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Word版含答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纲导向 思维导图 考情导引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结合人口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赤潮、石油泄漏等,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分布差异及解决措施,或以热点区域的环境问题为背景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考点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2. 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②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_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_______能力。‎ ‎3.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 问题 资源短缺 ‎________‎ 环境污染 表现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水土流失、________、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________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地域差异 ‎________国家更突出 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 ‎________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命题角度一 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 ‎[经典例题]‎ ‎(2015·重庆高考)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屿。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摧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思维建模]‎ ‎1. 文字信息获取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岛屿,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摧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2. 图像信息获取 从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马尔代夫地处热带,为珊瑚岛,海拔较低。‎ ‎3. 推理分析 马尔代夫位于________,为________气候,水热充足;________高,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盛,且________是支柱产业,________少,基本无雾霾;该国主要有众多珊瑚岛组织,随着旅游业发展,珊瑚退化成为该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全球________,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该国面临威胁。‎ ‎4. 知识调用 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区域环境问题类型。‎ ‎[小试牛刀]‎ ‎________‎ ‎[方法归纳]‎ ‎1. 针对性归纳 ‎(1)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2)环境问题解答的思路 考查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类型、表现与分布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如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解决措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矿渣回填,矿区复垦 ‎2. 拓展性归纳: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自然原因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条件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人为原因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物质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超过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造成生态问题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引发环境问题 命题角度二 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表现 ‎[经典例题]‎ ‎(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思维建模]‎ ‎1. 文字信息获取 河套平原,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2. 图像信息获取 从图中可看出河套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总干渠在南,水引自黄河,灌区在中部,总排干渠在北。‎ ‎3. 推理分析 既要注意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人为原因,还要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________,残留在________中随灌溉水流流入乌梁素海,造成严重污染。此外,当地________、________废水也排入该湖,加上所在区域气候________,蒸发量________,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浓度加大,污染逐渐加重。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 ‎4. 知识调用 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水污染及其防治。‎ ‎[小试牛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方法归纳]‎ 针对性归纳: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应对措施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事例 措施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太湖水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垃圾围城现象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康菲石油 公司漏油事件 噪声污染 建筑、娱乐、交通 城市噪声污染 ‎, ‎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南方低 山丘陵区水土流失 土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沙漠扩大、南极臭氧层空洞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森林的环境调 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治本在于恢复生态。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事例 措施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变式训练]‎ ‎(2018·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 2002~2015年期间,该区域(  )‎ A. 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 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 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 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2. 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经济增长放缓 ‎ B. 人口规模减小 C. 环保政策变化 ‎ D. 工业生产萎缩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_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______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 ‎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内容 要求 举例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 美国拒绝签订《京都议定书》、污染转移等违反了公平性原则 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过度捕捞、过度抽取地下水、乱砍滥伐违反了该原则,实施“休渔”制度符合该原则 共同性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一个地球,一个家园”体现了该原则 命题角度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经典例题]‎ ‎(2014·天津高考)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某商城的位置示意图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 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 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 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 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思维建模]‎ ‎1. 文字信息获取 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2. 图像信息获取 ‎3. 推理分析 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吸引游客休闲购物等都不属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资源使用及对环境的破坏,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 ‎4. 知识调用 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小试牛刀]‎ ‎________‎ ‎[方法归纳]‎ 针对性归纳 ‎(1)如何辨别传统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 传统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模式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费、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 调控手段 依靠市场经济手段 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 ‎(2)如何区别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 ‎①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②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是一个整体。‎ ‎[变式训练]‎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 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 日照市 B. 潍坊市 C. 青岛市 D. 威海市 ‎2. 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 单位GDP消耗大 ‎ B. 城市调控能力好 C. 单位GDP污染小 ‎ D. 城市发展水平低 考点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 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 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 命题角度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经典例题]‎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思维建模]‎ ‎1. 文字信息获取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企业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 ‎2. 图像信息获取 ‎3. 推理分析 ‎(1)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可通过图示信息获得,从栖息地的面积、连续性、变化方向等方面进行描述,注意要分别描述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 ‎(2)材料说明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采伐作业,造成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缩小,碎片化严重。‎ ‎(3)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可知,人类在开发和建设时,应尽可能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同时加强对植被的保护等。‎ ‎4. 知识调用 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小试牛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归纳]‎ ‎1. 针对性归纳: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拓展性归纳: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比较 ‎(1)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生产→污染排放”单向流动型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2)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反馈式流程,实现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利用、低废弃”,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变式训练]‎ ‎(2016·江苏高考)图1、图2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 ‎ ‎1. 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 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 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 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2. 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 A. 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 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 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D. 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图型攻略 图表专项突破 核心素养提升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图像特征]‎ 循环经济关联图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产生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一种图示。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可以体现地理事物的形成机理、内部结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等。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 图1 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 图2 生态农业循环示意图 图3 清洁生产模式示意图 ‎[经典例题]‎ ‎(2018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12月月考)下图是我国某地毛竹经济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M处可能是(  )‎ A. 竹材造纸厂 B. 竹纤维提取厂 C. 动物饲料厂 D. 动物养殖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产业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②该地可能位于黑龙江省 ③该产业链可增强土壤肥力 ④该产业链无“三废”排出 A. ①② B. ①③ ‎ C. ②③ D. ③④‎ ‎(3)该生产模式适合(  )‎ A. 在平原地区分散发展 ‎ B. 在山区相对集聚发展 C. 在城市大规模发展 ‎ D. 在农村小规模发展 ‎[思维建模]‎ ‎1. 文字信息获取 某地毛竹经济产业链。‎ ‎2. 图像信息获取 ‎3. 推理分析 ‎(1)竹材造纸易造成水污染,与图中循环产业链的设计理念不符;竹 纤维提取厂污染物排放多且难以处理;手工厂和笋制品厂的下脚料可以制作动物饲料,但不能直接当成动物饲料。‎ ‎(2)据图可知,竹炭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多余能量成为竹叶黄酮厂、人造板厂、笋制品厂生产的重要能量来源,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笋制品厂和竹叶黄酮厂的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天然养分,用于毛竹林灌溉,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毛竹林主要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图中显示不出是否有废气排出,故无法判断有无“三废”排出。‎ ‎(3)平原地区耕地多,适合大力发展种植业;山区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因此因地制宜发展以毛竹为基础的生产模式是适合的,且集聚会提高效益,实现物质能量的综合利用;山区有农村,也有基础设施较好的小城镇,该模式需要农村和附近城镇的协作发展,因此山区比城市更适合;小规模生产不准确,规模大小的设计要从市场、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 知识调用 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工业的区位选择和循环经济在工农业中的应用。‎ ‎[小试牛刀]‎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方法归纳]‎ 针对性归纳: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1)顺藤摸瓜 ‎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②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求解。其判读方法总结如下表所示:‎ 地理关联图的一般判读方法 ‎①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②环节法——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教材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③尝试法——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④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即学即练]‎ ‎(2018·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日本各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其中滋贺县爱东町的农业循环经济最为典型。读下图,回答1~2题。‎ ‎1. 爱东町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为(  )‎ A. 林业生产   ‎ B. 畜牧养殖 C. 种植业 ‎ D. 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 ‎2. 爱东町循环经济的发展(  )‎ A. 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 B. 改善了生态环境 C. 加大了资源消耗总量 ‎ D. 增加了生产成本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考点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考清单 采集、渔猎 原始的平衡 土地 不协调 工业革命 自然资源 迅速激化 物质和能量 废弃物 再生 自净 生态破坏 土地荒漠化 噪声 发达 城市 高考考向 命题角度一 热带地区 热带雨林 植被覆盖率 旅游业 环境污染 气候变暖 小试牛刀 D 命题角度二 化肥、农药 土壤 工业生产 城乡生活 干燥 大 小试牛刀 ‎(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变式训练 ‎1. C 2. 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2002~2015年期间,该地区的人均GDP不断增长,控制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A项错误;2005年后人均GDP继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B项错误;该地区人均GDP一直呈增长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2005年前不断增加,2005年后排放量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2005年后,人均GDP持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说明人均GDP的增长并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D项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2005年人均GDP继续快速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突然开始下降,最可能是因为环保政策的变化,C项正确。根据人均GDP曲线,2005年后,其增长速度反而增大,A项错误;人口规模大小主要影响生活污水排放量,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无关,B项错误;人均GDP不断增长,说明工业生产并没有萎缩,D项错误。故选C。‎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高考清单 当代人 后代人 生态 资源 环境 经济 质量 能源 废弃物 社会 质量 社会进步 代际 生物种群 环境 资源 环境 合理 适度 国际 高考考向 命题角度 城市用地 高 ‎ 小试牛刀 C 变式训练 ‎1. CD 2. BC 解析:第1题,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越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越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越低,说明可持续发展水平好。读图可知青岛和威海两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第2题,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说明M类城市单位GDP污染小、单位GDP消耗小、城市调控能力好、城市发展水平较高。 ‎ 考点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高考清单 人口 资源短缺 城市 农村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国际合作 高考考向 命题角度 植被 扩展 缩小 扩大 西、北 小试牛刀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变式训练 ‎1. BD 2. CD 解析:第1题,山上河谷养种鱼不需要捕捞,可以顺着河流到水稻地放养;村寨秧田育鱼苗靠近居民,便于管理;山腰梯田种水稻面积小,上下梯田坡度大,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第2题,水稻种植业商品率低,受市场影响小;种水稻和养鱼同时进行,并没有体现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此图说明生态农业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梯田为鱼提供水、浮游生物等,同时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图型攻略 热带、亚热带 能量 能量 养分 有机质 ‎ 小试牛刀 ‎(1)C (2)B (3)B 即学即练 ‎1. C 2. B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的循环经济是围绕油菜、水稻、小麦等生产而发展兴起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因此该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故选C。第2题,循环经济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目前不能实现零排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故选 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