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总分:100分时量: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想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①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②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 ‎③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②④项符合题意;①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不体现文化的实质,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在陕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行走在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鲜明的山歌品种——“信天游”。这表明 A. 不同区域文化各有特色 B. 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人民大众 C. 只有民间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 D.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陕北山歌“信天游”的产生表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D项符合题意;材料侧重于文化的产生,强调社会实践是文化产生的源泉和动力,A项与题意不符;人民大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不等于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人民大众,B项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科学家们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往往受到很多科普作品的影响,说明了人创造了文化,优秀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故①④符合题意;③中是“重要动力”,而非“根本动力”,故排除③;②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②。故选B。‎ 考点: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特点以及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认识。‎ ‎4.某校长期在宣传栏宣传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这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②④项符合题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5.“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不能在丢垃圾时,丢了自己的脸”。这些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悄然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可喜的变化。这体现了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②文化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影响人 ‎③文化的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 ‎④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悄然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可喜的变化,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②项符合题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项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材料不体现文化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表现在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和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等方面。‎ ‎6.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粟出产的一种名茶,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然品尝到此茶,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 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 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C. 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也在实践中享用文化,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文化对于实践活动的影响,B项与题意不符;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7.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下列诗句的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D.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体现了文化对人影响的这一特点,D项符合题意;A项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与题意不符;B项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与题意不符;C项体现了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8.每逢遇到重大灾害,社会各界就会纷纷加入到救灾和爱心捐助活动中来,化爱心为行动。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说明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④爱心捐助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②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社会各界的救灾与捐助行为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故入选。③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社会各界的救灾与捐助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④选项观点错误,爱心是精神力量,爱心捐助不是精神力量,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特点 ‎9.2017 年 7 月,第 41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福建省鼓浪 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 52 处世界遗产。这说明 A.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有利于对遗产的保护,说明文化对经济有促进作用 B. 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C. 文化遗产对展现中华文化多样性和繁荣世界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D. 可可西里和鼓浪屿这两处遗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已拥有 52 处世界遗产,这说明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D项符合题意;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阻碍经济发展,A项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中国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B项说法错误;文化遗产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和繁荣民族文化都有重要意义,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以名录方式确立,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0.近年来,中国音乐家叶小钢的交响音乐会《中国故事》系列在国内外获得巨大成功。为了创作其中描绘西藏独特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的《喜马拉雅之光》 ,他7次前往西藏等地考察,深入民间采风, 从中获得创作灵感。这表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②文化走出去要创新表现形式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④文化创新源自创作者的灵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③项符合题意;文化走出去不仅需要创新表现形式,更需要创新内容,创新体制机制,材料不体现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②项与题意不符;文化创新源自社会实践而非创作者的灵感,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11.2018年2月,英国首相夫妇访问上海期间,倒举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福字向大家展示。有英媒嘲讽道:你们福字拿倒了!孰不知中文“倒”和“到”是谐音,将“福”字倒贴,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事件表明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②应加强交流,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③人们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④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对于“福”字的“倒”和“到”,中英有不同的理解,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同时也说明应加强交流,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故①④符合题意;②错误,题中事件表明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不一定都正确;选项③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12.中国与非洲国家文化交往历史悠久,在中非文化交流的字典中,没有“排斥”“歧视”“居高临下”这一类词汇,因为我们是平等相待的朋友,是彼此尊重的兄弟。这体现了 A.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B.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C.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D. 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待文化多样应遵循的原则和态度,不同文化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ABC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遵循原则)‎ ‎(1)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3.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①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 ‎④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无论是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还是爱情名著《牡丹亭》,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民族性表现出来,①④项符合题意;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而不是承认文化的同一性,②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共性,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文化为什么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14.从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中可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口音带进汉语词典;阿拉伯神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电影海报也张贴在外国电影院里……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 ‎②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 ‎③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央视大型数据节目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中外文化在交流中共同发展,①③项符合题意;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共同发展而不是逐渐趋同,②项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但不能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推动文化交流的作用或意义:‎ 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增强各国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有利于各国相互尊重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 ‎15.“节能减排,造福你我”“守望我们的家园”……如今,打开电视机,翻开报纸,点开网页,节能减排的专栏、话题随处可见,节能减排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说明 A. 新媒体的出现意味着旧媒体的消失 B. 现代传媒具有传统传媒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C. 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C项符合题意;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体的消失,A项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现代传媒与传统传媒的比较,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大众传媒的作用,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大众传媒的作用:‎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6.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蔚然新风。这表明 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 C.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D. 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答案】C ‎【解析】‎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传统习俗的有关问题,B项不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中,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C项正确;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17.《诗经·小雅·鹤鸣》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原意是说: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多指朋友)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告诉我们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③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④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告诉我们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①②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借鉴,相互尊重,不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③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8.2017 年 8 月 27 日,第 13 届全运会在天津开幕。本届全运会开幕式最大亮点是全程全屏激光投影的使用,再加上与表演者的动态有机结合,以及与场外高大建筑灯光秀的合成,让本届全运会的开幕式在画面上呈现出如梦如幻的美妙感觉。这说明 A. 节目形式的创新丰富了文化的内涵 B. 大众传媒快速发展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C. 现代科技的运用增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D. 文化交流促进了天津传统文化的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13届全运会开幕式全程使用全屏激光投影技术,‎ 给人以如梦如幻的美妙感觉。这说明现代科技的运用增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丰富了文化的内涵,A项与题意不符;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非途径,B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文化交流促进了天津传统文化的繁荣,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19.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有时代创意又有传统底蕴的电视综艺节目,触动了观众心中深藏的传统文化情结。关于“中国味儿”文化类节目的走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的魅力来自于悠久的历史,越古老的文化就越有生命力 ‎②中华文化是国人的精神家园,文艺节目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③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会更关注精神的富足,这类节目的走红有其合理性 ‎④文化的影响力取决于大众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关于“中国味儿”文化类节目的走红,说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会更关注精神的富足,这类节目的走红有其合理性。中华文化是国人的精神家园,文艺节目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满足群众精神需求,②③项说法正确;文化的魅力来自于生活实践,而不是悠久的历史,只有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文化才有生命力,①项说法错误;大众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会影响文化的影响力,但不能决定文化的影响力,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20.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文艺创作之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人民群众的喜好决定着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 ‎③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 ‎④任何文学艺术都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创作之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①③项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的喜好影响着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但并不能决定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②项说法错误;文学艺术具有阶级性,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文化作品,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21.丰富的生活经验是作家能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了写作《平凡的世界》,路遥多次深入矿井,与矿工兄弟一起挖煤、运煤,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精神需求。这告诉我们 A.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B. 要发展人民群众喜欢的文化作品 C.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D. 文化创作来自于作家的聪明才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告诉我们,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只有深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创作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创作出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呼声的文学作品,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强调文化创新的主体,AB项与题意不符;文化创作来自于社会实践而非作家的聪明才智,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2.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强调了 A. 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D. 文化创新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造的主体。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强调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B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正确但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获“星光奖”提名是众望所归。该节目通过舞美升级、赛制创新、名家点评、同步互动等形式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激发了观众的诗词情怀,唤醒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开启 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征途。《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表明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表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②④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创新对于民族文化的作用,①项与题意不符;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 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4.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的乌兰牧骑,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 1957 年诞生在内蒙古大草原,60 年来,扎根基层,服务当地农牧民。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文艺工作者要 ‎①贴近基层,服务人民 ②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③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④继承传统,满足大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实践,扎根生活,贴近基层,服务人民,①②项符合题意;③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而不是继承传统,满足大众,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5.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担任“国宝守护人”,并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电视化语言的呈现,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不再只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还是有生命的文化传奇。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上述尝试 ‎①激活了文物承载的精神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②坚持了与时俱进的文艺创作,赋予了传统文化时代新内涵 ‎③维护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④创新了文化传承方式,利于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国家宝藏》的上述尝试,激活了文物承载的精神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创新了文化传承方式,利于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国家宝藏》的上述尝试既没有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新内涵,也不能打破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②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他们不断雕琢产品,改进工艺,并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愉悦。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从鲁班、张衡、毕升等巨匠们惊世骇俗的发明创造,到普通匠人孜孜以求的精湛技艺;从精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国宝,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工匠们用智慧和汗水写成的。但是中国这种“工匠精神”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当前,中国造得了大飞机、高铁、神舟飞舞,而大量产品却仍停留在低端水平,以致于大批国人蜂拥海外“扫货”,甚至出现了将超市货架一扫而空的现象。这种反差终于让国人意识到:我们缺乏技术精湛的工匠,缺乏追求细节完美的“工匠精神”;只有重塑“工匠精神”,才能使中国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的作用。‎ ‎【答案】①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工匠精神是助推制造业升级的精神动力。 ‎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生产优质产品。‎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的作用。‎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但是中国这种“工匠精神”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缺乏技术精湛的工匠,缺乏追求细节完美的“工匠精神”。只有重塑“工匠精神”,才能使中国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可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从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物质转化、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阐述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的作用。‎ ‎【点睛】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 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思维方式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关系)‎ ‎27.2016年2月12日著名艺术家阎肃平静地离开了尘世。他给世人留下1‎ ‎ 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为人做事,阎老不愧为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他的作品始终以真诚去征服观众,几乎没有“硬梆梆”的东西,他把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不是简单地坐标口号式的处理,而是用一种深沉情感和人文情怀,追求艺术的质朴和完美。他说艺术的根和魂,只有深深扎进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才能写出真情、唱出大爱。他的作品不拘泥于一种风格,既有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唱段,也有大白话一样的句子,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从传统诗词到流行文化,看似信手拈来,皆是厚积薄发。一些文艺家尤其是个别青年文艺工作者,不潜心打磨作品质量,反而醉心于各种手段所谋得的荣誉,被金钱“遮蔽”了双眼,这是阎老生前所痛心疾首的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创作出文艺精品佳作。‎ ‎【答案】①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 ‎②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文化需求。‎ ‎③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创作出文艺精品佳作。‎ 从材料可以看出,老艺术家阎肃老师给世人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为人做事,阎老不愧为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可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从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挥文化创造的主体作用等方面,说明如何才能创作出文艺精品佳作。‎ ‎【点睛】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一)。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即文化创新的根基),空谈文化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之二)。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永葆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6)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8.一些专家认为,过去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破坏文物、损坏传统建筑,造成大批传统村落消失,而许多新村片面追求花园、格调和洋气。如今稳步推进城镇化,要利用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禀赋,顺势而为,不应当是“千镇一面”: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传承和田园特色保持,让城镇化和文化多样性协调发展,切忌“贪大求洋”。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①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过程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城镇化过程注重保护本地历史和文化特色,才能焕发人们的强烈认同感。‎ ‎③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城镇化过程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 ‎④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解析】‎ 本题以在新城镇的建设当中需要让城镇化和文化多样性协调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注意哪些问题。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解答本题首先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再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故本题考生着重可以从传统建筑的地位、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29.‎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出,国内立刻掀起了“莫言热”,大家涌向书店抢书或者网络下单,多地出现一书难求的局面。业内认为,莫言获奖带动大家重拾文学热,提高阅读兴趣,是令人欣喜的事。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 ‎【答案】文化素养不是天生,而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读书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方式,爱读书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读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推动民族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爱读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必然推动社会发展。‎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爱读书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 从材料可以看出,读书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方式,爱读书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爱读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推动民族的发展。爱读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必然推动社会发展。爱读书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可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物质转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方面,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 ‎【点睛】A.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 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化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来源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他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B.文化在综 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除了传统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军事力量、外交力量外,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 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科技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 的智力支持。‎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