中的白眼残翅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表现为红眼长翅的雌果蝇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 (3)某一次的杂交实验中,产生了一只残翅白眼雌果蝇,原因有以下三种可能性:①环境因素改变了果蝇的表现型,遗传物质未变;②亲本减数分裂发生基因突变;③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的现象.请设计简单的杂交实验,探究该白眼雌果蝇产生的原因. 实验步骤: ①选择________个体与该雌果蝇进行杂交; ②________. 结果预测: ①若后代雌果蝇均表现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红眼或红眼:白眼为1:1,则为第一种原因造成的; ②若________,则为第二种原因造成的; ③若________,则为第三种原因造成的,且可进一步推知,减数分裂异常发生于________(填“父本”或“母本”)减数第________次分裂过程中.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 1. 【答案】 C 【考点】 孟德尔遗传实验 【解析】 分析表格:表示是孟德尔用纯种黄色豌豆(YY)和绿色豌豆(yy)为亲本,杂交得到F1(Yy),F1自交获得F2,其中①和②的基因型均为Yy,均表现为黄色,而③的基因型为yy,表现为绿色。据此答题。 【解答】 解:A.雄配子数量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 B.③的基因型为yy,表现为绿色,而F1的基因型为Yy,表现为黄色,B错误; C.①和②的基因型均为Yy,均表现为黄色,而③的基因型为yy,表现为绿色,C正确; D.产生F1的亲本可能是YY(♀)和yy(♂),也可能是YY(♂)和yy(♀),D错误。 故选:C。 2. 【答案】 D 【考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解析】 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脂质等物质分离开,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单独的、直接的去观察它们的作用,最后发现只有加入S型细菌DNA的有S型细菌产生,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 解: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3、4三个试管内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R型细菌都不会发生转化,因此只有R型细菌;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有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 故选:D。 3. 【答案】 C 【考点】 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①蝇的白眼、④人类的色盲、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属于基因突变;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⑤玉米的高茎皱形都属于基因重组;③八倍体小黑麦的出现属于染色体变异。 4. 【答案】 C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左图中⑤为氢键,⑥⑦均可称为磷酸二酯键,但⑦为一个核苷酸内部脱氢核糖的5号碳原子与磷酸基团之间的连接;而⑥为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右图中b指在tRNA臂上,若代表化学键只能是磷酸二酯键;DNA分子复制和切割与的基因片段破坏的化学键分别是⑤氢键和⑥脱氢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tRNA是由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三叶草结构。 【解答】 A、图示DNA分子中的⑤表示两个核苷酸分子之间碱基配对的键,所以⑤是氢键,b指代的是tRNA臂上,若代表化学键,只能是磷酸二酯键,A正确; B、DNA分子复制、切割目的基因片段时分别破坏的化学键为⑤氢键,⑥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正确; C、tRNA是由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三叶草结构,C错误; D、tRNA的c处表示反密码子,是由三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5. 【答案】 B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 A、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而不能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培养,A错误; 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且能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B正确;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C错误; 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只能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但不能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6. 【答案】 A 【考点】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解析】 据图分析,①过程表示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②四倍体的西瓜和二倍体的西瓜杂交形成三倍体的无子西瓜,因此四倍体和二倍体不属于同一物种. 【解答】 A、①过程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未分裂,导致染色体加倍,A错误; B、②过程为杂交,在杂交过程中可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B正确; C、图中二倍体和四倍体是两个物种,它们的杂交后代不育,不能称为一个物种,C正确; D、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发生紊乱,极少数情况下可以产生可育的配子,D正确。 7. 【答案】 A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9:7是9:3:3:1的变形,是AaBb自交的结果,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中紫花植株用A_B_表示,其它均为白花。 【解答】 A、子代出现了9:7的比例,该比例是9:3:3:1的变形,是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亲代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后代紫花占916,因此紫花中能稳定遗传(AABB)的占19,B错误; C、子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包括AAbb、Aabb、aaBB、aaBb、aabb,C错误; D、亲代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因此测交后紫花:白花为1:3,D错误。 8. 【答案】 C 【考点】 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 A、培育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诱变育种,B错误; C、培育无子西瓜过程中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使其成为四倍体,然后与二倍体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C正确; D、把两个小麦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常采用杂交育种技术,D错误。 9. 【答案】 D 【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解析】 与正常细胞相比可知,突变体Ⅰ中A基因变成a基因,属于基因突变;突变体Ⅱ中一条2号染色体缺失了一端,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突变体Ⅲ中一条2号染色体的片段移到Y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据此答题。 【解答】 解:A.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即AX、AY、aX、aY,A正确; B.突变体Ⅰ中A基因变成a基因,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B正确; C.突变体Ⅱ所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C正确; D.突变体Ⅲ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导致基因A和a不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分离不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D。 10. 【答案】 C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 分析系谱图:图示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用A、a表示),则Ⅰ﹣1和Ⅰ﹣3的基因型均为aa,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据此答题. 【解答】 A、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无论I﹣2和I﹣4是否纯合,II﹣2、II﹣3、II﹣4、II﹣5的基因型均为Aa,A错误; B、若Ⅲ﹣2和Ⅲ﹣3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Ⅲ﹣4是同时AA或同时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B错误; C、若 II﹣1、Ⅲ﹣1纯合,则Ⅲ﹣2是Aa的概率为12、Ⅳ﹣1是Aa的概率为14;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若Ⅲ﹣4纯合,则Ⅳ﹣2为Aa的概率为23×12=13,所以Ⅳ代中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C正确; D、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II﹣5的基因型无关;若Ⅳ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 14,D错误。 11. 【答案】 B 【考点】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解析】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2、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生存斗争更加激烈,具有联趾性状的个体可以开拓新的生活生活领域﹣海里,因此生存能力强,有等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因此连趾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升高,具有分趾性状的个体生存能力差,逐渐被淘汰,因此分趾基因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下降; 3、种群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 【解答】 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因此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错误; B、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具有联趾性状的个体可以开拓新的生活生活领域﹣海里,因此生存能力强,有等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因此连趾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升高,B正确; C、当因库中W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不一定会发生生殖隔离,C错误; D、种群基因库是由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D错误。 12. 【答案】 C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分析题图:人类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用A、a表示),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Ⅰ﹣1号的基因型为bbXAX_,Ⅰ﹣2号的基因型为BBXaY,则Ⅱ﹣3的基因型为BbXAXa;Ⅱ﹣4的基因型为BBXaY。 【解答】 由以上分析可知,Ⅱ﹣3的基因型为BbXAXa,Ⅱ﹣4的基因型为BBXaY。 A、非秃顶色盲儿子(BBXaY)的概率为12×14=18,A错误; B、非秃顶色盲女儿(B_XaXa)的概率为1×14=14,B错误; C、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2×14=18,C正确; D、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0,D错误。 13. 【答案】 C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2、DNA分子中碱基个数:mRNA碱基个数:多肽中的氨基酸数目=6:3:1。 3、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 (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解答】 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片段不一定是一个基因,A错误; B、双链DNA分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A+T):(C+G)不一定等于1,B错误; C、DNA分子中碱基个数:mRNA碱基个数:多肽中的氨基酸数目=6:3:1,故该DNA分子控制合成的多肽最多含有的氨基酸个数为p3,C正确; D、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该片段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n﹣1)(p﹣q)个,D错误。 14. 【答案】 D 【考点】 细胞分化的实质及意义 【解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 【解答】 解:A、果蝇眼的发育过程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ey的表达可能激活相关基因最终在腿部形成眼,B正确; C、根据题意“在腿部形成了眼”,故在腿部形成的眼细胞中能检测到ey形成的mRNA,C正确; D、发育成腿的细胞因含有ey基因没有表达而不能形成眼,D错误. 故选:D. 15. 【答案】 D 【考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由于一只突变型雌性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性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说明雄性有一半死亡,与性别相关联,所以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为显性突变。设突变基因为R,野生型为r,突变雌性的基因型为XRXr,野生型雄性的基因型为XrY。由于XRY个体死亡,后代中雌:雄=2:1,野生型:突变型=2:1。遗传图解如下: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解答】 解:由于一只突变型雌性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性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说明雄性有一半死亡,与性别相关联,所以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为显性突变。设突变基因为R,野生型为r,突变雌性的基因型为XRXr,野生型雄性的基因型为XrY。由于XRY个体死亡,后代中雌:雄=2:1,野生型:突变型=2:1。遗传图解如下: 故选:D。 16. 【答案】 C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 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女都患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母亲和女儿都正常,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 分析遗传系谱图,II﹣5号和II﹣6号正常,后代III﹣2号患病,又因为II﹣6号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此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据此解答. 【解答】 A、该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I﹣1的基因型是XbY,I﹣2的基因型是XBXb,II﹣2的基因型是XBXb,A错误; B、II﹣2与一正常男性结婚,后代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2,B错误; C、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XBY,后代女孩全都正常,C正确; D、后代女孩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D错误。 17. 【答案】 B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答】 A、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不含四分体,A错误; B、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重组,B正确; C、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所以乙图细胞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但不是一定存在等位基因,C错误; D、丙图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表示初级精母细胞,D错误。 18. 【答案】 C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减数第二次分裂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实线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虚线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AD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DH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其中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 A、CE阶段,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的前期和中期,此时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A正确; B、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B正确; C、EF所对应的时间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由含有2个DNA分子变为只含1个DNA分子,而不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C错误; D、CD段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在四分体时期,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D正确。 19. 【答案】 B 【考点】 细胞分化的实质及意义 【解析】 分析题图:信号A﹣E同时存在时,细胞会进行分裂;信号ABCFG同时存在时能诱导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只有信号ABC时,细胞存活;没有胞外信号时,细胞凋亡。 【解答】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A、该实验说明信号A﹣E同时存在时,细胞会进行分裂,不能说明只要胞外细胞信号D和E,细胞就一定会进行分裂,A错误; B、信号A﹣E同时存在时,细胞会进行分裂,而癌细胞能连续进行有丝分裂,因此对于癌细胞而言,细胞外信号A~E可能会持续起作用,B正确; C、该实验说明信号ABCFG同时存在时能诱导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不能说明只有细胞外信号F和G能诱导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同时受胞外信号的影响,D错误。 20. 【答案】 C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原料是氨基酸,还需要能量、酶和tRNA。 【解答】 A、DNA复制和转录均以DNA为模板,故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A错误; B、转录时只能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B错误; C、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需要三种RNA参与,信使RNA为翻译的模板,转运RNA运输氨基酸,核糖体RNA组成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C正确; D、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原核细胞无核仁,但也能形成核糖体,D错误。 21. 【答案】 D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解答】 A、糖蛋白位于细胞膜表面,与信息识别有关,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 B、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而催化病毒逆转录过程的是逆转录酶,B错误; C、合成7种蛋白质需要宿主细胞内20种游离的氨基酸、ATP和酶,C错误; D、病毒RNA可能以胞吞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D正确。 22. 【答案】 C 【考点】 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解析】 分析题图:图中i是遗传物质主要载体,为染色体,其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则h为蛋白质,g为DNA;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因此e是脱氧核苷酸,则bcd为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a为C、H、O、N、P。 【解答】 A、碱基对数目的差异是不同f携带信息不同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A错误; B、e为脱氧核苷酸,h为蛋白质,B错误;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C正确; D、若g中(G+C):(A+T)=0.5,则A+T占g中总碱基数的比例的13,A=T占g中总碱基数的比例为16,D错误。 23. 【答案】 C 【考点】 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首先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用该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进行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三倍体西瓜结的种子再种植即可获得三倍体无籽西瓜。 【解答】 A、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茎尖,主要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图中四倍体植株所结的西瓜,果皮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与母本相同,B正确; C、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而培育无子番茄的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D、无子西瓜没有种子,所以通常需要年年制种,但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进行无性繁殖,D正确。 24. 【答案】 C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基因频率的变化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解答】 解:A.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检测出携带者可以大大降低后代发病的风险,是预防该病的关键,A正确; B.假设控制该病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若该病在某群体中的发病率为1100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100,A的基因频率为99100,携带者所占的比例为2×1100×99100=19810000,B正确; C.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能通过染色体检查来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C错误; D.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以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表现型,D正确。 故选:C。 25. 【答案】 C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称为初级性母细胞.根据染色体的颜色可以判断图中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答】 A、该细胞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由于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细胞经分裂后形成四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A正确; B、该细胞中发生过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B正确; C、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不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若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移向了同一极,则有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D正确。 26. 【答案】 C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甲、乙、丙3种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甲中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乙中包括RNA的复制和翻译过程;丙中逆转录、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据此答题。 【解答】 A、由图可知,甲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属于DNA病毒;丙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且可进行逆转录过程,属于通过逆转录方式传递遗传信息的RNA病毒,A正确; B、图中3和10表示DNA的复制过程,该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参与,B正确; C、图中1、8表示转录过程,此过程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需要RNA聚合酶参与,C错误; D、图中2、5、9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此过程需要mRNA(翻译的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和rRNA(组成核糖体)参与,D正确。 27. 【答案】 C 【考点】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解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6、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解答】 A、萨顿以蝗虫细胞为实验材料,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 B、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B正确; C、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实验组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会释放出来)或过短(部分亲代噬菌体还未来得及侵染细菌)都会增大误差,D正确。 28. 【答案】 C 【考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开两性花的植株,其某一形状由一对完全显性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型为Aa的两性花植株,自交后代中基因型应为AA:Aa:aa=1:2:1。 【解答】 A、由于A对a完全显性,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原因可能是后代显性纯合子致死,A错误; B、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原因可能是隐性纯合子致死,B错误; C、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原因可能是含A基因的某性别配子致死,导致该性别的配子只有一种,C正确; D、该植株A和a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29. 【答案】 B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没有病的夫妇,生有患病的男孩,该病为隐性遗传,再有患病的多为男性,该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答题. 【解答】 A、根据试题分析,该病最可能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不一定,A错错误; B、该病的病因是由于编码跨膜铜离子转运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主要分布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负责将铜从小肠运进血液。故采用注射含铜药物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B正确; C、由于改病是遗传病,给孕妇注射含铜离子的药物,不能改变患儿的基因型,C错误; D、无论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该家庭中有些表现正常的女性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D错误。 30. 【答案】 A 【考点】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解析】 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 A、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和易位必然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排列顺序的改变,A正确; B、用光学显微镜能直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但是不能观察到基因突变,所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不能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B错误; C、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C错误;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倍增,D错误。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答案】 A1B1 E2F2,C1D1 卵细胞和极体,图4 4,4,不是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 分析图1: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1C1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1D1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1E1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图2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A2B2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2D2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2F2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3:图3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4:图4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5:图5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 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分裂间期,即图1中A1B1段。 图5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2中的E2F2段。D2E2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这与图1中C1D1细胞中染色体变化相同。 图5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4细胞。 图3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①和⑤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不是同源染色体。 【答案】 结构,生物进化 9,2 20,4,22 【考点】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生物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 分析题图乙可知,该品系与甲相比,乙贫血中的Ⅱ染色体中和丙品系的Ⅰ染色体中多出片段来自燕麦草的染色体,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的基因型是AaB0,F1自交所得F2中,Aa自交的基因型有3种,为AA、Aa、aa,B0自交的基因型有三种,BB、B0、00,因此,F1自交所得F2中有9中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BB、B0两种. 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E0,且aE连锁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由于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又由题意知,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因此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是20对,可观察到20个四分体;由于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因此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可能是含有aaE的配子、不含有a和E的配子,只含a的配子,含有aE的配子,四种类型,配子中最多含有22条染色体. 【答案】 测交,验证,1:1:1:1 野生型:黑色=2:1 80 DdHh与Ddhh,18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甲:野生型×白色,子代有四种表现型,所以亲本为DdHh×ddhh. 乙:橘红色×橘红色,F1的表现型有橘红色、白色,所以亲本为Ddhh×Ddhh. 丙:黑色×橘红色,F1全部都是野生型.所以亲本为ddHH×DDhh. 【解答】 甲组是用野生型与隐性纯合子(白色)杂交,在遗传学上称为测交,测交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阶段.野生型(D_H_)×白色(ddhh)子代有四种表现型,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F1的四种表现型比例是DdHh:Ddhh:ddHh:ddhh=1:1:1:1. 乙组F1中橘红色无毒蛇的基因型为13DDhh、23Ddhh,纯合黑色无毒蛇的基因型为ddHH,杂交后代野生型(DdHh):黑色(ddHh)=23:13=2:1. 丙组F1的基因型为DdHh,雌雄个体交配子代黑色杂合子(ddHh)概率为14×12=18,橘红色概率为316,因为橘红色个体120条,所以黑色杂合子有80条. 野生型与橘红色个体杂交,后代中白色个体,即D_H_×D_hh→ddhh,所以亲本为DdHh×Ddhh,出现ddhh的概率为14×12=18. 【答案】 4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ddXaY,56 正常红眼雄果蝇,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和比例,后代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均为白眼,后代雌果蝇红眼:白眼为4:1,雄果蝇红眼:白眼为1:4,母本,二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果蝇是4对同源染色体,即含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是4条染色体;D(d)位于常染色体上,A(a)位于X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题图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是DdXAXa,雄果蝇的基因型是DdXAY,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2个分离定律问题,Dd×Dd→3D_:1dd,XAXa×XAY→XAXA:XAXa:XAY:XaY=1:1:1:1,其中XAXA、XAXa为红眼雌果蝇,XAY为红眼雄果蝇,XaY白眼雄果蝇. 【解答】 由题图可知,果蝇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即含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是4条染色体. 图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是DdXAXa,雄果蝇的基因型是DdXAY,二者杂交,子一代中白眼残翅果蝇的基因型是ddXaY;表现为红眼长翅的雌果蝇的基因型是D_XAX﹣,纯合子是DDXAXA,比例是13×12=16,杂合子的比例是56. 由题意知,白眼残翅雌果蝇可能是:①环境因素改变了果蝇的表现型,遗传物质未变,该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是ddXAXa或ddXAXA;②基因突变产生,该果蝇的基因型是ddXaXa;③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的现象,则基因型为ddXaXaY;如果是环境改变引起,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则不能遗传给后代,如果是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不分离、基因突变造成的,则可以遗传给后代.探究该红眼雌果蝇产生的原因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择正常红眼雄果蝇个体与该雌果蝇进行杂交. ②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和比例.结果预期及结论: 若是环境因素改变了果蝇的表现型,遗传物质未变,则待测果蝇的基因型是XAXA或XAXa,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后代雌果蝇均表现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红眼或红眼:白眼为1:1; 如果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待测果蝇的基因型是XaXa,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后代代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均为白眼; 如果是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的现象造成的,则待测果蝇的基因型是XaXaY,XaXaY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色素XaXa:Y:Xa:XaY=1:1:2:2,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如果产生的卵细胞与含有XA的精子结合,杂交后代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XaXa(死亡):XAY(红眼雄):XAXa(红眼雌):XAXaY(红眼雌):=1:1:2:2,与含有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个体是XaXaY(白眼雌性):YY(死亡):XaY(白眼雄):XaYY(白眼雄)=1:1:2:2,因此杂交后代雌果蝇红眼:白眼为4:1,雄果蝇红眼:白眼为1:4;该变异是由于母本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含有Xa的染色体没有分离下次含有XaXa的卵细胞,与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