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地理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总分60分。)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据图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 B.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 C.每年净增加人口数最多的是江苏 D.每年净增加人口数最少的是宁夏 2.从图中可以看出 A.西藏、上海的人口增长呈现出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特点 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 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 D.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低 读下图,完成3-4小题。 3.图示地区 A.人口集中区向地势低平地区移动 B.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C.未来的人口合理容量有可能提高 D.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扩大绿洲面积 4.图中现在城镇相对于古城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B.人类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C.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D.交通条件成为现在城镇选址的首要条件 人口负担系数是指非劳动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重。人口红利期指的是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的一段时期。下图是某省人口年龄结构图(含预测),下表是2013年该省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表。根据材料完成下面5-6小题。 5.据图判断,该省人口红利期结束于 A.2010—2020年 B.2020—2030年 C.2030—2040年 D.2040—2050年 6.如果保持表中的人口流动特点,对该省的影响是 A.加剧老龄化问题 B.延长人口红利期 C.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D.减轻就业压力 下图为我国六个城市在两个时段内的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7-8小题。 7.下列关于各城市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武汉市人口数量先减后增 B.上海市人口增速减缓 C.长沙市人口总量基本不变 D.苏州市人口增速最快 8.重庆和杭州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重庆市因人口政策的变化,出生率显著上升 B.杭州市因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大幅上升 C.重庆市因产业结构调整,吸引乡村人口流入 D.杭州市因环境条件变差,致使人口大量迁出 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完成9-11小题。 9.有关该地图示时期城市人口与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1978年乡村人口比重最低 B.1990年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C.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超50% D.2000年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 10.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透水面积增加,使蒸发量下降 B.地表植被减少,使下渗量增加 C.城市热岛效应,使降水量减少 D.建筑物增加,使地表径流量减少 11.针对该地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宜采取的措施是 ①大规模兴建新城和卫星城 ②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 ③大力发展重化工业 ④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下图为杭州市某区域一公共自行车租借服务点多日平均借车和还车数量统计图。完成12-13小题。 12.图示时间段内该服务点自行车数量增多的时间约有 A.3小时 B.5小时 C.7小时 D.9小时 13.该服务点最可能位于杭州的 A.住宅区 B.工业区 C.风景区 D.仓储区 胡同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开放型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下图示意北京某胡同空间布局,道路转折距离一般不超过30米。据此完成14-15各题。 14.与现代城市多数新型居住社区相比,胡同社区 A.土地利用率较低 B.基础设施更完善 C.绿地面积比重大 D.公共活动空间小 15.胡同虽开放但能保持较为安静的居住氛围,其主要原因是 A.邻里隔离 B.道路分级 C.人口较少 D.居住分散 16.如图为某城市工业发展规划图,计划在图中四个区位布局四种不同污染类型的工厂。有关图中工业规划的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③处各类都可以 B.④处各类都可以 C.①处可布局乙类,也可布局丙类 D.②处可布局丁类,也可布局甲类 城市通风廊道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的走廊,以保持或引导自然气流贯穿城市,提高城市空气流通性.武汉市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有“百湖之市”(拥有大小湖泊166个)之称,当地正在积极打造城市通风廊道(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7-18小题。 17.武汉市建设通风廊道的环境效益主要有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减轻水体污染 ③改善宜居环境 ④缓解热岛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武汉市主要通风廊道在建设时,应 A.增加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增强风速 B.充分利用河、湖等湿地,降低投入成本 C.将重工业用地迁往近郊,减少污染排放 D.提高城区建筑物密集度,促进空气流通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完成19-20小题。 19.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A.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水平较高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20.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人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人口“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人口“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下图为分省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镇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据此完成21-22小题。 21.2000-2015年,甲省区 A.镇区人口数量大于城区 B.“城化”速度持续下降 C.镇区对人们吸引力增强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2.2000-2015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城区转向镇区的省区可能是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米至2.0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下图为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23-24小题。 23.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采光和防风 B.通风和排水 C.御寒和防沙 D.防潮和防盗 24.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 A.灌溉农田 B.取水防火 C.生活供水 D.防御洪灾 下图为某位设计师为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设计出独有的“福”字,将各地的文化、代表性建 筑等特色元素融入其中,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据此完成25-27题。 25.不同的文化、代表性建筑都具有区域特色。图示①〜④四个“福”字中最可能代表上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6.⑤表示的是福建土楼,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与该建筑形成相符的自然条件有 A.植被稀疏,河网密布 B.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C.气候湿润,夏季炎热 D.地形开阔,降水集中 27.人们追踪放生野外的③图示动物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GIS C.GPS D.EOS 银川南关清真大寺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紧邻银川市市老城区的新华街商圈,被誉为“银川首坊”,历史悠久。该寺周边分布着类型多样、规模不等的众多回族商户,形成了典型的“ 依寺而商” 现象。这些回族商户大多是“ 下店上宅”或“ 前店后宅”的家庭式小作坊,主要从事民族特色商品或普通清真商品经营及服务。据此完成28-30题。 28.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周边出现“ 依寺而商” 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便于商家进行宗教活动 B.便于众多商铺共用当地的基础设施 C.共享因寺而来的众多消费者 D.便于商家沟通与交流,提高商品竞争力 29.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周边众多销售同类商品商铺的集聚,会直接导致 A.商业信息收集成本增加 B.交流协作增多,产品质量提高 C.地租升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D.众多商铺整体服务范围扩大 30.该地集聚的商铺大多规模比较小,其原因可能为 ①地租昂贵,降低租金 ②竞争激烈,降低风险 ③市场准入门槛低,方便进驻 ④人口少,客流量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 综合题(共40分) 31.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简图”及近年该城市统计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20分。) (1) 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分别写出①_______、②_______所代表的功能区,②功能区布局在该处的理由 。(2)a、b、c、d四地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试说明两条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市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你认为最合适的选址应位于_______,试说明两条原因 ________ 、 ________ 。 (4)根据该城市近期统计的人口年龄构成金字塔图,分析该城市发展的人口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共20分) 材料一 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 “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 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1分)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_______(1分),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6分) (2) 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2分) A. 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 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 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 。(每空1分) (4)根据图甲和图乙简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试题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总分60分。)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 B.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 C.每年净增加人口数最多的是江苏 D.每年净增加人口数最少的是宁夏 2.从图中可以看出( ) A.西藏、上海的人口增长呈现出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特点 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 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 D.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低 【答案】 1.C 2.B 【解析】 【分析】 1.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读图可知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上海,最低的是宁夏;每年净增加人口数=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结合图中数据可大致估算出江苏每年净增人口最多,西藏最少。故选C。 2.上海是低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而西藏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呈负相关,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相关;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是因为上海人口老龄化更严重,死亡率高。故选B。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地区 A.人口集中区向地势低平地区移动 B.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C.未来的人口合理容量有可能提高 D.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扩大绿洲面积 4.图中现在城镇相对于古城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B.人类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C.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D.交通条件成为现在城镇选址的首要条件 【答案】 3.C 4.A 【解析】 3.图示地区为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少,人口集中区向山麓地区移动,A错误。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水资源,B错误。未来人类获取水资源的手段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有可能提高,C正确。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解决水资源问题,D错误。故选C。 4.图中现在城镇相对于古城位置向河流上游移动,这种变化反映了河流下游水资源减少,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反映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A正确。当地水资源缺乏,人类对水质的要求不高,对水资源的数量要求越来越高,B错误。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则下游不会出现断流、人口不会减少,应该是上中游过度用水,导致下游断流,C错误。水资源条件成为现在城镇选址的首要条件,D错误。故选A。 人口负担系数是指非劳动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重。人口红利期指的是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的一段时期。下图是某省人口年龄结构图(含预测),下表是2013年该省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表。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据图判断,该省人口红利期结束于 A.2010—2020年 B.2020—2030年 C.2030—2040年 D.2040—2050年 6.如果保持表中的人口流动特点,对该省的影响是 A.加剧老龄化问题 B.延长人口红利期 C.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D.减轻就业压力 【答案】 5.C 6.B 【解析】 【分析】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人口红利期是指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的时期,即劳动人口(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的时期。由左图可知,约在2030-2040年,该省劳动人口所占比重开始下降到50%以下,人口红利期结束。故据图判断,该省人口红利期结束于2030-2040年,C正确。故选C。 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省流入的青壮年人口较多,而流出的0-14岁、60岁及以上的人口略多,这会导致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有利于延长人口红利期,减轻老龄化问题,A错误、B正确。表中是人口流动特点,不能反映对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C错误。流入的青壮年人口较多,不能减轻就业压力,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我国六个城市在两个时段内的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各城市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武汉市人口数量先减后增 B.上海市人口增速减缓 C.长沙市人口总量基本不变 D.苏州市人口增速最快 8.重庆和杭州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重庆市因人口政策的变化,出生率显著上升 B.杭州市因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大幅上升 C.重庆市因产业结构调整,吸引乡村人口流入 D.杭州市因环境条件变差,致使人口大量迁出 【答案】 7.B 8.C 【解析】 【分析】 7.读图可知,武汉市人口数量在两个时段内增加量均为正值,因此当地人口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A错误。读图可知,上海市2000~2010年人口数量年均增加60万以上,而2010~2015年年均人口增加20万以上,因此上海市人口增速减缓,B正确。读图可知,长沙市2000~2015年年均人口增加10万人左右,因此长沙市人口总量一直增加,不是基本不变,C错误。读图可知,2010~2015年间,苏州市年均人口增加量比重庆、武汉、长沙、上海市、杭州市都低,因此苏州市人口增速不是最快的,D错误。故选B。 8.在2015年前,重庆市人口政策并没有大的变化,因此重庆市2010~2015年年均人口增加量增加的原因与人口政策变化关系不大,A错误。杭州市虽然人口老龄化压力较大,但死亡率并没有大幅上升,如果死亡率大幅上升,则人口数量应减少,图中显示,2000~2015年杭州市人口数量每年均有增加,B错误。读图可知,2000~2010年重庆人口数量呈负增长,这主要是外出务工人口多,2010~2015年,重庆市年均人口数量增加非常迅速,说明重庆市因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乡村人口流入,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大增,C正确。读图可知,从2000~2015年,杭州市人口数量一直呈正增长状态,表明没有出现人口大量迁出,D错误。故选C。 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9.有关该地图示时期城市人口与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 A.1978年乡村人口比重最低 B.1990年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C.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超50% D.2000年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 10.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透水面积增加,使蒸发量下降 B.地表植被减少,使下渗量增加 C.城市热岛效应,使降水量减少 D.建筑物增加,使地表径流量减少 11.针对该地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宜采取的措施是( ) ①大规模兴建新城和卫星城 ②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 ③大力发展重化工业 ④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 9.D 10.A 11.C 【解析】 【分析】 9.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图可知,2007年乡村人口比重最低,A错。1990年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错。2000年城市人口625万,农村人口1225万,比重小于50%,C错。2000年以来城市人口从624万到2007年820万,乡村人口发展缓慢,城市人口比重在不断上升,城市化速度加快,D对。故选D。 10.城市化导致水泥路面等不透水面积增多,阻碍了地面蒸发,地表植被减少,使蒸发量下降,A对。因为水泥面的增加,不透水面的增加导致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B错。建筑物增加,导致地表径流增多,D错。城市化的建设会产生热岛效应,其上升气流也会伴随有城市雨岛效应,降水增加,C错。故选A。 11.从材料中可知,该地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化问题,大规模兴建新城和卫星城措施,会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造成土地资源的紧张和浪费,①错;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会加剧城市的污染,③错。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有利于缓解城市拥堵;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②④对。故选C。 【点睛】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 下图为杭州市某区域一公共自行车租借服务点多日平均借车和还车数量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时间段内该服务点自行车数量增多的时间约有 A.3小时 B.5小时 C.7小时 D.9小时 13.该服务点最可能位于杭州的 A.住宅区 B.工业区 C.风景区 D.仓储区 【答案】 12.B 13.C 【解析】 12.当还车数量大于借车数量时,服务点的自行车数量会增多。图示时间段内,11时至13时、16时至19时时段内还车数量大于借车数量,因此该服务点自行车数量增多的时间约有5小时,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3.读图可知,借车和还车开始于早上8时到晚上20时左右,高峰期在早上10时和14时左右,在这一时间段内借车还车最频繁,16时以后还车比借车多,因此该服务点最可能位于杭州的风景区,自行车是景区游览工具之一,C符合题意。住宅区自行车服务点8时左右以借车为主,人们去上班,18时左右以还车为主,人们下班回家,与统计图中特征不同,排除A。工业区自行车服务点8时左右以还车为主,人们上班,18时左右以借车为主,人们下班回家,与统计图中特征不同,排除B。仓储区以汽车运输为主,人员往来没有这样频繁,排除D。故选C。 胡同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开放型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下图示意北京某胡同空间布局,道路转折距离一般不超过30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与现代城市多数新型居住社区相比,胡同社区 A.土地利用率较低 B.基础设施更完善 C.绿地面积比重大 D.公共活动空间小 15.胡同虽开放但能保持较为安静的居住氛围,其主要原因是 A.邻里隔离 B.道路分级 C.人口较少 D.居住分散 【答案】 14.A 15.B 【解析】 【分析】 14.与现代城市多数新型居住社区相比,胡同社区以平房为主,土地利用率较低,A对;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绿地面积比重小,公共活动空间较大,故B、C、D错。 15.从图文信息可知,胡同以居住功能为主,故人口较密集;道路转折距离一般不超过30米,说明居住比较集中,邻里之间来往方便,没有隔离,故ACD错。道路等级分为机动车道、步行道、次一级步行道,道路分级明显,故B对。 16.如图为某城市工业发展规划图,计划在图中四个区位布局四种不同污染类型的工厂.据此回答下题. 有关图中工业规划的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处各类都可以 B.④处各类都可以 C.①处可布局乙类,也可布局丙类 D.②处可布局丁类,也可布局甲类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③处位于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河流的下游,所以各类工厂都可以。①处位于河流下游可布局乙类工厂,但位于盛行冬季风的上风向,不能布局丙类(含有大气污染)工厂。②处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不能布局丁类(含有大气污染)工厂,又因位于河流上游,不能布局乙类工厂。④处位于城市居民区附近,有污染的工厂都不可,但可布局无污染的劳动力导向型工厂。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要对工业区的布局影响因素熟悉并掌握。工业区的布局要求: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市区内,有污染的工业应远离城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带,有水体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区;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间设置防护带;留有发展余地等. 城市通风廊道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的走廊,以保持或引导自然气流贯穿城市,提高城市空气流通性.武汉市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有“百湖之市”(拥有大小湖泊166个)之称,当地正在积极打造城市通风廊道(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武汉市建设通风廊道的环境效益主要有( )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减轻水体污染 ③改善宜居环境 ④缓解热岛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武汉市主要通风廊道在建设时,应( ) A.增加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增强风速 B.充分利用河、湖等湿地,降低投入成本 C.将重工业用地迁往近郊,减少污染排放 D.提高城区建筑物密集度,促进空气流通 【答案】 17.D 18.B 【解析】 17.根据材料可知城市通风廊道可以提高城市的空气流动性、改善空气质量、缓解热岛效应和提高人体舒适度等。保护生物多样性属于生态效益,不属于其主要环境效益;建设通风廊道对减轻水体污染意义不大。据此分析③④对,本题选D。 18.武汉市河湖众多、水域面积广,通风廊道应充分利用河、湖泊等现有湿地及设施,减少大规模拆建工程以降低投入成本。市区下垫面粗糙度增加,风力减弱,会使主要通风廊道的环境效益下降;将重工业用地迁往近郊,会导致污染物随热力环流流入市区,加剧城市环境污染;提高郊区建筑物密集度,会增加城市空气流通困难从而加剧城市热岛效应。据此分析A、C、D错,本题选B。 【点睛】 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 (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水平较高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20.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答案】 19.D 20.A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城市化进程 19.从图中可读出2005年该省的城市化水平为50%,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大于70%,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从图中看,该省区城市化水平增加很快,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加较慢,说明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不协调。从图中看城市人口增长快于第二产业产值增长。从图中可读出,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人口比重增加最快,说明城市化速度最快,D正确。 20.从图中看,该省区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可推测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A正确。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从材料和图中读不出来。 人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人口“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人口“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下图为分省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镇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2000-2015年,甲省区( ) A.镇区人口数量大于城区 B.“城化”速度持续下降 C.镇区对人们吸引力增强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2.2000-2015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城区转向镇区的省区可能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答案】 21.C 22.D 【解析】 【分析】 21.图中数据为镇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无法判读镇区与城区人口具体数量关系,A项错误。读图可知,甲省区2010—2015年镇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相对于2000—2005年大幅增长,则以5年为阶段,镇化速度较快,镇区对人们吸引力增强,城化速度有所下降,但图示显示的只是5年的整体状况,并不能判读其持续下降,也可能在某一年份出现上升,B项错误,C项正确。图示城化、镇化人口仍然在增长,则其尚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项错误。故选C。 22.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城区转向镇区,则劳动力资源优势由城区转向镇区。甲省区在2000—2005年,镇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约为40%,城镇化转化的人口增长量主要集中在城区,城区劳动力丰富,镇区相对不足,此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在城区;2005—2010年,镇区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接近100%,镇区人口大量增加,且镇区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城区转向镇区,甲省区符合题意要求。乙省区在2000—2005年,镇区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约为140%,镇区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在镇区;2005—2010年,镇区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仍然约为80%,故劳动密集型产业仍集中在镇区,乙省区不符合题意要求。丙省区从2000年至2015年,镇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均约为60%,镇区劳动力资源优势不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始终位于镇区,故丙省区不符合题意。丁省区2000—2005年,镇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为负值,则小城镇人口外流,劳动力不足,而城市劳动力丰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此期间集中在城区;2005—2010年,镇区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约为60%,则镇区人口大量增加,且镇区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城区转向镇区,丁省区符合题意要求。综上分析可知,D项正确。 “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米至2.0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下图为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采光和防风 B.通风和排水 C.御寒和防沙 D.防潮和防盗 24.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 ) A.灌溉农田 B.取水防火 C.生活供水 D.防御洪灾 【答案】 23.B 24.B 【解析】 23.岭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因此村落多采用“梳式布局”的主要好处是通风、排水、防潮(可利用村前的池塘水域与村落的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局部性的热力环流,建筑物之间的小巷能加大风速),B正确;前后建筑物空隙较大可以便于采光,但该区域建筑物前后空隙较小,A错;该区域纬度较低,冬季温暖,风沙较少,所以御寒和防沙不是其主要目的,C错;这种布局模式并不能取到很好的防盗效果,D错。故选B。 24.岭南地区村落采用“梳式布局”,房屋前后的间隙小,火灾隐患大,以水域为中心利于取水防火,B正确;AC选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C;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受洪灾的影响大,并不能防御洪灾,D错。故选B。 下图为某位设计师为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设计出独有的“福”字,将各地的文化、代表性建 筑等特色元素融入其中,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不同的文化、代表性建筑都具有区域特色。图示①〜④四个“福”字中最可能代表上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6.⑤表示的是福建土楼,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与该建筑形成相符的自然条件有 A.植被稀疏,河网密布 B.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C.气候湿润,夏季炎热 D.地形开阔,降水集中 27.人们追踪放生野外的③图示动物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GIS C.GPS D.EOS 【答案】 25.B 26.C 27.C 【解析】 【分析】 25.①图为蒙古包,应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上海为国际化大都市,东方明珠塔是其代表性建筑,故②代表上海。③图由竹子和熊猫组成,应代表四川;④图中有傣族舞,应代表云南。综上所述,故选B。 26.土楼为我国福建地区客家族居住的房屋,该省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土楼多依山而建,福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降水变化率大。综上所述,故选C。 27.追踪放生的动物位置一般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故选C。 【点睛】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以空中卫星为基础的高精度无线电导航的定位系统,它在全球任何地方以及近地空间都能够提供准确的地理位置、速度及精确的时间信息。 银川南关清真大寺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紧邻银川市市老城区的新华街商圈,被誉为“银川首坊”,历史悠久。该寺周边分布着类型多样、规模不等的众多回族商户,形成了典型的“ 依寺而商” 现象。这些回族商户大多是“ 下店上宅”或“ 前店后宅”的家庭式小作坊,主要从事民族特色商品或普通清真商品经营及服务。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8.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周边出现“ 依寺而商” 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便于商家进行宗教活动 B.便于众多商铺共用当地的基础设施 C.共享因寺而来的众多消费者 D.便于商家沟通与交流,提高商品竞争力 29.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周边众多销售同类商品商铺的集聚,会直接导致( ) A.商业信息收集成本增加 B.交流协作增多,产品质量提高 C.地租升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D.众多商铺整体服务范围扩大 30.该地集聚的商铺大多规模比较小,其原因可能为( ) ①地租昂贵,降低租金 ②竞争激烈,降低风险 ③市场准入门槛低,方便进驻 ④人口少,客流量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28.C 29.D 30.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成因、影响。古老建筑不仅会带动旅游业,还会影响周边商业发展,结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周边环境及大寺周边商铺的产业规模及产业内容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28.本题考查城市空间结构,注重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银川南关清真大寺为该地著名清真寺,前来进行宗教活动的人数众多,大量回族商户集中在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周边,主要是为了共享来此地进行宗教活动的潜在消费者,C 对;商户聚集不是商家为了进行宗教活动,也不是为了共用当地的基础设施;这些商户多为家庭式小作坊,故商户聚集不是为了沟通与交流,ABD错。据此分析本题选C。 29.本题考查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周边众多销售同类商品商铺的集聚,可以提高本地商铺的知名度,扩大其整体服务范围,D 正确。销售同类商品的商铺的集聚会削弱信息流动,增加不同商铺的员工之间信息分享渠道,增加员工与消费者之间交流的机会,从而降低商业信息收集成本,A 错误:销售同类商品商铺的集聚虽然会增加协作交流机会,但这些信息必须反馈给生产商并被生产商接受、改进,才能使产品质量提高,B 错误;该地商户多是家庭式小作坊,地租成本低,且信息获取等其他费用较低,利润大,C错误。据此分析本题选D。 30.本题考查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因,注里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该地商铺大多是“下店上 宅”或“前店后宅”的家庭式小作坊,说明多是居民个人依托住宅当房东从事的商业活动,几乎无租金,① 错误;商户众多且类型相似,竞争激烈,风险大,规模小可以降低风险,②正确;商铺大多从事民族特色商品或普通商品经营及服务,说明该地市场准入门槛较低,③正确;该地紧邻银川市市老城区的新华街商圈,并依托于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客流量大,④错误。据此分析本题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0分) 31.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简图”及近年该城市统计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20分。) (1)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分别写出①_______、②_______所代表的功能区,②功能区布局在该处的理由 ____________ (2)a、b、c、d四地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试说明两条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市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你认为最合适的选址应位于_______,试说明两条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该城市近期统计的人口年龄构成金字塔图,分析该城市发展的人口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住宅区 商业区 交通便利,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人流量大) d 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空气质量好;位于河流上游,污染小等。 乙 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对城市空气污染小;河流下游,水源充足,且对河流污染较小;接近铁矿资源,原料丰富;接近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等。 目前青壮年人口多、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 32.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共20分) 材料一 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 “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_______,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图甲和图乙简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英国 美国 日本 逆城市化现象(每空1分,共4分);原因: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②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③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任意答对三个要点得6分) (2)BC (2分) (3)社会经济发展 相互促进(每空1分,共2分) (4)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速度慢;(3分)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极不相适应(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