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联考地理试题
静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份四校联考高二年级地理试卷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三幅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①~⑤各地,地理坐标相同的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⑤ 2. 图中①~⑤各地中,同位于东半球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⑤ D. ②⑤ 【答案】1. B 2. D 【解析】 【分析】 考查经纬网示意图的判读,东西半球的判断。 【1题详解】 读经纬网示意图可知,图中①地位于(30ºW,30ºS),②地位于(0º,0º),③地位于(30ºW,30ºN),④位于(30ºW,30ºS),⑤地位于(90ºE,60ºN)。①④两地地理坐标相同,B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东、西半球划分的界线是20ºW和160ºE;从20ºW向东到160ºE为东半球,根据各地坐标①(30ºW,30ºS),②(0º,0º),③(30ºW,30ºN),④(30ºW,30ºS),⑤(90ºE,60ºN)可知,②⑤两地在东半球,①③④在西半球。故选D。 【点睛】东西半球的判断: 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西的在东半球,即西经20度-0度-东经160度之间的在东半球;东经160度以东,西经20度以西的在西半球,即东经160度-180度-西经20 度之间的在西半球。 或无论东经(E)或西经(W),经度小于20度的在东半球,大于160度的在西半球;20度-160度之间的东经(E)在东半球,西经(W)在西半球。 设有甲、乙两岛,其位置与轮廓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关于甲、乙两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岛位于太平洋 B. 乙岛所在地图的比例尺比甲岛所在地图大 C. 乙岛面积比甲岛大 D. 甲岛位于东半球 4. 图中A、B、C、D四地( ) A. B地位于A地的西北方,A地位于C地的西南方 B. D地位于C地的东南方 C. 飞机从B地到A地的最近的方向是一直向东 D. B、C地间的距离约为A、D地之间距离的2.5倍 5. 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 A. 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B. 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C. 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D. 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答案】3. B 4. D 5.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3题详解】 根据甲乙两幅图的经纬度判断,甲岛位于太平洋,乙岛位于印度洋,甲岛的纬度低图距大,所以图幅大,表示的面积大,但是比例尺小,乙图图幅小,表示的面积小,但是比例尺大,甲岛位于135°W—150°W之间,属于西半球。据此判断,ACD错误,B正确。 【4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判断,B位于A的东北方向,A位于C的西南方向,A错误;D位于C的西南方, B错误;飞机航线最短的方向应当沿着地球的大圆飞行,从B到A应当先向西南后向西北,C错误;由图可看出B、C相距15°,A、D相距6°,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所以B、C两地的距离是A、D两地距离的2.5倍,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相关知识。甲一直向北走,最后会到达地球的最北端——北极点。在北极点上看,四周均为南方,所以甲的旅途到此为止,他无法回到出发地点;纬线圈是指示东西向的圆圈,乙从赤道出发一直向东走,可以沿着赤道回到出发地点。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中国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讲述了未来太阳将毁灭,人类驱动地球逃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完成下面小题。 6. 本片中人类驱动地球逃离,就是要脱离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7. 发生在光球层和色球层的太阳活动分别是 A. 太阳黑子、太阳风暴 B. 耀斑、太阳黑子 C. 太阳黑子、耀斑 D. 耀斑、太阳风暴 【答案】6. B 7. C 【解析】 本题考查天体系统和太阳活动的相关知识。 【6题详解】 由材料“未来太阳将毁灭”可推测,人类驱动地球逃离后,寻找另一个类似于太阳的恒星系中生活,故驱动地球逃离的是太阳系,B符合题意。 【7题详解】 光球层中发生的太阳活动是黑子,色球层中发生的为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中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风,故C正确。 图示为哈尔滨和拉萨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8. 哈尔滨冬季到达地表的太阳直接辐射少,其原因不可能的是 A. 冬季太阳高度较小 B. 冬季受冷锋影响,降水量多 C. 冬季白昼时间短 D. 冬季冰雪覆盖,反射率高 9. 4、5月份哈尔滨太阳直接辐射较多,主要原因是该时段 A. 太阳高度最大 B. 晴天日数较多 C. 白昼最长 D. 多沙尘天气 10. 导致哈尔滨和拉萨两地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降水量和热量的差异 B. 植被覆盖率和河流的密度 C. 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 D. 日地距离和地球公转速度 【答案】8. B 9. B 10. 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察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8题详解】 哈尔滨冬季太阳高度较小,是到达地表太阳辐射少的原因,A错误; 哈尔滨冬季白昼时间短,是到达地表太阳辐射少的原因,C错误; 哈尔滨冬季积雪多,反射率高,是到达地表太阳直接辐射小的原因,D错误。 哈尔滨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虽然有冷锋影响,但降水量少,不是达地表的太阳直接辐射小的原因,B正确。故选B。 【9题详解】 哈尔滨在夏至日6月22日,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不是在4、5月份,A、C错误; 沙尘天气会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不是太阳直接辐射较多的原因,D错误; 4、5月份,气温回升速度快,此时锋面雨带未至,晴天日数多,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是太阳直接辐射多的主要原因,B正确。故选B。 【10题详解】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导致哈尔滨和拉萨两地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C正确; 两地降水量和热量的差异不是两地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原因,A错误; 两地植被覆盖率和河流的密度不影响两地太阳辐射总量差异,B错误; 日地距离和地球公转速度两地没有差异,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拔高度和天气状况。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1. “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 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C. 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 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12. “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戈壁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上热下冷的“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同下垫面的热容量差异,B对。光照相同、海陆位置相同,A、D错。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是因下垫面差异形成,C错。 【12题详解】 戈壁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上热下冷,可见湖泊或者绿洲上空形成了逆温层,四幅图符合条件的是C图,C对。 【点睛】 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不同下垫面的热容量有差异,升温速度、幅度不同。戈壁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上热下冷的“冷岛效应”。 减少对流作用,能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 2019年6月7日至8日,贵州省将迎来新的高考,第1场考试于7日上午9时正式开考。下图示意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第1场考试开考时,伦敦时间(零时区)为 A. 1时 B. 9时 C. 12时 D. 17时 14. 高考结束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A. ①②之间 B. ②③之间 C. ③④之间 D. ④①之间 15. 高考期间,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 贵州各地昼渐短 C. 南极圈内极夜范围增大 D.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渐低 【答案】13. A 14. A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我国采用的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比伦敦时间(零时区)早8小时,“早加晚减”,因此伦敦时间(零时区)为1时,故A正确。 【14题详解】 高考结束的时间为6月8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故A正确。 【15题详解】 高考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贵州各地白昼渐长,南极圈内极夜范围增大,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渐高,故C正确,B、D错误。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因此高考期间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故A错误。 【点睛】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移至最北(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全年最长,极昼范围拓展至北极圈(南半球与之相反),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高。地球公转速度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6. 此时A点的区时是 A. 7月8日12时 B. 7月7日24时 C. 7月8日6时 D. 7月8日16时 17. 此时北京时间是 A. 7月8日15时 B. 7月8日14时 C. 7月8日20时 D. 7月7日14时 18. 有关A、B、C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 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 三点角速度相同,B点线速度大于C点 D. 三点线速度相同,A点角速度大于B点 【答案】16. C 17. B 18. C 【解析】 【分析】 该题组考查地球自转的规律。根据材料可知,B点所在经线为45°W,A点经度应为0°。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非阴影部分为7月8日,可知90°W即西六区为0:00,A点位于零时区,与西六区相差6个小时,且在西六区的东边。根据“东加西减”原则,A的区时应为7月8日6:00,故正确答案为C。 【17题详解】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根据上题可判断,东八区与西六区相差14个小时,且位于西六区东边。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北京时间应为7月8日14:00。故正确答案为B。 【1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处除南北两极外,均为15°/h,但线速度变化规律为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故排除A、B、D。 据图可知,C点纬度高于B点,故C点线速度小于B点,C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点睛】区时计算: (1)求时区(经度÷15) (2)求时差(同减异加原则:同为东/西时区,时差=大-小;一东一西的,时区=东+西) (3)求区时(东加西减原则:东时区始终位于西时区东边,东时区数值越大的越在东,西时区数值越小的越在东) 长沙(28°N,112°E)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如下图),把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子,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 ) A. 23.5° B. 28° C. 66.5° D. 55° 20. 下列地区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 ) A. 长沙 B. 重庆 C. 北京 D. 拉萨 【答案】19. B 20. D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高度角。 19题详解】 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太阳高度角为计算出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δ=H=90°-28°=62°.为了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应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此时的太阳光线垂直,则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α=90°-62°=28°.故选B. 【20题详解】 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地区为:青藏高原;其次为内蒙古高原和西北地区。故选D。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图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2. ③地日落时刻是 ( ) A. 16时 B. 18时 C. 20时 D. 22时 【答案】21. B 22.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1题详解】 据图可知北极圈出现极昼,为夏至日,6月222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①、②、 ③、④地中,②地纬度最高,因此昼最长,所以本题选B。 【22题详解】 据图可知,③地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日出的地方时为6时,日落的地方时为18时,所以本题选B。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等压面分布图,①③两地为陆地,②地为湖泊,P1、P2 代表近地面的等压面。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23. 此时,小船上的旗帜飘向( ) A. 东南 B. 西南 C. 东北 D. 西北 2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为夜晚 B. ①地盛行下沉气流 C. ②地为阴雨天气 D. ③地气温高于②地 【答案】23. B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根据等压线的弯曲可知,图中①地为陆地,等压线向低处凹,②地为湖泊,等压线向高处凸,根据等压线“高凸低凹”规律判断,①地近地面受低压控制,②地近地面受高压控制,因此风向是由湖泊压流向陆地,北半球向右偏转,结合方向标判断,风向为东北风,旗帜飘向西南方向运动。故答案选B项。 【24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地近地面受低压控制,②地近地面受高压控制,说明陆地气温高于湖泊,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该时应该为冬季或者晚上的温度分布状况,A错误;①为低压,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B错误;②地近地面受高压控制,垂直方向上为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C错误;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湖泊,故可判断③地气温高于②地,D正确。故答案选D项。 点睛:气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 气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 气流 方向 垂直方向 上升 下沉 水平方向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天气 中心 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对我国 的影响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 夏季: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 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25.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利用纬度变化判断南北半球,结合纬度位置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并结合题干信息即可回答。注意风向,可画图分析更直观。 【详解】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即为冬至日,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a图越往北纬度越高,判断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则图示30°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向北移,A错误;b图越往北纬度越低,判断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则30°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向南移,而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中纬西风为西北风,风向错误,B错误;c图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图示赤道低压带完全位于赤道以南地区,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向南移,且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为东南信风带,C正确;d图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两侧,故判断为春分日或秋分日,D错误。故选C。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题,共50分) 26.读下列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其中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________。 (2)冬天晴朗的夜里农民往往用人造烟雾防御霜冻是因为上图中的_________(写序号)作用增强了。夏季天空多云白天不会太热与大气的_____________作用弱有关。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______辐射,“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拉萨、武汉、成都、西安、北京等城市中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条件最优和最差的城市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太阳辐射 (2). 大气辐射 (3). 大气逆辐射 (4). 地面辐射 (5). ③ (6). ③ (7). 削弱(或反射) (8). 地面 (9).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10). 拉萨 (11). 成都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详解】(1)根据图示的相互作用关系判断,地面增温后,地面发出④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能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了少量的太阳辐射和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则发出②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重射间地面的部分,把能量部分的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故③表示天气逆辐射;①是使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④,并通过大气逆辐射③把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角。 (2)农民熏烟释放出的烟雾可以起到云层的作用,它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再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地面辐射而损失的热量。对应图中③环节;夏季白天天空多云,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进而造成地面温度较低。根据图示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少,而对地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故判断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根据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进行分析,高处不胜寒指的是海拔高的地区,大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因此气温较低。 (3)本题考查我国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及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太阳能作为能量来源的,因此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程度越高,结合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示意图(下图),对拉萨、武汉、成都、西安、北京四地,青藏高原的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因此拉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程度最高,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最匮乏,因此成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程度最低。 27.下面两幅图分别表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左图中,甲乙两地中,气压较低的是_____ ,气温较低的是 _____。 (2)在左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3)假若左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城市的是________地。 (4)右图中A地为_________压中心(高或低),此时北半球为 季节,西安的风向应为_______。 (5)右图中北京与东京相比,风力较小的是: ; 理由是 。 【答案】(1)乙 甲 (2)逆时针方向。 (3)乙 (4) 高 冬季 西北风 (5)东京 等压线稀疏 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解析】 【详解】(1)等压面弯曲原则为高压上凸,低压下凹。甲处等压面上凸甲为高压,乙处等压面下凹乙为低压。低压处空气受热上升,高压处空气冷却下沉,故甲地气温较低。 (2) (3)城市热源多空气上升,故乙为城市。 (4)根据等压线分布特征分析A为高压中心,由于高压出现在亚欧大陆北部,故此时为冬季。西安位于高压中心东南,此时盛行西北风。 (5)风力大小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决定于等压线密度成正比,此时东京等压线比北京稀疏,故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较小。 28.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和“中纬度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填名称) (2)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高雄 B.成都 C.拉萨 D.北京 (3)岩石圈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4)读“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处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该层由于_______,适于飞机飞行。 (5)A层大气名称是______________。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C (3)E+D (4)图略(海拔越高,气温越高);臭氧;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5)对流层;①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②几乎所有的水汽和杂质多集中在对流层。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大气层的特征,要求学生学会利用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应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又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时间的变化,高雄、成都、拉萨、北京四地都位于陆地上,因此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一样,地震波达到地表的时间主要取决于地壳的厚度,四地中拉萨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壳厚度最大,因此地震波最迟从莫霍面传来,C正确。 (3)岩石圈范围是上地幔软流层顶部至地表的范围,对应图中的E+D两个部分。 (4)本题考查大气的特征,根据高度判断B层为平流层,在该层大气中由于臭氧层的存在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而增温,致使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图中画出相应曲线就行);同时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致使达到地面的紫外新减少,进而对地球生命具有保护作用。该层大气底部气温低,上部气温高,大气以平流作用为主,天气以晴天为主,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5)根据A层大气的海拔高度进行判断为对流层,该层大气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对流层底部气温高,顶部气温低,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加上几乎所有的水汽和杂质多集中在对流层,进而该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9.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以___________为中心,日期为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后。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晨线是_____________。 (4)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__________(东或西)侧。 (5)此时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时,D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时,乙点的日落时间是_________时。 (6)从甲到乙最短距离的行进方向是( )。 A.自东向西 B.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C.自西向东 D.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7)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范围( )。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答案】 (1). 南极点 (2). 12 (3). 22 (4). (23°26′S,90°W) (5). 弧AB (6). A>D>E (7). 东 (8). 12 (9). 9 (10). 21 (11). D (12).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光照图——极点俯视图的判断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经纬网的应用等基本知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详解】(1)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所以图中极点为南极点,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应为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2)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东经度往东增大,所以图中90°为90°E,图中太阳直射与90°E相对的90°W经线;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所以太阳直射点坐标是(23°26′S,90°W)。 (3)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结合晨线的概念的进行判断,所以图中弧AB为晨线。 (4)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图中纬度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