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7 发布 |
- 37.5 KB |
- 4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6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课件(45张)
高考政治 专题十六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① 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 定社会意识的② 变化、发展 。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 有时会③ 落后于 社会存在,有时又会④ 先于 社会存在而变化、 发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在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 用。 知识清单 < 基础知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各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或早或迟、或大或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 重点难点 > 例1 (2017课标Ⅲ,21,4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 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 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 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 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导引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表述错误,认为社 会意识会自主变化的观点否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③ 表述错误,社会意识的变化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也可能滞后于社 会存在而变化。燃放烟花爆竹虽是千百年的习俗,但是绿色环保过春节 正成为“新年俗”,说明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我国空气 质量的不断变化引起人们环保意识的变化,说明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 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②④正确。故选C。 答案 C 比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 比较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区 别 地位 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 拓展延伸 > 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①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 , 这就是②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的规律。 < 基础知识 > 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③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是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④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⑤ 前进的 、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 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形式: ⑥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 在阶级社会里 ,⑦ 阶级斗争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 ⑧ 非对抗性 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⑨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⑩ 强大动力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区别 ①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实体要素有三个: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 ②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联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全面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重点难点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区别 ①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②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其中社会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 联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第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第二,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可用下图来表示: 例 2 (2016 江苏单科 ,31,2 分 ) 某地作为全国 33 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 之一 , 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 , 从而 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 , 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 表明 ( ) A.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解题导引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A、B与题意不符。促进社会主 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改革的性质,故D错误。“确权”主要是明确农村 农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和使用权,属于生产关系的改革,以使生产关系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C正确。 答案 C 关于我国的改革 1.改革的性质、根本目的和作用 < 拓展延伸 > 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根本目的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作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哲学依据 考点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① 推动 作用的人们。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② 物质财富 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③ 精神财富 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④ 社会变革 的决定力量。 3.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⑤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⑥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基础知识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重点难点 > 具体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 众的革命实现的 ②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 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 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 …… 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 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 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完成下题。 例3 (2016课标Ⅲ,22,4分)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 )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导引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因果类选择题。讴歌劳动者,是强 调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①④正确。②③本身正确,但不是讴歌劳动者 的原因。故选B。 答案 B 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内容 < 拓展延伸 > 群众 观点 地位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 路线 地位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哲学依据 考点四 价值观 1.价值和价值观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① 积极意义 ,即一事物所具 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 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② 总的看法 和根本 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③ 认识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 是人生的重要④ 向导 。 < 基础知识 > 3.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⑤ 主体的需要 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是价值判断;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 出的选择,就是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客观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 性;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⑥ 阶级性 。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 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2)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⑦ 人民群众的利益 作 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正确认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既然是人们对事物 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那么人们的社会地位 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价值判断和 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具有客观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 因人而异,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却具有客观性。正确的价值判 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 之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 重点难点 >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 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 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4)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 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 值选择。 例 4 (2017 课标 Ⅱ,23,4 分 )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发 表讲话强调 , 理想信念的坚定 , 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 理想信念 , 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 , 建立在马克思主义 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 , 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 高价值的基础之上。上述论断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 ) 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真理观 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就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导引 解析 本题考查价值观的相关知识。①错误,价值观并不能决定真理 观。②错误,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不是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唯一条件。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马克思主义揭 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这说明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 念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这说明正确的价 值观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 值标准,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 D 如何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1.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 拓展延伸 > 标准 要求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2.比较“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 比较 真理标准 价值标准 区别 “真理标准”是说“真不真”或“真与假”的问题,判断标准是通过实践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价值标准”是说“好不好”或“好与坏”的问题,判断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联系 两者是内在的统一。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判断就是既要其“真”,符合客观实际,又要其“好”,符合人类根本利益。如核裂变能产生巨大的热能,是真,但原子能是用于和平事业还是用于制造杀人武器,还有个“好与坏”的价值判断问题 考点五 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的含义 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 人的① 尊重和满足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② 对社会的贡献 。 2.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在③ 劳动和奉献 中创造价值。在④ 个人与社会 的统一中实现 价值。在⑤ 砥砺自我 中走向成功。 < 基础知识 >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劳动是 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 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 会的贡献,一个人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所作的贡献越大,他自身的 价值就越大。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 国,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 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 重点难点 > (2)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 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 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价值只能 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才能在 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 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 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 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 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例 5 (2016 天津文综 ,9,4 分 )2016 年新学期开始 , 浙江多所大学的学生社 团共同发起了“蚂蚁助学计划” , 发动大学生每月捐出 2 元钱 ,50 个大学 生组成一个“蚁窝” , 资助一个蚂蚁宝宝 ( 贫困地区小学生 ) 。三月份 , 他 们已经用 875 位大学生的捐款 , 资助了安徽省 17 名“蚂蚁宝宝”。这些 大学生的行为启示我们 ( ) A. 价值观对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 B. 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C. 满足他人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D.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解题导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生价值。大学生的助学行为帮助了贫困地区的 小学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这表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正确。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人的成长,故A错误。B与题意不符。社会 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故C错误。 答案 D 比较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 比较 价值 人生价值 价值观 区 别 含义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 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涵盖 范围 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只涵盖人生领域的价值 是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属 于主观范畴 性质 具有客观性 具有客观性 具有主观性 联系 ①价值在人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人生价值 ②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价值观 < 拓展延伸 > 易错一 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易错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分析]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 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 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 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分析]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与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二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 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易错清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分析]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 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4.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分析]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因此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分析]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 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6.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使经济基础 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分析] 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 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易错二 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易错点 1.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分析]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 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分析]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分析]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 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 是代表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或集团。 4.我们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分析] 我们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 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 线的基本内容。 易错三 关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易错点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主体对一事物的积极意义 [分析]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2.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分析] 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但价值观有正 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错 误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阻碍作用。 3.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分析] 价值选择是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 的基础。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 否没有客观的标准 [分析]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 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但价值判 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却具有客观性。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 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正确的价值判 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 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集体主义已成为我国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 [分析] 集体主义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已成为我国 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不符合事实。 易错四 关于人生价值的易错点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此个人对社会 的索取是不必要的 [分析]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但人既 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因此,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但人生的真 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承认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分析] 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承认个人利益也不一定就是个人 主义。为追求个人利益损害他人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是个人主 义。 3.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或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重要 [分析]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既有 物质贡献,又有精神贡献,不能笼统地说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哪一个更 重要。 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分析] 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 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