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建知识体系] [明学习目标] 1.把握1个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理解3对关系——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3.树立3个基本观点——世界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4.识记4个概念——物质、运动、静止、规律 [备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看待运动与静止、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图示法把握物质的含义 二、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原因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本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一、判断题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提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物质是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提示:物质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出来的共性。 二、选择题 3.步入21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瓜等,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 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 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人类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②④正确,①错误;③表述错误。 4.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 C.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解析:选D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答案为D 项。 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职业,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其哲学依据是( ) A.意识具有反作用 B.世界是可知的 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解析:选C 习近平的话强调的是想问题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选C项;A项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不选;B项强调的是世界的可知性,不选;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世界的物质性 [典例] (2014·全国卷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从“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可以看出①④当选。②错在“无条件的、必然的”上,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③说法错误,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答案] B [准解快解] 全面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①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②物质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③物质就是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④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②错误,物质是永恒的,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③错误,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不能等同;①④正确,入选。 2.2017年10月16日,科学家宣布于8月首次直接探测到了由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时空涟漪”——引力波及其伴随的电磁信号。引力波就是黑洞等巨大天体在碰撞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时空涟漪”,是时空扭曲带来的现象,就像石头被扔进水中所产生的波纹。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 ①引力波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 ②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 ③自然界中的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④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关于引力波的新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引力波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①④当选;②③与题意不符。 热点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盼环保、求生态的强烈愿望,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会首次③把“美丽”写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信息获取] ①依据是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保护环境; ②表明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说明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体现了这一点。 [热点训练]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①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 ②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 ④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③中“只有国家才能缓和”的表述错误。④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①②正确,入选。 2.为带动微山旅游的发展,山东省微山县以微山湖渔村为基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旅游生活圈。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类可以改变和征服自然 ②自然界是物质的,要尊重自然 ③改造自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 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 ①中“征服自然”说法错误;改造自然要以客观实际为根本出发点,③说法错误;②④是微山县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旅游生活圈的哲学依据,符合题意。 3.2018年入汛以来,全国多地遭遇了持续强降雨。暴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农田被淹,房倒屋塌,大量人口受灾。材料告诉我们( ) ①人与自然不可能和谐相处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③人在极端天气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④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只要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就可以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①错误;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极端天气,③错误;全国多地因天气导致的灾害,体现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和规律的客观性,②④正确。 一、选择题 1.(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2018年9月18日17时,台风“山竹”已计成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5省(区)近300万人受灾,5人死亡,1人失踪,160.1万人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据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台风“山竹”还造成5省(区)的1 200 余间房屋倒塌,800余间严重损坏,近3 500间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74.4千公顷,其中绝收3.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上述材料说明( ) ①人类和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②灾害的发生是人类对自然界破坏的客观结果 ③人类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④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②表述本身错误,且与题意不符。③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题目中,台风“山竹”致使广东、广西、海南等多个省份受灾,我国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160.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这表明了人类和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说明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④入选。选B。 2.科学家们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方面的理论研究,为人类打开了“异物质”这扇未知世界的大门,这些物质拥有假想的奇异特性。从哲学上讲,这里的“异物质”( ) A.是不同于哲学“物质”的另一种客观实在 B.只是一种观念中的存在,并非现实的存在 C.只是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的一种具体形态而已 D.概括了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 解析:选C “异物质”属于物质,是现实的存在,是哲学上所说的客观实在,A、B两项错误;“异物质”是哲学上物质概念的一种具体形态,并没有概括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C项正确,D项不选。 3.无论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下列选项能够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有( ) ①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劳动资料、思维方式等生产力的实体要素都是物质的 ②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④人们虽然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但可以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①错误;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④错误;②③正确,入选。 4.“蛟龙号”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实施了载人深潜精细调查,在这一海域水深约2 900~3 600米的卧蚕1号、卧蚕2号、天休与大糦4个热液区,“蛟龙号”成功发现了27处海底热泉活动喷口所形成的高浓度矿物黑烟物质——“黑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丘及黑暗条件下的深海生态系统。“蛟龙号”的成功发现佐证了( ) 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深海生态系统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 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 “蛟龙号”成功发现了27处海底热泉活动喷口所形成的高浓度矿物黑烟物质,说明了③④;材料未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排除①;意识是人特有的,深海生态系统属于物质范畴,是客观存在的,而非物质与意识的统一,②错误。 5.“低碳环保生活”要求人们在生活生产时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如果说环境保护、保护动物、节约资源等已经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那么低碳环保生活则是我们需要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环保生活”是一种态度,我们应当积极提倡并去实践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这表明(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 ④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其重大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A “低碳环保生活”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①④正确;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颠倒了二者的关系;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是对立统一的,不是不可协调的,③错误。 6.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海豚湾》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认识到(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 ④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其重大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围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我们应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其重大影响,①④入选。②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③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联合国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工业发展中由于忽视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每年有5 000万儿童因水污染死亡,每年有3 500万人因水污染患心血管疾病。现在,各个国家都逐步认识到了水资源的危机,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12月,由某市团市委联合市文明办正式启动“青春护河五大行动”,组建了137支志愿服务队共同开展护河行动,协助各地“河长”治水护水。 结合材料,运用“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知识,分析该市开展“青春护河五大行动”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知识,分析该市开展“青春护河五大行动”的必要性。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根据水资源现状启动“青春护河五大行动”,组建了137支志愿服务队共同开展护河行动。结合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和方法论,对应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该市启动“青春护河五大行动”,正是根据本市水资源危机和污染的现状作出的正确决策,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的生动体现,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 1.运动与物质 (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的性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图示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 (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 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静止的性质: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特殊的运动,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二、规律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世界观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一、判断题 1.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 提示:既要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相对性。 2.规律是客观的,因而是永恒不变的。(×) 提示: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3.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提示: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 二、选择题 4.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为“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科学根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 A.人脑是思维运动的物质载体,思维与存在具有抽象同一性 B.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量变引起的质变 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解析:选C “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事物在运动中存在,人脑亦如此,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运动对于人脑的重要性,A项与题意不符;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在事物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结构的调整同样可以引起质变,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脑运动的重要性,D项与题意不符。 5.(2019·盐城期中)生物体内无数复杂分子不断地运动着,如果能任意“抓拍”其高清照片、看清某个分子在特定瞬间的模样,将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如何运作。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低温冷冻电子显微术解决了这一问题。材料体现了( ) 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 C.开发、创造出新的规律可以为人类造福 D.事物的发展取决于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 解析:选A “生物体内无数复杂分子不断地运动着”,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现在我们实现了“抓拍”分子运动的某个特定瞬间,这个特定的瞬间是相对静止的,这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项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不是主要标准,B项错误;人不能创造规律,规律是客观的,C项错误;事物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意识能否反映存在,D项错误。 6.(2019·深圳六校联考)为进一步提高地震系统应急人员应急联动与应急处置能力,某省地震局于2018年9月21日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全省地震系统地震应急演练。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主要是强调( )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③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④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规避自然风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主要是强调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规避自然风险,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意识的作用,①②与题意不符。 本框题中的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在历年高考中都有考查,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呈现。选择题难度一般,但非选择题难度较大,且非选择题多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对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时,要突出对细节知识的准确把握和对重点知识的变通理解。 运 动 [例1] (2015·江苏高考)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世界万物,变动不居”“……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①②当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故③错误;材料未涉及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④排除。 [答案] A [例2] (2015·天津高考)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 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优化升级”。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体现了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了②;新常态没有体现出曲折性的问题,排除③;④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A [学通学透] 重点关注:本考点最常见的考法是结合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哲学故事、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古诗词,设置体现类、原因类题型考查运动、静止的相关知识。由于唯物论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矛盾观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考出题时往往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考查,解答问题时需要有意识地联系相关知识。 1.全面把握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侧重点 错误倾向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即载体和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正确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 别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规 律 [例3] (2016·全国卷Ⅱ)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说明他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①③当选;军事行动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实际,而非真理性认识,故②错误;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不起决定性作用,故④错误。 [答案] B [例4] (2015·北京高考) 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 ②将节气智慧融入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③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三候”“谷雨节气……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节气表体现了人们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自然规律,因此①符合题意,当选;材料体现了人们把这种认识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②当选;③错误,人们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人的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④错误,在实践中人们并没有获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答案] A [学通学透] 重点关注:本考点最常见的考法是以漫画、名言警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现等事例为背景材料,设置体现类、措施类、原因类、依据类等题型考查对规律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时还会从唯物论或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联系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1.一图把握规律的含义 2.正确认识规律 规律≠联系 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 规律≠现象 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规律≠具体规律 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2019·安阳二模)时间总是按它的规律悄然转动,但它也总能够定格下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时间的特点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①物质世界并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②客观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在客观事物面前,人们是无能为力的 ④人类是无法感知时间的存在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说明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②符合题意;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③错误;我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存在,④错误。 2.(2019·合肥质检)“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蕴含的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 ①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喻指事物有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④正确,入选。②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没有体现规律性。③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2018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遭遇高温、强降雨天气。各地气象局提早预报、及时预报,为各部门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B.实践经验是人们准确预报天气的前提和基础 C.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D.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利用 解析:选D 针对高温、强降雨天气,各地气象局能够提早预报、及时预报,为各部门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表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答案为D项;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A项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准确预报天气的前提和基础,B项错误;C项错在“完全掌握”上。 热点材料 ①党的十九大结合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再次修改了党章,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相适应,②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内容写进党章。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历史性地写入宪法。自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后,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已逐渐成为宪法学界、环境法学界的共识。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地位至高无上。③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丰富和完善。生态文明入宪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事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④以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广泛地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纵深发展。 [信息获取] ①体现了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依据是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体现了要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④说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热点训练] 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绿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体现了( ) ①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调整绿色发展规律以利于人类生存 ②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和发展的本质联系 ③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④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发展取得效果的程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中“调整绿色发展规律”的表述错误。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体现了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和发展的本质联系,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②③入选。 2.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新发展理念,不仅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人类永续发展交上了满意的中国方案。这是基于( )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②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 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能够把握绿色新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可靠保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提出绿色新发展理念是为了找到绿色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未体现;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但不是可靠保证,④错误。 3.(1)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知识,说明我们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2)请为建设生态文明写两条宣传标语。 解析:本题第(1)问知识限定为规律的知识,题型属于措施类题目,可按照原理+结合材料的方式组织答案,即先答出规律的相关原理再结合材料进行具体分析。第(2)问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确定,只要围绕主题,朗朗上口,符合标语要求即可。 答案:(1)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党中央、全国人大认真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及时修改党章和宪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我国及时调整发展布局,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人类。③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纵深发展。 (2)示例:创生态文明,护自然之美,享天地人和;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生态家园;生态同梦,文明随行。 一、选择题 1.(2019·泉州期中联考)漫画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③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据漫画可知,时间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规律的客观性,①③符合题意;漫画没有强调运动的主体,②不符合题意;漫画主旨强调运动是绝对的,没有体现相对静止,④不符合题意。 2.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 。如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这里的“变易”和“不易”分别表明( ) ①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②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③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世界是对立统一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 郑玄的著作《易论》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都强调了事物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3.(2019·南京期中)“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王夫之的这一观点( ) ①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③揭示了规律的客观性 ④强调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意思是说探求事物在于把握其中的原因,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去做事,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规律的客观性,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错误。 4.秋有收获,更有悲凉。诗人以“秋风扫落叶”来感慨人生的悲伤。然而,一位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禅师的话是说( )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无意义的 ②运动总是与静止相伴而生的 ③运动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意为不下雨花也会落下,没有起风,柳絮也会飘零,体现了绝对运动和事物的规律性,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离开物质谈运动并不是没有意义,①说法错误;运动并不总是与静止相伴而生,②说法错误。 5. 从哲学角度看,如图强调了( )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受客观规律的支配 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承认事物运动的思想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 漫画中,“人生就像心电图,没有波动就证明你挂了” ,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当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④正确;①与漫画主旨不符,漫画中没有涉及事物运动规律的问题;③不符合题意,图中强调的是事物的运动,没有体现事物的相对静止。 6.“传统银行若不改变,就会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当前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阿里小贷和支付宝等新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突破了传统银行业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营利的模式,倒逼传统银行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从唯物论角度证明了(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 B.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C.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解析:选B “传统银行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体现了运动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B项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项错误;C项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7.(2019·广东中山七校第二次联考)材料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提出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通知强调,聚焦“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提高改革的含金量和实效性。 结合材料,分析通知的要求是怎样遵循客观规律改进人才评价方式的。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规律的知识”,设问是“分析通知的要求是怎样遵循客观规律改进人才评价方式的”。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结合材料中“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聚焦‘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等关键信息,从遵循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做到尊重而不违背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人才评价的本质和规律的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①遵循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做到尊重而不违背客观规律。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②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人才评价固有的规律性,进而遵循客观规律。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等。③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人才评价的本质和规律,做到了遵循客观规律。聚焦“三评” 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 [核心素养培优](对应学生用书P195) 科技进步的加速度 人才强国的新篇章 2018年是科技热点频出的一年。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科技的兴趣和关注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每个人对科技都有了自己的认识,每个人对科技事件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因为如此,一场场与科技相关的讨论从年初持续到年尾。 情境一 当前,我国科技评价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问题,广大科研人员反映强烈,要求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201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提出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①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②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通知强调,③聚焦“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提高改革的含金量和实效性。 情境二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节能灯致癌,电脑背景设置成绿色能保护视力,洗澡先洗头会导致脑溢血……这样的伪科学、伪常识打着科学的旗号,①掩盖以真正科学探究为依据的客观真相,②给社会的和谐、文明、稳定带来极大危害。真正信仰科学的人,对科学有着清醒的认知,而对伪科学的偏听偏信,实质上是一种迷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