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三章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40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三章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40张)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 ——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情导航 案例探究 考点导析 素能专攻 考点演练 考情导航 探寻命题规律 导航全程复习 高考命题剖析 考纲考点 考题考情 命题规律 1.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其产生的危害 2015 · 山东卷 ,5 2014 · 全国 Ⅰ 卷 ,36(1) (2)(3) 多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保护措施 2016 · 海南卷 ,17 ~ 18 2016 · 上海卷 ,17 多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课时任务通关 知识任务 1. 知荒漠化的概念及主要表现。 2. 知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能力任务 1. 能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 能针对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 案例探究 理清探究思路 形成思维链条 了解地理概念 概念区分 1. 概念 :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 现象。 2. 主要表现 :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 状元笔记 】 荒漠化≠沙漠化 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 , 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次生盐渍化也是一种表现 , 主要是在干旱地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的。 土地退化 区域背景 (1) 自然条件的东西差异 400 分析区域背景 西部 以贺兰山为界 东部 地形 山脉盆地 相间分布 辽阔坦荡的高原 植被 .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年降 水量 50 mm 以下← 200 mm 以下← 400 mm 以下 土地生产力 自东向西减少 1. 地理位置 : 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 范围 : 大致位于 以西 , — 阿尔金山 — 古长城一线以北。 3. 干旱是该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2)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大兴安岭 昆仑山 类似 原因探究 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 探究问题原因 对策和措施 (1) 合理利用水资源。 (2) 利用 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 采取综合措施 ,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 (5) 控制 。 1. 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 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 防治原则 (1) 维护生态平衡与 . 相结合。 (2) 治山、治水、治碱 ( 盐碱 ) 、治沙相结合。 整合对策措施 生物措施 能源问题 人口增长 恢复 提高经济 效益 考点导析 建模思维流程 引导能力运用 考点一  荒漠化及其防治 真题剖析 (2014 · 全国 Ⅰ 卷 ,36) 阅读图文资料 , 回答下列问题 :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 500 米以上 , 冬春季盛行西风 , 年平均大风 (≥8 级 ) 日数 157 天 , 且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 , 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 ~ 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1)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 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 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 , 请提出防治措施。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风沙活动的形成、危害及措施。 区域认知 : 区域图中方向、特征的分析。 综合思维 : 信息的获取、解读 , 问题的分析。 如何思 1. 分析风沙活动的沙源 思考 : 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是指哪个地方 ? 哪些原因会导致该地区沙源丰富 ? 迁移 : 河流携带泥沙流至河口处 , 河道变宽 , 流速变慢 , 携带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感悟 : 该题可以构建以下思维链条 : 2. 说明易起沙的原因 思考 : 风沙的形成主要和哪些因素有关 ? 迁移 :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条件、物质条件、植被条件、动力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 感悟 : 本题可构建以下思维链条 ( 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加以说明 ): 3. 简述风沙的危害 思考 : 风沙如何影响铁路和运行的列车 ? 迁移 :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 , 一是地面的沙尘物质 , 二是大风 ,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 感悟 : 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主要从对路基和轨道、车辆和通讯设备、运行车辆安全等方面回答。 4. 提出防治风沙灾害的措施 思考 : 该路段的风沙灾害是什么 ? 如何治理 ? 感悟 : 风沙的危害主要是对铁路和列车 , 因此防治措施需要从两个角度考虑 , 一是在铁路附近阻沙 , 二是针对“就地起沙” —— 采取措施固沙。 (1)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 , 泥沙沉积 , 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 , 河滩泥沙裸露 ; 错那湖水位低 ,( 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 ) 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 冬春季气候干燥 ( 降水少 ), 地表缺乏植被 ( 草 ) 的保护 ; 大风多 , 湖面较宽阔 , 西风经湖面无阻挡 , 沙源东部为河谷 , 风力强劲。 (3)( 铁路路基较高 ) 风沙堆积 , 填埋路基和轨道 ; 侵蚀路基 ( 和路肩 ); 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 , 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 ; 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 阻沙措施 ) 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 ( 高立式沙障 ) 。 ( 固沙措施 ) 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 , 设置石 ( 草 ) 方格沙障。 出结论 考点探究 1. 荒漠化的成因 (1) 自然因素 —— 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 气候干旱 ② 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 , 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 → 植被稀少 → 土壤发育差 → 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 动力条件 ——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 , 大风日数多 , 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 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 —— 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 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 ; 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 人为因素 —— 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 , 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 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 , 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 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 , 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 , 增加收入 过度 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 , 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 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 ( 种植业 ) 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 源利 用不 当 草原地区 挖掘水井 斑点状荒漠化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 , 导致下游水源短缺 , 生态恶化 加剧下游土地荒漠化进程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2.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 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 , 推广节水农业 , 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 , 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 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 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 , 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 采取综合措施 ,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 控制人口增长 拓展延伸 水土流失的主要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 主要包括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开展土地复垦等 生物措施 主要包括植树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农业技 术措施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 , 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间作轮作、套种耕作和提高复种指数等 3. 案例分析 ——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的主要成因及防治措施 (1) 成因 :① 降雨集中在夏季 , 多暴雨 , 流水侵蚀作用强 ;② 地形崎岖 , 地势起伏大 , 不利于土层的积累 , 加剧流水的侵蚀作用 ;③ 喀斯特地貌 , 土层浅薄 ;④ 过度开垦 , 乱砍滥伐导致的植被破坏。 (2) 防治措施 :① 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 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② 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等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 考点二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我国红壤地区跨越热带、亚热带 ,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 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果、林、茶及水产生产基地。 材料二  有人在裸露的红黏土上进行人工降雨试验 , 不同坡度与土壤冲刷量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 (1) 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问题 , 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 结合试验数据 , 任选一个坡度范围的红壤分布区域 , 说出其合理利用的方式。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土地的合理利用。 综合思维 :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 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人地协调观 : 如何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如何思 1. 红壤分布区 —— 生态问题 思考 : 红壤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 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情况下会引发哪类生态问题 ? 迁移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 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 感悟 : 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夏季降水集中 ; 红壤区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 , 地势起伏大 ; 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果、林、茶及水产生产基地” , 说明人类活动集中 , 会导致植被破坏 , 加上红壤土质疏松 , 易引发水土流失。 2. 地形坡度 —— 合理利用方式 思考 : 图中坡度与土壤冲刷量有什么关系 ? 不同坡度应该如何利用土地 ? 迁移 : 坡度不同 , 采取的措施不同 , 感悟 : 图中显示坡度在 18° 以下的地区 , 土壤冲刷量较小 ; 坡度在 18° 到 24° 的地区 , 土壤冲刷量大 ; 坡度在 24° 以上的地区 , 土壤冲刷量较大 , 加上坡度大 , 会引起崩塌和滑坡。针对土壤冲刷量的大小 , 即侵蚀的强度提出合理的利用方式 , 注意结合黄土高原陡坡封山育林育草 , 缓坡修梯田。 (1) 水土流失。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 地形起伏大 ( 或一定的坡度 ),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 夏季降水集中 ( 或多暴雨 ); 人类活动集中 , 植被破坏 ; 土质疏松等。 (2) 坡度在 18° 以下 ( 或坡度较小 ) 的地区 , 修建梯田 , 作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用地。或答坡度在 18° 到 24°( 或坡度较大 ) 的地区 , 退耕还林、还牧 , 作为林木业用地。或答坡度在 24° 以上的地区 , 禁止人类活动 , 以防崩塌和滑坡 ; 严格管理 , 保护植被。 出结论 考点探究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 自然原因 ①降水 : 变率大 , 集中在夏季 , 多暴雨 , 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 :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 地形坡度大 , 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 : 从森林向草原过渡 , 植被覆盖率低 , 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 : 由粉砂颗粒组成 , 土质疏松 , 垂直节理发育 , 抗蚀能力低。 (2) 人为原因 : 毁林开荒 ; 过度樵采 ; 轮荒 ——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 开矿。 2. 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1) 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量降低。 (2) 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 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泥沙含量剧增→下游河床抬升 , 成为“地上悬河”→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 小流域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 , 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 , 进行综合治理 ,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首先 , 需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 其次 , 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以及工农业经济活动背景等方面 , 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 了解该区域的地理背景 ; 再次 , 根据区域的地理背景分析区域存在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 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问题 ; 最后 , 运用执因索果法 , 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具体如下分析 : 素能专攻 强化地理技能 提高核心素养 问题 判断 ①湿润地区 + 土石山地 + 植被稀疏 , 易产生水土流失 , 甚至泥石流、滑坡 ; ② 干旱的灌溉农业区 + 不合理的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 容易产生土地盐碱化、下游河湖水量减少引起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 ; ③ 草原牧区 + 过度垦殖等不合理利用土地方式 , 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分析 危害 运用整体性原理 , 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 , 也可从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角度分析。 成因 分析 自然原因 : 地理区位决定其自然地理背景 , 如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及覆盖率。 人为原因 : 一般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 如人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引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合理人类活动 , 要侧重分析农业活动对可再生资源 ( 尤其是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资源 ) 的不合理利用。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布局 , 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 ,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合理人类活动。 注意 : 自然环境因素是基础因素 , 人类不合理活动则产生诱发或加剧的作用。 治理 措施 (1) 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 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 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牧、滥采 , 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2) 根据阶段确定措施 :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 ( 如河流上、中、下游 ) 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 : 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 中游加固大坝、拓宽加深河道、消除排洪障碍、修建分洪区 ; 下游开挖多条入海河道。 (3) 具体分析角度 : 退与还 :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 建与保 : 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生态示范区、森林公园等 ; 改与调 : 调整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坡为梯等。 法与管 : 健全环保、加强管理、提高环保意识。 提升训练 (2016 · 上海卷改编 ) 非洲 “ 绿色长城 ” 是一项计划 , 做法是沿着撒哈拉沙漠南缘种植跨越非洲大陆的树墙。 读图文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非洲 “ 绿色长城 ” 计划示意图。 材料二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 , 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生态安全则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 ( 稳定、持续 ) 和完整情况。 (1) 结合所学及材料 , 从气候、植被等角度分析“绿色长城”一带生态脆弱的原因。 (2) 简述非洲绿色长城对区域生态安全的作用。 解题思路 : 第 (1) 题 , 分析时可结合图示绿色长城的位置 , 从其气候的过渡特点、植被的过渡特点进行说明。第 (2) 题 , 结合材料二中生态安全的定义 , 从绿色长城对维护当地生态稳定、持续及完整情况等角度进行做答。 【 深度链接 】 见“考点演练” T1 ~ 2,“ 课时冲关” T12 ~ 13 答案 : (1) 该区域地处撒哈拉沙漠的南缘 , 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向热带草原气候区的过渡区、荒漠带向草原带的过渡区 , 生态交错 , 生态系统脆弱。 (2)① 植被阻挡风沙 , 阻止该地区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 , 维护当地生态的稳定 ;② 植被涵养水源 , 为当地生态提供持续发展必要的水分 ;③ 森林能提供多种资源 , 利于减轻当地生态压力 ;④ 带动形成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考点演练 对点典题再练 巩固复习效果 考点一 荒漠化及其防治 (2015 · 山东卷 ,5 ~ 6)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 , 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 , 形成 “ 生态裂谷 ” , 如图为 “ 生态裂谷 ” 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 1 ~ 2 题 : 解析 :1.C   2.D   第 1 题 ,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 , “ 生态裂谷 ” 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 , 地下水位下降 , 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 , 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 ,C 项正确。 “ 生态裂谷 ” 为环境退化现象 , 自然植被会恶化、风力侵蚀增强 , 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第 2 题 ,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由题干信息可知 , “ 生态裂谷 ” 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 , 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 , 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 , 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1.“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 , 附近的交错带 (    ) A. 自然植被改善 B. 风力侵蚀减弱 C. 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 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 生态裂谷”出现后 , 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 , 应该 (    ) A. 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 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 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 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2016 · 海南卷 ,17 ~ 18) 如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 5 ~ 9 月土壤水分含量 (%) 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 , 无人为扰动 , 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回答 3 ~ 4 题 : 解析 :3.B   4.D   第 3 题 , 图中显示 ,6 ~ 8 月土壤含水量较低 ,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 ” , 可知该地位于非季风区 , 夏季不受季风影响 , 风速较小 ; 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 , 夏季气温较高 , 降水量较多 , 但水分蒸发量大。第 4 题 , 从材料提取信息 : 该地区 “ 无人为扰动 , 多年保持稳定 ” 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 , 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的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 , 让其自然演化 , 无需人为扰动。 3.6 ~ 8 月 , 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 ① 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 为维护生态安全 , 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 A. 植树 B. 种草 C. 栽灌木 D. 自然演化 考点二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2013 · 重庆卷 ,9 ~ 11) 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 5 ~ 7 题 : 5. 在调查之前 , 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 A. 气温分布图 B. 降水量分布图 C. 工业分布图 D. 旅游景点分布图 解析 :5.B   第 5 题 , 地形和降水量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 故选 B 项。 解析 :6.D   第 5 题 , 地形和降水量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 故选 B 项。第 6 题 , 流域产沙量是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 , 年产沙量时间限定是 “ 一年 ” 。 “ 一年 ” 为期限的水土流失状况绝不是 “ 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 ” 所能反映的 , 而应是全年降水的土壤流失量状况 , 因此排除 A 、 B 两项。最能反映 “ 流域内 ” 水土流失状况的是流域出口而不是流域源头 , 因为河流往往是 “ 泥沙俱下 ” , 因此 D 项正确。 6. 流域产沙量 ( 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 ) 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 , 可行的是 (    ) A. 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 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 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 , 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 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 , 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解析 :7.A  第 7 题 , 地形的坡度与水土流失呈正相关 , 但当坡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 坡面径流量会有所减少 , 从而导致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 , 进而导致单位面积产沙量有所减少。图中符合这一变化规律的是①曲线 , 故选 A 项。 7. 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 , 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