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冲关16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冲关16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作业

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时冲关十六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中虚线表示某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分界线,读图回答1~3题。‎ ‎1.②地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草原        B.雨林 C.荒漠 D.热带荒漠草原 ‎2.④地的降水来源于(  )‎ A.东南信风 B.西风 C.赤道低压 D.西北季风 ‎3.①③两地植被类型形成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洋流 D.海陆位置 解析:1.D 2.D 3.B [第1题,①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旱,形成热带荒漠;③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大分水岭东侧,受东南信风、沿岸暖流和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其植被为雨林;④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其植被为热带草原;②地介于①地与④地之间,植被为热带荒漠草原。第2题,④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南半球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北风,其从海洋带来的水汽给该地带来降水。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③两地植被类型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纬度位置、洋流、海陆位置只是造成植被类型差异的辅助因素。]‎ ‎(2019·山东泰安模拟)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完成4~5题。‎ ‎4.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5.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 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 亚热带硬叶林 解析:4.D 5.A [第4题,本题考查自然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故选D项。第5题,本题考查自然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A项。]‎ ‎(2019·太原模拟)某高山苔原带海拔2 140~2 ‎220米处,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图Ⅰ示意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图Ⅱ示意不同土壤颗粒含量随草本入侵程度的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  )‎ A.较低海拔处的陡坡   B.较高海拔处的陡坡 C.较低海拔处的缓坡 D.较高海拔处的缓坡 ‎7.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  )‎ A.孔隙增大,水分增加 B.孔隙减小,水分减少 C.孔隙减小,水分增加 D.孔隙增大,水分减少 解析:6.A 7.C [第6题,图示重度入侵和全入侵,主要分布在2 160米以下、坡度28°以上区域,则A正确。第7题,土壤中沙粒越多,土壤空隙越大,水分越易被蒸发,而土壤含水量越少。图示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沙粒含量减少,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则随着入侵,土壤空隙减小,水分增加。]‎ ‎(2019·福州质量检测)下面左图是非洲某区域示意图,右图是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8~10题。‎ ‎8.当野生动物大量迁徙到达甲地时,当地受(  )‎ A.西风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9.图b中序号①、②对应的垂直自然带分别是(  )‎ A.热带草原带 积雪冰川带 B.热带荒漠带 高寒灌木林带 C.热带雨林带 高寒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苔原带 ‎10.形成图中同一自然带上限南、北两坡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解析:8.D 9.A 10.B [第8题,野生动物主要向水热充足、草地茂盛的地方迁徙,图中区域位于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野生动物迁徙到甲地时,该地应为雨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D项正确。第9题,①位于山麓地带,此处的自然带和该地水平自然带类型相同,为热带草原带;②处位于山顶,且海拔在5 000米以上,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可知山顶夏季最低气温在0℃‎ 以下,形成积雪冰川带。第10题,从图b可以看出,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南北两坡热量相当。该山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山地南坡位于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于北坡,因此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较高,故其影响因素为水分。]‎ ‎(2017·北京文综)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下题。‎ ‎11.该山地(  )‎ A.海拔3 ‎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解析:C [读图可知,海拔3 000米左右月均温都在0℃以上,故没有终年积雪,A项错误;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而递减,B项错误;该山地基带月均温在15℃以上,且山麓海拔低,接近海平面,应该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C项正确;喜马拉雅山脉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为消亡边界,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4分)‎ ‎(1)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0分)‎ ‎(2)说出自然带B的名称。(4分)‎ ‎(3)引起自然带A到C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4)假设图中山脉存在雪线,试比较其南北坡雪线高度的差异及其成因。(6分)‎ 解析:第(1)题,从降水、地形、植被、地貌等角度分析。第(2)题,该自然带位于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3)‎ 题,从A到C降水逐渐减少,因而自然带的类型发生变化。第(4)题,同一山脉不同坡向的雪线高低主要受降水的影响。‎ 答案:(1)水土流失的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逐渐降低。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并且不断加长、加宽,平坦的高原面被切割成破碎状。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盖度随水土流失继续下降,并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地方气候趋于干旱化。‎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水分。‎ ‎(4)南坡雪线低,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13.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指出从甲地到丁地所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6分)‎ ‎(2)写出甲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未横穿大陆的原因。(6分)‎ ‎(3)分析丙地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0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从甲到丁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它以热量为基础。第(2)题,甲为热带雨林带,因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带。第(3)题,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形成与大气环流、洋流等有关。然后按要求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因素:热量。‎ ‎(2)热带雨林带。未横穿大陆是由于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3)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影响,再加上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气候极其干旱。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或有季节性河流,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动植物稀少,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