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十一单元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测试
限时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1.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古代,“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在汉字中,凡以“禾”为意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秋、秀、种、租等。这说明( ) 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 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说法错误。由材料可知,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①④符合题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排除。本题选C。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这体现了史书典籍( )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③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①④符合题意;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②排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③说法错误。本题选C。 3.(2018·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一模)2018年1月15日,新编姚剧历史剧《王阳明》在北京上演。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产生于浙江余姚,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新编姚剧《王阳明》把王阳明重视民生的思想融进了戏剧情节,通过场景演绎抓住了观众心理,观众好评如潮。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中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种,姚剧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①入选;新编姚剧《王阳明》把王阳明重视民生的思想融进了戏剧情节,通过场景演绎抓住了观众心理,观众好评如潮,说明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③入选;材料不涉及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也不涉及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不选②④。 4.(2018·安徽省亳州市高三模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引起思想共鸣,是因为文学创作者能够运用文字对共通情感进行精准描述,这说明( ) ①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文学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文学是以文字为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④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引起思想共鸣,是因为文学创作者能够运用文字对共通情感进行精准描述,这说明文学是以文字为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说法错误;④正确但不是题干的原因,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5.(2018·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一模)我国的甲骨文已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字,因其最早发现在动物骨头上而得名。下图是部分甲骨文字体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精神产品不会单独存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甲骨文的产生源于生活,离不开社会实践 ③甲骨文的特色鲜明,是人类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甲骨文的内涵丰富,源于中国式思维的解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③选项错误,甲骨文不是人类文化的基本载体。④选项错误,甲骨文的内涵丰富,源于中国式实践活动。题目中,甲骨文刻在动物骨头上,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通过甲骨文字上面的信息可以看出甲骨文的产生源于生活, 离不开社会实践。故①②选项入选。选A。 6.(2018·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模拟)一个民族的灵魂是靠这个民族的文化来滋养的,一旦失去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这个民族就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这是因为( ) A.民族文化具有凝聚力,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决定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C.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D.民族文化具有时代特征,应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解析:选A。民族文化具有凝聚力,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不能失去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A项正确;民族文化并不决定民族的生存和发展,B项不选;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不能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精髓,C项错误;民族文化应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与题意无关,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7.(2018·福建省厦门市高三期末质检)幽兰生八闽,清香飘四海。金砖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南音随想》节目让观众在缓缓流淌的南音中深深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南音作为中国现存最悠久的传统古乐,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又汲取了元曲、弋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会一体,至今已有1 000余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南音( ) ①在博采众长中永葆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 ②以其民族性彰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③以其包容性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④在薪火相传中成为民族文明程度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南音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又汲取了元曲、弋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会一体”说明南音在博采众长中永葆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①正确;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并不能彰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②不选;“南音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又汲取了元曲、弋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会一体,至今已有1 000余年”说明南音以其包容性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③正确;南音并不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8.(2019·云南省昆明市高三调研)上海民族乐团在伦敦、巴黎等8座城市上演音乐会版《海上生民乐》,奏响人类最早的乐器——骨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最美音符,受到了国外观众的喜爱。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③骨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材料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④项符合题意;②项说法过于绝对;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9.(2018·陕西省安康市高三期中联考)祠堂是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里的祖训、族规是古村落的灵魂,近乎每个古村落的祠堂祖训族规中都包含“勤学耀祖”“节俭”“睦亲”等对族人的要求,甚至有的族规中都具体到使用的器物,如筷子必须要直、要齐、要和……这些教化着民众,影响深远。由此可见( ) ①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②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③传统文化在维系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④对祖训、族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①选项表述错误,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要予以尊重而不是完全认同。④选项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题目中,许多古村落的祠堂祖训族规中都包含“勤学耀祖”“节俭”“睦亲”等对族人的要求,甚至有的族规中都具体到使用的器物,这些教化着民众,影响深远,这说明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传统文化在维系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故②③入选。选C。 10.(2018·湖北省黄冈市高三1月调研)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徐悲鸿用“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这副对联作了精妙的概括。每句以三个具体形象,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状貌的美.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动态的刚性美,后者是静态的柔性美,把中国人的审美意境表达得十分传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 ②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深切体验不同的审美意境 ③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徐悲鸿用“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这副对联作了精妙的概括。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①③项符合题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服务,②项说法错误;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但不能起决定作用,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11.(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故宫与香港的一次相遇。故宫将继续每年在香港举办专题文物展览;在文物保护、藏品管理等领域,交流专业知识及经验;通过教育及推广活动,包括为青少年提供交流和实习,以加强大众对历史、文艺和艺术的认识。香港故宫博物馆的兴建( )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 ②有利于传承华夏文明,唤起民族共识和自豪感 ③基于香港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表明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香港故宫博物馆的兴建对于传承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唤起民族共识和自豪感,②③两项符合题意;香港故宫博物馆的兴建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不涉及外域文化,①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所体现的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博物馆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④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 12.(2019·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2018年9月30日,《大汉雄风——徐州汉代楚国精品文物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展。展览精选了徐州博物馆文物107组189件,包括形制齐备的印章、装备完善的兵马俑、精美绝伦的彩绘歌舞俑及晶莹剔透的玉器等。分为“地下宫殿·灵魂居所”“宫室百官·制同京师”“楚汉雄兵·锐兵强阵”“国力充盈·盛世繁华”“永生之梦·视死如生”等五个单元,全方位地展现了汉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文物是( ) ①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②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①选项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②选项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题目中,在武汉博物馆展览的历史文物,全方位地展现了汉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文物是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③④选项入选。选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的春节,全景展示了一个充满年俗味、科技感和国际范的新年。除夕之夜,春晚舞台上中外群星共唱《我爱你中国》,多国领导人祝福中国。“欢乐春节”活动遍及140个国家和地区,受众近30亿人;全球2 300余座城市数以亿计的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福送红包”等春节活动。在世界很多地方,春节正成为本土化节日。 从丝路驼队到“一带一路”,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非洲到欧洲,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机会和信心。承载着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又反映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华文化,跨越时空,推动世界各国利相融、民相亲、心相通,为人类文明再添华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如此自信地走向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自信地走向世界的原因,使用春节联欢晚会材料等,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借助文化节庆活动和现代科技,拓宽传播渠道,增强传播能力,提高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彰显经济、政治决定文化,题目立意很好。 答案: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中国经济政治实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和时代性,契合了世界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借助文化节庆活动和现代科技,拓宽传播渠道,增强传播能力,提高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发端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冲破思想的桎梏,唤醒沉睡的大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开启了伟大的实践征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改革开放,最要不得的就是思想僵化、故步自封。历史昭示,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开始,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和文化上的自由包容,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化理性重建的时代。中国人在文化上逐渐走出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和困惑,逐渐发现自身文化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义,中国人的文化理性再度实现了新的形构,中华民族的文化再度被重视。站在今天的时代方位上看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已经呈现出与往昔不同的文化形象。 历史是不断延续的进程。结合材料,从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和中华文化包容性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理性重建对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 解析:历史是不断延续的进程。从材料中看出,要继续通过深化改革,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断冲破思想的桎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可运用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和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从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等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理性的重建对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 答案: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要继续通过深化改革,变革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有力促进中国文化的进步。②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断冲破思想的桎梏。③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要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各个区域之间虽有差异,但又因长江而相互连通、互为影响;长江流域拥有我国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与商业市镇经济, 各个区域类似的经济生产方式必然会产生类似的文化风貌,并在广大居民间形成类似的思维方式、衣食住行、岁时节令等;长江流域频繁的航运商贸活动带来大量人员流动、交往和商品流通,使沿岸各地风气习俗、生活方式交汇、融合,最终形成了长江文化带。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长江不同区域能够形成共同的长江文化带。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先从材料着手,抓住关键词句,从中提炼和概括出重要的理论信息,然后采用“理论+材料”的方式进行阐释。 答案: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长江沿岸各区域虽有差异,但又因长江而相互连通、互为影响,为长江文化带的形成提供了自然物质条件。②经济决定文化,长江各个区域类似的经济生产方式,为形成类似的思维方式、衣食住行、岁时节令奠定了经济基础。③长江沿岸各区域文化在传播、交流中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新特质的长江文化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