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讲义:必修③第一章第26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26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呈现] 1.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2.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及江苏省辖市的分布。 [考纲解读] 1.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2.学会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点) 3.掌握从静态(横向)和动态(纵向)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 1.区域概念、特征 (1)区域概念 ①区域产生的前提是地区间存在差异。 ②区域是由人为划分的,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 (2)区域特征 ①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一定联系。 ②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③差异性:同等级区域之间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要素存在明显差异。 2.区域特征分析 (1) (2) (3) (4) (5) 考向 区域特征的判断 (2018·全国文综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1.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 答案 B 解析 B对:乙、丁路段位于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沿线平均坡度较大,因此平均限速较低。A错:西南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车流量相对较小。C错:沿线地区气候湿润,工业薄弱,空气中粉尘等颗粒物较少,不易形成霾。D错:西南地区村庄比较分散,而且高速公路两侧有隔离设施。 (2017·全国文综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2~4题。 2.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3.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4.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 2.C 3.D 4.D 解析 第2题,淮河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第3题,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和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异明显。第4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珠江三角洲的一些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六百多年前以蚝壳作主体材料,用含有蚝壳灰、石灰、糯米饭、糖等泥合物黏结并镶嵌为墙的古建筑,称为“蚝宅”(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蚝宅”( ) A.就地取材,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 B.墙体棱角多,防火耐高温性能好 C.墙体坚固,可以抵御台风侵袭 D.墙体空隙大,利于室内保温 6.当地“蚝宅”最合理的利用方式是( ) A.将当地人口迁出,建立博物馆 B.在当地大量推广“蚝宅”建设 C.吸引外来人口定居,提高房屋利用率 D.发展房屋租赁,促进民俗旅游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古建筑墙的主体材料为当地的蚝壳,保留至今已有六百多年,说明该建筑墙体坚固,可以抵御台风侵袭,C正确。第6题,传统民居利用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大量人口迁入、迁出都不符合当地可持续发展需求,A、C错误;题干中要求对保留下来的“蚝宅”进行合理利用,而非重新建设,B错误,D正确。 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差异的成因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差异的形成 ⑤植被差异的形成 (2)人文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2.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积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其他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考向一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差异分析 1.(2016·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下题。 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不禁感叹南北两侧的景色:“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推断古人登山的季节,分析该季节南北景色差异的原因。 答案 春季。位于亚热带北部;主峰海拔高,气温低,有季节性积雪;山北为阴坡,山南为阳坡,阴坡气温低于阳坡。 解析 由“山之南山花烂漫”可知古人登山的季节为春季,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分析大别山南北两侧由于气温的不同导致的景观差异。 (2019·扬州高三调研)利马是世界著名的“旱城”,街道上没有排水沟渠,房屋没有雨檐,百货店中也没有雨具出售。但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是大雾弥漫季节。浓雾移动时,如霏霏细雨,当地人称这种浓雾为“毛毛雨”。结合“利马及周边区域图”,回答2~3题。 2.利马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 ) A.受沿岸暖流影响,空气湿度大 B.地处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水汽上升冷凝 C.受沿岸寒流影响,空气中水汽容易冷凝成雾 D.位于沙漠地区和盛行西风的迎风坡,空气中尘粒多,水汽易凝结 3.关于图中甲、乙两处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气候的形成与地形、东南信风、暖流有关 B.气候类型相同, 都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热带沙漠气候 C.气候类型不同,甲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乙为热带草原气候 D.乙处气候主要是受沿岸洋流控制形成的 答案 2.C 3.A 解析 第2题,利马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气温降低易使水汽凝结,因而多雾。第3题,甲处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同时又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乙处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考向二 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差异 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4~5题。 4.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5.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答案 4.B 5.A 解析 第4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从Y轴看,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广西高于全国,说明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第5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1.76)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0.80)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0.62)和江苏(0.60)最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不应该大力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0.91)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降低能耗,D项错误。 (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6~7题。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双选)( )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7.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双选)( )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答案 6.BD 7.AB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在2000~2015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趋势;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差异不大,但不相同,其中西部地区在这一时期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故选BD。第7题,由图可知,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西部地区2000~2015年增速最快,反映了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取决于东中西部整体增速,C错;图中反映的是增速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D错;故选AB。 8.(2017·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令海峡(下图)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 (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 解析 第(1)题,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即气温、降水和风速等方面回答。第(2)题,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应为夏季,其原因主要从气温高低方面回答。 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到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考向一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影响 19世纪中叶,波士顿成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其中特别以服装、皮革制品和机械工业著称。20世纪70年代,波士顿依托高等学府和军事订货,沿128高速公路集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使经济再次腾飞。完成1~2题。 1.19世纪中叶,波士顿处于(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2.下列对波士顿经济再次腾飞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 A.技术 B.市场 C.交通 D.资源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叶,波士顿是美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因此其处于工业化阶段。第2题,据材料可知,波士顿经济再次腾飞在20世纪70年代,依托高等学府和军事订货,沿高速公路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其依赖性较小的因素是资源。 (2019·苏州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4.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答案 3.A 4.D 解析 a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约为55%,第二产业的比重约为20%,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25%,此时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b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为约20%,第二产业的比重约为55%,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25%,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发展带来的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差,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会使一部分企业外迁。c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约为15%,第二产业的比重为30%,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55%,此时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根据各点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生产力发展较高的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考向二 区域发展的过程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5~6题。 5.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6.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答案 5.C 6.C 解析 第5题,图a显示:在流域Ⅰ、Ⅱ、Ⅲ三阶段开发过程中,居民点逐渐增多,植被逐渐减少。植被覆盖率的下降,会使植被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流域内蒸发、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层变薄,植被根系减少,降水下渗量及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第6题,在流域开发过程中,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植被枝叶和凋落物对降水的截留、阻滞作用逐渐减弱,流域内汇水速度逐渐加快,相同一次暴雨过程,洪峰出现的时间会逐步提前,地表径流量逐渐增加。 根据图文材料(图1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2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答案 有利条件: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密集,黄河三角洲城市稀疏,说明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多。根据两地的纬度位置可知,黄河三角洲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珠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所以黄河三角洲光照条件好。同时华北地区在农业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是旱涝、盐碱、风沙等。 1.区域差异性问题解题流程 (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解题流程为: (2)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解题流程为: (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解题流程为: 2.区域自然要素差异比较分析答题术语 3.区域人文要素差异比较分析答题术语 1.结合新疆(图a)和海南(图b)简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南疆地区和海南岛城市分布的差异并指出影响因素。 (2)指出南疆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并说出其与海南岛相比生产的突出优势。 答案 (1)南疆地区:沿河流分布,影响因素为水源;海南岛分布于沿海地区,影响因素为地形。 (2)类型:绿洲农业。优势: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秦岭位于我国中部,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秦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秦岭位于陕西省中南部,介于关中平原与汉水谷地之间,东西长400~500千米,南北宽100~150千米,海拔多在1 000~3 000米之间,主峰太白峰海拔3 767米。北侧断层陷落,山势雄伟,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南坡长而平缓,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广义的秦岭西起甘、青两省边境,东到河南省中部,包括西倾山、岷山、迭山、终南山、华山、崤山、伏牛山等,东西延伸千余千米。秦岭山地南北地理差异十分显著,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1)秦岭北坡山麓年降水量为600~700mm,南坡山麓为750~900mm,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秦岭—淮河一线两侧,除了气候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差异外,在社会文化方面差异也很明显,请举例说明。 答案 (1)一是受秦岭山地的阻挡,夏季北坡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秦岭以南正好相反;二是雨季长短不同,秦岭以南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秦岭以北地区正好相反。 (2)主要是因为淮河两岸的气候不同,尤其是积温不同,淮河以北积温较低,淮河以南积温较高。 (3)如北方人的戏剧唱腔嘹亮,刚毅雄壮,而南方人的戏剧唱腔柔和委婉。北方房屋多平顶,南方房屋多尖顶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