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等六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等六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 “长汀、连城、武平、永定、漳平、上杭六地一中”联考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高一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细胞结构中含有遗传物质的是 A. 叶绿体和线粒体 B. 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C. 中心体和叶绿体 D. 线粒体和中心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结构的核酸含有DNA和RNA,遗传物质是DN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其次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的DNA。‎ ‎【详解】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中含有D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 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下列不能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是 ( )‎ A. 降低室内CO2浓度 B. 保持合理的昼夜温差 C. 增加光照强度 D. 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答案】A ‎【解析】‎ 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有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合作用面积、增加光照强度、增大CO2的浓度、合理保持昼夜温差、适当提供充足的无机盐供应等等,所以选A。‎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3. 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于( )‎ A. 叶绿体的外膜上 B. 叶绿体的内膜上 C. 类囊体的薄膜上 D. 叶绿体的基质中 ‎【答案】C ‎【解析】‎ 教材原话,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有光合色素。故选择C。‎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的相关色素。‎ ‎4.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 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是 A. C3增多,C5增多 B. C3增多,C5减少 C. C3减少,C5增多 D. C3减少,C5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变,光照由强变弱时:光照强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光反应.光照由强变弱,在光反应中[H]和ATP的生成量减少。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是:光反应为暗反应供氢、供能还原C3,导致C3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减弱,则这个反应的反应物C3化合物消耗减少,剩余的相对增多;生成物C5和(CH2O)生成量减少,所以[H]的含量减少、ATP的含量减少、C3的含量增多、C5的含量减少、(CH2O)的含量减少。‎ ‎【详解】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光照,光反应停止,导致[H]和ATP减少,C3化合物的消耗减少,C3化合物的剩余量增多;C5化合物消耗量不变,但是生成量减少,所以总量减少。故选B。‎ ‎5.菠菜是很好的实验材料,在中学生物多个实验中被利用。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色素的提取实验中应选取新鲜的菠菜绿叶,研磨时加入碳酸钙可使研磨更充分 B. 可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菠菜叶肉细胞进行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 新鲜的菠菜绿叶可用来观察线粒体,健那绿染液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D. 新鲜的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是显微观察叶绿体的理想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菠菜叶片细胞含有较多的叶绿体,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也可以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同时,菠菜叶片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但菠菜叶片细胞已经高等分化,不再分裂,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详解】在用新鲜菠菜进行色素提取时,需在研磨叶片时加入CaCO3以防叶绿素被破坏,研磨叶片时加入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充分,A错误;因为菠菜中叶绿体的绿色会掩盖健那绿的染色效果,影响实验观察,故可能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菠菜叶肉细胞进行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B错误;菠菜叶肉细胞可用于观察叶绿体而不能用于观察线粒体,因为叶绿体的绿色会掩盖健那绿的染色效果,影响实验观察,C错误;菠菜叶片细胞中含有较多的叶绿体,适宜用于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以菠菜为素材,考查观察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积累。‎ ‎6.生物体内能量代谢中ATP的合成和利用过程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光合作用 B. c表示吸收的能量,d表示释放的能量,两者形式相同 C. ①过程和②过程的酶和场所均不相同 D. 细胞中①和②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b是光合作用过程,c代表光能和化合物中的能量,d是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①表示ADP转化为ATP,②表示ATP转化为ADP。‎ ‎【详解】由题图知,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光合作用,A正确;c表示ATP合成过程中吸收的能量,主要是光能、化学能,而d表示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有多种形式,B错误;①过程为ATP的合成,②过程为ATP的水解,二者的酶和场所不相同,C正确;①表示ADP转化为ATP,②表示ATP转化为ADP,ATP和ADP转化在活细胞中时刻不停地进行,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中,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ATP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ATP的结构特点,掌握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生物实验包括科研方法、实验条件、试剂使用、现象观察等,下列各选项题目与内容不相符合的是 A.采用同位素标记法 B.实验过程中需活体 C.实验中使用酒精 D.颜色反应实验 ‎①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释放O2的来源 ‎①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①苏丹Ⅲ染色的花生子叶装片的制作 ‎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分泌蛋白的形成分泌过程 ‎②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 ‎②绿叶中色素的提取 ‎②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在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前要用盐酸处理便于着色;健那绿是活体染色剂,用健那绿染色后观察到的细胞是活细胞;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时通过解离处理,观察到的细胞是死细胞。  2、鲁宾和卡门利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发现只有供给H218O的小球藻释放18O2,证实光合作用中有氧气来自于水,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3H标记氨基酸,通过检测放射性,可以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从而证明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详解】鲁宾和卡门用氧的同位素18O标记H2O和CO2进行实验,以研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时,在豚鼠的胰腺腺泡中注入3H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A符合题意;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需要保持活细胞状态,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解离的环节将导致细胞死亡,B不符合题意;在进行脂肪鉴定的过程中,用苏丹Ⅲ染色后,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根尖在卡诺氏液中浸泡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C符合题意;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需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需要用斐林试剂染色,D符合题意。故选B。‎ ‎8.下列关于豌豆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B. 分裂前期,两组中心粒之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 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和DNA数目加倍 D. 分裂末期,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个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从分裂间期开始,到分裂期的末期完成结束。分裂间期完成DNA 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做物质准备,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详解】在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有适度的生长,A正确;豌豆是高等植物,其细胞中不含中心体,B错误;有丝分裂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数目不变,C错误;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9.依据生理特点在鉴别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时,最可靠的方法是检查 A. 是否有DNA的复制 B. 是否有蛋白质合成 C. 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 D. 是否出现星射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基本相同,不同的特点是:动物细胞在间期中心体倍增,在前期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而植物细胞在前期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植物细胞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详解】DNA的自我复制都相同,A错误;自身的蛋白质合成也可相同 ,B错误;细胞质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会出现细胞板,动物细胞无细胞板出现,C正确;都会出现出现纺锤丝,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都能看到的结构是 A. 赤道板,染色体,细胞膜 B. 纺锤体,细胞板,染色体 C. 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 D. 细胞壁,核膜,着丝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这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在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的中央,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最佳时期。所以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染色体;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植物细胞的两级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一直到末期纺锤体才逐渐消失,所以有丝分裂中期也可以看到纺锤体;核膜、核仁在前期逐渐消失,末期逐渐重现,所以有丝分裂中期看不到核膜与核仁;赤道板是假想的板,并不真实存在,所以任何时期都看不到赤道板;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也是无法观察到的。‎ ‎【详解】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而不是一个实际上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不可见,A错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纺锤丝上,而赤道板不可见,B错误;植物细胞最外面是细胞壁,而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染色体和纺锤体;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的中央,形态稳定、数目清晰,C正确; 核膜和核仁在前期消失,末期重现,在中期不可见,D错误。,A错误;,B错误;,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细胞结构,提升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习时需要作适当的总结,如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能看到的结构是细胞壁、染色体、纺缍体、着丝点。‎ ‎11.下列关于细胞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过程需要进行遗传物质复制,无丝分裂过程不需要 B. 真核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细胞可进行无丝分裂 C. 无丝分裂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D. 都会出现核膜、核仁的消失和重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有丝分裂过程与无丝分裂过程都需要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A错误;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都是真核细胞进行增殖的方式,B错误;无丝分裂的特点是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C正确;有丝分裂过程会出现核膜、核仁的消失和重现,无丝分裂过程不会出现核膜、核仁的消失和重现,D错误。‎ ‎12.下列事实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是( )‎ A. 棉花的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 B. 植物种子发育成幼苗 C. 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成各种血细胞 D. 胚胎干细胞经诱导培育成人体器官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的全能性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则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详解】棉花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是由单个细胞发育成完整的生物体,体现了全能性,A正确;种子就是幼小个体,因此种子发育成小麦幼苗是一个幼小个体自然生长过程,这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成各种血细胞没有形成个体,不能体现全能性,C错误;胚胎干细胞经诱导培育成人体器官,没有发育成完整的新个体,因此都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D错误.‎ ‎13.细胞的衰老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下列叙述不符合细胞衰老特征的是 A. 衰老细胞的代谢速率减慢 B. 衰老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 C. 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线粒体数目变少 D. 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的运输能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衰老细胞的新陈代谢速率减慢,A正确;衰老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B正确;衰老细胞内的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线粒体数目变少,C正确;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的运输能力下降,D错误。‎ ‎14.下列不属于癌细胞特征的是 A. 细胞周期变长 B. 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 C. 细胞代谢加快 D. 细胞能进行无限增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特征:(1)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扩散转移;(4)失去接触抑制。‎ ‎【详解】癌细胞具有无限增值的特点,其细胞周期变短,A错误;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了,B正确;癌细胞的代谢非常旺盛,C正确;癌细胞可以无线增值,D正确。‎ ‎15.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生长,其表面积增大,导致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升高 B. 在细胞分化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 C. 抑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分裂和生长进程 D. 生物体内细胞的功能趋向专门化以细胞分裂、凋亡为基础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细胞生长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A错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但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C错误;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D错误。故选B。‎ ‎16.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B. 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C. 绵羊的白毛和黑毛 D. 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重点考查相对性状,要求考生识记相对性状的概念,能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家鸡的长腿与毛腿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不符合题意;棉花的细绒和长绒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B不符合题意;由定义可判断绵羊的白毛和黒毛为一对相对性状,C符合题意;玉米的黄粒和圆粒,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下列关于“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B. 两个小桶中的彩球总数可以不相同 C. 每个小桶中两种彩球的数量相同 D. 每次抓取后,不能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 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A正确;由于雄配子数量与雌配子数量不相同,因此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可以不相等,但每一个小桶中两种颜色的小球数量要相同,B正确,C正确;每次抽出的小球必须放回原桶并摇匀,保证每次抓取不同颜色小球的概率均为1/2,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注重考查学生分析实验、模拟模型与代表内容相结合的理解能力。‎ ‎18.下列关于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纯合子不含隐性遗传因子 B. 纯合子的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 C. 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全是杂合子 D. 杂合子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杂合子和纯合子的概念,要求考生识记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明确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而杂合子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纯合子中也可含有隐性基因,如aa,A错误;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仍是纯合子,B正确;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并有纯合子出现,如Aa自交后代会出现AA和aa,C错误;杂合子的双亲可以都是纯合子,如AA×aa,子代都是Aa,D错误。故选B。‎ ‎19.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和验证假说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 A. 杂交、自交和测交 B. 自交、杂交和测交 C. 杂交、测交和自交 D. 测交、自交和杂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在豌豆的杂交实验中,先通过具有一对或者两对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产生子一代,再让子一代自交,随后提出问题,由问题提出假说,最后做测交实验,验证假说.‎ ‎【详解】孟德尔在豌豆的杂交实验中,先通过具有一对或者两对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F1自交→F2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创立假说,演绎推理,最后用测交验证假说,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有些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下列有关人工异花传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母本 B. 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父本进行去雄 C. 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D. 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对于两性花,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 ‎2、对于单性花,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父本,A错误;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防止其自交而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时,不需要进行去雄操作,C错误;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以防止外来花粉干扰,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杂交实验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工异花授粉的过程,能正确区分两性花和单性花,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从种植于室内普通光照和室外强光光照下的同种植物分别提取叶片的叶绿体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结果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室内植物叶片偏黄 B. 室内植物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 C. 室外植物叶片偏绿 D. 室外植物叶片胡萝卜素含量>叶黄素含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绿叶中色素提取的实验结果如下: 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最宽:叶绿素a;最窄:胡萝卜素。‎ ‎【详解】提取叶片的叶绿体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滤纸条上从上到下四条色素带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室内植物叶片偏绿,A错误;室内植物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B正确;分析题图:室外分离得到的色素带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少,叶片应该偏黄,C错误;室外植物叶片胡萝卜素含量<叶黄素含量,D错误。故选B。‎ ‎22.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0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错误的是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中释放CO2(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A. 昼夜不停地光照,在5℃时该植物能生长 B. 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25℃‎ C. 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0℃的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 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在10℃时的2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学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表中“光照下吸收CO2(mg/h)”代表的是净光合作用速率,“黑暗中释放CO2(mg/h)”代表的是呼吸作用速率。由表可知,在昼夜不停地光照条件下,只要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0,植物就可以正常生长,所以在5℃时该植物能正常生长,A正确;净光合作用速率越大,植物生长越快,故昼夜不停地光照,在25℃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B正确;有机物积累量=光照下积累的有机物量-黑暗下消耗的有机物量,故每天光照12小时,黑暗12小时,在20℃时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多,C正确;每天进行12小时光照,温度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在10℃时的(3.50×12-3.0×12)÷(1.75×12-0.75×12)=6÷12=0.5倍,D错误。故选D。‎ ‎23.如图所示是测定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从左侧泵入空气后,会产生某些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照是该实验的一个自变量 B. 把不透光的玻璃罩换成透光的玻璃罩,实验现象会更明显 C. 本实验装置中乙瓶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误差 D. 如果将丙玻璃罩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则会出现不相同的实验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分析实验装置:装置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影响实验结果;装置中乙瓶的作用是为了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从而减少实验误差;装置丁中澄清石灰水是鉴定是否产生CO2的。丙瓶用的是不透光的玻璃罩,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 ‎【详解】装置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影响实验结果,澄清石灰水是鉴定是否产生CO2的,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植物呼吸作用能产生CO2,故光照是该实验的一个无关变量,A错误;把不透光的玻璃罩换成透光的玻璃罩,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产生的CO2被光合作用吸收,故实验现象不明显,B错误;本实验装置中乙瓶的作用是为了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从而减少实验误差,C正确;如果将丙瓶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由于种子也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则实验出现相同的现象,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光合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注意,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24.放射性同位素在生物实验中常应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用15N标记丙氨酸,内质网上核糖体将有放射性,而游离核糖体则无 B. 给小麦提供14CO2,则14C的转移途径是:14C02→14C3→(14CH2O)‎ C. 给水稻提供14CO2,根细胞在缺氧环境有可能出现14C2H5OH D. 小白鼠吸入18O2,在尿液、呼出的二氧化碳中有可能分别检测到含有H218O、C18O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利用15N标记某氨基酸,如果是分泌蛋白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如果不是分泌蛋白也可以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出现放射性,A错误;给小麦提供14CO2,14C在小麦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H2O),B正确;给水稻提供14CO2,经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中含14C,有机物能运输到根部,所以根细胞在缺氧环境有可能出现4C2H5OH,C正确;小鼠吸入18O2后,经过运输进入细胞,参与有氧呼吸,与[H]结合生成H218O,H218O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的二氧化碳含18O,所以不可能立即检测到尿液、呼出的气体中含有H218O、C18O2,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相关实验及其应用,意在考查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5.大棚中种植的植物其光合作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曲线图中,有N、O、P、Q四个点,对它们的含义的叙述错误的有 ‎①N点时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ADP的运动方向是从类囊体薄膜到叶绿体基质 ‎②O点时,限制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③P点时,若想提高作物产量可以适当补充光照,绿光灯效果最好 ‎④Q点光照强度时,适当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M点时,光照强度为0,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N点时,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在P点之前,三条曲线均重合,说明MP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而PQ段三条曲线的趋势有所区别,其限制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P点之后,光合速率均不再增加,说明限制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 ‎【详解】N点净光合速率为0,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强度相等,光合作用时,光反应消耗ADP,暗反应产生ADP,故叶绿体中ADP的运动方向是叶绿体基质→类囊体薄膜,①错误;O点时,限制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因为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速率是一样的,②正确;P点时,若想提高作物产量可以适当补充光照,白光灯效果最好,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③错误;Q点光照强度时,明显看出高CO2浓度下光合速率提高,因此适当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④正确。ABC正确,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6.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c)可表示为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2:1:1,不存在此种情况,A错误;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B正确;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2:1:2,不存在此种情况,C错误;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1:2,不存在此种情况,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7.有关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表示间期DNA复制 B. c→d可表示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C. 如果表示有丝分裂全过程,则b→c表示前、中、后期 D. 有丝分裂末期处于de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a→b表示1条染色体上的DNA通过复制而加倍,A正确;c→d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分离,1条染色体从含2个DNA降为含1个DNA,B正确;若为有丝分裂,因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断裂,一条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所以b→c不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C错误;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通过显微技术破坏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培养几天后,再观察该根尖细胞,预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A. 细胞停止分裂 B. 可能产生多核细胞 C. 正常分裂 D. 不能形成纺锤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根尖分生区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状态,而高尔基体与新的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破坏高尔基体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将无法形成,细胞不能正常完成分裂,细胞中将会产生多个细胞核,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9.下表是关于细胞凋亡、细胞分化与细胞癌变之间的比较和叙述,其中叙述不正确的组合是 项目 细胞凋亡 细胞分化 细胞癌变 与基因 的关系 ‎①受基因控制 ‎②受基因控制 ‎③受突变基因控制 影响因素 ‎④由遗传机制决定的 程序性调控 ‎⑤不同细胞含有的遗 传物质不同 ‎⑥分为物理、化学和病 ‎ 毒致癌因子 对机体的影响 ‎⑦对机体有害 ‎⑧对机体有利 ‎⑨对机体有害 A. ⑤ B. ⑤⑦⑧ C. ⑤⑦ D. ⑥⑧⑨‎ ‎【答案】C ‎【解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其意义是: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对机体有利,①④正确,⑦错误。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不同细胞含有的遗传物质相同,对机体有利,②⑧正确,⑤错误。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在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影响下,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因此对机体有害,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③⑥⑨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A、 B、D 均错误,C正确。‎ ‎3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孟德尔杂交实验中得到3:1分离比的前提条件是 A. 豌豆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状 B. 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C. F1形成的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D. 观察和统计的F2样本数目足够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解】豌豆是二倍体生物,相对性状多而明显,A不符合题意;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B不符合题意;F1形成的两种配子(如A和a)的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是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之一,但雄配子的数目远多于雌配子,C符合题意;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是否是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考生还可以借助此题归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31.对下列实例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杂合子的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B. 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自交后代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C. 有耳垂的双亲生出了无耳垂的子女,因此无耳垂为隐性性状 D. 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F1出现了高茎和矮茎,所以高茎是显性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显性性状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显性性状对隐性性状是完全显性时,杂合子表现出显性性状。‎ ‎【详解】杂合子的测交后代有杂合子,有纯合子,例如Aa测交,后代为Aa:aa=1:1,A错误;具有显性性状的纯合子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具有显性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有耳垂的双亲生出了无耳垂的子女,表明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这时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产生的性状为隐性性状,C正确;.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这时无法判断显隐性,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2.下列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研究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 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分离比 B.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 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实验中F1全为高茎,F2高茎:矮茎为3:1,验证了他的假说是正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A正确;生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等,B错误;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实验中F1全为高茎,F2高茎:矮茎为3:1,属于发现的实验现象,是进行假说演绎的基础,D错误。故选A。‎ ‎33.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为纯种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C. F1测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减数分裂的结果直接形成配子,所以可以直接检测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就可以确定是否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详解】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褐色,后代表规型只有一种,无法证明,A错误;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说明F1产生了两种比例相等的的花粉,可以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B正确;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测交后代的类型及比例间接体现的是F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但并不是直接证明,C错误;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可以进行解释,但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D错误。故选B。‎ ‎34.秃顶由遗传因子B控制(女性只有BB时表现为秃顶)。一个非秃顶男性和一个其父是非秃顶的女性结婚,他们生了一个男孩,该男孩后来表现为秃顶,则这个女人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A. bb B. Bb C. BB D. BB或Bb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从性遗传,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人类的秃顶受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控制,但只在男性身上表现,这说明显性基因B的表现是受性别影响的。‎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得知:人的秃顶只在男性可表现。因此,一个非秃顶男性和一个其父非秃顶的女性结婚,生了一个后来表现为秃顶的男孩。说明男孩含有B基因,而其父bb是非秃顶,因此B基因肯定来自母亲。又母亲的父亲也是非秃顶,所以母亲的遗传因子组成是Bb。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35.小麦的有芒和无芒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①有芒×有芒→有芒 ‎ ‎②有芒×有芒→有芒301+无芒104‎ ‎③有芒×无芒→有芒 ‎ ‎④有芒×无芒→有芒204+无芒198‎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详解】①有芒×有芒→有芒,无法判断显隐性,①错误;②有芒×有芒→有芒301+无芒104,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有芒对于无芒为显性性状,②正确;③有芒×无芒→有芒,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说明有芒对于无芒为显性性状,③正确; ④有芒×无芒→有芒204+无芒198,这属于测交实验,不能判断有芒和无芒之间的显性和隐性关系,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和表现型,要求考生识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应用杂交法或自交法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第Ⅱ卷 非选择题 ‎36.如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与观察过程。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取材的根尖长度在2 mm左右,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以获取根尖______区细胞。‎ ‎(2)实验中图丙通常用_______作为染色液,目的是使细胞中__________着色。‎ ‎(3)显微观察时,视野中观察到的大多数细胞处于有丝分裂____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分生 (2). 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 (3). 染色体(染色质) (4). 间 (5). 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时间远大于分裂期(细胞分裂的间期时间比较长)‎ ‎【解析】‎ ‎【分析】‎ 图中甲表示解离,乙表示漂洗,丙表示染色,丁表示制片。‎ ‎【详解】(1)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取材的根尖长度在2mm左右,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以获取根尖分生区细胞。此区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2)实验中图丙通常用龙胆紫染液(醋酸洋红)作为染色液,龙胆紫染液(醋酸洋红)属于碱性染料,能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 ‎(3)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长,因此大多数的细胞处于间期;主要变化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准确理解该实验的过程是答对本题的关键。‎ ‎37.如图甲为某高等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示意图,乙表示该细胞在不同时期核DNA 含量的测定结果.请据图分析回答: ‎ ‎(1)甲图表示的是有丝分裂的______期,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______条染色体。‎ ‎(2)乙图中,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可表示为____________;ab段表示细胞内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图细胞所处的时期可以用乙图的______段表示.‎ ‎【答案】 (1). 中 (2). 该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3). 8 (4). fk (5).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6). )cd或hi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此曲线图是连续分裂的细胞在不同时期DNA含量的测定结果,其中ab段和fh段表示分裂间期;‎ bc段和hi段表示前期;cd段和ij段表示分裂中期;de段和jk段表示分裂后期;ef段和kl段表示分裂末期。‎ ‎【详解】(1)甲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该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8条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 ‎(2)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因此乙图中,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可表示为fk;ab段表示分裂间期,此时细胞内的主要变化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甲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乙图的cd或hi段。‎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甲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和乙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即可。‎ ‎38.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表示一天24 h蔬菜大棚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水平虚线为实验开始时大棚内的CO2浓度)。‎ ‎①写出A点叶肉细胞生理活动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D点时植物体内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③经过24 h后,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_____________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据图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将叶面积相等的甲、乙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体积、温度适宜且恒定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 ‎ A.甲、乙两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不一定相同 B.甲、乙两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段时间后都将逐渐下降 C.若实验一段时间后,甲叶片所在小室中的CO2浓度较乙低,则甲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度一定比乙低 D.若实验一段时间后,甲叶片所在小室中的CO2浓度较乙低,则甲固定CO2的能力较强 ‎(2)某同学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绘制了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的分离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_____________ (填序号)。‎ ‎【答案】 (1). C6H1206+602+6H20 —→ 6C02+12H20+能量 (2). H (3).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4). 增加 (5). I点CO2浓度低于A点,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 (6). C (7). 丁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AD段,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所以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多;D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DH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所以容器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减少;H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HI段,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所以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又逐渐增多。‎ ‎【详解】(1)①图1中A点所进行有氧呼吸,反应表达式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的点,既H点。 ‎ ‎②图中的D表示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此时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等于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产生ATP,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有: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叶绿体。‎ ‎③比较A点和I点,可以看出经过24小时后,大棚内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因此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增加。据图分析,I点CO2浓度低于A点,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 ‎④由于甲乙是不同的两种植物,所以光合作用强度不一定相同,A正确;由于开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一段时间后,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进而导致甲、乙两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都将逐渐下降,B正确;若实验一段时间后,甲叶片所在小室中的CO2浓度较乙低,但是不能确定它们呼吸速率的强弱,C错误,若实验一段时间后,甲叶片所在小室中的CO2浓度较乙低,则甲固定CO2的能力较强,D正确,故选C。‎ ‎(2)溶解度越大,扩散距离越大,所以溶解度最大的是丁。‎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应用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曲线分析能力,并能识记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并且注意曲线中关键点的分析:光补偿点、饱和点、积累有机物最多点等。‎ ‎39.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遗传因子组成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例发生变化,小鼠毛色的遗传就是一个例子。‎ 一个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 A.黑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全部为黑色鼠 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 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1∶1‎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控制毛色的显性遗传因子用A表示,隐性遗传因子用a表示)。‎ ‎(1)黑色鼠为_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黄色鼠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 ‎(2)据上述_______组杂交组合推测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合子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请写出该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 ‎(3)若有黄色雌雄小鼠若干,让其自由交配得F1,F1中毛色相同的鼠交配得F2,则F2代中小鼠的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隐性 (2). Aa (3). B (4). AA (5). 2:3‎ ‎【解析】‎ ‎【分析】‎ 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基因型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例发生变化。‎ ‎【详解】(1)根据B组可知,亲本的黄鼠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毛色中黄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杂交后代隐性性状,亲本黄色鼠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 ‎(2)B组中亲本都是杂合子,基因型为Aa、Aa,其后代中黄鼠与黑鼠的比例是2:1的原因是AA的个体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死亡。该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是:‎ ‎(3)现有黄色雌雄小鼠若干,让其自由交配得F1,子一代Aa:aa=2:1。F1中毛色相同的鼠交配得F2,其中AA胚胎致死,则F2代中小鼠的性状分离比为黄色Aa(2/3×1/2):黑色aa(2/3×1/4+1/3×1)=2:3。‎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遵循此定律,能根据题干中信息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