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1.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考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A 试题解析:长江中上游位于山区,防护林起到的主要生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建设巨大航运网 B.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D.兴建众多大坝,疏通河道 考点: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答案:D 试题解析:兴建大坝水库,疏通河道能有效的调蓄径流,减缓洪涝灾害。 3.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 ①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用 ④纬度位置偏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C 试题解析: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山脉的阻挡,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 4.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考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答案:B 试题解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人类过度放牧、开垦、樵采等破坏地表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 5.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 A.水分差异造成的 B.热量差异造成的 C.地形差异造成的 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 考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答案:A 试题解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植被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6.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抓好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答案:D 试题解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是保护生态环境。 7.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 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考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答案:D 试题解析:水井周围由于农牧业活动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最终草原成为沙地。 8.读图,回答1~2题。 (1)A城市成为钢铁工业中心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A.水能丰富 B.劳动力丰富 C.市场广阔 D.矿产资源丰富 (2)该城市在发展成为钢铁工业中心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 ) ①矿产资源枯竭 ②劳动力短缺 ③空气污染严重 ④土地闲置 ⑤能耗高,效益低 ⑥就业压力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④⑤⑥ 考点: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答案:(1)D(2)C 试题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煤矿、铁矿资源丰富,钢铁工业工业对煤矿和铁矿量需求较大。 2. 该城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技术较落后,能耗高,效益低;人口稠密,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钢铁工业大气污染严重;煤矿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同时也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 9.下图所示地区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地区有利于葡萄酿酒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冰川融水多,灌溉便利 D.地势平坦,黑土肥沃 (2)图中A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考点: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答案:(1)B (2)C 试题解析:1.A区域位于半干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葡萄品质。 2.A区域并没有冻土,位于河谷遭受流水侵蚀。农业中土壤盐碱化主要是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农业中大水漫灌等不合理人类活动造成的。 10.怒江大峡谷素称“东方大峡谷” ,地处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及板块俯冲的缝合线地带,每年来自印度洋的季风带来大量的雨水,山高、谷深、水急,森林郁郁葱葱,矿产、水能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富饶,也是最险奇莫测的地带。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1~3题。 (1)本地区地理环境比较脆弱,人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地震 (2)最可能直接导致大峡谷生态破坏的经常性原因是( ) A.人类开发 B.气候变暖 C.季风强弱 D.构造运动 (3)兼顾怒江大峡谷的开发与保护,正确的做法是( ) A.边采伐边造林,使青山永在 B.只采伐森林,不开发矿产 C.设立自然保护区,适当开发旅游观光 D.封山育林,建设大型水电站 考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1)B (2)A (3)C 试题解析:1.泥石流和地震属于地质灾害。本地区山高、谷深、水急,因此水土流失是人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泥石流、地震为自然灾害。 2.人类活动是最可能直接导致大峡谷生态破坏的经常性原因,B、C、D项为自然原因。 3.设立自然保护区,适当开发旅游观光是最合理的措施。 11.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3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3)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退耕还林 考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答案:(1)C(2)A(3)D 试题解析:1.江西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雨季较长,流水侵蚀作用强,使地表呈现“红漠化”。 2.“红色荒漠”的人为原因是滥砍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3.该地区属于山区岩溶地区,不适合发展种植业,针对“红色荒漠”首先应该退耕还林。 12.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暖 (2)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D.干旱和大风现象 考点:环境问题所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答案:(1)B(2)C 试题解析:1.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和樵采。黄土高原一直以来是以牧业为主不是林业。 13.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①处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耕区,其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 ) A.水源 B.地形 C.光照 D.土壤 (2)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主要因素是( ) A.水源 B.海陆位置 C.地形 D.土壤 (3)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②所在的省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 ) A.太阳能、水能 B.风能、石油 C.太阳能、石油 D.水能、天然气 (4)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 )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纬度低、相对高差大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答案:(1)A(2)C(3)A(4)C 试题解析:1.①位于半干旱区,适合发展畜牧业。发展种植业需要灌溉水源,由于临近黄河,灌溉条件好,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农耕区。 2.②位于青藏高原,④ 位于四川盆地,尽管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是地形因素造成两地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3.②位于西藏自治区,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丰富,开发潜力大。 4.③位于横断山脉,该地林区较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的原因是其纬度低,水热量条件好,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地域差异大。 14.巴西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650万平方公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有8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据此回答1~2题。 (1)热带雨林是一个非常脆弱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其脆弱性主要表现在( ) A.植物生长速度快 B.养分几乎全部都储存在地表的植物体内 C.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D.生物残体分解快 (2)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 ①雨林观光 ②生态旅游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加快商业性伐木发展本国经济 ⑤发展雨林生态农业,建立多层次人工经济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考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1)B(2)C 试题解析:1.热带雨林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养分几乎全部都储存在地表的植物体内,一旦植被破坏,土壤因为缺乏营养和植被的保护,受到淋洗作用强烈,很难再恢复。 2.商业性伐木对雨林破坏较大,不属于保护性开发。 15.2010年12月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完成1~2题。 (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稀土资源探明储量大幅度增加 B.我国新勘探的稀土资源少 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世界最多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③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考点: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答案:(1)C(2)A 试题解析:1.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对稀土资源的需求量大,造成稀土资源储量下降。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我国应该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进行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 16.中部六省是我国中部崛起的主体区域,读我国中部六省粮食生产占全国比重状况图,回答1~2题。 (1)六省农业生产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条件较好 B.土质疏松,土壤肥沃 C.位于平原地区,土层深厚 D.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2)河南和山西两省相邻,但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悬殊,主要是由于( ) A.纬度不同 B.耕地数量差异 C.市场需求不同 D.工业基础差异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答案:(1)A (2)B 试题解析:1.六省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条件较好。南方土壤以酸性砖红壤为主,黏瘦。六省以丘陵平原地形为主,山西以高原山地为主。除山西、河南外,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山西以高原山地为主,耕地少,以畜牧业为主。河南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大。所以两省粮食产量全国比重悬殊。 17.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考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答案:(1)C(2)D 试题解析:1.“生态裂谷”是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会减少,根据河流的流向,可知地下水量较多的还是绿洲。 2.“生态裂谷”和绿洲的存在都依耐于水资源。所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很重要。 18.读“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表(单位:hm2),完成1-2题。 (1)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塘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2)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考点: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答案:(1)B(2)C 试题解析:1.各类湿地面积变化:河渠为765,海涂为15488,水库坑塘为32033,水田 为-1770,所以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 2.与2000年相比2004年湿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19.黄河上游河段水量丰富、落差集中、水能蕴藏量丰富,尤其是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全长918 km,天然落差1324 m,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l l33万kW,具有工程投资相对较小和水库移民相对较少、对外交通方便、经济指标好等优点,被誉为我国水电建设中的“富矿”。据此完成1-2题。 (1)该河段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海拔高度大 ②河流流量大 ③水位季节变化大 ④河流落差大 ⑤水库移民较少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④⑤ (2)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 ①减轻旱涝灾害威胁 ②增加年径流量 ③改善枯水期水质 ④提高地下水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考点: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答案:(1)A (2)D 试题解析:1.⑤为人为原因。河段进行梯级开发利用水能发电,主要有利条件是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2.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调节河流径流量,减轻旱涝灾害和提高枯水期水质。 20.下图为某河流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以下关于图示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c属于一级支流,eb属于二级支流 B.bc段河流比eb段海拔高、落差大 C.西电东送有利于流域东部发展炼铝工业 D.bc段的梯级开发是fc段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 (2)该流域内植树造林,其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B.调节气候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考点: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答案:(1)C (2)C 试题解析:1.ad为干流,fc、eb属于一级支流。水流枢纽建在河流交汇处的的下游,所以河流由a流向d。那么,eb段河流比bc段海拔高,西电东送能为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工业提供能量。 2.流域内有灌溉区说明此处降水较少,种植区灌溉水源缺乏,在该区域植树造林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1.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1~2题。 (1)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考点: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答案:(1)A (2)C 试题解析:1.鄱阳湖冬季进入枯水期,湖滩面积大,水位低,为迁徙鸟群提供休憩和食物补给,成为重要的栖息地。 2.鄱阳湖位于东部季风区,水体补给以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为主。鄱阳湖湖底有线状洼地,是因为冬夏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二、综合题 22. 材料一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 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千米。宽从几千米至近百千米,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又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 材料二 下图为河西走廊简图。 (1)据图分析影响河西走廊城镇分布的原因。 (2)河西走廊地区重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_____。 (3)河西走廊重工业发达,但酸雨危害却很小,分析其原因。 (4)目前,该地区最大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简述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答案:(1)河西走廊气候干旱,水源条件是决定生产生活的主要条件。(2)河西走廊石油、金属镍矿等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3)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风力作用强劲,降水稀少。(4)荒漠化 由于气候干燥及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河西走廊地区荒漠化现象严重。 试题解析:(1)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祁连山的山麓地带水源条件好。 (2)河西走廊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资源丰富。 (3)此处离冬季风的源地近,风力大,降水量少,不易形成酸雨。 (4)荒漠化是此处主要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气候干旱降水少,不合理的用水方式等造成荒漠化加快。 2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网2011年1月13日电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北京连续3、4个月滴雨未现,冬小麦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山东、河南、河北等9省市降水则持续偏少,旱情迅速发展。 材料二 我国的黄淮海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6.3%,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4)7%,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12%,而水资源却占全国的6%左右,水资源的匮乏已严重阻碍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材料三 2011年1月12日我国局部地区干旱状况分布图 (1)此次受旱严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 。 (2)上图中中等以上干旱区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 (3)我国北方地区经常发生春旱,原因之一是我国降水季节具有 的特点。 (4)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有哪些? (5)如何解决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问题? 考点: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答案:(1)冬小麦(2)旱地(3)夏秋多,冬春少(4)人口多,耕地多;属半湿润地区,水资源不足;水土资源配合欠佳。(5)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发展低耗水工业;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控制人口数量等。 试题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次受旱灾严重的是华北平原,该地主要种植冬小麦。 (2)图中干旱的区域是北方的旱地。 (3)我国华北地区位于季风区,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多,冬春少。 (4)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水资源不足,加上人口多,工农业耗水量大。 (5)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主要有开源与节流。开源方面如跨流域调水,节流方面比如发展节水农业,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控制人口增长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