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高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时
示范教案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四季和五带等基本概念。 2.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五带如何划分。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科学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2.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4.能够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 德育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昼夜交替的成因,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方法 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让学生来理解昼与夜的形成、昼夜交替以及地方时的产生。 2.充分运用课本插图、板图和投影片,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来引导学生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让学生来巩固复习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以及五带的划分等问题。 4.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课文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三球仪、投影片、板图或自制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下这样一个思考题:为什么太阳直射点只能直射到南、北纬23°26′的纬线,而不会再向南、北扩大或者范围缩小呢? 大家考虑好了吗?下面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对!太阳直射的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是一致的。目前黄赤交角是 23°26′,所以太阳直射点的最南最北界限也是23°26′,也就是南、北回归线。假如黄赤交角的大小发生变化,太阳直射点的范围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时刻不停地处在运动状态,我们研究地球运动有什么地理意义呢?它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我们后两节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1.5、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二) 一、昼夜交替(板书) 1.昼夜的形成(板书) (启发、引导)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光。现在我们假设地球不运动(既不自转也不公转),同学们思考一下:会不会形成昼夜呢?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归纳)即使地球不运动,也会形成昼夜。(用地球仪做解释)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半球是黑夜,也就是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中间的大圆圈),叫做晨昏线或晨昏圈。 (承转)处于黑夜状态的夜半球是看不到太阳的,而在昼半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或高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太阳高度的问题。 2.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 (引导、讲解)什么是太阳高度呢?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教师可用手势做解释)。处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看到的太阳高度是不一样的: 在昼半球(白天)大于0° 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晨昏线(地平线)上等于0° 在夜半球(黑夜)小于0° (承转)刚才我们是在假设地球不运动的前提下来考虑问题的。实际上,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用地球仪演示)。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所以昼夜就在不断地交替。 3.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板书)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刚学过“恒星日”,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运动中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日期呢?请大家思考、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解释)由于参照物不同,便产生了两种时间长短不同的日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它是以天空中除太阳以外的某一颗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即天空中的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地球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教师可用地球仪演示说明),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但是,地球毕竟是太阳系中的成员,地球上昼夜的形成以及昼夜的不断变化(交替),均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作公转运动,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转过360°多一点,所以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教师可借助三球仪解释、说明)。 同学们听说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解释)在钟表出现以前,古代劳动人民完全是靠太阳(夜晚靠星星、月亮)来安排一天的起居作息、生产劳动,因而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通过前面第2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颗同步卫星,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约为一个月,而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天,这样就使整个地表面的昼夜温差减小,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我们地球的一大优越性。 (承转)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昼夜在不断地交替,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地变化,那么,各地的时间也显然是不一样的。 二、地方时(板书) 1.地方时的产生(板书) (教师演示地球仪,按照以下思路、线索边板书边讲解)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补充)因天空只有一个太阳,某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是不一样的,即各地有各地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根据以上的分析、推导可得出:东边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下面我们来换算一下: 地理经度(度、分、秒)地方时(时、分、秒) 15° 1小时 15′ 1分钟 15″ 1秒钟 地球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我们通过分析,可找出如下的计算法则: 已知两地的地方时之差,根据一地经度,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理经度;已知两地的经度差,根据一地的地方时,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方时。 (教师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举例说明,示例见备课资料中) (承转)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2.时区和区时(板书) (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初中地球部分,可详可略地复习或讲解这部分内容) 时区的划分可使用下列图式(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或使用多媒体投影演示)讲解: (解释)中央经线、区时 区时的计算法则: (1)时区差(或区时差)的计算 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 (2)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 注意“±号的选用”: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用加,否则用减。 (教师可根据情况举例说明)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板书) 世界很大,各国有各国的具体情况,一些国家根据实际需要使用某个区的区时为标准时间,也有采用半区时,本国东部时区的时间。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在我国新疆和西藏的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让学生稍作思考后再解答)这是由于我国的领土东西跨经度较广,从东到西跨越5个时区,为了便于全国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目前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上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是我国使用的标准时间。新疆和西藏的大部分位于东六区,那里的时间一般要比北京晚2个小时,所以在当地就出现了上午10 点才上学的现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地方时。本节的重点、难点是晨昏线的判断,不同经度地方时的计算和区时的计算。 [课后作业] 1.当本初子午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均为0°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A.经度180°的北回归线上 B.经度90°的南回归线上 C.经度180°的南回归线上 D.经度90°的赤道上 答案:D 2.同一经度的各地( ) A.区时相同 B.每天日出日落的时刻相同 C.地转偏向力的大小相同 D.气温相同 答案:A 3.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时,位于东经48°的某地的区时是( ) A.10月1日17点 B.9月30日22点 C.10月1日7点 D.10月2日4点 答案:C 4.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表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B.在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C.由于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D.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不一致 答案:C ●板书设计 1.5、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二)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 2.太阳高度的变化 3.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 二、地方时 1.地方时的产生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2.时区和区时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