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0 ~ 2019 年高考全国卷考情 一览表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考点 38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 .(2019· 全国 Ⅲ ,9~10,8 分 , 难度 ★★★ ) 我国某公路长 500 多千米 , 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 , 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 1 070 米 , 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 9 月底至次年 5 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 (1)~(2) 题。 (1) 该公路位于 (   D   ) A. 吉林 B . 内蒙古 C. 西藏 D . 新疆 (2) 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B   ) A. 洪水频发 B. 路面积雪严重 C. 泥石流多发 D. 路面冻融沉降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根据材料可知 , 该公路穿越多冰川的山脉 , 且南端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 , 说明该地多高大山脉且气候干旱 , 最符合新疆的地理特征 ,D 项正确。第 (2) 题 , 由上题可知 , 该公路位于新疆地区 , 冬季多降雪 , 且穿越山地 , 地形崎岖 , 因积雪路面湿滑 , 不利于车辆通行 , 故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 ,B 项正确。禁行时段降水量小 , 洪水、泥石流发生概率小 ,A 、 C 两项错误。封路禁行时段该地气温相对较低 , 路面不会发生冻融沉降 ,D 项错误。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2 .(2018· 全国 Ⅰ ,9,4 分 , 难度 ★ ) 小明同学 7 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 , 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 , 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条路段 (   B   ) A. 车流量大 B. 平均坡度大 C. 雾霾天多 D. 两侧村庄多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图中乙路段和丁路段分别为泸州至毕节段和重庆至遵义段的高速公路 , 要分析其平均限速较低的原因只能从自然因素着手。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要判断出毕节与遵义位于高原 , 而重庆与泸州位于盆地 , 进而分析出泸州与毕节、重庆与遵义之间高差较大 , 故导致了泸州至毕节路段 ( 乙路段 ) 和重庆至遵义路段 ( 丁路段 ) 的高速公路路面坡度较大 , 使得这两条路段对机动车的限速较低。题目所示材料中 , 重庆的地理位置在四川盆地东部 , 这也是中学生的必备地理常识 , 毕节已经明确其地处贵州省 , 可以判断其地处高原 , 海拔较高。根据图示指北针的方向 , 泸州至毕节路段 ( 乙路段 ) 和重庆至遵义路段 ( 丁路段 ) 均为自北而南路段 , 且重庆与泸州纬度位置相差不大 , 可以推测出这两条路段穿行于盆地底部向高原过渡地带 , 自北而南海拔逐渐增加 , 造成高速路多坡道。故而要求机动车行驶速度较低 , 所以选项 B 正确 。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其余选项中 ,D 选项为人文因素 , 高速公路两侧村庄的多寡并不对高速路的运行造成直接影响 , 易于排除。对于 A 选项而言 , 材料中给出的乙路段主要联结两个中小城市泸州和毕节 , 其车流量难以说能超过联结特大城市重庆与中小城市泸州的甲路段 , 所以不能选择。而 C 选项 “ 雾霾天多 ” 在材料中未有提及 , 也不能成为高速公路常年限速的依据。因此是错误的。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3 .(2018· 全国 Ⅱ ,4~5,8 分 , 难度 ★★ ) 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 , 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下图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第 (1)~(2) 题。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 由于填海造地 , 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   C   ) A. 东北部 B. 西北部 C. 东南部 D. 西南部 (2) 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 , 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   C   ) A. 狭窄 B. 曲折 C. 坡大 D. 路面凹凸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解答此题时 , 考生需先判断澳门半岛原先的大致范围 , 从而判断哪些地方是填海而成的。可综合以下三个方面解答本题。其一 , 山丘的分布。很显然 , 有山丘分布的地方是原先的澳门半岛 , 其四周拓展的地方应是填海海形成的。其二 , 街道分布状况。原先半岛地形不平 , 且历史悠久 , 街道较为弯曲 ; 填海形成的地方 , 地形平坦 , 有规划 , 街道较为规则。其三 , 图中给出了不同方位几条街道的名称 , 这些街道的名称中都有 “ 海边 ”“ 河边 ” 信息 , 说明这些地方最初曾位于海边。综合这三个方面的信息 , 可以判断 , 澳门半岛填海使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半岛的东南方 , 其次是东北方。故选 C 项 。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第 (2) 题 , 为使题目指向性更为明确 , 题干进一步限定为 “ 老城区 ”, 即原先的澳门半岛上。自行车是人们生活中常用到的交通工具 , 即使在现代多使用汽车的城市 , 自行车作为一般代步工具以及连接公共交通的便捷交通工具 , 仍有较为强大的市场需求量。题干所说的 “ 少见自行车 ”, 当指的是澳门半岛一直以来的一种现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澳门半岛的地形特点 —— 低矮丘陵。从地图上看 , 澳门半岛有一些山岳分布 , 且这些山岳高度较低 , 只有几十米。但是 , 判断地形特点还要看澳门半岛的范围和作为半岛的海拔基准线。根据比例尺判断 , 澳门半岛面积较小 , 且海拔基准可以看作是零。在这样狭小的范围内 , 分布有多个几十米高的山岳 , 则见其街道的地形坡度较大。澳门半岛的街道的确曲折 , 狭窄 , 但不会影响自行车的骑行 ; 而经济较为发达的澳门 , 其街道路面不可能凹凸不平。因此 , 街道坡度大是澳门少见自行车的主要原因。故选 C 项。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4 .(2014· 广东 ,4~5,8 分 , 难度 ★★ ) 图 1 、图 2 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 , 完成第 (1)~(2) 题 。 区域认知 图 1 图 2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 由图可知 , 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C   ) A. 在各海拔段中 , 海拔 1 250~1 400 米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 在各坡度段中 , 坡度 <2°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 在各海拔段中 , 海拔 1 550~1 700 米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 在各坡度段中 , 坡度 15°~20°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 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   ) A. 黄土高原 B. 三江平原 C. 塔里木盆地 D. 江南 丘陵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主要考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读图可知 , 在各海拔段中 , 海拔小于 1 250 米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 海拔 1 550~1 700 米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 在各坡度段中 , 坡度 <2° 或 ≥ 20°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 坡度 10°~15°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故选 C 项。第 (2) 题 , 三江平原和江南丘陵海拔不符 ; 塔里木盆地海拔在 800~1 300 米 , 气候干旱聚落较少 , 且聚落多分布于盆地边缘绿洲区或位于山麓冲积扇 , 高度、坡度均与题目要求不符 ; 黄土高原海拔在 1 000~2 000 米 , 聚落较多集中于塬面 , 海拔高 , 坡度小 , 与题目要求相符。故选 A 项。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5 .(2018· 海南 ,22,10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资料 , 完成下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 , 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答案 分布特点 :( 主要交通线 ) 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 ( 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 分布。 原因 : 南部为山地 , 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 , 工程量较小 ;( 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 既避洪水 , 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 据图示信息 , 主要交通线位于北部的河流和南部的山地之间 , 并且基本上沿 500 米等高线分布。根据河流与山地的位置关系 , 也可以将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描述为沿山麓分布 , 或河流与山地间的过渡地带。对于交通线如此选择的原因分析 , 关键要抓住两点 , 其一是就河流而言 , 可避洪水 ; 其二是就山地而言 , 少受地质灾害威胁。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考点 39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2019· 全国 Ⅲ ,6~7,8 分 , 难度 ★★★ ) 近年来 , 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 , 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 , 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 , 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 , 越年积雪 ( 积雪期超过一年 ) 面积减少。据此完成 (1)~(2) 题。 (1) 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   ) A. 气温升高 B. 气温降低 C. 降水增多 D. 降水减少 (2) 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D   ) A. 洪水暴涨 B. 退耕还湿 C. 地面沉降 D. 冻土融化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根据材料可知 , 西伯利亚地区由于气候变化 , 土地覆被发生变化且越年积雪面积减少 , 由此推知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升高 , 导致该地土地覆被变化 ,A 项正确。第 (2) 题 , 随着气温升高 , 冻土融化 , 土壤水分增多 , 水分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向洼地汇集 , 导致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 ,D 项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且近年来没有大的变化 , 洪水暴涨可能性小 ,A 项错误。该地纬度高 , 气候寒冷 , 人类活动较少 , 退耕还湿面积小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地面沉降 ,C 项错误。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2 .(2018· 天津 ,5~6,8 分 , 难度 ★★ )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 ,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 , 完成第 (1)~(2) 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及产生的影响。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 对上图所示地区 1936~2015 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 , 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D   ) A. 年蒸发量始终 不变 B . 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 生物种类保持 不变 D . 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2) 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 , 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D   ) A. 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 . 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 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 . 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 , 冰雪融水是许多河流重要的补给水源。读图可知 , 图示地区 1936~2015 年 , 由于全球变暖 , 冰川近乎消失 , 年蒸发量减少 , 河湖水量因缺少补给而持续减少 , 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 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故选 D 项。第 (2) 题 , 全球变暖 , 冰川大量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 , 导致海平面上升 , 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 , 沿海地区的海拔降低 , 因此 A 、 B 、 C 三项错误 ; 潮汐和洋流等海水的运动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小 , 不作为海平面上升的主要依据。故选 D 项。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3 .(2017· 天津 ,10,4 分 , 难度 ★★★ ) 读图文材料 , 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 与图中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B   ) 全球 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下图中近十几年来 ( 阴影所示 ) 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A. 海洋表面增温趋缓 , 海平面减速上升 B. 地球表面增温趋缓 , 海平面仍在上升 C. 火山喷发频率增加 , 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 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 , 海平面减速上升 人地关系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读图可知 , 近年来 , 海洋表面和陆地表面增温趋缓 ,800 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 , 海平面仍在波动上升。图中显示 , 近十几年来 ( 阴影所示 ) 并没有发生火山喷发。故选 B 项。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4 .(2017· 天津 ,11,4 分 , 难度 ★★★ ) 读图文材料 , 据图文信息判断 , 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D   ) 冻土是指温度在 0 ℃ 或 0 ℃ 以下 , 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 , 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A. 活动层厚度变小 , 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 活动层厚度变大 , 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 永冻层上界上升 , 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 永冻层上界下降 , 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解析 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 , 气温升高 , 永冻层上层的冰融化 , 变成了活动层 , 活动层厚度变大 , 永冻层上界下降。活动层厚度变大 , 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全球变暖 , 春耕播种的时间提前 , 且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由于活动层厚度变大 , 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故选 D 项。 多年冻土结构 示意图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可 将活动层与永冻层的界线看成气温最高月份 0 ℃ 等温线 , 准确判断全球变暖对这一界线的影响。注意影响建筑物稳定性的是活动层而不是永冻层。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5 .(2016· 全国 Ⅲ ,10~11,8 分 , 难度 ★★ )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 1 次冰期 ( 末次冰期 ) 、 2 次冰期和 3 次冰期 , 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第 (1)~(2) 题。 获取解读信息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 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 , 依次是 (   B   ) A. 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 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 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 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 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 , 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 , 点苍山现在 (   B   ) A. 日照更长 B. 气温更高 C. 植被更密 D. 海拔更 低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山峰抬升至冰期时就会经历一次冰期。因此山峰经历冰期的次数与抬升的早晚有关 , 即经历冰期次数越多的山峰 , 抬升得越早 ; 经历冰期次数越少的山峰 , 抬升得越晚。图中果洛山经历三次冰期 , 雪宝顶经历两次冰期 , 太白山和点苍山经历一次冰期。第 (2) 题 , 冰川的发育关键取决于气温的高低 , 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 , 是因为现在的气温比末次冰期更高。植被更密是气温升高的结果 , 不会影响到冰川的发育。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6 .(2016· 全国 Ⅱ ,6~8,12 分 , 难度 ★★★ )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 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 , 长白山雪期缩短 ; 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 , 而与海拔基本无关 ; 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第 (1)~(3) 题。 迁移应用能力 (1) 在高山苔原带 , 与坡度密切相关 , 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C   ) A. 大气温度 B. 降水量 C. 积雪厚度 D. 植被覆盖度 (2) 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 , 是因为该坡 (   D   ) A. 年降水最少 B. 冬季气温最低 C. 年日照最少 D. 冬季风力最大 (3) 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C   ) A. 蒸腾加剧 B. 低温更低 C. 降雪期推后 D. 太阳辐射减弱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地形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高山苔原带气温低、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低 , 都与该地带海拔高密切相关。在高山苔原带 ,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 所以与海拔有关 ,A 项错误 ; 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多再减少 ,B 项错误 ; 相同面积相同降雪量 , 坡度大积雪厚度小 , 坡度小积雪厚度大 , 与坡度密切相关 , 与海拔基本无关 ,C 项正确 ; 坡度大小影响土层的厚薄 , 海拔高低影响气温 , 土层和气温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 ,D 项错误。第 (2) 题 , 考查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冬半年冻害的形成与大幅度降温有关 , 长白山西北坡冻害高发 , 说明西北坡受坡向影响 , 存在导致出现异常降温天气的因素。我国东北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 长白山为东北 — 西南走向 , 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 , 风力大 , 积雪薄 , 且易被风力吹散 , 受其影响冬季降温幅度最大 , 冻害高发 ,D 项正确 ;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年降水量的大小对冬季少雨季节的低温影响较小 ,A 项错误 ; 冬季气温最低不一定降温幅度最大 ,B 项错误 ; 长白山北坡的年日照时数最少 , 而不是西北坡 ,C 项错误。第 (3) 题 , 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长白山降雪期缩短 , 裸露的矮小灌木缺少积雪的覆盖 , 冻害会加剧 ; 并且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矮小灌木生长期延长 , 同样也使得冻害加剧 ,C 项正确。蒸腾加剧影响土壤水分 , 不影响气温 , 不会导致冻害加剧 ,A 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与低温更低相矛盾 , 且与太阳辐射变化无关 ,B 、 D 两项错误。 解题 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灵活分析。材料中 “ 长白山雪期缩短 ”, 冻害加剧 , 可知冻害与西北坡的积雪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 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 , 风力强劲 , 积雪不易存留和堆积 , 故 “ 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 。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7 .(2016· 浙江 ,1,4 分 , 难度 ★ ) 云杉 ( 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 ) 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 , 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 , 得到距今 2.1 万年 ( 图甲 ) 、距今 5 千年 ( 图乙 ) 和距今 5 百年 ( 图丙 ) 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 , 反映了 (   B   ) A. 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 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 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 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解析 云杉为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 , 其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据图可知 , 甲到乙时期 , 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北移 , 说明气温持续上升 ; 而乙到丙时期 , 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又南移 , 说明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 同时也说明北美沿岸暖流并没有加强。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8 .(2016· 上海 ,25~26,4 分 , 难度 ★★ ) 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 它严重威胁并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据此完成第 (1)~(2) 题。 调动运用知识 (1)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   A   ) ① 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  ② 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 ③ 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  ④ 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2016 年 4 月 , 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 , 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 , 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   B   ) A. 日本 B. 泰国 C. 智利 D. 秘鲁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 , 海平面上升 , 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 ; 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 , 小麦可能增产 ; 全球大气环流紊乱 , 东亚的台风数量可能增加。故选 A 项。第 (2) 题 , 厄尔尼诺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增温的现象。它会引起美洲西海岸的智利、秘鲁多雨 ; 日本大部分地区多雨 ; 东南亚气候变得干旱。泰国位于东南亚地区。故选 B 项。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9 .(2015· 海南 ,13~14,6 分 , 难度 ★★ )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 但就升温幅度而言 , 北半球比南半球大 , 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第 (1)~(2) 题。 (1) 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   ) A. 蒙古高原 B. 亚马孙平原 C. 巴西高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2) 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B   ) A. 大气成分的差异 B. 海陆分布的差异 C. 太阳辐射的差异 D. 大洋环流的差异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 , 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应该是北半球的较高纬度 , 因此蒙古高原是四个选项中最符合条件的地区。故选 A 项。第 (2) 题 , 考查地理环境差异对升温差异的影响。南北半球地理环境最大的差异在于海陆分布的差异。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 , 而南半球海洋面积较大 ,B 项正确。而其他选项涉及的因素在两半球差异较小。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0 .(2014· 福建 ,3~4,8 分 , 难度 ★ ) 下图示意 1972~2011 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 ( 单位 :km 2 ) 。读图完成第 (1)~(2) 题。 (1) 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A. 气候变暖 B . 地壳抬升 C. 流水搬运 D . 风力侵蚀 (2) 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 , 将 导致 (   C   ) A. 冰蚀作用增强 B . 绿洲面积增大 C. 干旱程度加剧 D . 流域面积扩大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与 1972 年相比 ,2011 年冰川面积在缩小 , 说明冰川在大量融化 , 而影响冰川融化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 , 即气候变暖。第 (2) 题 , 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 , 冰川面积继续减小 , 最终使流域水源减少 , 且全球变暖造成蒸发增强 , 从而导致干旱程度加剧。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1 .(2013· 江苏 ,13~14,4 分 , 难度 ★ )2013 年 5 月 2 日《中国科学报》 : 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 , 大气二氧化碳 (CO 2 ) 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 5 月初超过 400ppm 。下图是 CO 2 浓度曲线 ( ① ) 与全国温度曲线 ( ② ) 、黄河流域温度曲线 ( ③ ) 、江苏省温度曲线 ( ④ ) 、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 ( ⑤ ) 比较图。读图完成第 (1)~(2) 题。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 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 CO 2 浓度变化呈 (   B   ) A. 正比关系 B . 正相关关系 C. 反比关系 D . 负相关关系 (2) 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   ) A.CO 2 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 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 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 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解析 第 (1) 题 , 根据图示信息 , 随着 CO 2 浓度的升高 , 四个地区的气温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 为正相关关系。第 (2) 题 , 虽然图中四地温度发生波动 , 但是四个地区代表了不同的纬度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 , 波动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 , 所以说明 CO 2 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2 .(2011· 江苏 ,1~2,4 分 , 难度 ★ ) 下图是 1992 年和 2003 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完成第 (1)~(2) 题。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1992 年至 2003 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 , 反映了 (   D   ) A. 地壳活动加剧 B. 日地距离缩短 C. 黄赤交角增大 D. 全球气候变暖 (2) 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   ) A. 海平面上升 , 海岸侵蚀加剧 B. 冰川融水增多 , 全球水量增加 C. 海洋面积增大 , 海岸线长度增加 D. 热量消耗增多 , 全球温度 下降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格陵兰岛在北美洲东北部 , 堪称世界第一大岛 , 全岛约 4/5 的地区在北极圈内 ,85% 的地面覆盖着冰雪 , 格陵兰岛冰原面积的不断缩小 , 实质上是冰雪融化造成的 , 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第 (2) 题 , 全球气候变暖 → 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 → 海平面上升 → 海岸侵蚀加剧 ,A 项正确 ; 全球冰川大量融化 → 冰川融水增多 , 但对全球水量影响很小 ,B 项错误 ; 海岸线长度取决于陆地面积、轮廓 , 海洋面积扩大会使海岸线长度减小 ,C 项错误 ;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退缩 ,D 项错误。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考点 40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 .(2018· 浙江 ,11~12,4 分 , 难度 ★ ) 下图为 2016 年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结构图 , 其中电力构成中火电占 78% 。据此完成第 (1)~(2) 题。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的是 (   D   ) A. 东部地区 B. 中部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东北地区 (2) 根据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状况 , 判断正确的是 (   B   ) ① 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低 , 利于保护植被  ② 中部地区煤炭使用比例最低 , 煤炭资源缺乏  ③ 西部地区电力使用比例最高 , 工业化水平高  ④ 东北地区新能源使用比例低 , 常规能源丰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 ④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图中显示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薪柴、太阳能、沼气和部分电力 , 读图可知 , 东北地区的薪柴等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故选 D 项。第 (2) 题 , 农户生活用能结构 , 既与能源资源的储量状况有关 , 也与经济基础、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低 , 有利于保护植被 , ① 正确 ; 中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 ② 错误 ; 西部地区电力使用比例高 , 但工业化水平较低 , ③ 错误 ; 新能源主要指太阳能、沼气等 , 东北地区新能源使用比例低 , 与该地区薪柴等常规能源丰富有关 , ④ 正确。故选 B 项。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2 .(2015· 全国 Ⅰ ,7~9,12 分 , 难度 ★★ )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 , 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 ≤ -4 ℃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第 (1)~(3) 题。 获取解读信息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 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 , 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B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下列城市附近海域 , 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   ) A. 葫芦岛 B. 秦皇岛 C. 大连 D . 烟台 (3) 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C   ) A. 资源量不足 B. 破坏环境 C. 成本过高 D. 市场需求不足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等值线的判读。 从图中可以看出 , 丙、丁两地年平均气温 ≤ -4 ℃ 日数明显少于甲、乙两地 , 故排除 C 、 D 两项 ; 乙地相对甲地靠近陆地 , 海水较浅 , 盐度较小 , 容易结冰 , 故海冰厚度比甲地大 ,B 项正确。第 (2) 题 , 考查海洋资源的分布。海冰厚度越大 , 单位面积海冰资源越丰富。四城市中葫芦岛纬度最高 , 年平均气温 ≤ -4 ℃ 日数最多 , 故海冰厚度最大。第 (3) 题 , 考查海洋资源的开发。 读图可知 , 渤海海域年平均气温较低 , 海冰资源充足 ,A 项错误 ; 海冰数量庞大且分布在海水表层 , 其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B 项错误 ;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 , 淡水需求非常旺盛 ,D 项错误 ; 大规模开采海冰要有大型的挖掘、运输、储存海冰的设备和设施 , 就目前而言投入巨大、成本过高 ,C 项正确。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3 .(2014· 全国大纲 ,9,4 分 , 难度 ★ )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 ,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该国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 (   B   ) A. 土地资源 B. 水资源 C. 生物资源 D. 太阳能资源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知 , 该国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北部 , 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 ; 根据图例可知 , 该国多时令河 , 据此判断水资源短缺是其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4 .(2014· 浙江 ,5~6,8 分 , 难度 ★ )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 , 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 , 完成第 (1)~(2) 题。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 四省比较 , 叙述正确的是 (   C   ) A. 人均 GDP 水平越高 , 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 城市化水平越低 , 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 人均 GDP 水平越高 , 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 城市化水平越低 , 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2) 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D   ) A. 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 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 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 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 最佳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四省份中 , 人均 GDP 最高的是浙江省 ,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最大的是河南省 ,A 项错误 ; 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河南省 , 而人口对耕地压力最小的是黑龙江省 ,B 项错误 ; 从表中可以看出 ,GDP 水平越高 , 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 故 C 项正确 ; 河南省城市化水平最低 , 但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最大 ,D 项错误。第 (2) 题 , 表中信息显示 , 四个省份中浙江省经济最发达 , 城市化水平最高 , 科技水平较发达 , 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 但人均耕地最少 ,A 、 C 两项错误 ; 河南省水资源压力最大 , 不适合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 ,B 项错误 ; 黑龙江省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小 , 城市化水平较高 , 适宜发展规模较大的商品农业 ,D 项正确。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5 .(2013· 重庆 ,4~5,8 分 , 难度 ★★ ) 下图为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能源产出效益图。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1) 两国相比 (   A   ) A. 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B. 淡水产出效益相等 C. 能源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D. 能源产出效益相等 (2) 与巴西相比 , 形成美国城市 土地 产出 效益特点的原因可能是 (   D   ) A. 国土面积广大 B . 城市绿地面积大 C. 城市人口比重高 D . 科技发展水平高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 美国的土地产出效益、能源产出效益高于巴西 , 而淡水产出效益低于巴西。故选 A 项。第 (2) 题 , 根据图示可知 , 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高于巴西 , 主要原因可能是美国的科技发展水平高 , 土地的利用效率高 , 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经济产值高 , 因而城市土地产出效益高于巴西。故选 D 项。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6 .(2010· 全国 ,9~11,12 分 , 难度 ★★ ) 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 200 毫米增至 500 毫米左右 , 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 50 毫米左右。据此完成第 (1)~(3) 题。 (1) 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   A   ) A.50 毫米 B.150 毫米 C.200 毫米 D.250 毫米 (2) 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   B   ) ① 引湖水灌溉  ② 海水淡化  ③ 改进灌溉技术  ④ 建水库调节径流 A. ①② B . ② ③ C . ③④ D . ① ④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3) 甲地区农业发达 , 其成功之处在于 (   D   ) A. 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 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 目前 , 缺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 西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 , 合理利用水资源更为重要。第 (1) 题 , 甲地区为地中海气候 , 夏季降水稀少。第 (2) 题 , 该区域湖泊水为咸水 , 不能用作灌溉水源 , 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 , 流量小 , 也不适宜建水库调节径流。第 (3) 题 , 甲地区夏季降水少 , 农业发达的成功之处在于改进灌溉技术 ,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7 . 〔 2019· 全国 Ⅱ ,37(1)(2),10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北京 2022 年冬奥会 ” 申办成功带来了 “ 全民上冰雪 ” 热潮。近年来 , 浙江省建立了 10 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 , 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 1 米以上 , 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 , 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 , 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 , 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 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 (2) 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答案 (1) 山地丘陵广布 , 冬季山区气温低 , 可建人工滑雪场的地点多 ; 南方居民对雪和滑雪有好奇心 , 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 ; 多为体验型滑雪者 , 就近体验即可满足其好奇心。 (2) 便于利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 ; 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知名度 , 吸引更多的滑雪爱好者。 解析 第 (1) 题 , 滑雪场的分布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 也受社会经济条件 ( 市场 ) 的影响。滑雪场要求有一定的坡度和气温条件 ,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 , 冬季山区气温低 , 因而各地均可建设 ; 滑雪场对于地处南方的浙江人很有吸引力 , 市场广阔 ; 浙江省经济发达 , 消费能力强 , 有体验滑雪的市场需求。第 (2) 题 , 滑雪场建在景区内 , 便于利用既有的各种基础设施 , 同时利用现有的客源 , 投资少 , 效益高 , 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知名度。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8 .(2013· 重庆 ,36,30 分 , 难度 ★★★ ) 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阅读图文材料 ,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指出图 A 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 , 并分析其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 (2) 某公司拟在图 B 乙地利用地下水设立饮用水生产厂。与甲地相比 , 请指出在乙地设厂的优势。 (3) 分析乙地大量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 , 并就不同负面影响分别提出一条防治措施。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答案 (1) 特点 : 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厚度大 ; 地形起伏和缓。 影响 : 地表组成物质疏松 , 有利于地表水下渗 ; 厚度大、地形和缓 , 有利于延长地表水下渗的时间 ; 最终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补给增加。 (2) 土地价格较低 ; 有利于水源地的保护 ( 或远离城市密集区 , 环境污染小 ); 劳动力成本低。 (3) 负面影响 : 削弱了土层的涵养水源能力 , 对地下水水源补给能力降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 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措施 : 防止水土流失 ( 或增加森林覆盖率 ); 减少农药化肥使用 ( 或使用高效低毒农药 , 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 。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9 .(2011· 全国 ,36,28 分 , 难度 ★★ )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 , 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 500 万 (2009 年 ), 经济发达 , 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 640 平方千米 , 其中主岛面积约 540 平方千米 , 地形单调 , 平均海拔不足 15 米 , 岛上河流最长不足 16 千米。图 a 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 , 图 b 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图 a 图 b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 简述该国气候特征 , 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 图 c 为图 a 中 M 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 , 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 (3) 除建水坝外 , 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 并说明理由。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答案 (1) 气候特征 : 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 : 国土面积小 , 地势低平 , 四周环海 , 陆地上储存淡水 ( 地表水、地下水 ) 的条件差 ( 河流短小 ); 人口密度大 , 经济发达 , 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 水坝修建以前 , 水偏咸。原因 : 河流水流平缓。海潮 ( 顶托作用 ) 使河水与海水相混。 水坝修建后 , 水逐渐变淡 ( 改善 ) 。原因 : 拦蓄淡水 , 阻止海水倒灌 ; 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 , 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 ① 从邻国 ( 马来西亚 ) 购买淡水。邻国 ( 马来西亚 ) 面积较大 , 高温多雨 , 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 , 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 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 , 四周环海 , 可选适当地点 , 建海水淡化厂 , 生产淡水。 ③ 废水 ( 污水 ) 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 , 人口密度大 , 生活、生产废水 ( 污水 ) 产生量大 。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根据经纬网判断该岛国为新加坡 , 为热带雨林气候。淡水不足的原因可从淡水的收入 —— 河川径流不易储存 ; 支出 —— 工农业发达、人口多 , 需求量大两方面分析。第 (2) 题 , 通过建坝 , 可以阻止海水倒灌 , 且能蓄积淡水 , 从而使咸水变淡水。第 (3) 题 , 从开源 —— 海水淡化、进口淡水和节流 —— 节约用水两方面分析。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考点 41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1 .(2015· 上海 ,17~18,4 分 , 难度 ★★ ) 台风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 , 它既给人们带来甘霖 , 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下图为某次台风路径图。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迁移应用能力 (1)9 月间 , 当台风中心位于图中甲海域时 , 台湾东北地区暴雨如注 , 其主要原因是台风气流 (   D   ) ① 受山体阻挡影响  ② 与盛行偏西风叠加  ③ 受地面增温影响  ④ 与盛行东北风叠加 A. ①② B. ②③ C . ③④ D. ①④ (2) 如图所示台风中心向北移动 , 在浙江 北部 沿海 登陆时 , 上海地区的地面天气状况是 (   A   ) ① 气压降低  ② 风向偏西  ③ 雨势增强  ④ 风速减弱 A. ①③ B. ②③ C . ②④ D. ①④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由于受台湾中东部山脉的阻挡 , 台风在东北地区停留时间较长 , 而盛行的东北风 ( 从海洋吹向陆地 ) 又带来了充足的水汽 , 故 ①④ 正确 ; 由于中东部山脉阻挡 , 受偏西风影响较小 , ② 错误 ; 台风登陆后 , 地面水汽供应减少 , 台风势力会减弱 , ③ 错误。第 (2) 题 , 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 ( 台风 ) 。台风中心气压非常低 , 当台风在浙江北部登陆时 , 上海地区的气压会降低 , ① 正确 ; 上海地处浙江的北部 , 此时吹偏东风 , ② 错误 ; 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 , 故 ③ 正确、 ④ 错误。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2 .(2014· 天津 ,4,4 分 , 难度 ★★ ) 在下图所反映的季节里 , 造成我国华北地区旱灾的原因是 (   B   ) 海平面 等压线分布 ( 单位 :hPa) A. 气温回升快 , 蒸发量 大 B . 水源短缺 , 农田需水量大 C. 降水量较少 , 土壤 干燥 D . 植被稀少 , 涵养的水源少 人地关系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考查华北地区旱灾的原因。从图中的日期看 , 此季节为北半球的春季 , 华北地区春季旱灾严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春季气温回升快 , 蒸发量大 ; 二是雨季未到 , 降水少 , 土壤干燥 ; 三是春季正值农耕季节 , 农田需水量大。在本题所给选项中 ,A 、 C 两项只是片面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 , 这两个原因合起来就说明春季水资源短缺 , 因此 ,B 项涵盖了上面的三个原因。故选 B 项。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3 .(2014· 重庆 ,5~7,12 分 , 难度 ★★ )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 ( 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 ) 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 , 完成第 (1)~(3) 题 。 (1) 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B   ) A. 年降水量少 B. 夏季降水多 C. 冬季降水少 D. 降水季节分配 均匀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2)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 , 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C   ) A. 流速减小 B. 流速加大 C. 水位涨落 D. 水位稳定 (3)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 , 其主要原因是 (   D   ) A. 水生植物增加 B. 水体富营养化 C. 鱼的种类增加 D. 水面面积扩大 解析 第 (1) 题 , 由图可知 , 滑坡频率与月均降水量大体呈正相关 , 所以该区滑坡多发与夏季降水多有关。第 (2) 题 , 三峡水库蓄水后 , 会使岩土体的凝聚力大幅下降 , 所以水库水位的涨落会加剧滑坡的概率。第 (3) 题 , 三峡水库蓄水后 , 水位升高 , 水面面积扩大 , 使鱼类的生存空间增大 , 从而使库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4 .(2013· 天津 ,10~11,8 分 , 难度 ★★ )2009 年 4 月 14 日晚 , 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 , 海水涌向陆地 , 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 据上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 , 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   B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在渤海沿岸 , 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   C   ) A. 完善预警系统 B. 围海造田 C. 修筑沿海堤坝 D. 建防护林 解析 第 (1) 题 , 根据图中的等压线分布判断风向。图中甲地吹东北风 , 乙地吹东南风 , 丙、丁地吹偏南风 , 其中乙、丙两地吹向岸风 ; 乙地受低压系统控制。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 , 所以乙地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故选 B 项。第 (2) 题 , 防治风暴潮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 如完善预警系统、修筑沿海堤坝、建沿海防护林等。能够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修筑沿海堤坝。故选 C 项。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5 .(2012· 北京 ,8~9,8 分 , 难度 ★★ ) 下图为某城市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 (1) 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B   ) A. 鼠害 B. 洪涝 C . 旱灾 D. 寒潮 (2) 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 , 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D   ) ① 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 调整产业结构  ③ 人口外迁  ④ 房屋加固  ⑤ 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 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⑤ C . 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第 (1) 题 , 在选项的四种灾害中 , 洪涝具有与地震相似的特点 , 突发性强 , 破坏性大 , 所以图示救灾工作程序可适用于洪涝。第 (2) 题 , 此题考查的是城市防灾减灾措施 , 完善城市功能区划有利于加快生活、生产和公共设施的恢复重建 ; 房屋加固、组建志愿者队伍和避灾自救技能培训有利于减少灾害的损失 ; 调整产业结构和人口外迁属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6 .(2016· 全国 Ⅰ ,43,10 分 , 难度 ★★ )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 , 上游地区有 6 条冰川 , 沟谷有厚度达 300 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 , 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 论证 探讨能力 答案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 ; 夏季气温高 , 冰川强烈消融 , 此时降水较为丰沛 , 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 , 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 ; 狭窄的河谷 , 巨大的落差 , 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解析 本题考查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泥石流破坏力大的原因可以从影响泥石流强度条件入手分析。主要条件包括 : 外力触发条件 ( 强降水或冰雪融水形成的径流 ) 、地形条件 ( 狭窄的河谷和较大的落差产生大的动能 ) 和地表物质条件 ( 松散堆积物 ) 。地表植被和地质条件在本区域不是主要原因 , 但也应包括在考虑范围 , 以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本题的题眼是冰川、堆积物、狭窄河谷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滑坡 、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成因有共同的三个方面 : ① 陡峻或不稳定的山体形态 ; ② 大量的碎屑物 ; ③ 地震或降雨等诱发因素。注意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一定有水参与 , 而泥石流的成因中必须有水的因素。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7 .(2016· 全国 Ⅱ ,43,10 分 , 难度 ★★ )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 1.35 万平方千米 , 平均海拔 2~3 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 1~2 米 , 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 5 米 , 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 , 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 , 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 答案 开挖入海新河 , 改造河网 , 分散水流 ; 建设水利枢纽工程 , 洪涝期间排水 ; 修筑蓄洪工程 ( 水库 ), 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 ; 退耕还湖 ; 加强预报监测 ; 加强宣传教育 ,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 考查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明确材料中提到的里下河地区及周边的地势特征是其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关键 , 因此针对四面地势高排洪难的问题 , 开挖入海新河 , 修建蓄洪、排洪等水利工程建设是针对性措施 ; 非工程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宣传教育 ,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 地理 实践 力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8 .(2016· 全国 Ⅲ ,43,10 分 , 难度 ★★ ) 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 5 区。下图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气象区 1450~1979 年水旱灾害年数 。 概括河南省 1450~1979 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 并解释原因。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答案 分布特征 : 北部 ( 三区 ) 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 , 南部 ( 两区 ) 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 : 〔北部 ( 三区 ) 和南部 ( 两区 ) 基本上以秦岭 — 淮河一线为界 , 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 ( 三区 ) 属温带季风气候 ( 半湿润区 ),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 , 易发水旱灾害 ; 南部 ( 两区 )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 湿润区 ),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 , 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解析 考查水旱灾害的特点与成因。由图可知 , 河南省 1450~1979 年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是南部 ( 两区 ) 少 , 北部 ( 三区 ) 多。南北部大致以秦岭 — 淮河一线为界 , 北部 ( 三区 ) 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 南部 ( 两区 )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南北部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不同 , 是南北水旱灾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9 .(2016· 海南 ,24,10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题。 雪崩是积雪在陡峭山体发生的一种瞬间崩落现象 , 运动速度快 , 冲击力大 , 火山喷发、地震等可诱发雪崩。 1970 年 5 月 31 日 , 甲市 ( 位置见下图 ) 发生里氏 7.6 级地震。距该市 130 千米左右的山峰发生大规模雪崩。雪崩导致乙市在几分钟内全城被毁 , 两万多居民死亡。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分析此次雪崩形成及乙市受灾严重的原因。 答案 附近山地海拔高 , 终年积雪 ; 地震破坏积雪稳定性 , 诱发雪崩 ; 山体坡度大 , 雪崩速度快 , 冲击力大 , 破坏性强 ; 乙市位于雪崩路径上 , 雪崩突发 , 到达时间短 , 人员来不及逃生。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依据提干提供的信息 , 考生可得出雪崩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 ① 有大量积存的雪。对图中的地形信息 (5 000 米等高线和 6 768 米山峰的高度 ) 判读可知乙地位置海拔较高 , 附近山体海拔高度大 ; 高山区域降水多以降雪的形式降落 , 且附近山地超过 6 000 米的海拔高度为大量积雪的形成、存储提供了必要的地形条件。 ② 具有诱发雪崩的条件。从题干的文字信息中考生可以提取到雪崩要有诸如火山活动、地震等的诱发。甲地地震的信息可以让考生较为容易地做出判断 , 甲地的地震破坏了积雪的稳定性 , 诱发了乙地的雪崩。从题干获取的信息中考生可得出雪崩造成灾害严重的特性如下 : 雪崩运动速度快 , 冲击力强 , 因此携带的能量大。结合题图可判读出乙地紧靠积雪储存的山峰 , 因此地形坡度大 , 为雪崩的突发和强大破坏力提供了地形条件。山地下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乙地位于雪崩前进的路径上 , 因此大量积雪瞬间到达。同时 , 整个城市在几分钟内被覆盖揭示出雪崩灾害发生的时间短、速度快、大部分居民没有时间逃生 , 造成伤亡巨大。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0 .(2015· 全国 Ⅰ ,43,10 分 , 难度 ★★ ) 图 a 示意某地区地形及 M 城位置 , 图 b 示意 M 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2011 年 , 该地区 9 、 10 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 ,M 城被水淹 80 多天 ,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a b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分析 M 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 M 靠近河口 , 距海近 , 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 M 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 , 下泄缓慢。 解析 本题考查洪水灾害的自然原因。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 ( 地势低平、海水顶托 ) 、气候 ( 降水多且集中 ) 、河流 ( 水系发达 ) 等方面回答。读取图文材料可知 M 城地处河流下游 (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 集水面积广 , 海水顶托 ),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1 .(2015· 全国 Ⅱ ,43,10 分 , 难度 ★★ ) 近年来 , 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 读上图 , 分析 M 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 答案 地处平原 , 地势低平 , 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 ; 排洪通道少 , 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 , 排水不畅 ; 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 , 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综合思维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涝灾形成的自然原因。涝灾的形成主要是水多和排水不畅造成的。由图可知 , 造成 M 市水多的原因 : 依据图中等高线可知 , 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洪水在此汇集 ,M 市受其共同影响 ; 又因为该地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 , 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M 市排水不畅的原因主要有 M 市地处平原地区 , 地势低平 , 排水不畅 ; 排洪通道少 , 并易受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 , 排水不畅。 另外 ,M 市邻杭州湾 , 河水下泻受海潮顶托 , 加剧了洪水下泻不畅。第三 ,M 市处于我国夏秋台风登陆、过境的前缘地带 , 登陆后在低山丘陵地形的抬升作用下会加剧降雨强度 , 加大河流泄洪压力 , 致命 M 市易发洪涝。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12 .(2015· 海南 ,25,10 分 , 难度 ★★ ) 阿卜巴利克是阿富汗东北部山区的一个贫穷村落 , 居民大多住在土坯房中。 2014 年 5 月 2 日的一场暴雨触发了山体滑坡 , 摧毁了山下的村庄。 1 小时后滑坡再次发生 , 掩埋了自发前来救援的村民。此次灾害共造成 2 700 多人死亡。下图为灾害发生后的实景照片 。 分析阿卜巴利克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答案 地形坡度大 , 松散物质多 , 又遭强降水 , 导致滑坡强度 ( 面积、体积 ) 大 ; 村庄人口多 , 位于不稳定山体下方 , 位置不当 ; 土坯房屋不坚固、抗灾能力差 , 村民缺乏救灾常识 ; 地处山区 , 交通不便 , 专业救援人员和设备缺乏 , 救援能力差。 考点 38 考点 39 考点 40 考点 41 解析 考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字材料的第一句 , 可以获得大量与滑坡灾害发生的信息 , 主要体现在 , 滑坡发生地点位于阿富汗的东北部 , 这是与塔吉克斯坦、中国和巴基斯坦接壤的地带 , 山脉贯穿这一地区 , 而山区则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贫穷的村落 , 蕴含着该地位置偏远 , 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等信息。居民大多居住在土坯房中 , 说明这种房屋结构不坚固 , 遇到滑坡等灾害的破坏 , 容易倒塌。第二句交代了阿卜巴利克村滑坡发生的时间和诱因 , 即在 5 月雨季开始来临之际 , 一场暴雨引发了山体滑坡。第三句可以判断 , 第一次滑坡发生后不久 , 附近的村民便赶来进行救援 , 说明并非是专业救援队 , 缺少救援常识 , 因此当第二次滑坡发生时 , 这些救援人员也一起被滑坡体所掩埋 , 同时也可推断 , 由于该村地处偏远 , 交通不便 , 专业救援人员和设备缺乏 , 救援能力差。最后一句话给出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 , 一次滑坡发生在偏远的山村 , 造成 2700 多人死亡 , 说明此次灾害的危害程度相当惊人。从实景照片中村落房屋的分布来看 , 滑坡体发生的规模比较大。由于该村房屋选址不恰当 , 房屋建在距离滑坡发生地较近 , 安全隐患突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