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地理大一轮试题:第十一章课时规范练37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作业(湘教版)
课时规范练37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课时规范练第74页 高考题组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3题。 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答案1.D 2.B 3.A 解析第1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图中显示甲河床断面低于乙河床,甲到乙的变化过程是河床逐渐升高的过程,结合材料,甲为河流汛期对河床侵蚀作用强的阶段,乙为枯水期潮流带来泥沙堆积河床的阶段,由甲到乙为河流汛期结束转为枯水期的过程。浙江东部1—3月属于枯水期,3—6月为枯水期转为汛期,6—9月属于汛期,9—12月属于汛期转为枯水期的过程,故D项正确。第2题,考查湖泊(水库)对河流的调蓄功能。河流上游水库对下游河段具有调蓄作用,导致下游河段径流量汛期减小、枯水期增大,A项错误;由于汛期流量减小,下泄径流对河床冲刷减弱,因此河道淤积加重,流速减慢,C项错误;图中显示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影响河床深度,对宽度影响较小,D项错误。第3题,考查河流的治理措施。结合材料可知该河河口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枯水期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问题,修建河口水闸可以阻挡枯水期时潮流倒灌入河,减轻泥沙淤积,A项正确;河口水闸会阻挡河流汛期洪水下泄,B项错误;潮流会带来泥沙淤积,而不是冲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拦截河流入海泥沙与治理泥沙淤积相矛盾。 模拟题组 (2019湖南湘北三联考)沿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滩涂是中国最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面积大、分布集中、区位条件好、农牧渔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的特点。下图示意江苏沿海局部由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而引起的滩涂面积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图示区域滩涂面积不断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气候变暖,地壳抬升 B.泥沙淤积,海水顶托 C.河流改道,波浪侵蚀 D.围海垦殖,地壳下沉 5.由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土地质量一般不高,主要原因是( ) A.使用频率较高 B.海水污染严重 C.有机质含量少 D.盐碱化程度高 6.盐城滨海原生湿地,从海边向陆地方向依次出现了光滩、米草滩、碱蓬滩、獐茅草滩和芦苇滩景观,其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4.B 5.D 6.C 解析第4题,滩涂主要是由于泥沙不断沉积而形成。根据图示,图示区域由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滩涂面积不断增大,主要是泥沙淤积,海水顶托,B正确。气候变暖、地壳抬升与滩涂面积的变化之间没有必然关系,A错误。波浪侵蚀,海岸线会向陆地推进,面积会减小,C错误。围海垦殖,地壳下沉,海岸线会向陆地退缩,D错误。第5题,土地质量实质上是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差异。由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土地质量一般不高,主要原因是土壤盐分含量高,土壤盐渍化程度高,不适宜作物生长,D正确。最初开垦的滩涂使用频率较低,A错误。图示无法反映沿岸的人类活动状况,因此无法了解沿海污染情况,B错误。滩涂一般由泥沙沉积而形成,一般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C错误。第6题,盐城滨海原生湿地,从海边向陆地方向依次出现了光滩、米草滩、碱蓬滩、獐茅草滩和芦苇滩景观,属于局地小范围特征,其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地方性分异规律,C正确。地带性规律主要由热量和水分差异所引起,而该变化不能体现热量、水分等因素影响,因此不是地带性规律,A、B、D错误。 (2019广东佛山联考)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下图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据此完成7~9题。 7.关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多分布在欧洲 ②多为高大挺拔乔木 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9.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 ②雨林与沙漠都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7.C 8.A 9.A 解析第7题,欧洲主要位于温带和亚寒带,缺乏红树林海岸,①错误;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多为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因此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C项。第8题,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故选A项。第9题,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反映了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其脆弱性主要因为雨林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成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的土壤一般很贫瘠。由此可见,“长着森林的沙漠”并非真正的荒漠化,只是反映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①②正确,选A项。 (2018四川泸州联考)由于长期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干扰,巴西热带雨林面积迅速减小,生态效应不断减弱。下图示意巴西雨林区在1980—2005年6个不同地区的森林面积比和转移面积比(注:森林面积比为区域森林面积与该区域总面积的比值;转移面积比为发生转移的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据此完成10~11题。 10.据图可知,区域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小的是( ) A.A区域 B.D区域 C.C区域 D.F区域 11.雨林用地大面积转移最可能给当地带来( ) A.地面光照增多 B.风力作用强劲 C.生物种群类型增加 D.土壤盐碱化严重 答案10.C 11.A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区域森林面积比较小,但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面积比最大,说明森林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积大,区域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小。第11题,雨林用地大面积转移导致雨林面积减少,地表裸露,地面获得的光照增多,A项正确;该地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风力作用弱,B项错;森林面积减少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项错;该地降水多,土壤中的盐类物质淋溶作用强,不易出现盐碱化,D项错。 (2018河南信阳高级中学模拟)为了发挥三峡水库在长江防洪方面的重大作用,每年要依据长江不同时段的水量变化来调整库容。下图为三峡水库防洪库容示意图,水库设计的正常运行水位是175米,防洪限制水位是145米。据此完成12~14题。 12.三峡水库由正常运行水位降到防洪限制水位的时段为( ) A.1—2月 B.5—6月 C.7—8月 D.10—12月 13.三峡水库由正常运行水位降到防洪限制水位的时段内,三峡库区( ) A.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B.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C.正值当年炎热的伏旱 D.昼夜状况为昼长夜短 14.三峡蓄水对大坝下游河床、水位变化影响极大,与蓄水前相比,蓄水后大坝下游( ) A.坝前河床受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枯水期水位上升 B.坝前河床受堆积作用加强,河流枯水期水位上升 C.坝前河床受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洪水期水位上升 D.坝前河床受堆积作用加强,河流洪水期水位上升 答案12.B 13.D 14.A 解析第12题,为了发挥三峡水库在长江防洪方面的重大作用,每年要依据长江不同时段的水量变化来调整库容。由于水库下泄量有限,因此为了发挥防洪效益,三峡水库须在汛期来临之前提前泄水。长江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因此需在5—6月将水位降至限制水位,B正确。第13题,三峡水库由正常运行水位降到防洪限制水位的时段内,即5—6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日出东北,日落西北。A错误、D正确。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B错误。长江流域此时正值当年炎热的梅雨。伏旱主要在7月,C错误。第14题,与蓄水前相比,蓄水后大坝上下游落差增大,坝前河水流速快,河床受侵蚀作用加强。由于大坝持续向下游放水,因此河流枯水期水位上升,A正确,B、D错误。洪水期,由于大坝拦截上游来水,因此大坝下游洪水期水位会下降,C错误。 15.(2018广东揭阳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云南乌蒙山主峰之一的大山包(图1),海拔3 100米左右,这里夏季芳草遍野,草原一望无际,冬季则山舞银蛇,雪雾弥漫。大山包山上分布着众多的海眼(出露地表的泉眼),即使在冬季也不干涸(图2)。黑颈鹤主要以植物的根茎叶、水藻和小鱼为食,主要繁殖在青藏高原,每年9月黑颈鹤便会成群结队地南迁到大山包越冬。大山包湿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黑颈鹤降临高原就会带来瑞雪。 图1 大包山地理位置 图2 海眼形成示意图 (1)根据“海眼形成示意图”,描述海眼形成的过程。 (2)分析黑颈鹤降临高原就会带来瑞雪及海眼冬季不干涸的原因。 (3)分析黑颈鹤迁徙至大山包越冬的主要原因。 答案(1)大山包的岩层由两层不同性质的岩石组成,上层玄武岩孔隙多,能够储存地下水,下层花岗岩紧致坚固,能够阻隔水分流失,地下水受重力作用下降,并通过岩石裂隙出露地表,形成海眼。 (2)冬季,北半球的西风气流在南移的过程中遇到了青藏高原的阻隔,其中的南支西风气流沿着青藏高原的南缘向东移动,沿途挟带大量水汽,在云贵高原遇到南下的冷空气,容易产生降雪,每年冬季黑颈鹤正是借助这支西南风从青藏高原一路乘风而来,伴随着暖湿气流抵达大山包,因此人们把黑颈鹤视为带来瑞雪的神鸟;正是因为这里冬季的降水比较丰沛,为地下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补给,海眼冬季也不干涸。 (3)大山包冬季气温较高;草场宽阔,草甸沼泽星罗棋布,水草丰盛,有充足的食物;海眼为其提供充足且优质的水源;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小。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湿地的形成。根据图示,大山包的上层岩石为玄武岩,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特点是有气孔,能储存地下水;大山包的下层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质地细密紧致,是不透水层;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不断下渗,受花岗岩的阻隔,在岩石裂隙处出露地形表,形成海眼。第(2)题,主要考查影响天气的因素及湿地特征。主要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来分析。冬季北半球的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的影响,分为南北两支绕过青藏高原,其中的南支西风气流沿着青藏高原的南缘向东移动,沿途挟带大量水汽。两支气流在云贵高原东部相遇,产生降雪;而黑颈鹤正是借助这支西南风从青藏高原一路乘风而来,因此人们把黑颈鹤视为带来瑞雪的神鸟;根据材料,“冬季则山舞银蛇,雪雾弥漫”可知,该地冬季的降水多,地下水补给多,因此海眼冬季不干涸。第(3)题,黑颈鹤迁徙至大山包越冬的原因可从气候、食物、水源、人类活动等方面来分析;从图中可看出大山包纬度较青藏高原低,海拔也较青藏高原低,因此冬季气温较高;由材料可知大山包草场宽阔,有充足的食物;海眼冬季不枯,为其提供充足且优质的水源;且大山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