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预计2018 年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该探测器的飞行运动空间属于 A.银河系 B.地月系 C.总星系 D.太阳系 2.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航天器的首次软着陆,届时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科学家难以估计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 A.空气过于稀薄 B.宇宙辐射太强 C.陨石撞击多发 D.月球引力偏小 3.光伏发电是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最新型技术(见下图),其产量、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都远远超过太阳能光热发电。以太阳能资源角度,下列地区最适合光伏发电的是 A.广州 B.乌鲁木齐 C.成都 D.哈尔滨 为增加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科学家们曾在北印度洋上举行一项“打穿地壳与地幔边界”的钻探活动。据此回答4-5题。 4.科学家“透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物质形态的变化 C.化学元素分布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5. “打穿地壳与地幔边界”中的边界是指 A.软流层 B.岩石圈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6. 右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是岩浆的发源地 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读右图,回答7-8题。 7.宏观地形M是 A.巨大裂谷 B.低缓高原 C.岛弧—海沟 D.山脉—海沟 8.一般认为N处喷发的岩浆来自 A.下地幔 B.软流层 C.海底岩层 D.板块内部 “瑶琳仙境”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境内,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图1为“钟乳石”景观图,图2是三大类岩石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过程的相互关系示意图,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完成9-10题。 9.图1“钟乳石”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流水沉积 C.流水搬运 D.流水溶蚀 10.当地岩石的形成环境及过程,与图2中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A.Ⅰ-① B.Ⅱ-④ C.Ⅲ-⑥ D.Ⅰ-② 11.中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随季节而明显变化,厚度最大的季节是夏季。原因是夏季 A.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对流旺盛 B.近地面大气反射作用较强,对流旺盛 C.近地面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强,对流旺盛 D.近地面大气散射作用较强,对流旺盛 12.对大气中的紫外线有削弱作用的是 A.平流层的臭氧 B.对流层的二氧化碳 C.对流层的尘埃 D.高层的大气分子 2013年12月3日,北京被大雾笼罩,造成首都机场多次航班延误。据此完成13-14题。 13.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于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14.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C.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15.主要由大气的反射作用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B.冬季多云的夜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C.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D.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是明亮的 16.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筒单的形式。下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18.图中M、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A. 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B. 两个气压带反映的时间相同 C. 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D. 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1月份 下图为世界四个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若不考虑海拔高度的影响,则四地由南到北的排列顺序为 A.甲乙丁丙 B.乙丙甲丁 C.丙甲乙丁 D.丁甲丙乙 20.对四地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B.乙地河流汛期集中在冬季 C.丙地的典型植被为橄榄树D.丁地气候类型仅分布在北半球 下图中甲地位于低压中心,读图完成21-22题。 21.图中四地受暖气团控制的是 A. ①③ B.②④ C. ①④ D.②③ 2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盛行下沉气流 B.此图是北半球的锋面气旋 C. ②地吹偏南风,③地吹偏北风 D.③地出现连续性降水 下图为东亚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回答23-25题。 23.①②③⑥环节依次表示 A.蒸发、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 B.蒸腾、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 C.蒸腾、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 D.蒸发、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 24.⑥环节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5.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 ③促进地球各圈层之间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 ④塑造地表形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综合题(共40分) 26.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右图回答问题(11分) (1)若该模式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S代表地表,则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相比较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处天气晴朗(填甲/乙); 处等压面向上弯曲(填丙/丁)。 (2)若甲乙两地因温度差异形成热力环流,则有关两地地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绿洲,乙是沙漠 B.甲是山谷,乙是山坡 C.甲是海洋,乙是陆地D.甲是城市,乙是郊区 (3)如果该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图,甲代表岩浆,③代表变质作用,那么丁岩石是________,①代表__________。 (4)如果该图表示北半球低纬度大气环流圈,S代表地表,乙代表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①代表的风带是________。③因 (热力/动力)原因而形成。 (5)若箭头表示东亚夏季风,乙表示的是 (填大陆/大洋),①气流表示___________季风(填风向)。 27. 读图,回答问题。(15分) (1)图Ⅰ甲气压带名称 ,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是 。乙所在风带的风向 。图Ⅰ中B季节为北半球______季。图Ⅱ中①地区的气候特征___ 。 (2)下图中图 能反映右图中②海沿岸气候特征,该地属于 气候,其成因是 。气候特征是__ __ _。 (3)T岛东北部年降水量大于2000毫米,结合T岛所在位置,说明T岛东北部年降水量丰富的原因。(至少三条,6分) 2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③______;⑦_____;⑤______。 (2)②与③组成的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__;对陆地淡水更新最多的是______循环。 (3)下图中河流甲主要补给来源___ ______,冬季河流有 现象.河流乙一年有两个汛期,其中A汛期是_________ 补给形成的,B汛期是_________补给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___地区。 (4)新西兰终年受西风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结合新西兰位置及南岛等高线图简述南岛河流水文特征。(4分) 2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从地质构造看,甲为_______,乙为_______。从地貌看,丙为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2)从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看,乙处由_______作用形成,丙处由_______作用形成。 (3)甲、丁两处若要修隧道,宜选择_______处,_______处可能找到地下水。 (4)简述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B A C B C B D D A A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B D C B B A C D B 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1分) (1) 乙甲丙丁; 乙; 丙 (2) D (3)沉积岩; 重融再生 (4)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动力 (5)大洋; 东南 27.(15分) (1)赤道低气压带; 全年高温多雨; 东北风; 冬; 终年温和多雨; (2)A; 地中海; 冬季受西风控制,夏季受副高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3)(6分)位于低纬度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为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受暖流影响,大气增温、增湿;临近海洋,水汽含量充足。(任答三条即可) 28.(14分) (1) 蒸发; 下渗; 地表径流 (2)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 (3)冰雪冰川; 断流; 季节性积雪融水; 大气降水; 东北 (4)(4分)水量大,水量季节变化小(稳定);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流速快,水能丰富 29.(10分) (1)背斜; 断层; 冲积扇; 河流沉积作用 (2)内力; 外力 (3)丁; 甲 (4)(2分)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由于流速减慢,加上海(水)潮的顶托作用发生堆积作用,形成河口三角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