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山东省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9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作业(人教版)(解析版)
课时规范练29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 课时规范练第58页 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自然原因是( ) A.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D.植被破坏严重 2.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 ) A.③⑤ B.①③ C.①④ D.②⑤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位于地势交界处,但不完全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主要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属人为因素。第2题,图中③⑤生态安全工程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对缓解下游旱涝灾害有重要意义。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3~4题。 图1 图2 3.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4.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根据等高线可知,甲区的地形是陡坡与平地相间分布,这样的地形应修筑隔坡梯田,即在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的地方发展种植业,而在等高线稠密、坡度较大的地方发展林业。这样修筑梯田,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便于发展种植业。第4题,由图可知,反坡梯田是梯田边缘较高、梯田面向海拔高处倾斜的梯田,这样的梯田使水土顺坡而下的速度减慢,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保水保土的效果。 (2018江苏卷)(改编)“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完成5~6题。 类型 面积比重/%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杨树林 25.0 18.7 18.5 15.6 13.7 杂阔林 44.7 48.4 52.6 53.6 55.8 经济林 20.6 21.5 21.9 22.7 23.4 其他 9.7 11.4 7.0 8.1 7.1 5.“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提高造林存活率 ③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④提高林地生产力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 ①生物多样性增加 ②森林覆盖率降低 ③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④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由材料和表格分析可知,江苏省“十二五”期间造林比重最大且仍在不断提升的是杂阔林,杂阔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说明该省在“十二五”期间造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③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造林成活率高低,②错误;提高林地生产力应是以发展经济林为主,④错误。第6题,江苏省“十二五”期间造林结构体现在以防护功能为主的杂阔林比重大且不断提升,而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比重较小且不断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①正确;同时用材林比重减小,可能会加大该省木材供需缺口,④正确;造林面积大,会使江苏省森林覆盖率升高,②错误;经济林的比重虽增长较慢,但仍在上升,果品供应能力应上升,③错误。 (2019山东济南高三期末)土地流转是指土地的流失及利用类型的转向。黄土台塬区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占绝对优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地矛盾加剧,土地流转加快。据此完成7~9题。 不同时期土地流转净值 7.1990—1995年,黄土台塬区土地流转主要方向为( ) A.耕地转化为林地 B.林地转化为水域 C.草地转化为耕地 D.耕地转化为草地 8.1995—2000年,黄土台塬区土地流转的整体特征带来的影响是( )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粮食总产量下降快 C.生态安全隐患大 D.洪涝灾害频率降低 9.1985—2010年,黄土台塬区耕地资源补充的主要来源是( ) A.草地 B.林地 C.水域 D.建设用地 答案7.D 8.C 9.A 解析第7题,从图中看出,1990—1995年间,黄土台塬区耕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增加最多,故该时期土地流转主要方向为耕地转化为草地,D项对。第8题,1995—2000年间,黄土台塬区草地减少最多,耕地大幅度增加,故生态安全隐患大,洪涝灾害威胁增加。第9题,1985—2010年间黄土台塬区林地、水域变化幅度为0,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草地总体呈减少趋势,故新增耕地主要靠草地来补充。 (2019浙江绍兴选考诊断性考试)下表为江西赣南地区2010、2015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据(单位:km2),其中耕地转化为林地、居民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分别为3 176.06平方千米、542.70平方千米。据此完成10~11题。 土地类型 草地 耕地 居民及工 矿用地 林地 水域 未利用地 2010年 610.55 10 429.00 1 541.25 25 850.60 779.44 129.84 2015年 534.43 9 512.44 1 781.25 26 665.50 778.74 67.83 10.赣南地区在2010年至2015年的五年中,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 A.草地 B.耕地 C.林地 D.未利用地 11.造成赣南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毁林开荒 ③城镇建设 ④生态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0.D 11.B 解析第10题,根据表中数据变化的幅度可知,未利用土地变化幅度最大,减少了47.8%,故选D项。同理计算判断,草地面积减少了12.5%,排除A项;耕地面积减少了8.8%,排除B项;林地面积增加了3.2%,排除C项。第11题,围湖造田和毁林开荒会使耕地面积增加,但赣南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故①②错误,排除A、C、D三项。随着城市发展,未利用土地和耕地等被转化为居民及工矿用地,所以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故③正确。受生态建设政策影响,实行退耕还林,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故④正确,选B项。 (2018广东百校高三联考)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形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12~14题。 12.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13.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爬山难度 B.增加耕地面积 C.便于汇集雨水 D.提高地面美观度 14.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的特点应具有( ) A.耐旱、耐贫瘠 B.耐旱、耐盐碱 C.耐涝、耐贫瘠 D.耐涝、耐盐碱 答案12.C 13.C 14.A 解析第12题,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需要人工修复的最主要原因,说明其自然修复能力差,自然修复能力差的原因是山体坡度大、涵养水源能力差,C项正确。第13题,由材料可知,该山是废弃石灰岩矿山,坡度大、涵养水源能力差,退台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汇集雨水,C项正确。第14题,由材料可知,该山是废弃石灰岩矿山,坡度大、涵养水源能力差,因此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耐旱、耐贫瘠的特点,A项正确。 15.(2018山西孝义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北洛河为渭河的一级支流,黄河的二级支流,是一条经常发生高含沙洪水的河流。流域内人类活动区域差异大,水土流失严重。下图示意北洛河流域及不同时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 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 (1)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北洛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请说明其原因。 (2)简析北洛河流域林地在1998—2010年快速增长的原因。 (3)简述图示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北洛河水文的影响。 (4)据监测,北洛河上游的输沙量呈下降态势,除人工植被变化外,推测其他人为措施的影响。 答案(1)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多垂直节理,表土质地松软易崩塌;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降水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地处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降水变率大。 (2)人们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认识提高,造林积极性高;国家政策支持;经济林木比重高,既环保又增收。 (3)土壤侵蚀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少;植被覆盖率增大,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4)水库调水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沙分布;修筑水平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改变了水沙形成条件。 解析第(1)题,主要从地形、土质、植被、水文、降水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第(2)题,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可以看出耕地减少,林地增加,说明人们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认识提高,退耕还林,造林积极性高;国家政策支持;经济林木比重高,既环保又增收。第(3)题,从图中看林地增加,森林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土壤侵蚀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少;植被覆盖率增大,森林有涵养水源的作用,阻挡地表径流,流量季节变化减小。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有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 16.(2018山东淄博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位于河北省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海拔1 000~2 000米,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曾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后来由于人为原因,荒漠化严重。1962年始,塞罕坝历经三代人的青春和汗水,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营造起万顷林海,成为京津冀地区一道强大的生态屏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图为塞罕坝林场及其周边区域简图。 (1)推测塞罕坝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 (2)说明塞罕坝植树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塞罕坝成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的原因。 (4)你是否赞成塞罕坝发展旅游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主要植被类型:森林草原(或森林和草原)。理由:年降水量400~600毫米(或400毫米左右,属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带,属于半湿润区),属于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带。 (2)高寒(冬季漫长寒冷);干旱(或降水少,水源短缺);多风沙;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贫瘠(或土地荒漠化严重)。(答对三条即可) (3)防止沙地南侵(或防止风沙对京津冀的侵袭);涵养水源,保障京津冀用水(或是京津冀的水源地)。 (4)赞成: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交流。(答对四条即可) 或不赞成:市场距离较远;交通不便;适合旅游的时间短;旅游资源地域组合(或集群)差;基础设施差(接待能力弱);生态环境脆弱(或环境承载力小,人口容量小);容易引发环境(生态)破坏;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造成冲击。(答对四条即可) 解析本题以塞罕坝为载体,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及其成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塞罕坝的生态意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塞罕坝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结合当地的气温和降水条件来分析,关键是要抓住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该区域这一特点作答。第(2)题,塞罕坝植树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当地的大气状况(气温、降水、风沙)、土壤等角度分析。第(3)题,塞罕坝成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的原因,结合京津冀地区风沙活动频发、水资源匮乏这一特点,分析塞罕坝对其的改善作用。第(4)题,为开放性题目,赞成发展旅游业可以从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发展旅游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分析;不赞成主要分析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区位条件以及旅游业发展对该地生态和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