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五章第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32张)
第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考情导航 案例探究 考点导析 素能专攻 考点演练 考情导航 探寻命题规律 导航全程复习 高考命题剖析 考纲考点 考题考情 命题规律 1.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2017 · 江苏卷 ,29(1) ~ (3) 多以区域图或区域文字材料为背景 , 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条件及相互推进过程。 2.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5 · 海南卷 ,22 多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并提出治理措施。 课时任务通关 知识任务 1. 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2. 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两个阶段的特点。 3. 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解决途径。 能力任务 1. 能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学会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 2. 能借鉴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经验 , 学会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案例探究 理清探究思路 形成思维链条 了解发展背景 对外开放的前沿 【 知识拓展 】 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下降 1. 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1)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变化 表现 产业结构变化 第一、二产业比重 , 第三产业比重 .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 , 技术、 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上升 劳动力 知识 对外开放的前沿 (2) 国家的 政策。 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 国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 2. 有利的地理条件 (1) 良好的区位。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 , 毗邻港澳 , 靠近东南亚 , 利于接受港澳产业扩散 , 参与国际分工。 (2) 全国最大的 之一。 (1) 位置 :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2) 范围 : 珠江三角洲是指我国广东省政府提出的 “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 , 包括 A 广州、 B 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对外开放 侨乡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 工业化进程 : 两个阶段 【 思考探究 】 不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是否相同 ? 不同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 ,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动力也不同 , 以我国几种典型模式为例 , 说明如下 : 探究发展现状 2. 城市化进程 劳动密集 高新技术 政策 劳动 力 增多 扩大 城市群 问题与对策 【 思考探究 】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 “ 后劲不足 ” 主要是指哪方面 ? 市场腹地狭小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由于受南岭的阻隔 , 珠三角的经济腹地较小 , 导致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 , 造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后劲不足。 【 知识拓展 】 “ 城中村 ” 问题 城中村的弊病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环境等多个领域 , 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 人口密度过高 ; 建筑密度过大 , 布局混乱 ; 市政设施不足 , 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 环境卫生条件差 ; 社会治安混乱等。 整合问题与对策 1. 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受地区产业基础和 等条件的限制 , 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 缺乏合理的 与管理。 2. 问题与对策 市场腹地 问题 对策 面临困境 产业结构调整 : 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 推动产业升级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构建 城市群 问题日趋严重 加强规划与管理 规划 产业升级 大珠江三角洲 生态环境 考点导析 建模思维流程 引导能力运用 考点一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真题剖析 (2017 · 江苏卷 ,29 节选 )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2017 年 4 月 1 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 ( 距北京 100 多千米 ), 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如图为 “ 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 。 材料三 下图为 “ 我国 1980 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 。 (1) 改革开放后 ,1980 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 (2) 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 ,1992 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 , 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 , 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 。 (3) 目前 ,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 , 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产业结构和新区优势区位分析。 区域认知 : 区域的差异比较。 地理实践力 : 区位图、结构图等地图的运用。 如何思 1. 简述我国的产业结构和深圳最主要的区位特点。 思考 : 产业状况一般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述 ? 我国为什么首选深圳建立经济特区 ? 迁移 : 产业结构主要由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构成 , 三次产业各占比重之和一定为 100% 。一般来说 ,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较高 ; 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感悟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结构图中对比三次产业的比重 —— 以第二产业为主 , 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邻近香港是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 2. 与深圳经济特区相比 , 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 ; 与深圳、浦东相比 , 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思考 : 材料二图中信息显示了浦东新区的哪些区位特征 , 哪些特征是深圳不具备的 ? 描述雄安新区的位置特征 ? 迁移 : 对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差异。珠三角发展的模式主要是借助对外开放 , 吸引外资企业 ; 长三角地区则主要是上海等大城市的扩散 , 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 感悟 : 与深圳经济特区相比 , 位于长三角地区上海市的浦东新区滨江临海 , 地理位置优越 , 水陆空交通发达 , 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 , 经济腹地大。图中雄安新区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 , 因此雄安新区的发展需要借助快速的交通条件和信息网络技术。 (1) 以第二产业为主 , 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邻近香港。 (2) 滨江临海 ; 水陆空交通发达 ; 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 经济腹地大。 (3) 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 快速交通的发展 ; 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出结论 考点探究 1.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2.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 ~ 1990 年 1990 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 , 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 , 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 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国的 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存在 问题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 吸引的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 ;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 ,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 ; 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考点二 工业化和城市化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真题剖析 (2015 · 海南卷 ,22) 阅读图文资料 , 回答下列问题 :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 ,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 , 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东省 1994 ~ 2009 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 ( 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 ) 的变化。 概述广东省 2000 ~ 2009 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 , 并简述原因。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原因。 综合思维 : 从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如何思 思考 : 图中 2000 年到 2009 年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 ? 引起曲线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 迁移 : 注意从粮食供需关系上去分析 , 不要联系自然灾害等问题。粮食产需差量 = 粮食需求量 - 粮食产量 , 即粮食的缺少状况。 感悟 : 曲线信息显示 2000 年到 2009 年间 , 粮食产量不断下降 , 产需差量远大于粮食产量 , 说明缺粮状况不断加重。为什么产需差量增加 ?→ 产量下降了 , 需求增加了。 ①耕地减少 , 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产量下降。 ②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迁入人口增多→总人口增加→粮食需求量的增长。 基本特征 : 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 , 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 原因 :(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 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 , 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 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 , 粮食产量下降 ; 人口持续增加 , 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 , 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出结论 考点探究 1.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2. “ 对症下药 ” ,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 ,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研究比较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 , 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 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 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素能专攻 强化地理技能 提高核心素养 经济指标 GDP 长江三角洲 GDP 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 , 但人均 GDP 低于珠江三角洲 ; 两地 GDP 约占全国的 30% 左右 经济增长 两地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 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产业结构 两地三项产业基本相同 , 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进出口贸易 两地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 50% 以上 全社会固定 资产总额 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高于珠江三角洲 , 两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 1/4 左右 城市居民 生活水平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 , 两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 倍以上 经济发展的 特点 两个三角洲都已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列 , 各自确立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市场化道路 不断提高与国际接轨的程度 , 发展外向型经济 经济发展的 原因 改革开放政策对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人力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 城市协调合作是决定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 粤、港的经济互动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 提升训练 (2017 · 北京丰台区二模 ) 读“粤港澳大湾区位置示意图”及相关资料 , 回答下列问题 : 指标 陆地面积 (km 2 ) 人口数量 ( 万人 ) 粤港澳大湾区 41 500 6 140 东京湾区 13 556 3 570 纽约湾区 21 481 1 983 旧金山湾区 18 000 840 注 : 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为世界级三大湾区。 广东省积极应用电子信息、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 , 促进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聚 , 形成许多分工明确的专业镇。 (1) 说明广东促进专业镇同一产业的相关企业集聚发展的优势。 解题思路 : 本题考查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解读及城市化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第 (1) 题 , 既要从产业联系的角度答出集聚的优势 —— 协作、基础设施、联系竞争等 , 还要答出专业镇建设的优势 —— 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答案 : (1) 共用基础设施 , 便于企业间交流与协作 , 降低生产成本 , 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 , 取得规模效益。同类企业的集中创造了激烈的竞争环境 , 利于创新。发展专业镇 , 可避免城镇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解题思路 : 第 (2) 题 , 区位条件分析可从位置、面积、人口、交通、政策等角度一一分析作答。 答案 : (2) 地处我国南部沿海 , 地理位置优越 ; 陆地面积大 , 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 劳动力充足 ; 国家政策支持 ; 港口众多 , 交通便利 ; 经济发展潜力大。 “ 湾区 ” 指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 2017 年国家明确提出 “ 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 。该城市群覆盖图中 9 个城市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2) 简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优势条件。 【 深度链接 】 见“考点演练” T1 ~ 2 、 3,“ 课时冲关” T4 、 12 考点演练 对点典题再练 巩固复习效果 考点一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2015 · 上海卷 ,19 ~ 20)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 , 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据此回答 1 ~ 2 题 : 解析 :1.A 2.A 第 1 题 , 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 2000 年到 2012 年间 ,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 ,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 , 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 , 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 , 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 , 故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因此 A 项正确。第 2 题 , 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 , 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发达 , 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 A 项正确。 1.2000 年到 2012 年 , 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 ① 第一产业效率提高 , 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 , 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 , 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 , 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 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 , 调整第三产业 , 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 A. 休闲旅游业 B. 高端金融业 C. 农贸批发业 D. 房地产业 考点二 工业化和城市化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 下图中 Ⅰ 、 Ⅱ 、 Ⅲ 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与 Ⅰ 、 Ⅱ 走廊相比 ,Ⅲ 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 A. 当地市场广阔 B. 水运便利 C. 科技实力强 D. 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解析 :B 从图中可以看出 ,Ⅲ 为沿江发展走廊 , 临江靠海 , 水运便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