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鲁教版:模块一第二单元第一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鲁教版:模块一第二单元第一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第一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名师注解]‎ ‎【点1】 (1)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纵波),再感到左右摇晃(横波,破坏力最大)。‎ ‎(2)船只上人们只感到上下颠簸(纵波)。‎ ‎(3)地震波穿过不同物质的界面处,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 ‎(4)人们可以利用地震波勘探地下矿藏。‎ ‎(2)不连续面:‎ 名称 波速变化 ‎①表示莫霍界面 此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明显增加 ‎②表示古登堡界面 此面以下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3)划分:‎ ‎①三个圈层:图中C为地壳,D为地幔,E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②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的结构 由岩石组成,包括C层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岩石 形成 常见岩石 岩浆岩 岩浆冷却凝固 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石灰岩、砂岩和页岩 变质岩 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 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外力作用比较 作用 特点  ‎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形态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坦 ‎2.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运动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2)断层 ‎4.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流水作用 河谷、峡谷 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 ‎[名师注解]‎ ‎【注1】 文字中描述波速的变化是指从地表向地心传播时经过不连续界面时的波速变化,如果从地心向地表传播时,波速变化正好相反。‎ ‎【联1】 陆地上地壳厚度大,海洋上地壳厚度小;陆地上高原高山地区的地壳厚度大,平原低地的地壳厚度小。‎ ‎【注2】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始于岩浆,最终又回到岩浆。‎ ‎(2)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 ‎(3)沉积岩和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转化为岩浆。‎ ‎【点2】 常见的变质岩类型 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的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即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及原有岩石如下:‎ 原有岩石 花岗岩 石灰岩 页岩 砂岩 形成变质岩 片麻岩 大理岩 板岩 石英岩 ‎【联2】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注3】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 ‎(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联3】 (1)“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2)背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注4】 断层和断裂的区别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考点一 岩石类型及岩石圈物质循环 ‎(一)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及其特点 类型 概念 特点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岩石圈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 变质岩 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集训过关]‎ ‎(2019·长沙模拟)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⑤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岩石中,花岗岩属于(  )‎ A.甲类岩石       B.乙类岩石 C.丙类岩石 D.丁类岩石 ‎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 B.①—喷出作用 C.④—地壳下沉 D.③—高温熔融 ‎3.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解析:‎ ‎1.B 2.A 3.A 第1题,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结合图可知乙为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第2题,根据图中箭头和上题分析可知①~⑤分别是侵入作用、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第3题,甲为喷出岩,多具气孔构造;乙为侵入岩,不可能找到化石;丙为变质岩,无层理构造;丁为沉积岩,代表岩石为石灰岩、页岩等,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普陀山是燕山运动晚期的侵入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风化侵蚀,形成众多孤峰突兀的风景地貌。据此完成4~5题。‎ ‎4.普陀山主要由图乙中的哪类岩石组成(  )‎ A.A类岩石 B.B类岩石 C.C类岩石 D.D类岩石 ‎5.图甲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 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风化作用 解析:4.B 5.A 第4题,由材料可知,普陀山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属于侵入型岩浆岩。A为喷出型岩浆岩,B为侵入型岩浆岩,C为变质岩,D为沉积岩。第5题,由图甲可知,该地貌为海浪侵蚀地貌。‎ 考点二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二)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三)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典题精研]‎ ‎[典例] (2018·全国卷Ⅲ·节选)贝加尔湖(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 km。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出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第(2)题,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该地区地壳还在不断下沉,湖盆加深,C对。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处于内陆,降水稀少,A错。入湖径流增多只会导致湖泊水量增多,与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关系不大,B错。入湖泥沙增多会导致湖水深度变浅,D错。‎ ‎[答案] (1)A (2)C ‎[考题变式]‎ ‎(变设问) 芬兰是千湖之国,下列湖泊与该国多数湖泊成因相似的是(  )‎ A.贝加尔湖 B.密歇根湖 C.长白山天池 D.维多利亚湖 解析:选B 芬兰大多数湖泊与密歇根湖成因相似,都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贝加尔湖是断裂下陷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火山湖,维多利亚湖是盆地积水形成的。‎ ‎[集训冲关]‎ 如图为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地的宏观地形是(  )‎ A.海岭 B.海沟 C.地堑 D.裂谷 ‎2.下列板块边界,最符合图意的是(  )‎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解析:1.B 2.D 第1题,甲处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交界带上,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形成的海沟;海岭是海底火山;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岩层下降形成的凹陷带;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凹陷带。故B正确。第2题,图示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大陆地壳被抬升形成山地;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是陆上山脉和海岭,与图示不符;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形成的是岛弧链,与图示不符;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是海岭,与图示不符;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是安第斯山,与图示相符。故D正确。‎ 地形变速率是指每年地表产生变形变位的速度,如图为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地形等变速率线(mm/年)图。完成3~4题。‎ ‎3.与西侧相比,台湾东侧地壳上升速率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沉积较快 B.风力沉积较快 C.火山喷发强烈 D.地壳抬升较快 ‎4.受地形变化影响,图示河流河口地区可能(  )‎ A.三角洲面积缩小 B.地表趋于崎岖不平 C.河流下切更强烈 D.海水侵蚀作用增强 解析:‎ ‎3.D 4.D 第3题,与西侧相比,台湾东侧地壳上升速率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东侧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抬升较快,D对。沉积形成在地势低洼地区,不是地壳上升速率较快的原因,A、B错。火山喷发强烈形成火山地貌,不是地壳上升,C错。第4题,受地形变化影响,河流落差会减小,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携带到河口的泥沙减少,图示河流河口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可能会增强,D对。三角洲可能向内陆移动,面积不一定缩小,A错。地表趋于平坦,B错。河流下切减弱,C错。‎ 考点三 地质构造及实践意义 ‎(一)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 断方法 从岩层形态上判断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判断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二)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典题精研]‎ ‎[典例] (2018·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断层是X区和Y区的界线,两区存在的主要差异是X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Y区,但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却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Y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故D选项正确。第(2)题,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选项正确。‎ ‎[答案] (1)D (2)C ‎[考题变式]‎ ‎1.(变设问) 下列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断层是受强大挤压力所致 B.与图中X地形相似的是华北平原 C.与图中Y地形相似的是长白山 D.图中地形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解析:选D 图中岩层没有发生弯曲,并且平直说明没有受到强大挤压力。X地形是断裂陷落而形成的,华北平原为河流冲积而成。Y地形为断块山,长白山为火山。图中地形既受内力作用也受外力作用。‎ ‎2.(变题型) 图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相对下沉、Y相对上升。‎ 解析:根据各岩层的相对位置首先判定先发生沉积作用,后发生岩浆活动,最后发生断层,形成图示地貌。‎ 答案:沉积作用 岩浆活动 岩层(地壳)断裂 ‎[集训冲关]‎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数字序号代表不同岩层。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断层E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⑤‎ B.形成②③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①受外力作用堆积形成山 D.岩层④断裂发生明显位移 ‎2.研究地质构造对生产实践的意义是(  )‎ A.a地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油、储气条件 B.b地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地适宜建坝蓄水开发河流水能 D.d地有丰富的地表水可供开发 解析:1.D 2.A 第1题,断层E切断岩层⑤,说明它晚于岩层⑤,A错。②为岩浆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③为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B错。①为火山喷发形成,C错。岩层④被断层E切断且明显发生位移,D对。第2题,a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A对。b地为喷出岩,不是花岗岩,B错。c地有断层不适宜建大坝,C错。d地为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缺乏,D错。‎ 读某地岩层与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画的甲—丁四条河流中,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该河(  )‎ A.发育于断层处,岩层破碎,侵蚀成河 B.发育于地堑处,地势低,汇水成河 C.发育于向斜处,地势低,汇水成河 D.发育于背斜处,岩层破碎,易侵蚀成河 解析:3.B 4.D 第3题,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图中所画的甲—丁四条河流中,甲、丙、丁都位于向斜构造部分,向斜槽部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不易形成河流,A、C、D错误。乙位于背斜顶部,易侵蚀成谷地,出现河流,B正确。第4题,该河发育于背斜处,岩层破碎,易侵蚀成河,C错,D对。图示岩层没有错动,没有断层形成,A、B错。‎ 读我国某地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图,回答5~6题。‎ ‎5.Ⅳ单元地貌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死火山 ‎6.Ⅱ单元地貌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是(  )‎ A.流水侵蚀—断裂陷落—流水堆积 B.岩浆活动—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岩浆活动—流水侵蚀—断裂陷落 D.流水侵蚀—褶皱弯曲—风力堆积 解析:5.C 6.A 第5题,Ⅳ有断层,Ⅳ应为断块山。第6题,Ⅱ单元岩层背斜顶部出现侵蚀缺失,后由于断裂陷落,下沉接受流水沉积而形成沉积物。‎ 考点四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整体感知]‎ 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其分布地区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在温度变化、水的冻融、生物作用下,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物)‎ 侵 蚀 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的许多湖泊)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颗粒小、积,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流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 滨海地区 ‎[具体分析]‎ ‎(一)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二)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三)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典题精研]‎ ‎[典例] (2016·全国卷Ⅰ)‎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 第(1)题,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第(2)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3)题,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 ‎[答案] (1)C (2)B (3)D ‎[考题变式]‎ ‎1.(变设问) 图中三次贝壳堤的位置变动,说明了(  )‎ ‎①陆地面积扩大 ②陆地面积减小 ③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 ④‎ 海岸线向海洋方向移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从图中三条贝壳堤的位置和时间可知陆地面积扩大,海洋面积减小,海岸线向海洋方向移动。‎ ‎2.(变题型) 从图中三条贝壳堤的形成时间来看,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时间间隔较大,说明该时间段气候________,降水________,森林覆盖率________。‎ 解析:贝壳堤之间的物质来源于泥沙沉积,第一条和第二条贝壳堤形成的时间间隔较大,说明该段时间气候干旱,降水少,且森林覆盖率高导致泥沙沉积少。‎ 答案:干旱 少 高 ‎[集训冲关]‎ 广东肇庆七星岩由石灰岩山地组成,它们散落在一片湖光碧水中,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如图为其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七星岩景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2.七星岩景区的岩石按成因来分属于(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3.七星岩景区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流水堆积—固结成岩—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B.地壳运动—流水侵蚀—流水堆积—固结成岩 C.风力堆积—固结成岩—地壳运动—风力侵蚀 D.地壳运动—风力侵蚀—风力堆积—固结成岩 解析:1.C 2.C 3.A 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第3题,七星岩景区的岩石属于石灰岩,地貌的形成过程应先是形成沉积岩,可能是流水堆积作用,然后固结成岩,后经地壳运动挤压抬升,出露地表,受流水侵蚀而成。‎ 读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4~6题。‎ ‎4.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  )‎ A.海南岛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准噶尔盆地 ‎5.下列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 C.全年降水稀少 D.冬季温暖湿润 ‎6.该类地貌景观形成于(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波浪侵蚀 解析:4.D 5.C 6.C 第4题,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故D正确。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各个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全年降水稀少。故C正确。第6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因此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图中地貌为风蚀蘑菇。故C正确。‎ 考点五 地形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一)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小 较小 大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  (二)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 影响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图解如下:‎ ‎  (三)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 如平原地区受地形影响小,交通线一般比较平直,而且受经济因素影响大,为了增加客流量,交通运输线路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同时尽量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等。而在山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且线路往往迂回前进。‎ ‎2.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结构的影响 主要考虑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工期等。如山区修交通线路常常要建桥隧,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比较高,工期比较长,修建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以公路为主,然后才是铁路。‎ ‎[典题精研]‎ ‎[例1] (2014·全国卷Ⅰ)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 m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第(2)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 ‎[答案] (1)D (2)B ‎ ‎[例2] (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解析] 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线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集训冲关]‎ ‎(2019·安徽皖南八校模拟)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读该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及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完成1~3题。‎ ‎1.图示信息显示(  )‎ A.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并不明显 B.0~400 m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增加 C.5 000 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2.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 ‎3.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与村级比,乡镇居民点选址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时间上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正北方向 解析:1.C 2.B 3.A 第1题,由图可知,该河流流域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明显,故A项错误;0~400 m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减少,故B项错误;5 000 m以上的河流源头地区人口数量接近0,所以可能有大片无人区,故C项正确;从图中无法得出流域内人口南北分布的态势,故D项错误。第2题,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土地生产力水平一般比较高,所以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第3题,读图可知,在东南、正南、西南三个向阳方位,乡镇级居民点更多,乡镇级居民点对坡向的选择较村级居民点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故A项正确,B项错误。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较长时间的采光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居民家庭能源的节省,因此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在坡向的选择上会明显受到流域内山体走向的影响,故C项错误;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西北方向,故D项错误。‎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4~5题。‎ ‎4.图中公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公路规划方案中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状弯曲 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4.C 5.B 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判断,甲地海拔在100 m以下,乙地海拔在200~300 m,丙地海拔在500~600 m,丁地海拔在400~500 m,故丙地海拔最高。第5题,图中无居民点和河流的分布,故未能体现出山区公路尽可能连接居民点和避免跨越河流的原则。图中公路呈“之”字状弯曲,主要目的是避开陡坡。‎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如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图中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 ‎(1)指出图示铁路通车对洛比托港口货物运输可能带来的有利变化。‎ ‎(2)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 km/h、40 km/h。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 解析:第(1)题,铁路通车使洛比托港口货物运输的距离更长、范围更大,导致洛比托港口货物种类和数量增大。第(2)题,甲路段比乙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快,原因是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而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 答案:(1)货物集散范围扩大,货物种类增加,货物吞吐量(运输量)增大。‎ ‎(2)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快。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慢。‎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常见图示]‎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判读技巧]‎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 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 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应用体验]‎ ‎[典例] (2016·浙江高考·节选)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  1.从文字中获取关键信息 ‎(1)“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根据地层分布判断地质构造。‎ ‎(2)“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阶地高低与地壳抬升幅度有关。‎ ‎2.从图表中获取解题信息 ‎[答案] C ‎[对点训练]‎ ‎(2018·北京高考)如图所示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选C 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2018·江苏高考)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2~3题。‎ ‎2.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3.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解析:2.A 3.A 第2题,根据图中从甲地到乙地地层新老关系可判断,中间新(P)两侧老(C),为向斜构造;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从甲地到乙地地势为低—高—低。故选A。第3题,图中显示,丙处为泥盆系地层,直接出露地表,在此处往下钻探,只能发现比它更古老的地层,即志留系地层。‎ 如图为武夷山脉某地岩层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上图中(  )‎ A.③处因地壳张裂形成谷地 B.①处因地壳褶皱凹陷形成谷地 C.④处因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D.⑤处因地壳褶皱隆起形成山地 ‎5.上图中④⑥两处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是(  )‎ A.由地壳水平运动挤压形成 B.由地壳水平运动拉张形成 C.由地壳垂直运动断裂形成 D.在岩浆运动产生的顶托力作用下形成 解析:4.C 5.A 第4题,③处因发生断层,受外力侵蚀而形成谷地,A错。①处因岩层断裂下沉,形成地堑构造,形成谷地,B错。④处为背斜构造,其顶部易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C对。⑤处中间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因槽部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D错。第5题,④⑥两处中间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是地壳水平运动挤压形成的,故选A。‎ ‎[课时跟踪检测] ‎ 一、选择题 ‎(2019·西安模拟)岩浆热场指的是很短时间内一个局部区域出现的岩浆活动使该区域地热梯度明显上升,形成局部区域的瞬间热场。它往往伴有流体的活动,是流体循环、上升、汲取地壳中某些元素的场所,往往有矿产形成。读图,完成1~2题。‎ ‎1.岩石乙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地质作用为(  )‎ A.冷却凝固       B.侵蚀搬运 C.高温变质 D.沉积固结 ‎2.图中矿产可能为(  )‎ A.煤炭 B.金矿 C.天然气 D.石油 解析:1.C 2.B 第1题,岩石乙靠近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故可判定岩石乙应该是花岗岩受到高温岩浆影响而形成的变质岩,主要地质作用为高温变质作用,故选C。第2题,岩浆活动往往会促进一些金属元素的集聚,进而形成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均存在于沉积岩中。故选B。‎ ‎(2019·青岛五校联考)‎ 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山体形态如刀削斧劈般绝壁陡立。读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塌陷 ‎4.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入侵—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岩浆入侵 C.地壳下陷—流水沉积—岩浆入侵 D.岩浆入侵—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解析:3.C 4.D 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图中华山岩体相对上升,两侧岩体相对下降,满足断层断裂和错位的两个特征,故选C。第4题,由材料可知,华山由花岗岩构成,而花岗岩为侵入岩,因此首先应该是岩浆入侵,然后是断裂使地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最后是外力(流水、风力等)对山地进行侵蚀,故选D。‎ ‎(2018·全国卷Ⅰ·节选)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5~6题。‎ ‎5.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6.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解析:5.A 6.A 第5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A对。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B、C、D错。第6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 ‎(2019·太原名校检测)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地层界线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分别是(  )‎ A.背斜山地 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 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8.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陡崖的高差可能有1 190 m B.乙处地层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处可能发育河流 D.丁处为天然大理石最佳开采点 解析:7.D 8.A 第7题,由图可知,该地区地层年代中间新两翼老,因而地质构造为向斜。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图示地区为山地,故该地区地貌类型为向斜山地。向斜山地是岩层发生褶皱后,向斜构造的两翼被侵蚀形成的,所以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第8题,由图可知甲处为陡崖,有3条等高线重叠,且等高距为300 m,根据陡崖高差计算公式可得出甲处陡崖垂直高度范围为600~1 200 m,A对。由图可知乙处为花岗岩,不可能存在化石,B错。丙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应为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C错。丁处为大理岩分布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开采大理岩难度大且易引起崩塌等地质灾害,D错。‎ ‎(2019·湖南三校联考)如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水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完成9~11题。‎ ‎9.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 ‎①面积不断增大 ②坡度逐渐减缓 ③向东南方向扩展 ④增速先慢后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1.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 A.三角洲面积缩小 B.河口盐碱化加剧 C.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 ‎9.C 10.B 11.B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向东南方向扩展;从里海水平面的变化情况看,水平面1900~1978年呈下降趋势,所以三角洲坡度总体趋向陡峭;三角洲面积增速先快后慢。第10题,从里海水平面图可以看出,2000年水平面高度与1940年相似,所以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沿位置可能位于乙处。第11题,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河口泥沙来源变少,但是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三角洲面积总体变大,A错;入湖水量减少,河口盐碱化加剧,B对;水库具有调节作用,水位季节变化变小,C错;湖水的盐度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小,D错。‎ 二、非选择题 ‎12.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如下图中“”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 ‎(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________,背斜往往形成________。‎ ‎(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________。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________。‎ ‎(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 解析:第(1)题,首先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等高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海拔和与A、B的位置关系画出地形剖面图;然后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岩层分界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位置及相连两交点之间的岩层类型画出岩层的分布。第(2)题,年轻的褶皱地区,受外力作用小,因而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第(3)题,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因而为山脊;甲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因而为向斜。第(4)题,甲处地貌为向斜山,主要与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有关。‎ 答案:(1)‎ ‎(2)谷地或盆地 山岭 (3)山脊 向斜 ‎(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 ‎13.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位置差异。‎ ‎(2)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分布特征。‎ ‎(3)分析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原因,并简述盐碱化的季节差异。‎ ‎(4)黄河冲积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河流冲积扇,同时有学者研究还发现,农耕文明时期黄河冲积扇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第(2)题,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随着流速的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黄河自西向东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沉积厚度逐渐变小。第(3)题,黄淮海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气温高,蒸发旺盛;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埋藏浅;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季节差异的影响因素是降水,春季和秋季盐碱化严重,夏季降水多,为淋盐季节,盐碱化有所缓解。第(4)题,冲积扇的成因是泥沙堆积,黄河冲积扇的泥沙物质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冲积扇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人口激增,大规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该区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容易被冲刷。‎ 答案:(1)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 ‎(2)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小,自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变小(或者说由多变少)。‎ ‎(3)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埋藏浅,高于临界水位);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季节差异:春季和秋季盐碱化严重,夏季为淋盐季节,盐碱化有所缓解。‎ ‎(4)形成黄河冲积扇的泥沙物质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该区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容易被冲刷,在出山口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进入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人口激增,大规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