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政治二轮对对练: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政治二轮对对练: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命题角度1收入分配 ‎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7天津·4)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年来,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走出了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从下表可以看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 ‎   项目 地区   ‎ PM2.5年均浓度 城乡居民收入比 ‎2013年 ‎2016年 ‎2013年 ‎2016年 北京 ‎90‎ ‎73‎ ‎2.61‎ ‎2.57‎ 天津 ‎96‎ ‎69‎ ‎1.89‎ ‎1.85‎ 河北 ‎94‎ ‎70‎ ‎2.42‎ ‎2.37‎ ‎①推动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有序疏解 ②促进了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的扩大 ③使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④有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配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表中京津冀PM2.5年均浓度下降,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了环境容量的扩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故选②。表中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化趋势,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故选④。表中内容未表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故不选①。表中内容表明京津冀的生态和居民生活得到改善,但仍需不断推进,③的说法太绝对,舍去。答案为B项。‎ ‎2.(2016天津·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实施股权激励方式(  )‎ A.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B.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 C.是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D.保障了科研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答案 B 解析 股权激励方式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实施股权激励方式不是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A项错误。题干指的是“各类企业”,而按劳分配是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联系的分配方式,故C项与题意不符。企业的主体是劳动者,不仅仅是科研人员,故D项错误。‎ ‎3.(2015江苏·6)据统计,2014年全国居民新增财产性收入40%来自房地产,17%来自银行理财,16%来自存款,12%来自股票,其他来自信托、基金、保险等。对该经济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 ‎①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 ②居民投资风险不断降低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④居民财产配置趋向多元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我国居民通过房地产、银行理财、存款、基金等投资方式增加财产性收入,说明我国居民财产配置趋向多元,故选④;财产性收入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应选①;材料未涉及投资风险下降、再分配,②③与题旨无关。‎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1.加计扣除指按照税法规定在实际发生数额的基础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国务院决定自2017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至75%,这一政策可能产生的效应是(  )‎ ‎①实行按劳分配,保障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 ②优化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调整分配关系,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④通过产品创新,增强企业竞争新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至75%,旨在鼓励科技创新,调整分配关系,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增强产品竞争优势,③④符合题意。这一政策与按劳分配、企业管理优化无关,排除①②。‎ ‎2.201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规定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科技人员的现金奖励,可减按50%计入科技人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这一政策(  )‎ ‎①是按劳分配的新形式,确认了财产权存在的合法性 ‎②有利于企业优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③有利于调整分配关系,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④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企业竞争中形成新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的现金奖励,可减按50%计入科技人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来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有利于调整分配关系,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培育企业在竞争中形成新优势,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中这一政策体现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按劳分配,①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企业优化管理问题,②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3.安徽省出台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指出,科研人员享受成果转化受益比例调高到70%以上,以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争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上述政策有利于(  )‎ ‎①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 ②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③进一步落实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④发挥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以增加知识价值为背景,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知识价值参与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故不选③。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但市场是主导,故不选④。①②符合题意。‎ ‎4.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但目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和比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有相当差距。改变这一现状,必须(  )‎ ‎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技术工人获得感 ②完善技术工人的培养措施,优化劳动力结构 ③完善技术工人薪酬激励机制,调动生产积极性 ④运用再分配调节机制,提高技术工人工资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增加高技能人才总量,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完善培训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优化劳动力结构,调动生产积极性,②③符合题意。运用再分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①④不符合题意。‎ ‎5.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经济长期活力的重要指标,是指在各种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它更多的是靠技术进步、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作用产生的增长。对此,以下观点合理的是(  )‎ ‎①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②公平的分配制度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前提和基础 ③加大资本投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措施 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以全要素生产率为背景,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完善的市场体制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前提和基础,故排除②。加大资本投入是增加要素,不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故排除③。①④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措施。‎ ‎6.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对亿万农民来说,这是一颗“定心丸”;同时这又是一粒“活络丹”,能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这有利于(  )‎ ‎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 ②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共同富裕 ④使农村土地变为活资本,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以土地制度改革为背景,考查生产要素分配的必备知识,渗透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权,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利于优化土地配置,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将土地变为活资本,增加财产性收入,故选②④。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旨在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①中“优化产品结构”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三权分置”改革要求不符。“三权分置”改革,是完善生产要素分配机制,故舍去③。‎ ‎7.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国家发改委提出,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健全“大国工匠”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此举(  )‎ ‎①引导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属于再分配中对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 ②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 ③带动广大产业工人增技能、增本领、增收入,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④有利于尊重知识和人才,完善按劳分配政策,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技能要素参与分配是初次分配,故舍去①。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是完善分配制度,坚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故不选④。②③是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的经济意义。‎ ‎8.(2019福建模拟)下图是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来源及增幅情况。‎ 由上图可推断出(  )‎ ‎①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提高了居民获得感 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了居民收入 ③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会增强 ④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2018年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提高了居民的获得感,①正确;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2018年我国居民收入增加,有利于扩大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③正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增加居民收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②;图表反映不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情况,排除④。‎ ‎9.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 ‎①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 ③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④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分配机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考查收入分配公平的必备知识,渗透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题旨强调“政府再分配调节”,①③是初次分配举措,②④与题干主旨相符。‎ ‎10.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下列举措施中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  )‎ ‎①某省政府给予社会托老机构的老人每月300元的财政补贴 ②某企业建立健全以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③某市民政局免费为60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④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 260元调整为1 400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初次分配是在物质生产部门的分配,②④属于初次分配;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的分配,①③属于再分配;故选D项。‎ ‎11.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当前我国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 ‎①体现出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 ‎②是国家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税种结构的重要举措 ‎③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体现 ‎④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通过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知识考查调动知识判断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我国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增加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③④符合题意。个税调整不是优化税制结构,也不能体现税收性质,故舍去①②。‎ 命题角度2国家财政的作用(非选择题命题点) ‎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8全国Ⅱ·14)近三年来,某国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   年份 指标   ‎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财政赤字率 ‎3%‎ ‎4.2%‎ ‎6.7%‎ 通货膨胀率 ‎5%‎ ‎7.5%‎ ‎13%‎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该国可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 ‎①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②央行在市场上出售债券 ‎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④压缩政府开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财政政策。由表格数据可知,某国近三年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呈上升趋势,为弥补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央行可以通过出售债券,压缩政府开支,从而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②④正确;降税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无助于抑制通货膨胀,①错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属于积极的货币政策,会助推通货膨胀率上升,③错误。‎ ‎2.(2017全国Ⅰ·16)2016年9月,某省探索发行易地扶贫搬迁债券,用于弥补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的资金缺口。该债券首期额度5亿元,社会资本认购高达35亿元。以发行债券方式支持扶贫,可以(  )‎ A.扩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 B.减少政府扶贫资金的支出 C.拓宽扶贫资金的筹措渠道 D.促进扶贫资金的精准运用 答案 C 解析 发行债券以支持扶贫,拓宽了扶贫资金的筹措渠道,C项符合题意;发行债券支持扶贫的这部分资金仍然用于扶贫,并没有扩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A项不符合题意;上述举措会扩大政府扶贫资金的支出,而不是减少政府扶贫资金的支出,B项不符合题意;上述措施只是解决了扶贫资金的来源问题,并未涉及扶贫资金使用的效果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3.(2016全国Ⅲ·12)下图反映我国2009—2015年的宏观经济状况。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政府可以采取的财政措施是(  )‎ ‎【注】P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①提高企业税费,增加财政收入 ②发行国债,扩大经济建设支出 ③降低企业税费,扶持企业创新 ‎④减少财政赤字,降低财政赤字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明图表信息,明确财政政策的实施与经济状况是“逆风向”调节。从图表信息来看,2009—2015年除2010年小幅上涨外,我国GDP的增长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增长率除2010年、2011年两年增长外,总体上也是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国内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政府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降低企业税费,发行国债,扩大经济建设支出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②③符合题意;提高企业税费,减少财政赤字,是政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体现,故排除①④。‎ ‎4.(2018全国Ⅱ·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2013~2017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 资料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2017年)‎ 材料二 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实施了全面推行营改增等内容的降税减负政策,截至2017年底累计减税超过2万亿元。2018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为企业降税减负,全年要再减税8 000亿元。‎ 近两年,国家在为企业降税减负的同时,财政收入继续稳定增长。2016年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4.8%,2017年比上年增长7.4%(同口径)。‎ ‎(1)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 答案 (1)近5年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均逐年增长;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绝大比重。‎ ‎(2)降低税负,能增加企业所得,扩大生产规模;能激发企业活力,促进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能激励创新创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最终能够扩大税收来源和规模,增加财政收入。‎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生活有关财政与税收的相关知识。第(1)问,材料一属于柱形图,观察图标横向数据变化,提取到的有效信息是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均逐年增长;观察图标每年纵向数据,加以比较,提取到的有效信息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大。第(2)问,要求回答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回答本问要遵循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的分析方法,降低税负直接影响到企业扩大规模、增加活力、转型升级、效率提高、创新发展,这些最终会带来税源和规模的扩大,从而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1.近日,财政部制定出《关于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工作通知》,对2019年农业补贴的大方向做出了指导,也对具体补贴细则,比如金额、补贴对象等方面,都做了细致讲解。对该项财政政策的出台理解正确的是(  )‎ A.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B.全面实施营改增→增加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发展 C.减少税收收入→扩大农业生产队伍→农业投资增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信贷规模扩大→社会消费总量增加→拉动经济发展 答案 A 解析 考查财政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渗透科学精神。加大财政补贴,发展现代农业,继而促进经济发展,A项正确。增加财政支出,才能刺激需求,故舍去B项。“扩大农业生产队伍”推导不出“农业投资增加”,排除C项。货币信贷是货币政策,不是财政政策,故舍去D项。‎ ‎2.城乡居民养老等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短板所在。近日,为弥补民生短板,国家财政部、民政部、人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养老服务业培育与发展。这种做法(  )‎ ‎①能有效减少财政赤字,并进而降低财政赤字率 ②体现了国家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③旨在激发社会资本活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运用宏观调控、财政作用的必备知识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养老服务业培育与发展可以减少相应的财政支出,但不一定减少财政赤字进而降低赤字率,故不选①。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属于发挥财政的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故舍去②;‎ 在养老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旨在激发社会资本活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③④符合题意。‎ ‎3.(2019陕西宝鸡三模)2019年,中央财政突出绿色导向,拟安排180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绿色春耕应补尽补。能列进这份绿色名单里的,包括保护性耕作残膜、回收秸秆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机械装备,以及丘陵山区、特色产业的急需农机新产品。中央财政突出绿色导向旨在(  )‎ ‎①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协调发展 ②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③有效促进财政收支平衡,发展生产力 ④坚持绿色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央财政突出绿色导向旨在坚持绿色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协调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①④正确;中央财政突出绿色导向,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不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②与题意不符;中央财政突出绿色导向,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并不能促进财政收支平衡,③说法错误。‎ ‎4.(2019安徽皖南八校模考)石油产业是某国的单一支柱产业,随着国际油价的暴跌,该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也跟着暴跌,已经无法维持该国的全民福利,导致了财政赤字逐年增长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该国可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 ‎①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②实施减税降费政策 ③逐步加大货币供应量 ④缩减不必要的政府支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缩减不必要的政府支出能够解决财政赤字逐年增长和严重的通货膨胀,①④正确;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会加大财政赤字,排除②;逐步加大货币供应量会加剧通货膨胀,排除③。‎ ‎5.2019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以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材料体现了(  )‎ ‎①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②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③实行财政盈余政策以改善人民生活 ④实施财政赤字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体现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①正确;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说明实施财政赤字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④正确;②中的“主导”说法错误;③说法错误,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财政盈余政策,而是财政赤字政策。‎ ‎6.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发展后劲并考虑财政可持续,2019年我国实施比2018年更大规模减税的政策,且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这表明我国2019年(  )‎ ‎①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③税收收入将会大于财政收入 ④国民经济结构有望继续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减税属于财政政策,而不属于货币政策;2019年我国实施比2018年更大规模减税的政策,且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这表明我国201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国民经济结构有望继续优化,②④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减税不一定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 ‎7.(2019山东威海二模考试·14)2019年,我国宏观政策继续强化逆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下列措施与上述政策相匹配的是(  )‎ ‎①将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由现行16%降至13%‎ ‎②赤字率按2.8%安排,比去年预算高0.2个百分点 ‎③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10% ④将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控制在6.23%,较之前下降0.7%‎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③错误,“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10%”不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④错误,“将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控制在6.23%,较之前下降0.7%”属于货币政策。故选A项。‎ ‎8.(2019福建龙岩期末)近年来,社保支出与教育支出、医卫支出位列财政支出的“三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全民参保登记信息库已基本建设成型。截至2018年底,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已接近11亿人。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②社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要遵循公平互利原则 ③覆盖全民、权责清晰、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成 ④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社保支出与教育支出、医卫支出位列财政支出的“三甲”,这说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①正确;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说明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④正确;②说法错误,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③说法不符合实际。‎ ‎9.从中央到地方,我国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从财政角度看,精准扶贫意味着(  )‎ A.财政收入将会大幅度提高 B.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C.财政扶贫资金支出结构更加优化 D.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实施 答案 C 解析 以财政支出的必备知识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注意题干指向“财政角度”,扶贫需要发挥财政作用,扩大财政支出,但精准扶贫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排除。‎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环保专项资金规模达497亿元,围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以及农村环境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为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60‎ 亿元。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安排专项资金85亿元。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安排专项资金65亿元。此外,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中央财政已经安排专项资金60亿元。从2008年启动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35亿元,到2017年底,完成整治村庄约12.9万个,受益人口近2亿人。‎ 结合材料,说明中央财政安排环保专项资金的意义,并分析如何使这些专项资金真正发挥作用。‎ 答案 (1)意义:①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②中央财政安排环保专项资金用于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以及农村环境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有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③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④有利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⑤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做法:①做好财政资金的预算、科学规划、合理使用。②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③及时纠正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④不定期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等。‎ 解析 以财政作用的必备知识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解答第(1)小问要扣住“环保专项资金”,从资源配置、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发展等方面阐释意义。第(2)小问要从财政支出结构、应用监管等方面阐明具体措施。‎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公布了“国家账本”。2018年我国政府将加大财政支出规模,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聚力增效”。全年用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地方专项债券比上年增加5 500亿元;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比上年增加200亿元;中央财政共安排大气、水、土壤三项污染防治资金比上年增加64.65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每人每年490元。‎ 概括上述材料所蕴含的经济信息,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意义。‎ 答案 (1)经济信息:①2018年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趋向不变;②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 ‎(2)意义:①有利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②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解析 考查财政作用的相关知识,渗透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细读材料,提炼出“财政支出规模、扶贫污染防治”等关键词,概括出经济信息;依据信息,调动有关财政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用政治术语准确阐述。‎ 命题角度3税收及其作用 ‎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9全国Ⅱ·13)为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自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向小型企业、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该税收政策发挥作用的路径是(  )‎ ‎①激发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力 ②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 ③引导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放贷 ④改变金融机构税收负担预期 ⑤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A.①→②→④→③‎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⑤‎ D.⑤→③→②→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税收作用的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该税收政策的免征与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无关,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排除⑤。对金融机构向小型企业、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有利于减轻金融机构税收负担,从而激励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有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激发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力。可见,路径④→③→②→①符合题意。故选B项。‎ ‎2.(2018全国Ⅱ·13)某国是全国最大的钢铁进口国。2018年3月该国决定将进口钢铁关税大幅度提高至25%。不考虑其他因素,短期内上调关税对该国钢铁制成品消费的影响路径是(  )‎ ‎①钢铁进口成本上升 ②国家关税收入增加 ③钢铁制成品价格上涨 ④钢铁企业利润增加 ⑤消费者的利益受损 ⑥消费者的利益增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该国上调进口钢铁关税,钢铁进口成本上升,钢铁价格上涨,消费者的利益受损,①→③→⑤的影响路径正确,A项应选;短期内上调进口钢铁关税,不一定会导致国家关税收入增加,②观点错误;④⑥观点理解错误,排除。‎ ‎3.(2015重庆·5)某同学为了研究烟草消费税的控烟效果,选择了基本条件相似的甲乙两地进行比较。甲地在T时点进行了提高烟草消费税的试点,乙地未进行试点。由下图可以推断出(  )‎ ‎ 香烟销量走势 ‎①T时点后,甲地政府税收收入将减少 ②T时点后,甲乙两地香烟价格都将上升 ③加税预期会增加T时点前甲地的香烟销量 ④提高消费税引起甲地香烟销售下降的量约为X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甲乙两地条件基本相似,因此,若都不进行消费税试点,销量曲线将重合,甲地进行了消费税试点,将会带来③④中的结果。消费税提高,烟草销量减少,甲地政府税收收入不一定会减少,①观点错误;T时点后,甲地香烟价格上涨,乙地香烟价格不变,②观点错误。‎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1.2018年1月1日,我国第一部专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绿色税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该税法按照“税负平移”的原则,将排污费转换为环保税,现行的排污费由原来中央和地方的1∶9分成调整为全部环保税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央不再参与分成。这一变化产生积极影响的传导过程可能是(  )‎ ‎①完善国家税收制度→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②增强地方政府执法的规范性→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③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环境污染成本→倒逼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 ④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政府调控能力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A 解析 用税收作用的必备知识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实施《环境保护税法》,将费改为税,利于增强政府部门执法的规范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故选②。环保税作为地方财政收入,利于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增加财政收入,故选④。将费改为税,并不是优化税收结构,故舍去③。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征收环境保护税,不是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故舍去①。‎ ‎2.(2019山东济南三模)2019年,我国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预计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影响路径是(  )‎ ‎①提高产品质量 ②降成本,激活力 ③增投资,调结构 ④减轻企业负担 ⑤提效益,稳增长 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 A.①→⑥→③→②‎ B.④→②→③→⑤‎ C.①→⑤→②→⑥‎ D.④→①→⑤→③‎ 答案B 解析对企业大规模减税降费,能够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生产成本,激发市场活力,进而有助于刺激企业增加投资,调整生产结构,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稳定经济增长,因此正确的排序是④→②→③→⑤,故B项正确,D项错误;对企业大规模减税降费,直接导致企业负担减轻,与“满足消费市场需求”与“提效益,稳增长”没有直接关系,A、C两项错误。‎ ‎3.从2017年12月1日起北京、天津、山西、山东等9省进行水资源税改革试点,由征收水资源费改为征收水资源税。主要是对超计划或超定额用水加征税收,对高尔夫、洗浴等特种行业增加税收,一般工商业企业和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用水负担不会增加。这是为了(  )‎ ‎①发挥税收杠杆调节作用,有效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②发挥税收在国民经济中的调节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③利用税收的固定性特征,保障国家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 ④鼓励社会各行各业节约用水,有效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考查税收调节作用的相关知识,渗透科学精神。将征收水资源费改为征收水资源税,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也不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是利用税收的强制性,有效抑制不合理水需求,保护水资源,故选①④。‎ ‎4.(2019江西吉安一模)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于2018年10月1日起执行新的起征点和税率,起征点由3 500元提高至5 000元。此次个税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优化税收制度推动经济发展、惠及百姓民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下列对个人所得税改革产生的影响推导正确的是(  )‎ ‎①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③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社会工资水平——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④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少国家税收收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从而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也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①②正确;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与社会工资水平及企业用工成本没有直接关联,③推导有误;④中“减少国家税收收入”与“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没有必然关联,而且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 ‎5.自2018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征收环境保护税。征收环境保护税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质量提高 B.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下降→财政赤字减少→经济平稳运行 C.相关商品价格升高→消费需求增加→企业效益下降→环境污染减少 D.企业生产能耗提高→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提高→生产规模扩大 答案 A 解析 用税收作用的必备知识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征收环境保护税旨在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故舍去B项。商品价格升高,消费需求减少,C项错误。征收环境保护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倒逼转变发展方式,故排除D项。‎ ‎6.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出增值税改革新措施,将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年销售额标准由50万元和80万元上调至500万元,并在一定期限内允许已登记为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此举旨在(  )‎ ‎①鼓励企业扩大销售规模 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③减轻市场主体税负 ④提高企业纳税标准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考查增值税的必备知识,渗透科学精神。年销售额标准由50万元和80万元上调至500万元,意味着纳税人的税负减轻,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故选②③。①④不是提高销售额标准的目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