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步步高》(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专项突破练9区域差异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步步高》(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专项突破练9区域差异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专项突破练 9  区域差异及其 不同发展 阶段 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一、选择题 下图是 “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人口、面积和经济水平示意图 ”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 西部地区面积广阔,环境承载力最高 C. 中部地区人口、面积适中,经济发展 条件 最 优 D. 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最高,应发挥内引外 联 和 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东部 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机械增长率高;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中部地区资源丰富,但交通、技术、产业基础等条件落后于东部地区。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关于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产生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有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 B. 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 C. 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D. 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 进程 解析  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主要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消耗资源会加剧当地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 。 解析答案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读图,完成 3 ~ 4 题 。 3. ①② 两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是 (    ) A. ① 平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② 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 ① 平原土壤肥沃, ② 平原土壤贫瘠 C. ① 平原不能发展水稻生产, ② 平原水稻种植业发达 D. ① 平原石油资源丰富, ② 平原矿产资源 贫乏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① 平原为大陆性稍强的温带季风气候, ② 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① 平原黑土和 ② 平原水稻土都是生产力较高的肥沃土壤; ①② 两平原都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①② 两平原适应地理环境的区域发展方向是 (    ) A. ① 平原发展成为综合性工业基地 B. ① 平原西部发展成为商品粮基地 C. ② 平原利用交通条件发展起发达的商贸业 D. ② 平原侧重发展 轻工业 解析答案 解析  ① 平原利用当地石油资源和周边煤、铁等资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 ① 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广布,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 平原交通便捷,内外联系方便,商贸发达; ② 平原利用国内外资源,发展成为综合性工业基地。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 “ 地下四合院 ” ,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 6 米~ 7 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图 1 、图 2 ,回答 5 ~ 6 题。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 A. 土层深厚 B . 冬暖夏凉 C. 降水稀少 D . 木材短缺 解析答案 解析  由材料可知, “ 地坑院 ” 是当地人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的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冬暖夏凉;虽然当地降水量稀少,但这不是 “ 地坑院 ” 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木材丰缺程度。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图 2 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 A. 挡风 B . 防水 C. 阻沙 D . 遮阳 解析答案 解析  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阻挡在降水季节通过门洞流进院内的雨水,对挡风、阻沙、遮阳的作用不大。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 “ 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 ” ,回答 7 ~ 8 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在采集和狩猎 阶段 , 人类 活动主要集中在 (    ) A. 山麓和丘陵 地带 B . 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 C. 矿产资源丰富 地带 D . 沿海海运发达 地带 解析答案 A 解析  通过对图中各活动中心分布特点的分析,得出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的区域是以水源、食物和安全性为主;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选择农业区位较优越的区域 ,以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为主;在工业社会阶段,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对工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8. 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    ) A. 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 优越 的地区 B. 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 优势 的地区 C.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地区 D. 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 地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通过对图中各活动中心分布特点的分析,得出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的区域是以水源、食物和安全性为主;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选择农业区位较优越的区域,以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为主;在工业社会阶段,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对工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图为 “ 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 。读图回答 9 ~ 10 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图中 A 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导致 A 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① 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  ② 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  ③ 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  ④ 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 A. ①③ B. ②③ C . ①④ D. ②④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A 地由早期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到中期变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对蔬菜、瓜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 A 地现在成为市区,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正在扩大 。 答案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分别是 (    ) ① 规模:先增大后缩小  ② 规模:先缩小后增大  ③ 原因:早期到中期 —— 交通的发展  ④ 原因:中期到现在 —— 产业的升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规模先增大后缩小;从早期到中期,该城市传统工业规模扩大,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有关,布局也从市中心迁往城市东北郊区,与地价和环境因素有关;从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在缩小,出现了高新技术区,这与该城市产业升级有关。 答案   C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读 “ 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 ” ,回答 11 ~ 12 题。 11. 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 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 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 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解析  由图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构成变化曲线,可直接判断 A 、 B 、 C 项错。 D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的 叙述 , 正确 的是 (    ) A.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 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图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状况,可判断 A 、 B 、 C 三项不符合图示变化规律。而图中第一、三产业产值变化虽较明显,可就业比例变化不大,原因可能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故吸收剩余劳动力总体数量基本不变。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综合题 13. 对比 “ 埃及与德国地理简图 ” ,回答问题。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图中字母 A 、 C 分别表示两国著名的运河,试分别描述这两条运河的地理意义。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运河 的地理意义侧重于交通意义。 答案   A 运河 ( 苏伊士运河 ) :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是印度洋沿岸、太平洋西岸国家和大西洋东岸国家通航的捷径。  C 运河 ( 基尔运河 ) :波罗的海各国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捷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图中 B 河流域历史文化悠久,其所属文化圈及典型文化景观分别是什么?试分析该河下游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B 河流域为伊斯兰文化圈,发展历史悠久的优势自然区位从地形、水源、土壤、水文等方面分析。 答案   伊斯兰 文化圈;清真寺。 地形平坦,水源较充足。 尼罗河历史上定期泛滥,为两岸提供灌溉水源和肥沃土壤淤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比较图中两国城市分布的异同点。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城市 分布的比较从位置、疏密等方面进行。 答案   相同 点:两国城市大都分布在河流沿岸。 不同点:埃及城市分布集中,主要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德国城市分布较分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   1978 年 2005 年 第一产业比重 /% 20.0 12.8 第二产业比重 /% 64.3 49.6 第三产业比重 /% 15.7 37.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三 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 1978 年相比, 2005 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 (2) 材料二图中,字母 A 表示 ________ 工业, B 表示 ________ 工业。试分析材料二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 (3) 根据材料三判断, 1954 年至 2000 年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 (4) 东北三江平原 2008 年与成都平原等地区一起被评为十大 “ 新天府 ” 。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本题结合图示,依据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的诸方面因素,考查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江平原农业地位的变迁则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农业生产及环境的影响。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 (2) 钢铁 森林 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3) 大量湿地被过度开垦转变为耕地。 湿地大面积缩减,会导致地表水涵养量降低;对河流的调蓄能力降低 ( 地表水循环的模式被改变 ) ;破坏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该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等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过去,东北三江平原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后来在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 “ 荒 ” 的政策引导下,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的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因此被评选为 “ 新天府 ” 。 专项突破练 9  区域差异及其 不同发展 阶段 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