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式地理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式地理试卷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的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我国贵州省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顺利“睁眼”。该望远镜将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河外星系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信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据此回答1~3题。‎ ‎1.与河外星系属于同一层次的天体系统为(  ) ‎ A.总星系 B.银河系 ‎ C.太阳系 D.地月系 ‎2.如果发现类似的地外文明,其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可能是(  )‎ A.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 ‎ B.有厚厚的大气层保护 C.来自恒星的光照稳定 ‎ D.与其他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下列物体中,属于天体的是(  )‎ A.世界最大的陨石 B.天空中飘动的云 C.西昌基地上的人造卫星 D.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读山东省年太阳辐射总量(单位:MJ·m-2)分布图,回答4~5题。‎ ‎4.山东省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大致是(  )‎ A.西多东少 B.东多西少 ‎ C.北多南少 D.南多北少 ‎5.甲、乙两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海拔 ‎ C.天气状况 D.地表植被 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6~7题。‎ ‎6.有关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是太阳能丰富的地区 B.内蒙古高原太阳能丰富 ‎ C.东部沿海地区太阳能最丰富 D.东南地区太阳能比西北地区丰富 ‎7.西藏能成为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②天气晴朗干燥 ‎ ‎③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 ‎④地势高,离太阳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9.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 ‎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外部圈层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树木花草 B.岩石 C.瀑布 D.大气 ‎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在高度约380千米的轨道运行,并与在轨道运行的“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右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回答13~14题。‎ ‎13.上图中正确表示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 “天舟一号”升空过程中( )‎ A.气温越来越高 ‎ B.从臭氧层进入平流层和对流层 C.气温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D.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15~16题。‎ ‎15.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16.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 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零点,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土星轨道,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17~19题。‎ ‎17.假设“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的成功实施,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 A.适宜的温度范围 B.安全的宇宙环境 ‎ C.适宜的大气成分 D.稳定的太阳光照 ‎18.地球的新家园所处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19.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地下城所在位置( )‎ A.横波无法传播 B.纵波无法传播 C. 位于地幔 D.位于地壳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20~21题。‎ ‎20.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2 900千米 ‎21.该地可能位于(  )‎ A. 北京市 B.四川盆地 C.南极点 D.太平洋中部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22~23题。‎ ‎22.N地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23.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 M地 B. N地 C. P地 D. Q地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下列24~25题。‎ ‎24. 甲箱温度计比乙箱高的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25. 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 大气的温室效应 B: 大气的热力运动 C: 一天中最高出现的时刻 D: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第Ⅱ卷(选择题)‎ 二、本卷共4个小题,共50分。‎ ‎2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2分)‎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2)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C层中有_______________层。_______________ 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3分)‎ ‎(4)人类活动目前主要使_______________层、__________ 层的大气成分比例发生变化。(2分) ‎ ‎27.根据所给两幅图回答下列各题。(13分,每空1分)‎ ‎(1)填注太阳大气层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人们肉眼所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图中的___________层(填字母)。‎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有________和________。‎ ‎(4)从图中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_______。‎ ‎(5)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至少3点,共6分)‎ ‎28.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要求。(共10分)‎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____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____界面, C代表____________。‎ ‎(3)岩石圈是指地壳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9.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地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 ℃~6.4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回答:‎ ‎(1)简要分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和不良影响。(8分)‎ ‎(2)提出几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至少3条,共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BADCC 6-10BADBC 11-15ABBDA 16-20AACDA 21-25DADBD ‎ 二、本卷共4个小题,共50分。‎ ‎26. (1)中 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千米,而对流层在低纬为17~18千米,在高纬为8~9千米 ‎(2)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空气对流显著 ‎(3)电离 太阳活动(耀斑) 无线电波 ‎(4)对流 平流 ‎27.(1)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2)B ‎(3)太阳黑子 耀斑 ‎(4)11年 ‎(5)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影响;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出现极光;使自然灾害增多等。(一点1分)‎ ‎28. (1)横 纵 (2)莫霍 地壳 (3)上地幔顶部 ‎ ‎29.(1)原因:燃烧矿物燃料牌坊大量二氧化碳;毁林,减少森林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影响:海平面上升;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减产;影响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2)多实用清洁能源;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避免浪费,较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