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专题08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7 年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 专题 0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标解读细化】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思维发散训练】 1.以气候与地貌的相互影响为例,说明气候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2.试以水循环为例,说明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3.请以植被破坏为例,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4.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5.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6.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参考答案】 1.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地貌,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不同地形条件 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如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 关。 2.水循环跨越了各大圈层,蒸发、蒸腾使水变为水蒸汽,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进入大气圈,水蒸 气在大气圈中以降水的形式回到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降水被生物截留和利用;降水形成地表或地下径 流,参与岩石圈的侵蚀改造,然后流入海洋;在高山、高纬度地区的降雪,形成冰川或冰盖,成为水圈的 组成部分;当冰川融化,水又参与生物的生长、岩石的风化,然后再次被蒸发、蒸腾进入大气圈。 3.某一地区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 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干旱,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景观发生变化。 4.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5.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 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 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6.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自主梳理归纳】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 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 和 等。 【答案】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 合成 的能力,主要依赖于 平衡功能 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通过 实现 【答案】有机物 光合作用 物质和能量交换 【注意提示】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 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 机盐。再如,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的演化。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 【答案】统一的 其他各个要素 协调 牵一发而动全身 【注意提示】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命题过程中常考查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存 在问题的原因,如我国“沙尘暴”的成因是由于地处农耕和草原交接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地 表沙化,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形成的。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1)成因:因 、 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 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 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 、呈 分布。 【答案】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气候 植被类型 宽度 带状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______ ___________ 地区 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______ 海陆分布 __________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___________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答案】热量 太阳辐射 低纬和高纬 水分变化 中纬度 海拔高度 【注意提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带体现得特别显著 低纬度地区洋面广阔,陆地面积相对较小,多数大陆内部距海不太远,水分差异较小;高纬度地区, 气候寒冷,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即使是内陆地区,也不显得干燥,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也远不如 中纬度沿海地区,海陆水分交换不太活跃,因而沿海与内陆地区水分差异较小。所以低纬度和高纬度经度 地带性特征不明显。 中纬度地区,大陆宽阔,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沿海与内地 水分差异大,反映在植被上,从沿海向内陆,由森林逐渐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动物、土壤等要素也 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特征。 【剖析高考真题】 (2016•江苏卷)图4 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 年、第6 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回答7 ~8 题。 7. 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 第6 年的流量峰值大 B. 第1 年的流速峰值小 C. 第6 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 第1 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8. 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 蒸发 B. 下渗 C. 蒸腾 D. 地下径流 【答案】7.D 8.B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名师点睛】解答植被多少与地表径流量关系时,首先明确地表径流主要来自雨水补给,这种补给形式, 植被对其影响才比较大。植被的覆盖率、植被的类型等对地表径流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植被覆盖率 高的地区,对雨水的涵养功能大,增加下渗时间和下渗量,可调节地表径流的大小,一般河流流量的季节 变化小,峰值低。植被差的地区下渗量小,调节地表径流的弱,一般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峰值高,容 易造成洪涝灾害,也常常发生水土流失,造成沟谷发育。做这样的题目时就要仔细地分析图中的流量曲线 分布规律。 (2016•江苏卷)某教授参加了新疆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 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7 ~18 题。 17. 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 山地针叶林带 B. 高山草甸带 C. 高山苔原带 D. 冰川带 18. 阿尔泰山南坡 A. 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 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 此时季节为冬季 D. 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答案】17.B 18.D 【解析】 试题分析: 17.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是从下到上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和冰雪带。教授身后的森林戛 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这说明他位于山地针叶林带。 18.阿尔泰山处于在大陆的内部,东面与太平洋之间有重重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过。西面地形比较平坦, 再加上阿拉山口可以有西面大西洋的水汽到达,所以南坡降水多。 考点:山地垂直自然带 【名师点睛】解答山地垂直自然带时,要分清山脉所在的纬度位置和山体的高度,因为纬度位置和山体的 高度决定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多少和类型。坡向不同,自然带谱也不同,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山地, 南坡(阳坡)比北坡(阴坡)要获得更多的热量,因此,尽管南北坡海拔高度大致相同,但南坡气温高于北坡; 潮湿气流如果与山地延伸方向相垂直或斜交,那么,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例如我国东部山地,夏季 因气流来自东南方向,所以南坡降水量多于北坡,以致南北坡相同海拔水热状况不一,所以南北坡垂直自 然带有明显差异。同是一个山地,南北坡坡麓可以分属不同的气候带和自然带。例如,我国秦岭南坡坡麓 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坡麓则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任何一个山地垂直自然带,总是在相应的水平自然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的山麓自然带,称为垂直自然带基带。一般说来,山地所处地理纬度愈低、气候愈湿润、相对高度愈大, 垂直自然带表现愈完整。南极大陆气候严寒,呈现茫茫一片冰原景观,就谈不上真正的垂直自然带。 (2016•新课标Ⅱ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 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 6-8 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 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 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6.C 7.D 8.C 【解析】 试题分析: 7.由上题可知,雪期缩短会加剧冻害,由此判断积雪覆盖一方面通过增加土壤的湿度,起到抵御冻害的作 用;另一方面“积雪覆盖”会低于强风的侵袭,起到“保温”作用。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 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A 错;西北坡,不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地区,气温不是最低,B 错; 西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日照时数不是最少的,C 错;西北坡是冬季的迎风坡,风势猛烈,积雪 易被风力吹散,不易堆积,植被裸露,导致冻害加剧。 8.气候变暖,一方面,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后,另一方面,由于温度较高,积雪不易存留堆 积,积雪冬季覆盖时间变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积雪的覆盖,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冻害加剧。 考点:本组题主要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意在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带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全球热点气候变暖位背景材料,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山自然带的影响。第一题, 用排除法即可,在高山苔原带,大气的温度、降水量、植被的覆盖率都与海拔有一定的关系,因此 ABD 排 除,积雪的厚度与坡度的陡缓,积雪存留的条件相关,与海拔关系不大。第二题由材料中“长白山雪期缩 短”冻害加剧,可知冻害与西北坡的积雪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强劲,积 雪不易存留和堆积,故此“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该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寻找关键信 息和知识的灵活运用。第 3 题根据上题判断的关键信息,积雪厚度和季节是影响冻害的因素,即可直接判 读答案。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 雪期缩短,积雪厚度变薄,保温能力减弱,通过材料可以推出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降雪期推 后。该题组难度较大,可以把一组题全部阅读晚一遍之后,在重新做题,第三题的选项会给以前面两道题 一定的提示。 (2016•新课标Ⅰ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 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 2 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 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 10~11 题。 10.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 2000~3000 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10.A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名师点睛】该题组难度不大,主要通过获取图文信息,分析地理环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 10 题,解答 该题,先读取图中磷高积累区的海拔高度为 4000 米左右,再结合四川所在的纬度位置,可推测出该海拔高 度所属自然带的类型。第 11 题,读图可知 2000-3000 米处磷积累量很低,该地为山地迎风坡降水最丰富地 段,植物生产量高;由文字信息可知大气温度低利于磷的积累;地表径流越小越利于磷的积累;土壤含水 量低不利于磷的积累,由此确认 C 选项符合题意。 (2016•新课标Ⅲ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 1 次冰期(末次冰期)、2 次冰期和 3 次 冰期,如图 2 所示。据此完成 10-11 题。 10.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11.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答案】10.B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青藏地区和冰川 【名师点睛】在地球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该组试题的设置即基于这一背景。考 生无需掌握关于地质历史上冰期的相关知识,能够从材料中准确的获取有效信息并掌握“青藏高原处于不 断隆升状态”这一地理常识即可解决该组试题。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各山地的形成均是板块碰撞导致 地壳抬升的结果,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说明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时间越早。考生在复习时,应 该注意把握课本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从而从宏观上把握高中地理的内容,在解题时教材知识能够信 手拈来,问题才可迎刃而解。 (2016•浙江卷)36.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30 分) 材料一 图 1 为某区域略图,图 2 为图 1 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图 1 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的 2 亿吨的泥沙,图 1 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 8 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2)图 1 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 5250 米)和丙地(海拔 2000 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 、 。 【答案】 (2)高山草甸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解析】 考点: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分析。 【名师点睛】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河流名称及分布、山脉分布、道路分布及气候统计图中 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农业自然区位条件分析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角度展开;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分析要掌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规律;河流含沙量要从水量大小、流域面积和水土流失状况等角度综合 分析。 (2016•上海卷)(二十二)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 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 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 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 年) 月份 降水量(mm) 平均风速(m/s 日照时数(h)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11 26.5 81.3 159.6 4.6 2.6 2.7 202.2 144.8 121.1 12 13.9 34.9 68.2 4.5 2.4 2.5 187.0 131.3 112.2 1 7.6 19.5 31.4 4.2 2.5 2.4 179.2 109.1 116.3 2 14.2 35.0 43.5 4.1 2.6 2.6 147.6 98.7 101.6 3 17.4 50.6 47.5 3.9 2.8 2.9 185.3 137.3 150.3 4 30.0 100.2 125.4 4.1 2.7 2.9 213.9 167.9 181.4 50.海南岛西部的惹到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4 分) 51.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 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6 分) 【答案】 50、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南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 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51、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 少。 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 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解析】 试题分析: 50.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图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 原的自然景观,地地处背风坡地带,水分条件较差,呈现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考点:考查自然带。 考点: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成因。 【名师点晴】地带性分布是遵循规律的分布;题目中自然带已告知不是当地气候条件下的自然带,那一定 是非地带性分异。影响非地带性因素很多:海陆分布、洋流、地形、水分等,题中强调是海南岛西部,且 中部是山地,西部干旱,那一定是地形影响结果。 海南岛是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旱季降水量低的原因,冬季是旱 季,风是偏东北风,中部是山地,使得西部是雨影区,这一点需强调。 旱季水少的其他因素分析,包括题中资料给出的风速、日照时数,影响水分的蒸发量;还有岩石的透 水性,影响地表水的含水量。 (2016•海南卷)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图 5 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答案】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5 分) 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 会遮挡阳光)。(5 分) 考点:自然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较大,明白坐北朝南房屋地理意义,需要充分对比落叶阔叶树和常绿针叶树的区别, 并且要能够根据图中树种植的位置,推出传统居民种植的地理作用,夏季遮阴,冬季让阳光射入室内。 (2015•北京卷)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 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 峰,海拔 3767 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D 【解析】 试题分析: 1.太白山的北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山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上为针叶林带;而山中腰树木茂密, 降水较多;树木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故选 C。 2.过渡猎狼,会使植食动物增多,导致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会使狼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破坏可持续发 展的公平性;而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减少环境承载力;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影响不大。故选 D。 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名师点睛】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出以下规律:①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②在各森林地带内,随 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体一致,垂直带可以看作水平带的缩影。但二者 存在差别。如落叶阔叶林在典型亚热带以南退出各垂直带,寒温带针叶林也只限于亚热带以北山地。另一 方面,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草甸带,是水平带中所没有的。③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 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④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 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⑤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 (2015•广东卷)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 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答案】A 考点: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名师点睛】此题文献资料为材料,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该题容易出错,由于该文献资料的表述 内容与教材不完全相同,所以要求学生必须以题干材料为准,而不是简单背教材,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阅 读理解能力,而不是记忆。 (2015•江苏卷)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白然景观是( ) A.针叶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一常绿硬叶林一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一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8.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答案】7.C 8.A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历史时期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一小题 关键是结合沿途地理事物判断准迁移路线经过的地区,沿途的温度带;第二小题分析土楼独特房屋形态的 主要原因,应从房屋结构着手,并结合历史时期,部落、聚落间为争夺粮食、资源等战争不断的现象。 (2015•江苏卷)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 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湿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16.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15.D 16.C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名师点晴】本题组首先给出新概念“林线”,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林线”结合已学知 识不难理解,本质就是海拔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山麓温度越高,林线越高,山麓温度越低,林线越低,山 麓温度主要受纬度、大气环流,海洋沿岸洋流等的影响。第一小题甲地与青藏高原相比,二者纬度相差不 大,不受洋流影响,应是大气环流的影响;第二小题具体考查水文环境对植被的影响,身体关键看准乙地 东北地区北部,纬度较高,地表有季节性冻土,影响土壤水分状况,继而影响地表植被。 (2015•浙江卷)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中北纬 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 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 乙 3、下图为北纬 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相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 D、甲-④、乙-③ 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 D、海拔高度 【答案】3、D 4、D 【解析】 4、根据甲乙两图景观分析,两地纬度相同,甲地湖泊边有热带植被分布,说明热量充足,海拔较低。乙地 景观植株矮小,体现出热量不足的特征,可能是高原景观,所以主要因素是海拔高度,D 对。同一纬度太阳 辐射差异不是主要因素,A 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距海远近影响不大,B 错。两地不临海,临海的两端分 别是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洋流性质影响小,C 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不同气候类型特征差异,影响陆地自然景观的主要因素。 【名师点睛】此题关键是注意到位于 30°N 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中西部多干旱区。大陆东岸 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季风气候。然后再根据甲图中只有水边有植物,判断是沙漠气候区。乙图植物分布 范围较大,但植被稀疏,应是降水较少区域,山区地形,温度较低。对应选项中气温、降水资料,不可能 是①、②两图。甲乙两图中景观差异明显,两地纬度相同,甲图中有热带植被,应是海拔低,乙图中植被 矮小的草地为主,应是海拔高,热量不足。 (2015•江苏卷)新疆牧民季节性的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图中四条转场线路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牧民转场主要受( ) 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 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 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 D.聚落分布的影响 【答案】11.C 12.A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新疆牧民季节性的转场为切入点,运用图示给出具体材料,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 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检测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题具体 考查等高线地图判读,关键在于比较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陡缓,比较转场路线沿途的难易程度;第二 小题要结合等高线得出冬、夏牧场的高低差异,得出是受草场垂直分布影响,学生如果忽略等高线容易错 选为 C。 (2015•山东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10、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 热量 【答案】9、C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差异及主要原因,读图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学生在熟悉陆地自然带的分类及特征,对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位置,海拔高度有较多了解。 根据山麓地带的植被,可以判断出山脉大约的分布位置。根据雪线的高度,推断海拔高度,这样可以减少 做题浪费时间,提高效率。陆地自然带划分的基础是热量 和水分。根据图中山地北坡植被的变化,荒漠- 草原-森林-草原-荒漠,可以判断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景观变化一致,所以是水分为基础。 (2015•天津卷)读图 3,回答第 5 题。 5.结合图 3 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 律性,图示热带荒漠、热带草原等向南北两侧递变,属于地带性分布规律;而水系、地形和矿产都不是沿 一定方向递变。故选 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地带分布规律理解。 【名师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分为从赤道 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带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 律主要表现为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主要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 表现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是以水分为基础形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由山麓到山顶 自然带有规律更替,主要是以水分和热量不同形成的。 (2014·广东卷)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答案】D 考点:该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4·重庆卷)图 1 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 关系。读图 1,完成 5-7 题。 图 1 5.图 1 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A.流速减小 B.流速增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7.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水生植物增加 B.水体富营养化 C.鱼的种类增加 D.水面面积扩大 【答案】5.B 6.C 7.D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该题考查水库库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整体性。 (2014·新课标 I 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 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 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 2009 年为基数,2010-2013 年实验中植 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 9 月 30 日)。据此完成 7-9 题。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 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答案】7、A 8、D 9、D 【解析】 试题分析: 8、表格 2013 年数值显示:地下生物量的灌木植被小于 1(减少),草本植物大于 1(增多),为此消彼长。 根据表中数值判断,灌木植物数量未变,A 错。总生物量整体上都是上升状态,B 错。地上生物量基本是上 升状态,C 错。地下生物量的灌木植物相对减少,草本植物相对增加,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D 对。 9、读图表,结合前面分析,灌木数量不变,草本植物数量不断增加,地下灌木植物生物量减少,地下草本 植物生物量明显增加,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D 对。A、B、C 错。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2013 上海卷)(二十二)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 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 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52.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5 分) 53.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3 分) 54.乙图中,山脉在海拔 4000 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 说明其原因。(2 分) 【答案】 52.差异:(1)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2)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 叶林带;(3)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任答两点即可) 乙图山脉 53.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 较高。 54.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解析】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2013 新课标 I)图 2 为 45º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共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 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 3424 米,距海约 180 千米。读图 2,完成第 6 题。 山 脉 植被覆盖区 高原荒漠区 山峰 图 2 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答案】6.C 【解析】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 (2013 新课标Ⅱ)图 2 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 2,完成第 8 题。 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8.B 【解析】 8.④地为热带季风气候,不符合题干要求;树木林地一般分布在山地,排除①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应分 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地的山麓地带,③地不符合;樟树适宜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较缓、光照条件好 的山坡、谷地,所以②地是可能樟树集中分布。 【考点定位】该题主要考查气候和植被的分布。 (2013 海南卷)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口有一片天然白桦林。图 3 示意 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 8-10 题。 8.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9.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10.北京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一般在 10 月下旬至 11 月初,那么,赴喇叭沟门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宜 选在( ) A.9 月中旬 B.10 月上旬 C.10 月下旬 D.11 月中旬 【答案】8.C 9.D 10.B 【解析】 10.根据图中提示:喇叭沟门的纬度和海拔高于北京香山,所以气温降低快,秋季到达时间早,所以赴喇叭 沟门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宜应比 10 月下旬早,香山和喇叭沟门距离较近,物候相差也不至于过大, 10 月上旬较为合适,所以选 B 项。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13 江苏卷)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了俄罗斯等四国,行程如图所示。读图回答第 5 题。 5.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①温带草原带 ②热带雨林带 ③热带草原带 ④热带荒漠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5.C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13 广东卷)3.图 2 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 意图。 图 2 该省区可能是 A.西藏自治区 B.广东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甘肃省 【答案】C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点归纳总结】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带的分布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 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整体性 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涵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 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 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 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 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举例 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 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2.世界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及其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成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南北纬 10°之间 横贯大陆 赤道低压带控制 热带季雨林 带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 10°~2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气压带、风 带的季节移动)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 10°到南 北回归线之间 大陆中部、西 部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 交替控制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中部、西 部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 带控制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 30°~ 40° 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 带交替控制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 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 25°~ 3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温带落叶阔 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 35°~50°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 40°~ 60° 大陆西岸 盛行西风控制 湿润的温带大陆 北美大陆温带地 大陆东岸 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 性气候 区 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纬度 大陆中部 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温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 林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 候(亚寒带针叶林 气候) 北纬 50°~70° 横贯大陆 副极地低压带影响 寒带苔原带 极地气候 高纬度 横贯大陆 极地东风带、极地高 压带极地冰原带 3.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联系紧密,下面以北半球为例,对比分析如下: 【学以致用】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 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 图 中 各 自 然 带 , 其 气 候 类 型 在 世 界 各 大 洲 中 独 有 的 是 ________ , 其 形 成 雨 季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 数码是_____。 (4)没有画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 (5)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带 (2)⑥ 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 (3)②④ ④⑤ (4)温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5)洋流、地形起伏、大气环流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域分异的三大地带性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特例 由赤道到两极 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沿 纬度更替 非洲沿 20°E,自南向北 自然带的变化 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线延伸、沿 经度更替 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 向内陆的变化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沿山地水平延 伸、垂直更替 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 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 目 内 容 含 义 概念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 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带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 形 成 基础因素 以热量为基础 变化趋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分 布 显著地区 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中纬度在一定范 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横贯大陆的自然带 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 中 纬 度 大陆东岸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 交林带(低纬→高纬) 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低纬→高纬) 大陆内部 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低纬→高纬) 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低纬→高纬) 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 目 内 容 概念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 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水分变化 根本因素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 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 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项 目 内 容 显著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垂直带谱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 分布 规律 共同性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 变化的类似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差异性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 向的垂直带谱不同,山地朝阳坡自然带数多于背阴坡带数 5.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 3°S~ 30°S 之间狭长的热 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 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 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 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 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中)、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 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 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 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稀树草原带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 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 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 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 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 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 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 丰富 温带荒漠带 6.雪线高度问题 夏季气温小于 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 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 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 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学以致用】读右图所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这种 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 A : ① → ② → ③ → ④ B : ③ → ⑤ → ⑥ ) 的 变 化 , 产 生 的 原 因 是 。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 原因 。 【解析】该题考查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 (1)图中①→④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是地域分异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而形 成的。 【答案】(1)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2)A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水热变化大 (3)距海远近不同 【针对强化训练】 【强化训练 1】 读下图,完成 1-2 题。 1.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2.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回答 3-4 题。 3.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4.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某年汽车拉力赛于 1 月 6 日从里斯本启程,1 月 21 日在达喀尔结束(如下图)。读图,完成 5-6 题。 5.选手沿途依次看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6.甲城市年平均降水量 217 毫米,但常有大雾天气,其主要原因是( ) A.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寒流影响 B.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暖流影响 C.常年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带到空中冷凝 D.常年盛行下沉气流,水汽带到近地面冷凝 下图 1 为“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图 2 为“世界陆地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完成 7-9 题。 图 1 图 2 7.天山位置,相当于图 2 所示的( ) A.乙处 B.丙处 C.戊处 D.庚处 8.天山北坡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分异现象,类似于下列自然带更替现象中的( ) A.甲-乙-丙-丁 B.乙-丙-己-戊 C.丁-丙-乙-甲 D.戊-己-丁-庚 9.天山南北坡雪线高度不同,原因主要是( ) A.南坡距海洋较近 B.北坡到达的水汽较多 C.南坡纬度低于北坡 D.南坡相对高度大于北坡 天津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下图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读图完成 10- 11 题。 10.下列地理现象与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与⑦地植被相似——大气环流相同 B.④地与⑤地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 C.①地与②地自然带不同——纬度位置不同 D.⑤地与⑥地自然带不同——海拔不同 11.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终年高温多雨 B.⑦地位于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C.⑤地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低 D.⑥地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 12.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山脚下,它的兴衰存亡完全依赖于祁连山。祁连山正受到全球变暖的巨大影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全球变暖给河西走廊带来的各种影响。 (2)说明图示地区各聚落所在地貌类型,分析该地貌类型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要求找出人类与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的关系,d、e、f 反映了 地理环境要素与人类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2.D 江淮平原是我国的湿润地区,可将旱地改造成水田,不会产生盐碱化现象。盐碱化现象主要存 在于干旱、半干旱区以及半湿润区。 3-4.C B 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 3 题,图示反映的是修建水库后产生的一系列的水 文条件改变,进而使土壤、生物、气候等均发生改变,体现了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各要素的变化, 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以 C 正确。第 4 题,甲为地下水的变化,修建水 库,形成人工湖泊,水位上涨,受其影响,地下水位也会上涨,A 错;受人工湖泊的影响,局部地区空气湿 度增大,降水变率减小,降水量增加,气候改善,B 正确;上游建水库,蓄水拦沙,导致下游泥沙沉积减少, C 错;湖泊的调节作用使下游地区洪水灾害减轻,D 错。 5.B 本题考查植被类型的分布。里斯本地处地中海气候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甲地为热带 沙漠气候区,植被为热带荒漠;达喀尔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植被为热带草原。 6.A 本题考查非地带性分异。根据经纬度判断,甲城市受加那利寒流降温作用的影响,大气中的水 汽遇冷凝结,形成海雾。 7.C 本题考查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天山的基带为温带荒漠带,乙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丙处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戊处为温带荒漠带,庚处为寒带苔原带,A、B、D 错,选 C。 8.D 本题考查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天山北坡的垂直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依次为荒漠草原带- 山地草原带-山地草甸草原-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垫状植物带-积雪冰川带,类似于纬度地带性 规律,甲-乙-丙-丁和丁-丙-乙-甲虽然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但与天山北坡的垂直自然带不 吻合,A、C 错;乙-丙-己-戊则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B 错,选 D。 9.B 本题考查了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天山北坡雪线高度低于南坡,主要是由于部分大西洋和北冰 洋的水汽可以到达,因此天山北坡降水些,雪线高度低于南坡,故选 B。 10.C ①地与⑦地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分别为季风环流和中纬环流;④地与 ⑤地的气候不同主要是地形差异造成的;⑤地与⑥地自然带不同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的差异。 11.D ②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⑦地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⑤地 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高。 12.(1)整体性原理是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全球变暖,祁连山 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将逐年减少,使其下游的河流水量减少,或河流沿线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或尾闾湖 泊干涸,沿途绿洲因为缺少水源而出现植被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造成绿洲生态破坏,进而威胁整个河 西走廊的生态环境。 (2)冲积扇。 山谷冰雪融水汇成溪流,山上流速快,冲蚀和搬运能力强,到达山脚 下流速变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貌及成因。第(1)题,影响主要从 雪线变化、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绿洲面积变化等方面分析。第(2)题,图示聚落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地势 平缓,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冲积扇。 【强化训练 2】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 1-2 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故选B。 【答案】B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 化。读图,回答 3~4 题。 3.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大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4.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答案】3.C 4.C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 5~6 题。 5.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 ) A.降水稀少 B.地下水丰富 C.地形平坦 D.土壤肥沃 6.图中景观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 ) A.西藏地区 B.华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 【答案】5.A 6.C 【解析】第 5 题,结合漫画信息,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吸取地下的水分,说明该区域环境干 旱,降水稀少。第 6 题,结合上题分析知,图示景观在我国西北地区最为典型。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 7-8 题。 7.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 8.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 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7.A 8.D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 9-10 题。 9.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10.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9.A 10.C 【解析】第 9 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 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 10 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 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几乎像永恒的约定,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农民便开始“搬家”;从 山前平原搬到深山里,再从高山带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他们敏锐地踩着季节的节奏,与之周旋、适应, 永远在路上。当南方地区的农民以某处固定的“家”为阡陌世界的核心时,新疆的农民却将“转场”当做 了生活的本身,并因此形成了新疆才有的行吟诗人般的生活。阅读上述材料并完成 11-13 题。 11.材料中所述的“搬家”或“转场”在地理学中被称为 A、迁移农业 B、混合农业 C、乳畜业 D、游牧业 12、材料中所述地区与季节对应关系较为科学的一组是 A、山前平原—夏季 B、高山-春季 C、河谷低地-冬季 D、沙漠-秋季 13.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属于 A、垂直地带性分异 B、非地带性分异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D、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答案】11、D 12、C 13、A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畜牧业分类;山地畜牧业的季节性轮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下图 4 中甲地位于 46.3°N.83.7°E,丙地位于 42.1°N. 87.5°E,回答 14-16 题。 14.图中甲地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5.图中丙处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A.森林 B.草原 C.草甸 D.荒漠 16.图中甲、乙、丙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 A.依次呈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依次呈现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有规律更替,呈现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答案】14.B 15.D 16.D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 A→F 和①→⑥共 12 个地区,分类绘 成下图中的甲、乙两图。读图完成 17~18 题。 17.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 A.甲图反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B.乙图反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 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 【解析】甲图各自然带分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故 A 正确;乙图各自然带分异主要受降水的影响, 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答案】A 18.某地水热状况与 A 和⑥地区相似,则该地 ( ) A.自然带为热带疏林草原带 B.该地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C.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 D.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解析】依据 A 地的积温情况可知该地处于热带,由⑥地年降水量情况可知该地的年降水量在 1 200 mm 以 上,故该地应位于我国的热带季风区,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我国没有热带疏林 草原带,长绒棉主要分布在光热条件优越的南疆地区,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 【答案】D 读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表,回答 19~20 题。 纬度 23°26′S 23°26′N 0° 40°S 40°N 雪线高度 5 800 米 5 600 米 4 800 米 4 800 米 4 000 米 19.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雪线比赤道地区高的原因是( ) A.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大 B.赤道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比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 C.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D.赤道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20.假设 30°S~40°S 的海平面处有一座海拔 6 000 米的高山,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 A.该山垂直带谱与喜马拉雅山相同 B.暖湿气流的迎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高,背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低 C.该山麓地区气候可能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交替影响 D.该山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 【答案】19.C 20.C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丙地此时炎热干燥。读图完成 21~22 题。 21.若 a 表示洋流流向,b 表示盛行风向,c 表示昏线, d 表示等温线,则其中绘制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2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①纬度位置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21.C 22.B 【解析】第 21 题,读图可知丙地位于非洲最南端,为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说明为南半球的夏季。 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则图中 c 表示晨线,而不是昏线。第 22 题,甲地处于东南信风的 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受沿海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乙地位于南非高原,地势较高,形成 热带草原气候,所以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大。 下图为某山地甲、乙、丙三地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图。读图回答 23-24 题。 23.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 B.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 C.流经该山地所在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 D.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 5 300 m 24.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最可能分布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热带雨林带 【答案】23.D 24.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影响气候特征的因素,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 25.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是世界有名的内陆湖 (湖泊名称)。简要分析该湖泊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6 分) (2)该湖泊面积的变化特点是 ,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6 分) (3)40 多年前,图中 A 城市曾经是该湖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也是著名的渔港,年产鱼量可达 2 万吨,但是 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整个湖区的商业捕捞就基本上终止了,试分析其主要原因。(6 分) (4)分析该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6 分) (3)商业捕捞的终止是因为渔业资源的枯竭,而渔业资源的枯竭是环境变迁的结果,人类大量的引水灌溉 导致入湖淡水减少,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强烈,使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 (4)湖泊面积的不断萎缩,使该区域的水汽蒸发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盐碱化和 荒漠化不断加重,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濒临灭绝,充分说明了人类活动改变了某一个自然要 素后,最终改变了整个地理环境,也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答案】(1)咸海 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降水稀少。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 水汽难以进入。 (2)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本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沿河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3)入湖淡水补给不断减少,该内陆湖蒸发强烈,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类大量死亡。 (4)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使该区域的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湖泊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濒临灭绝。 26.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6 分) (2)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带?该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6 分) (3)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_______________ 带(图中自然带)做为夏季牧场。(3 分) 【答案】 (1)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3 分) 产生原因: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发 生垂直分异。(3 分) (2)针叶林带。(3 分)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3 分) (3)高山草甸。(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图中的森林带位于海拔 4000 米左右,气温较低,且位于山地草原之上,所以不可能是阔叶林,只能 是针叶林。据图可知该森林带在南坡海拔高,且分布狭窄,北坡分布海拔低且较宽,说明北坡的水热条件 好于南坡,可推出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 (3)在夏季,气温较高,海拔比较高的高山草甸区也可以作为牧场放牧,而海拔较低的山地草原牧场可以 休养生息。到了冬季,海拔比较高的高山草甸区因气温太低不能放牧,只能在海拔较低的山地草原牧场放 牧。所以把高山草甸作为夏季牧场可以充分利用草场资源。 考点:该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