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生物试卷(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二(上)第二学段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足之处表现在它不能科学地解释( ) ①生存斗争普遍存在 ②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③自然选择的作用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 A.①② B.③⑤ C.②④ D.③④ 2.生物进化的论述中,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自然选择 D.染色体变异 3.下列不能作为基因工程操作工具的是( ) A.限制酶 B.DNA连接酶 C.DNA聚合酶 D.噬菌体 4.下列关于育种和生物技术手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诱变育种技术只适用于微生物 B.杂交育种获得的子代都是纯种 C.基因工程可以应用于疫苗生产 D.基因工程不可以应用于动物新品种培育 5.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实质是一种诱变育种技术 B.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仅存在原核生物中 C.基因工程培育的抗虫棉,其抗虫优势能在生产中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 D.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不一定就能表达成功 6.如图为人体内环境部分结构示意图,对该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构成人体内环境 B.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为①③ C.②③④中细胞种类和化学成分含量有差异 D.人体细胞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7.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细胞呼吸加快 B.细胞代谢紊乱 C.渗透压下降 D.糖尿病 8.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红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血浆、体液、血浆和组织液 B.血液、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C.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D.血液、细胞外液、淋巴和组织液 9.图中各部分是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化为动作电位的过程,其中能正确表示电位转化的是( ) ①②③④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神经中枢受损,刺激任何地方都不能使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 C.神经纤维上信号的传递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是一致的 D.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11.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 B.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C.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细胞膜内外Na+、K+分布不均匀是兴奋传导的基础 12.某外伤病人,能写字能看书看报能说话,但不能听懂别人讲话,受到损伤的中枢应是( ) A.S区 B.V区 C.W区 D.H区 13.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突触处的单向性决定了反射弧中信号传递的单向性 B.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 C.神经递质的分泌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 D.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4.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产生渴感的部位分别位于( ) A.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 B.小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C.小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D.脑干、大脑皮层、下丘脑 15.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C.c激素的靶器官可以是垂体 D.“冬天尿多”.在寒冷刺激下,d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 16.下列有关人从室温环境进入冷冻仓库后的体温调节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体液调节维持体温恒定 B.甲状腺激素和汗腺分泌都减少 C.皮肤内毛细血管中血流量增大 D.进入冷库后散热量比进入前多 17.该试题已被管理员删除 18.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会被灭活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神经递质的作用无特异性 D.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19.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淋巴因子才能使b分化成e和f B.细胞d能够分泌抗体并与抗原结合 C.图中除f外的淋巴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D.a、b、c、d、e、f细胞构成免疫系统 20.下列属于免疫缺陷病的是( )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荨麻疹 C.艾滋病 D.尿毒症 21.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 ①果实成熟 ②叶子变黄 ③果实脱落 ④CO2的固定 ⑤棉花摘心 ⑥矿质元素的吸收.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①⑤⑥ 22.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迎春花嫩枝进行如图处理.甲保留顶芽,乙、丙、丁切去顶芽,将丙的顶芽放回原位置;丁的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再将琼脂块置于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相同的单侧光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丙、丁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 B.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2 C.表现为弯曲生长的是甲、丙、丁 D.乙、丁说明感光有效部位在尖端 23.如图,琼脂块含有适宜生长素.实验的结果不会是( ) A.甲、乙、丙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 B.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C.乙直立生长 D.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24.下列关于生长素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是色氨酸经过系列反应形成的,但含量较少 B.浸泡扦插枝条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越高,生根平均长度越长 C.若种子发育不良,也不影响果实的发育 D.根尖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上运输到基部 2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变化始终为J型或S型增长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出生率增大而增大 C.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等特征 D.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可表现为相互抑制 26.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增长型和衰退型 B.衰退型和增长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27.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种群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28.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随机分布 29.绿硫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根瘤菌在豆科植物根部互利共生;枯草杆菌分解腐烂动植物遗体.上述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别为( ) A.生产者、生产者、分解者、分解者 B.分解者、分解者、分解者、分解者 C.消费者、分解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产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0.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 ) A.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B.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C.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 D.每一种动物可以捕食多种植物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31.对圣莲岛某种群随机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则基因A和a 的频率分别是( ) A.20%、80% B.60%、40% C.40%、60% D.20%、40% 32.观音湖湖波浩淼,圣莲岛岛幽景深.如图是虚拟观音湖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b物种分布于北岸,c、d物种分布于南岸.据图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 A.a物种最终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b迁到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欲判断d与b是否为同一物种,只需看b与d能否自由交配即可 3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B.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而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 C.神经调节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D.激素与神经递质都必须与靶细胞受体结合 34.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②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③→②→① 35.激素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36.如图所示,如果茎a侧生长素浓度在B点所示浓度.下列对茎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哪项较为准确( ) A.在O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37.为了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在0.5公顷的地块上,捕获了600只鼠,做标记后放掉,第二次又捕到503只,有300只带标记,则田鼠的种群密度为只/公顷.若某些带标记田鼠被敌害吃掉,将导致调查结果( ) A.1006,偏高 B.2012,偏低 C.1006,偏低 D.2012,偏高 38.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 B.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 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 39.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B.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C.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过火后的草原、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 40.在食物链“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中,若小鱼被大量捕捞,则在一段较短时期内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一组是( ) ①第三营养级数量减少 ②次级消费者数量增加 ③初级消费者数量增加 ④第五营养级数量减少 ⑤四级消费者数量增多 ⑥生产者数量增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4个小题,共50分) 41.如图为下丘脑与内分泌腺之间分级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激素分泌后通过 运输到全身作用于靶细胞.若内分泌腺X为性腺,则激素A、激素C对垂体的作用 (填无关、相同或相反). (2)若内分泌腺X为甲状腺,则激素B为 激素.若要证明激素B与激素C之间的关系,可在离体甲状腺组织中注射激素 ,然后检测注射前后其培养环境中激素 的浓度变化来确定它们之间的调节关系. (3)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提高细胞 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42.遂中实验校某生物兴趣小组一项调查表明,长期焦虑、紧张等负面因素会使人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疾病生成几率大大增加.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和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由如图可知,神经系统通过突触前膜释放 直接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此时,免疫细胞属于 (填感受器、效应器或神经中枢)的一部分. (2)长期焦虑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从而引起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原因是T细胞分泌的 减少,导致机体产生抗体能力 . (3)若图中免疫活性物质为抗体,则该免疫细胞 (填“有”或“无”)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4)由图示可知,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为 . 43.遂中实验校另一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间的作用,选择烟草幼苗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根据幼苗顶芽去除前后侧芽处激素浓度变化,激素乙代表的是 ; (2)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起的作用分别是: 、 . (3)实验中采取了“去顶芽”操作而使侧芽萌动.据图分析植物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由于顶芽产生的 (填甲或乙)通过 (填“主动运输、协助扩散或自由扩散”)的方式向下运输,使侧芽部位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生长受到 ,顶芽优先生长. (4)种植烟草的目的是收获其烟叶.因此需要 顶端优势,同时去除侧芽. 44.图甲为观音湖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示意图;图乙为其食物网部分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石的是 (填写字母).乙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 (2)观音湖水体有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小球藻、蓝藻等大量滋生.减少生活污水排放是防治根本措施.据图乙,你认为还可以减少水体中 的放养. (3)乙图中河蚌营养级为第 营养级;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 . 2016-2017学年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二(上)第二学段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足之处表现在它不能科学地解释( ) ①生存斗争普遍存在 ②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③自然选择的作用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 A.①② B.③⑤ C.②④ D.③④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达尔文还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故现代生物进化论中对种群水平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与发展. 【解答】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科学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进化的实质和物种大爆发等. 故选:C. 2.生物进化的论述中,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自然选择 D.染色体变异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生物进化的论述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故选:C. 3.下列不能作为基因工程操作工具的是( ) A.限制酶 B.DNA连接酶 C.DNA聚合酶 D.噬菌体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D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解答】解:A、限制性内切酶是基因工程的“剪刀”,A正确; B、DNA连接酶是基因工程的“针线”,B正确; C、DNA聚合酶催化DNA合成,用于DNA复制,不能作为基因工程操作工具,C错误; D、噬菌体可以作基因工程的运输工具,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育种和生物技术手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诱变育种技术只适用于微生物 B.杂交育种获得的子代都是纯种 C.基因工程可以应用于疫苗生产 D.基因工程不可以应用于动物新品种培育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杂交育种;诱变育种. 【分析】1、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用于微生物、植物等新品种的培育. 2、植物基因工程: 外源基因类型及举例 成果举例 抗虫转基因植物 抗虫基因:Bt毒蛋白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淀粉酶抑制剂基因、植物凝集素基因 抗虫水稻、抗虫棉、抗虫玉米 抗病转基因植物 (1)抗病毒基因: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病毒复制酶基因(2)抗真菌基因:几丁质酶基因、抗毒素合成基因 抗病毒烟草、抗病毒小麦、抗病毒番茄、抗病毒甜椒 抗逆转基因植物 抗逆基因:调节细胞渗透压基因、抗冻蛋白基因、抗除草剂基因 抗盐碱和抗干旱的烟草、抗寒番茄、抗除草剂的大豆和玉米 改良品质的转基因植物 优良性状基因:提高必需氨基酸含量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控制番茄成熟的基因、与花青素代谢有关的基因 高赖氨酸玉米、耐储存番茄、新花色矮牵牛 •3、动物基因工程: 外源基因类型及举例 成果举例 提高生长速度的转基因动物 外源生长激素基因 转基因绵羊、转基因鲤鱼 改善畜产品品质的转基因动物 肠乳糖酶基因 乳汁中含乳糖较少的转基因牛 生产药物的转基因动物 药用蛋白基因+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乳腺生物反应器 作器官移植供体的转基因动物 外源的抗原决定基因表达的调节因子或除去供体的抗原决定基因 无免疫排斥的转基因猪 【解答】解:A、诱变育种技术不仅仅适用于微生物,也适用于植物,A错误; B、杂交育种获得子代不都是纯种,B错误; C、基因工程可以应用于疫苗生产,C正确; D、基因工程可以应用于动物新品种培育,D错误. 故选:C. 5.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实质是一种诱变育种技术 B.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仅存在原核生物中 C.基因工程培育的抗虫棉,其抗虫优势能在生产中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 D.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不一定就能表达成功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A、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因此基因工程不是一种诱变育种技术,A错误; B、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主要存在原核生物中,在一些真核生物中也有,如酵母菌,B错误; C、基因工程培育的抗虫棉,其抗虫优势不能在生产中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因为害虫会产生抗药性,且在选择的作用下抗药性越来越强,C错误; D、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不一定就能表达成功,因此还需要进行目的基因的表达和检测,D正确. 故选:D. 6.如图为人体内环境部分结构示意图,对该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构成人体内环境 B.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为①③ C.②③④中细胞种类和化学成分含量有差异 D.人体细胞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图中①是细胞內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②③④构成内环境. 【解答】解:A、图中①是细胞內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②③④构成内环境,A错误; B、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为③组织液,B错误; C、②③④中的细胞的种类不同,血浆中为血细胞,淋巴中为淋巴细胞,组织液中为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的含量也有差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 故选:C. 7.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细胞呼吸加快 B.细胞代谢紊乱 C.渗透压下降 D.糖尿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细胞呼吸加快,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 C、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渗透压下降,C错误;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故选:B. 8.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红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血浆、体液、血浆和组织液 B.血液、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C.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D.血液、细胞外液、淋巴和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据此答题. 【解答】解: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人体的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故选:C. 9.图中各部分是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化为动作电位的过程,其中能正确表示电位转化的是( ) ①②③④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与受刺激时动作电位的考查,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 内流,使膜内的正电荷增加,膜外的正电荷减少,逐渐变成外负内正. 【解答】解:由题图可知,①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④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化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④→①. 故选:D. 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神经中枢受损,刺激任何地方都不能使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 C.神经纤维上信号的传递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是一致的 D.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是由兴奋区→未兴奋区,纤维膜内电流的方向兴奋区→未兴奋区,膜外电流方向是未兴奋区→兴奋区.所以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解答】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神经中枢受损,刺激传出神经或直接刺激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B错误; C、神经纤维上信号的传递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是一致的,C正确; D、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B. 11.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 B.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C.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细胞膜内外Na+、K+分布不均匀是兴奋传导的基础 【考点】突触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兴奋产生时未兴奋部位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 【解答】解:A、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A正确; B、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表现为外负内正,B正确; C、神经递质经胞吐形式运输,C错误;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故选:C. 12.某外伤病人,能写字能看书看报能说话,但不能听懂别人讲话,受到损伤的中枢应是( ) A.S区 B.V区 C.W区 D.H区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包括为S区(说话中枢),W区(书写中枢),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患者不能说话说明S区(说话中枢)受损. 【解答】解:A、该外伤病人能说话,说明S区(说话中枢)正常,A错误; B、能看书看报,说明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正常,B错误; C、能写字,说明W区(书写中枢)正常,C错误; D、不能听懂别人讲话,说明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D正确. 故选:D. 13.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突触处的单向性决定了反射弧中信号传递的单向性 B.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 C.神经递质的分泌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 D.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A、兴奋在突触处的单向性决定了反射弧中信号传递的单向性,A正确; B、肌肉细胞或者腺体细胞为效应器,故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或者腺体细胞,B正确; C、神经递质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错误; D、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 故选:C. 14.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产生渴感的部位分别位于( ) A.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 B.小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C.小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D.脑干、大脑皮层、下丘脑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大脑皮层是控制人体的中枢神经,属于高级神经中枢,分为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能够思考、学习、记忆. 【解答】解:(1)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2)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丘脑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 (3)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产生渴感的部位分别位于大脑皮层. 故选:B. 15.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C.c激素的靶器官可以是垂体 D.“冬天尿多”.在寒冷刺激下,d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 【解答】解:A、a、b、c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A正确; B、渗透压调节中枢在下丘脑,B错误; C、c是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故其靶器官可以是垂体,C正确; D、“冬天尿多”.在寒冷刺激下,d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D正确. 故选:B. 16.下列有关人从室温环境进入冷冻仓库后的体温调节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体液调节维持体温恒定 B.甲状腺激素和汗腺分泌都减少 C.皮肤内毛细血管中血流量增大 D.进入冷库后散热量比进入前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调节的过程大致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解答】解:A、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恒定,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量,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B错误; C、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C错误; D、进入冷库后,内外温差大,则散热量增加,D正确. 故选:D. 17.该试题已被管理员删除 18.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会被灭活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神经递质的作用无特异性 D.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考点】突触的结构;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突触前膜释放乙神经递质,该物质经过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随后神经递质被酶分解. 2、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解答】解: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都被分解均失去活性,避免活动的持续,A正确;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如下丘脑的一些神经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 C、神经递质与特定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C错误;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19.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淋巴因子才能使b分化成e和f B.细胞d能够分泌抗体并与抗原结合 C.图中除f外的淋巴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D.a、b、c、d、e、f细胞构成免疫系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所以图中a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记忆T细胞,d是效应T细胞、e是记忆B细胞,f是浆细胞.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解答】解:A、淋巴因子和抗原都能促进细胞b(B细胞)分化成e(记忆细胞)和f(浆细胞),A错误; B、只有细胞f(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错误; C、f(浆细胞)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识别抗原,其他的淋巴细胞均能特异识别抗原,C正确; D、图中a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记忆T细胞,d是效应T细胞、e是记忆B细胞,f是浆细胞,而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属于免疫缺陷病的是( )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荨麻疹 C.艾滋病 D.尿毒症 【考点】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分析】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2、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答】解:A、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B错误; C、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正确; D、尿毒症属于稳态失调症,D错误. 故选:C. 21.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 ①果实成熟 ②叶子变黄 ③果实脱落 ④CO2的固定 ⑤棉花摘心 ⑥矿质元素的吸收.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①⑤⑥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①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主要是乙烯,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②叶子变黄主要与叶绿素减少有关;③脱落酸与果实的脱落有关,④CO2的固定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的暗反应阶段有关,⑤棉花摘心利用顶端优势的原理,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⑥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载体与能量有关. 【解答】解:A、果实成熟主要是乙烯的作用,脱落酸促进果实的脱落,棉花摘心促进侧芽的生长,利用了顶端优势的原理,A正确; B、叶绿素减少使绿叶变黄,CO2的固定与光合作用有关,B错误; C、CO2的固定与光合作用有关,C错误; D、矿质元素的吸收,需要载体,需要能量,与激素无关,D错误. 故选:A. 22.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迎春花嫩枝进行如图处理.甲保留顶芽,乙、丙、丁切去顶芽,将丙的顶芽放回原位置;丁的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再将琼脂块置于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相同的单侧光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丙、丁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 B.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2 C.表现为弯曲生长的是甲、丙、丁 D.乙、丁说明感光有效部位在尖端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 甲植株没进行对照,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表现出向光性. 乙植株去掉顶芽,植株即不生长,也不弯曲,但侧芽生长素降低,发育形成枝条. 丙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丁植株去掉顶芽,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植株直立生长. 【解答】解:A、丁植株去掉顶芽,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向光侧与背光测生长素差不多,A错误; B、最先发育成侧枝的是侧芽乙(2),因为无顶芽,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发育,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丁直立生长,C错误; D、乙、丁没有尖端,因此不能说明感光有效部位在尖端,D错误. 故选:B. 23.如图,琼脂块含有适宜生长素.实验的结果不会是( ) A.甲、乙、丙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 B.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C.乙直立生长 D.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能将生长素向下运输,但由于没有胚芽鞘的尖端,所以单侧光不起作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感受到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甲、乙、丙都没有尖端,故都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A错误; B、甲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偏左侧,所以左侧下部的生长素多,生长快,因而向右弯曲生长,B正确; C、乙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正中央,所以下部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因而直立生长,C正确; D、丙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偏右侧,所以右侧下部的生长素多,生长快,因而向左侧弯曲生长,D正确. 故选:A. 24.下列关于生长素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是色氨酸经过系列反应形成的,但含量较少 B.浸泡扦插枝条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越高,生根平均长度越长 C.若种子发育不良,也不影响果实的发育 D.根尖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上运输到基部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 2、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3、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解答】解:A、生长素是色氨酸经过系列反应形成的,但含量较少,A正确; B、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浓度过高会抑制生根,B错误; C、发育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若种子发育不良,会影响果实的发育,C错误; D、根尖产生的生长素能向上运输到基部,D错误. 故选:A. 2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变化始终为J型或S型增长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出生率增大而增大 C.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等特征 D.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可表现为相互抑制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作为一个群落所具有的空间分布情况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现象. 【解答】解:A、种群数量变化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变化,如果出生率变大,死亡率也增大,则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B错误; C、种群不都具有性别比例的特征,如大肠杆菌菌落,C错误; D、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可表现为相互抑制,D正确. 故选:D. 26.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增长型和衰退型 B.衰退型和增长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甲曲线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越来越少,说明幼年的个体数远大于老年的个体数,属于增长型. 乙曲线中,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说明属于衰退型. 【解答】解:甲曲线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越来越少,说明幼年的个体数远大于老年的个体数,属于增长型.乙曲线中,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说明属于衰退型. 故选:A. 27.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种群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生物群落中,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称为水平结构. 【解答】解: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从题干可看出,树林里多数鸟类生活在树冠,啄木鸟生活在中层,环颈雉生活在底层,为动物的分层现象,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选:C. 28.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随机分布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 【解答】解:A、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的特征,A错误; B、年龄组成属于种群的特征,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的特征,C错误; D、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数量特征,D正确. 故选:D. 29.绿硫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根瘤菌在豆科植物根部互利共生;枯草杆菌分解腐烂动植物遗体.上述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别为( ) A.生产者、生产者、分解者、分解者 B.分解者、分解者、分解者、分解者 C.消费者、分解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产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 构成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营养方式 地位 非生物 成 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基石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消费者 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蛔虫 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解答】解:绿硫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绿硫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根瘤菌在豆科植物根部互利共生,根瘤菌属于异养生物,寄生在活体上,属于消费者; 枯草杆菌分解腐烂动植物遗体,枯草杆菌属于异养生物,腐生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故选:D. 30.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 ) A.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B.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C.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 D.每一种动物可以捕食多种植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食物网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互相联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 【解答】解:A、食物网是多条食物链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网状关系,即是由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组成的,A正确; B、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也可能捕食多种生物,所以一种生物可能位于多条食物链上,B错误; C、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也可能捕食多种生物,但不是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C错误; D、大多数植食性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但不是每一种动物都可以捕食多种植物,D错误. 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31.对圣莲岛某种群随机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则基因A和a 的频率分别是( ) A.20%、80% B.60%、40% C.40%、60% D.20%、40%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解答】解:由题意知,种群中AA的个体占20%,aa的个体占40%,则Aa的个体占40%,因此A基因的基因频率=20%+×40%=40%;a的基因频率=40%+×40%=60%. 故选:C. 32.观音湖湖波浩淼,圣莲岛岛幽景深.如图是虚拟观音湖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b物种分布于北岸,c、d物种分布于南岸.据图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 A.a物种最终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b迁到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欲判断d与b是否为同一物种,只需看b与d能否自由交配即可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解答】解:A、分析图解可知,a物种最终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A正确; B、b迁到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C正确; D、欲判断d与b是否为同一物种,不但要看它们之间是否能自由交配,还需看它们交配后产生的子代是否可育,D错误. 故选:D. 3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B.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而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 C.神经调节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D.激素与神经递质都必须与靶细胞受体结合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作用对象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解答】解:A、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A正确; B、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发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时调节的激素或化学物质需要通过体液的运输,B正确; C、神经调节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C错误; D、激素与神经递质都必须与靶细胞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34.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②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③→②→①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开始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 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 【解答】解:当刺激还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②;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 故选:A. 35.激素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量减少,从而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多;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解答】解:A、血糖含量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故A错误;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的特点,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故B错误; C、寒冷刺激会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故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故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促进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最终由垂体后叶释放,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故D正确. 故选:D 36.如图所示,如果茎a侧生长素浓度在B点所示浓度.下列对茎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哪项较为准确( ) A.在O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及两重性,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由于重力或单侧光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由于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从图中茎b侧生长速度比a侧快,说明a侧的生长素浓度比b侧低,b侧生长素促进作用大于a侧.由于茎的a侧生长素浓度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因此,b侧生长素浓度应在BD范围内,这样才能使b侧生长速度大于a侧,才能使茎向上弯曲生长. 故选:C. 37.为了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在0.5公顷的地块上,捕获了600只鼠,做标记后放掉,第二次又捕到503只,有300只带标记,则田鼠的种群密度为只/公顷.若某些带标记田鼠被敌害吃掉,将导致调查结果( ) A.1006,偏高 B.2012,偏低 C.1006,偏低 D.2012,偏高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0只鼠,第二次捕获503只鼠,其中有标记的田鼠300只;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600=503:300,N=1006只. 由于调查范围为0.5hm2(公顷),因此该野兔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1006÷0.5=2012只/hm2. 若某些带标记鼠被敌害吃掉,将会导致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少,进而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故选:D. 38.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 B.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 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解答】解:A、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A正确; B、应先轻盖盖玻片,后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防止气泡产生,B错误; C、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C正确; 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能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误差,D正确; 故选:B. 39.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B.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C.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过火后的草原、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解:A、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A错误; B、群落中植物因光照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这又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B正确; C、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 D、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过火后的草原、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B. 40.在食物链“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中,若小鱼被大量捕捞,则在一段较短时期内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一组是( ) ①第三营养级数量减少 ②次级消费者数量增加 ③初级消费者数量增加 ④第五营养级数量减少 ⑤四级消费者数量增多 ⑥生产者数量增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在“水藻→水蚤→虾→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水藻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水蚤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虾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鱼是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食虫鸟是四级消费者,第五营养级. 【解答】解:①若小鱼被大量捕捞,第三营养级(虾)数量会增加,①错误; ②若小鱼被大量捕捞,次级消费者(虾)数量增加,②正确; ③由于次级消费者(虾)数量增加,导致初级消费者数量减少,③错误; ④若小鱼(第四营养级)被大量捕捞,第五营养级(食鱼鸟)将缺少食物,因此数量减少,④正确; ⑤四级消费者(食鱼鸟)数量将减少,⑤错误; ⑥由于初级消费者数量减少,因此生产者数量增加,⑥正确. 故选:B.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4个小题,共50分) 41.如图为下丘脑与内分泌腺之间分级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激素分泌后通过 体液(或血液) 运输到全身作用于靶细胞.若内分泌腺X为性腺,则激素A、激素C对垂体的作用 相反 (填无关、相同或相反). (2)若内分泌腺X为甲状腺,则激素B为 促甲状腺 激素.若要证明激素B与激素C之间的关系,可在离体甲状腺组织中注射激素 B ,然后检测注射前后其培养环境中激素 C 的浓度变化来确定它们之间的调节关系. (3)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 增加(多) ,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提高细胞 代谢(新陈代谢、细胞呼吸) 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下丘脑合成激素A(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分泌激素B(促激素),作用于内分泌腺X分泌激素C,激素C反过来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表示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1)激素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作用于靶细胞.若内分泌腺X为性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性激素过多会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因此激素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性激素对垂体的作用相反. (2)若内分泌腺X为甲状腺,则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若要证明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之间的调节关系,可在离体甲状腺组织中注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然后检测注射前后其培养环境中激素C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变化来确定它们之间的调节关系. (3)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故答案为: (1)体液(或血液) 相反 (2)促甲状腺 B C (3)增加(多) 代谢(新陈代谢、细胞呼吸) 42.遂中实验校某生物兴趣小组一项调查表明,长期焦虑、紧张等负面因素会使人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疾病生成几率大大增加.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和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由如图可知,神经系统通过突触前膜释放 神经递质(或递质) 直接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此时,免疫细胞属于 效应器 (填感受器、效应器或神经中枢)的一部分. (2)长期焦虑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从而引起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原因是T细胞分泌的 淋巴因子 减少,导致机体产生抗体能力 降低 . (3)若图中免疫活性物质为抗体,则该免疫细胞 无 (填“有”或“无”)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4)由图示可知,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神经系统能释放神经递质进行进行传递;免疫系统能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起作用;内分泌系统能产生相应的激素进行调节. 【解答】解:(1)由如图可知,神经系统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递质)直接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此时,免疫细胞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 (2)长期焦虑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淋巴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导致机体产生抗体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免疫系统功能降低. (3)若图中免疫活性物质为抗体,则该免疫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4)由图示可知,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或递质) 效应器 (2)淋巴因子 降低 (3)无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43.遂中实验校另一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间的作用,选择烟草幼苗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根据幼苗顶芽去除前后侧芽处激素浓度变化,激素乙代表的是 细胞分裂素 ; (2)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起的作用分别是: 抑制作用 、 促进作用 . (3)实验中采取了“去顶芽”操作而使侧芽萌动.据图分析植物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由于顶芽产生的 甲 (填甲或乙)通过 主动运输 (填“主动运输、协助扩散或自由扩散”)的方式向下运输,使侧芽部位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生长受到 抑制 ,顶芽优先生长. (4)种植烟草的目的是收获其烟叶.因此需要 解除 顶端优势,同时去除侧芽.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据图分析,正常情况下,由于顶端优势的作用,侧芽部位生长素高于顶芽,当去掉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图中符合这样变化规律的是激素甲生长素.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升高,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的萌动,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的萌动. 【解答】解:(1)据图可知,去顶芽后“顶端优势”解除,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所以图中去顶芽后浓度下降的激素是生长素,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的生长萌动,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的生长萌动.激素甲代表的是生长素,激素乙代表的是细胞分裂素. (2)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萌动,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萌动. (3)实验中采取了“去顶芽”操作而使侧芽萌动.据图分析植物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由于顶芽产生的甲主动运输的方式向下运输,使侧芽部位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顶芽优先生长. (4)种植烟草的目的是收获其烟叶.因此需要解除顶端优势,同时去除侧芽. 故答案为: (1)细胞分裂素 (2)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3)甲 主动运输 抑制 (4)解除 44.图甲为观音湖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示意图;图乙为其食物网部分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石的是 B (填写字母).乙图中共有 3 条食物链. (2)观音湖水体有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小球藻、蓝藻等大量滋生.减少生活污水排放是防治根本措施.据图乙,你认为还可以减少水体中 鲢鱼 的放养. (3)乙图中河蚌营养级为第 二、三 营养级;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析图甲,为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示意图,A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表示生产者,C表示消费者,D表示分解者. 分析图乙,为其食物网部分示意图,图中小球藻为生产者,其余为消费者,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河蚌,小球藻→水蚤→鲢鱼→乌鳢. 【解答】解:(1)甲图中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石的是B生产者.乙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河蚌,小球藻→水蚤→鲢鱼→乌鳢. (2)观音湖水体有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小球藻、蓝藻等大量滋生.减少生活污水排放是防治根本措施.据图乙,还可以减少水体中鲢鱼的放养. (3)乙图中河蚌营养级为第二、三营养级;河蚌捕食水蚤,为捕食关系,水蚤与河蚌都捕食小球藻,为竞争关系,因此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故答案为: (1)B 3 (2)鲢鱼 (3)二、三 捕食和竞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