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5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8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件(52张)
专题 18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专题 18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考点 46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考点 47 产业转移 专题 18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考点 46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应试基础必备 考法 1 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分析 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及意义 应试基础必备 2. 我国重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 1 )西气东输 ( 2 )西电东送 ( 3 )南水北调 ( 4 )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 我国能源空间布局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又进一步从需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出现了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现象。铁路运输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运煤通道如下表所示: ( 5 )我国四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比较 资源跨区域调配,一般考察资源调入、调出区的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包括资源状况、工农业生产、城市人口规模、交通等基础设施),资源调配工程线路的分析特点和资源调配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法 1 资源跨区域调配 问题分析 1. 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思维流程 2.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分析 首先,分析输出地区和输入地区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区域差异。其次,从社会经济需求的层面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如下图所示: 3.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选择 4.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 1 )从调入地区与调出地区两方面进行分析 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并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 2 )从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分析 考例剖析 【 例 1】 [经典题]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 1 )~( 2 )题。 考法 1 资源跨区域调配 问题分析 ( 1 )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 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 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 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 解析 】 ( 1 )本题主要考查南水北调的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引长江水到华北地区,会使华北沿线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并将土壤中的盐分带至地表,使盐碱化问题加剧,故①错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增加了京杭大运河的输水量,进而提高了其航运能力,特别是江苏境内的通航能力,故②正确。由图中海拔信息可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水体不能自流,需使用外力逐级提水,故③错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作用是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紧张问题,故④正确。故选 D 。 【 答案 】 ( 1 ) D 【 解析 】 ( 2 )本题主要考查南水北调的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社会热点问题,人们对调水区水质的要求较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源地在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所以长江的水质备受社会关注,故 A 正确;该工程会造成长江入海水量减少,减弱长江的泥沙搬运能力,从而使长江向海洋输送的泥沙量减少,故 B 错误;入海水量减少,入海口水位降低会使咸水入侵发生的概率加大,故 C 错误;长江口的海洋潮汐主要受天体引力影响,与调水工程无关,故 D 错误。 【 答案 】 ( 2 ) A 考点 47 产业转移 应试基础必备 考法 2 产业转移的问题分析 应试基础必备 1. 产业转移概述 ( 1 )概念:工业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是全部由生产地转移至其他地区的现象。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即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技术水平高、科技人才众多、资金充足,创新能力强,因此产品创新、发展阶段多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拥有了新产品之后,原有已经处于成熟、衰退时期的产品,将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转移多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 2 )产业转移的目的:寻找更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增大市场份额、扩大市场范围,增加企业利润。 2.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3. 产业转移规律 ( 1 )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 2 )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 从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与分布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一般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表现为: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减,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4.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法 2 产业转移问题的分析 1. 产业转移成因分析 产业转移的直接表现是部分或全部生产在地域空间上发生变化。根据变化的地域空间范围不同,可分成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两类,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如图所示: ( 1 )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 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租便宜的优势。 ②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 2 )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 区域内部也存在由区域间资源优势差异而引起的产业转移,因区域之间存在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快,为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部分产业、资金或技术,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2. 产业转移思路分析 首先是分析产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分析影响产业部门的区位因素。 ( 1 )对产业部门的分析: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主导区位因素是劳动力,转移方向为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钢铁工业对于资源和资金的要求很高,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受主导区位因素变化的影响,其转移方向先是接近煤炭产区,然后转向铁矿产区,后又转向交通和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的沿海地区。 ( 2 )对发达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分析: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具有技术、信息、交通、市场等优势;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有丰富的资源、廉价劳动力、便宜的地租、广阔的市场、优惠的政策优势。 【 知识拓展 】 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占主导,逐渐过渡到第二产业占主导,直到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发展过程。以发达国家为例: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工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高附加值产品和现代服务业。 产业转移是与产业升级相伴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发达地区在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相对落后的产业因失去优势条件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发生的产业转移。 考例剖析 【 例 2】 [课标全国Ⅲ2016·1~3] 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 据此完成( 1 )~( 3 )题。 考法 2 产业转移问题的分析 ( 1 )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 A.离原料产地较近 B.离消费市场较近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 2 )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原料价格 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 D.市场需求 ( 3 )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 A.原料使用量 B.劳动力使用量 C.运输量 D.设备费用 【解析】( 1 )由材料可知,我国纺织企业在国外建纺纱厂的主要原因是“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越南、巴基斯坦和美国在原料因素上没有很大差别, A 错误;纺纱厂的产品都运回国内加工,并不在当地,故 B 错误;越南、巴基斯坦作为欠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不如发达国家高, C 错误;由材料可知,劳动力工资美国最高,我国其次,越南、巴基斯坦最低,所以在越南、巴基斯坦建厂可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利润, D 正确。 【答案】( 1 ) D 【 解析 】 ( 2 )企业投资的目的都是追求利润,而 K 企业选择在劳动力成本较高、利润较低的美国投资,说明该企业考虑的不是美国的成本优势。就原料看,国际市场价格一样,甚至美国可能会因成本高而价格更高, A 错误;就劳动力成本看,越南、巴基斯坦比美国更具优势,劳动力成本不是其考虑的因素, B 错误;就市场看,无论去哪儿投资,产品都要运回国内,与市场无关, D 错误;美国作为发达国家,政治稳定、交通便利、服务完善等因素使投资环境优越,故 C 正确。 【答案】( 2 ) C 【 解析 】 ( 3 )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润。我国纺纱厂到国外投资,主要考虑接近原料地、降低成本以及投资环境,与运量、设备费用等无关,故 C 、 D 错误;结合生活经验可知,棉花纺成纱线,没有质的变化,原料使用量不会大幅度降低,故 A 错误;而随着技术进步,机械化水平提高,纺纱可由机械代替人工,劳动力使用量可以大幅度减少,故 B 正确。 【答案】( 3 )B 考例剖析 【 例 3】 [课标全国 Ⅰ2016·1 ~ 3 ]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20 世纪 80 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 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 1 ) ~ ( 3 )题。 考法 2 产业转移问题的分析 ( 1 )与景德镇相比, 20 世纪 80 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市场广阔 B. 原材料充足 C. 劳动力素质高 D. 国家政策倾斜 ( 2 )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 产业结构调整 B. 原材料枯竭 C. 市场需求减小 D. 企业竞争加剧 ( 3 )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 资金充足 B. 劳动力成本低 C. 产业基础好 D. 交通运输便捷 【 解析 】 ( 1 )根据题干,景德镇早在明清时期就是全国的瓷业中心,而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说明佛山发展陶瓷生产主要是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故 D 正确;景德镇的产品远销海内外,与景德镇相比,佛山的陶瓷产品不具有市场优势, A 错误;陶瓷生产主要是技术导向型工业,不是原料导向型工业, B 错误;陶瓷生产也不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C 错误。 【答案】( 1 )D 【 解析 】 ( 2 )根据题干信息, 2003 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促使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说明是产业结构调整引起陶瓷产业向外转移,不是原材料枯竭,故 A 正确, B 错误;市场需求量减小会使得企业数量和规模有所减少,不一定使得企业向外转移, C 错误;企业竞争加剧会导致同类企业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而不是分散或转移, D 错误。 【答案】( 2 ) A 【 解析 】 ( 3 )景德镇和佛山发展工业的类型一致,且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和生产经验远高于佛山,故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产业基础好, C 正确;佛山经济比景德镇发达,资金更充足, A 错误;陶瓷生产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不是促使其转移的原因, B 错误;由于陶瓷销售属于大宗笨重货物,销往海外主要依靠水路运输,而景德镇位于内陆省份,故与佛山相比,交通运输不具备优势, D 错误。 【答案】( 3 ) 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