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 二轮复习 微专题2.8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微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知识精析】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农业的影响 粮食产量变化与气候变暖的关系 (1)①②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该地粮食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全球气温提高后,该地区降水量增加,促使粮食增产。 (2)③地区为澳大利亚,该国粮食减产,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后,该国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降水减少,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5)对工业的影响 (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高考例析】(2018·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如图)及产生的影响。 1.对如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 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 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 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 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 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 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 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 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1.D 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D对。 2.D 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选D。 【点睛】 全球变暖会引发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出现“粮荒”;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破坏;极端天气频繁等。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2018·吉林省实验中学高考考前)湖水含盐量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和流域气候变化,青海湖是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封闭湖泊,下图示意青海湖距今1.2万年来含盐量变化过程。据此1~2题。 1.青海湖近1.2万年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 A. 3700年 B. 3900年 C. 6900年 D. 8300年 2.据图推测,距今2000年以来,青海湖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 A. 以变暖变干为主 B. 以变冷变干为主 C. 以变暖变湿为主 D. 以变冷变湿为主 1.D 水位最低时湖水的含盐量最高,据图可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8300年,故选D。 2.A 据材料可知,青海湖是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封闭湖泊。据图可知,距今2000年以来,青海湖含盐量逐渐上升,说明可能是湖泊水位下降,雨水补给逐渐减少,蒸发逐渐加剧,气候有变暖变干趋势。故选A。 (2018·湖南省株洲市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二))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 3.推测约特干古城遗址的文化层埋藏在地下的直接原因是( ) A. 地壳的抬升运动 B. 地壳的下沉运动 C. 流水、风的沉积作用 D. 冰川的沉积作用 4.根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 A. 距今2000 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 B. 距今约4000 年开始出现绿洲 C. 距今6000 年以前气候稳定少变 D. 距今8000 年以来湿润期长于干旱期 3.C 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图中岩层构造不能显示区域发生过明显的地壳运动。但图中岩层层次明显,说明是沉积作用形成,而图中文化层上的岩层是很厚的沙层,可能是周围风沙沉积的结果,冰碛物堆积没有明显分层,排除冰川的沉积作用,据此选C。 4.A 读图,沙层主要形成在2000年前,粘土层形成在2000年后。根据沉积时间与岩层厚度判断,2000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A对。距今8000年,地层有文化层,但不能判断绿洲距今8000年开始出现,B错。粘土层的变化,说明气候不稳定,C错。6000年以来,约4000年是沙层沉积,说明湿润期小于干旱期,D错。 (2016·全国II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下题。 5.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5.C 积雪对地表植被具有保温作用,全球气候变暖,降雪期推后,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剧,故选项C正确。 6.(2017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下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下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6.B 读图分析可知,海洋表面增温速度加快,海平面仍在上升,A错误; 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B正确;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加速上升,C错误;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先降低后增加,D错误。故选B。 (2015·海南高考)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8.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7.A 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 8.B 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2018·四川省春季诊断性测试)读阿拉斯加某冰川示意图,完成9~11题。 9.图中冰川南北端的直线距离最接近( ) A. 2 km B. 4 km C. 6 km D. 8 km 10.据图分析,影响图示地区冰川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A. 海拔、相对高度 B. 海拔、地面坡度 C. 坡向、地面坡度 D. 坡向、相对高度 11.图中P处冰川移动的方向大致是( ) A. 西南方向 B. 东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东南方向 9.C 根据纬度,图中冰川南北端的纬度跨度约3.5′,纬度1°距离是110千米,1°=60′,直线距离约6.4千米,最接近6 km,C对。A、B、D错。 10.B 据图分析,影响图示地区冰川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海拔、地面坡度,海拔高,气温低,利于冰川分布。坡度小,利于冰川存留,B对。相对高度大,气温不一定低,A错。坡向对冰川分布影响小,迎风坡影响大,C、D错。 11.A 根据等高线,图中P处冰川大致是与等高线垂直,向海拔低处移动,移动的方向是西南方向,A对。B、C、D错。 点睛:纬度1°距离是110千米,1°=60′。影响冰川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海拔、地面坡度,海拔高,气温低,利于冰川分布。坡度小,利于冰川存留。相对高度大,海拔不一定高,气温不一定低。冰川大致是与等高线垂直,向海拔低处移动。 (2018·山东省七校联合体第四次联考)读“1961至2014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12~13题。 12.1961至2014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会导致西藏( ) A. 冰雪和湿地面积减少 B. 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 C. 耕地面积和农作物产量减少 D. 降水量、江河径流量减少 13.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对境内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影响很大。图示时间段内,其基本变化趋势是( ) A. 持续降低 B. 持续升高 C. 波动降低 D. 波动升高 12.A 从图中可读出1961至2014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波动上升,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量大,冰雪面积减少,气温升高蒸发旺盛,湿地面积减少,A正确。 13.D 从图中可读出1961至2014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波动上升,气温升高,有关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增暖而河川径流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湖泊由于水体蒸发加剧,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不可能增长,将会加快萎缩,高原湖泊水位会波动降低,C正确。 (2018·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中学等盟校第二次联考)冰芯是人类在冰盖上钻孔获得的连续冰层,冰芯中记录的冰雪累计量,可以反映降水程度;冰芯中的尘埃含量、同位素、化学元素等,都可以反映当时的大气环境。氧同位素比率8180对冰芯研究有重要意义,由于含180的水分子不易蒸发,温度较高时,180蒸发较多。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北坡获取冰芯中180含量的平均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4~15题。 14.冰芯中18O含量的变化反应近百年青藏高原( ) A. 冰川退缩严重 B. 气候趋于寒冷 C. 降雪量增加 D. 气候趋于变暖 15.通过对冰芯中气泡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冰芯中硫和氮的氧化物含量增加明显,推断污染物的来源最不可能是( ) A. 南亚的工业废气排放 B. 东南亚污染物扩散 C. 中国东部工业废气排放 D. 海湾战争期间油井燃烧 14.D 据图可知: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冰芯中18O变化各有特点,特别是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十分明显,总的来说都反映出过去100年来δ18O增加的趋势,说明过去100年来青藏高原在不断变暖,故本题选D。 15.C 通过青藏高原冰芯记录研究,揭示出大气尘埃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冰芯中气泡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冰芯中硫和氮的氧化物含量增加明显,说明其污染物最有可能来自中国东部工业废气排放,故本题选C。 (2018·陕西省宝鸡市质量检测(三))磁化率是反映温湿气候与干冷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气候温湿利于磁性物质形成与聚集。右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典型地区磁化率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6~17题。 16.距今6-7万年时间段,下列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 A. 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增多 B. 我国甘蔗种植区北界北移 C. 我国正处于间冰期 D. 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强 17.距今13万年以来,黄土高原磁化率变化反映出( ) A. 全球气候变暖 B.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 C. 东亚冬夏季风环境效应交替变迁 D. 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日益严重 16.A 从图中可看出距今6-7万年时间段磁化率较低,由材料“气候温湿利于磁性物质形成与聚集”可知,磁化率低说明气候冷干,冬季风热力偏强,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增多;我国甘蔗种植区北界南移;我国正处在寒冷期;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弱。A正确。故选A。 17.C 从图中看13万年以来黄土高原磁化率先降低,后增加,波动变化;由材料“气候温湿利于磁性物质形成与聚集”可知,磁化率低说明气候冷干,磁化率升高说明气候变暖湿,全球气候先变冷后变暖;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受其影响不大;东亚冬复季风环境效应交替变迁,C正确。黄河下游断流面积先扩大后减小。故选C。 (2018·广东省深圳市第二次调研考试)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18~20题。 18.随若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A. 极地东风减弱 B. 中纬西风减弱 C. 低纬信风减弱 D. 副热带高压减弱 19.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A. 夏季、变冷 B. 夏季、变暖 C. 冬季、变冷 D. 冬季、变暖 20.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A. 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 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 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 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18.A 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故答案选A。 19.B 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故答案选B。 20.C 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故答案选C。 【点睛】要准确理解材料中高空云与低空云对大气温度的影响是解决该题的关键。高空云能够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故高空云使大气升温;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故低层云使空气降温。 (2018·广东省茂名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新疆冰雪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下图示意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地区1960-2010年气温、降水、冰川零平衡线(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在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消融达到平衡)和冰川面积变化。读图完成21~22题。 21.该地区1960-2010年气候与冰川变化之间的关系是( ) A. 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退缩 B. 气温、降水的变化与冰川面积变化呈正相关 C. 降雪减少,冰川融化量增大 D. 气温升高,冰川补给量增大 22.气候的变化可能对新疆绿洲农业产生的影响是( ) A. 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低温冻害减少 B. 蒸发旺盛,冰雪融水减少 C. 降水增加,水土流失加重 D. 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和灌溉用水增多 21.A 图示该地1960-2010年间,气温、降水波动上升;冰川变化特点: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面积减小,冰川退缩。选A正确。 22.D 该地气温整体上升,气候变暖,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低温冻害发生不一定减少;由于气温升高,降水可能减少,荒漠化加重;而由于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和灌溉用水增多。选D正确。 【点晴】 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加;气温升高使降雪量减少,冰川补给量减少;降雪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下降,使冰川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冰川融化量增大。由于气温升高,融化量增大,汛期流量大,而由于气温升高,持续融化时间增长,导致汛期延长。 二、综合题 23.(2018·福建省莆田市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辐射强迫是指由某种温室气体(或其他因素)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向外红外辐射量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中不同因素对大气温室效应的贡献可以通过辐射强迫来衡量。 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有:CO2、CH4(主要来自水稻种植等)、N2O(主要来自施肥后的土壤)、卤烃等。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的硫酸盐气溶胶浓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而SO2气体主要来自燃煤。图8示意1750-2005年人为产生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辐射强迫。 (1)在本世纪初,大气中CH4浓度上升几乎停止,N2O的浓度在同时期内持续上升。分别说明其可能原因。 (2)说出气溶胶产生的辐射强迫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3)分析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共同作用下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 (4)推测未来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减弱的原因。 23.【答案】(1)CH4浓度停止上升可能原因是水稻种植的面积相对稳定;N2O浓度持续上升可能是农业施肥持续增多。 (2)特点:呈负值。 原因:气溶胶悬浮于大气中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提高大气的反射率);气溶胶可以起到凝结核作用,增加云量(提高云层的反射率),降低地表温度。 (3)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为正值,增温幅度大;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为负值,降温幅度小;两者共同作用下减缓地表温度的上升。 (4)气溶胶作用时间短;(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未来SO2的排放量减少。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通过温室效应的原理考查图文材料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根据图文信息辐射强迫为正值时使大气升温,辐射强迫为负值时会削弱太阳辐射。气溶胶辐射强迫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另一个是作为凝结核增加云层厚度,从而削弱太阳辐射。 (1)根据材料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中CH4主要来自水稻种植,所以CH4的浓度停止上升应和水稻田播种面积变化小相关;N2O主要来自施肥后的土壤,所以N2O的浓度上升表明农业施肥量增多。 (2)读图气溶胶辐射强迫的两种形式直接效应和云反射效应都为负值,其原因是气溶胶存在大气中能够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太阳辐射;气溶胶能够增加云量(作为凝结核使水分子凝结),提高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 (3 )根据材料辐射强迫正值使大气升温,辐射强迫为负值削弱太阳辐射使地表降温。据图温室气体辐射值为正值,使大气升温,气溶胶辐射强迫为负值使地表降温,共同作用使地表升温幅度减缓。 (4)根据材料硫酸盐气溶胶浓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减弱可能是SO2的排放量减少,同时读图气溶胶气候效应时间在数小时到数天之间,作用时间较短。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CH4的主要来源,同时理解辐射强迫为正值和负值对大气温度的影响的区别,从而能得出CH4和气溶胶对气候影响的不同。 24.(2018·山东省济宁市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拿大贝拉库勒河发源于落基山,数百万年前,河水携带的大量冰川泥在入海口遇地热温泉而被掀动,部分微粒被覆盖深藏在河口冰层之下的海底。冰川泥微粒直径小于0.5微米,是世界上最细的天然泥,含有60多种矿物质、营养元素,被公认为世界上品质最优的天然“绿色”泥类面膜。冰川泥开采面积仅40英亩,一年之中可开采的时间不足3个月,开采人员需敲开冰层,潜水作业。采集的冰川泥,装在密封的专业器皿里运到加拿大南方工厂,在密封设备中进行高科技生化处理加工。 (1)分析图示地区冰川广布的气候条件。 (2)分析该地冰川泥颗粒细、矿物质丰富的原因。 (3)推测冰川泥的开采季节,并说明原因。 (4)分析加拿大冰川泥面膜被称为“绿色”泥类面膜的原因。 24.【答案】(1)山地广布,盛行西风从太平洋携带的水汽受山地阻挡抬升,降水量大;纬度高,地势高,气温低,利于降水(降雪)在低温作用下演化为冰川 (2)颗粒细:落基山的冰雪融水,携带泥沙进入贝拉库勒河,河口处水流速度慢,搬运沉积的冰川泥颗粒较细;在河口遇地热温泉,掀动翻滚,再次分选沉积为颗粒更细的冰川|泥,矿物质丰富:来源于落基山冰雪融水中的冰川泥富含矿物质;在入海口与温泉中矿物质融合 (3)夏季 气温相对较高,水温较高,冰层较薄,利于开采作业 (4)冰层覆盖且埋藏深,冰川泥受外界影响小(或答: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人类活动对冰川泥污染少);人工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全封闭,污染少;加工技术先进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气候对水文的影响、地质作用、工业区位因素。 (1)根据材料该地区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落基山脉海拔高,气温较低,降水逐渐累积形成冰川。 (2)该题设问有二个,一是冰川泥颗粒较细,二是矿物质丰富;根据材料冰川泥是经流水的搬运作用,在入海口处沉积,入海口处水流缓慢,所以颗粒较细;同时地热温泉使其翻滚,对冰川泥进一步分选,颗粒稍大的先沉积在海底,细小的颗粒分布在海底表层;矿物质一方面来自落基山岩石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沉积到冰川泥中,另一方面来自地热温泉中的矿物质。 (3)根据材料冰川泥的开采过程中,开采人员需敲开冰层,潜水作业,夏季气温稍高,所以冰层较薄,利于开凿,便于开采。 (4)根据材料该冰川泥位于厚厚的冰层下面,受外界影响较小;同时采集的冰川泥,装在密封的专业器皿里运到加拿大南方工厂,在密封设备中进行高科技生化处理加工,减少了运输过程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同时技术先进也减少了污染。 【点睛】 本题所给图文材料丰富,能够提取有效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根据其经纬度位置、地形可以判断其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第(2)要认真审题该题有2个设问,要分别答出颗粒较细、矿物丰富的原因,颗粒较细要结合冰川泥的位置分析,主要位于河口地区,所以可以得出其为流水沉积形成;第(3)题要注意材料中给的开采条件需要凿冰,所以可以得出夏季是最佳开采季节;第(4)题注意运输和生产过程都是密封状态下的,减少了采出后被污染的可能。 25.(2018·安徽省亳州市上学期质量检测)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冻土是温度下降到O℃或以下时,合有水分的土壤呈冻结状态的一种现象。中国东北部的冻土广泛分布在呼伦贝尔高原、松嫩平原北部、以及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区。近百年来,东北部地区的冻土南界不断北移,只有处在森林以内的多年冻土,其退移速度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右图为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分布图。 (1)指出该地区的冻土退化可能带来的其他的生态问题。 (2)简析图示山脉地带多年冻土南界较其他地区纬度低的原因。 (3)分析造成东北地区冻土南界北移的社会经济原因。 25.【答案】(1)湿地退化、森林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等。(任答两点即可) (2)夏季植被遮挡和反射太阳辐射,减少进入土层的热量,地温升温慢,冻土季节融化深度小。冬天植被起保温作用,减少散热,土壤季节冻结深度小,所以土壤季节变化小。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保持土壤的含水量,减小季节冻结和融化深度变化,冻土南界较其他地区纬度低 (3)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城镇“热岛”效应日趋明显,对冻土生态环境破坏越严重;大小兴安岭地区的林业、矿业相继开发。公路、铁路向林区腹部伸展,铁路沿线地区的森林遭到采伐,冻土失去植被覆盖退化明显;民用采暖房屋导致地温逐年上升,冻土退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冻土退化带来的生态问题。以及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冻土退化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多年冻土是地气热量交换长期负积累的结果, 其退化过程总体上表现出与全球气温升高的一致性。冻土退化会导致地表水体下渗加快,地表积水减少,湿地退化严重;土壤水分状况发生变化,森林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等。 (2)本题主要考查山脉地带多年冻土南界较其他地区纬度低的原因,冻土的南界偏南,说明山脉地区气温更低。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从纬度、海拔(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植被等方面分析。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在山区,植被的覆盖率高,夏季植被会遮挡和反射太阳辐射,减少进入土层的热量,地温升温慢,冻土季节融化深度小;冬天植被起保温作用,减少散热,土壤季节冻结深度小,所以土壤季节变化小。而且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保持土壤的含水量,减小季节冻结和融化深度变化,所以冻土南界较其他地区纬度低。 (3)冻土南界北移说明气温升高,因此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升高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废热排放、温室气体增多、植被破坏等方面进行分析。随着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城镇“热岛”效应日趋明显,对冻土生态环境破坏越严重;大小兴安岭地区的林业、矿业相继开发,公路、铁路向林区腹部伸展,铁路沿线地区的森林遭到采伐,冻土失去植被覆盖退化明显;民用采暖房屋导致地温逐年上升,冻土退化。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 1、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1)纬度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海陆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 3)下垫面性质: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广的地区温差小,裸露地区温差大 2、大气:锋面活动、天气状况: 1)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过境时,大风降温;过境后,气温较低) 2)天气状况:白天多云,气温较低;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全天多云,昼夜温差较小;全天晴天,昼夜温差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 3、地形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5、植被:植被覆盖率高,温差较小(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蒸发量的影响)。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温差较小(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的影响。 26.读有关大气及海平面变化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指出近150年来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 (2)简述材料中大气的CO2含量变化对气温产生影响的原理。 (3)分析150年气温变化对我国江苏农业生产领域可能产生的影响。 26.【答案】(1)近150年来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2)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偿还给地面,对近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使近地面气温呈上升趋势 (3)海平面上升,沿海耕地面积可能减少;气温呈上升趋势,热量呈增加趋势,亚热带和暖温带农业分界线可能北移;热量条件的变化导致降水的变化,可能使作物品种、农业产量等发生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增多,水旱等灾害可能增多,导致农业减产等 【解析】(1)根据图示曲线形态特点判断,近150年来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2)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大气吸引地面辐射的能量,又通过大气逆辐射形式,把热量偿还给地面。CO2含量增加,对近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使近地面气温呈上升趋势 。 (3)150年气温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表现为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耕地面积可能减少。气温呈上升趋势,热量呈增加趋势,亚热带和暖温带农业分界线可能北移。热量条件的变化导致降水的变化,可能使作物品种、农业产量等发生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增多,水旱等灾害可能增多,导致农业减产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