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政治试卷 2019.09.19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 共60分) 1.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等33个部门联合签署了《关于对海关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这是继对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实施联合激励后,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标志着海关进出口信用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此举 ①建立失信企业信息平台,规范企业行为 ②形成诚实守信的机制,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③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盲目 ④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作用,优化配置资源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符合题意,材料“这是继对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实施联合激励后,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标志着海关进出口信用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国家的这一举措建立失信企业信息平台,规范企业行为;形成诚实守信的机制,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③不合题意,题干体现了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的自发性; ④不合题意,题干体现了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的自发性,与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作用,优化配置资源无关; 故选:A。 【点睛】如何区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自发性一般是指市场主体为了追求利益采取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关键在于“不正当手段”;盲目性强调不了解市场信息盲目生产经营,关键在于“不了解市场信息”;滞后性强调了解信息太晚,已造成不良后果,关键在于“了解信息太晚”。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下列选项中,属于货币政策的是 ①2018年1月1日起,1.6升及以下汽车购置税将由7.5%恢复到10%的税率 ②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③国家决定扩大财政赤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④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实施贷款优惠政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不合题意,二者均是财政政策; ②④符合题意,“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实施贷款优惠政策”均属货币政策。 故选:C。 【点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常用的经济手段,要注意把握二者的区别,一般和银行有关的,比如:上调或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或基准利率、控制货币发行量等属于实施货币政策;而和财政有关的,比如: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赤字、发行国债、税收等属于实施财政政策。 3.(2018年高考全国3文综政治14)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权分置”改革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路径是 ①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②促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 ③提高农业生产率 ④明晰土地产权关系 A. ①→②→④→③ B. ③→④→②→① C. ④→②→①→③ D. 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中央提出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了农户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促进了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C是“三权分置”改革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的正确路径。 点睛: “三权分置”思想是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三权分置”下,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既存在整体效用,又有各自功能。从当前实际出发,实施“三权分置”的重点是放活经营权,核心要义就是明晰赋予经营权应有的法律地位和权能。 “三权分置” 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维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的权益;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三权分置”的重要意义,妥善处理“三权”的相互关系,正确运用“三权分置”理论指导改革实践,不断探索和丰富“三权分置”的具体实现形式。 4.为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贵州将全面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重点围绕最急需、融合发展最迫切的各主导产业,以应用为核心,深化云计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融合。推进大数据建设 ( ) ①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②发挥其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决定作用 ③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为实体企业带来重大机遇 ④表明创新和协调发展是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推进大数据建设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能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为实体企业带来重大机遇,①③正确。 ②:“发挥其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了推进大数据建设的作用,②错误。 ④:创新发展是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勇敢、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5.预计到2020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将增至1000至2000亿美元。一批中国企业将在美国扎根,“中国设计、美国制造”成为新的合作模式。这说明我国 ①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②逐步实现了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 ③企业依靠技术提升了国际竞争力④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效益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材料中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不断增长,说明我国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③符合题意,“中国设计、美国制造”成为新的合作模式,说明企业依靠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 ④不合题意,材料中国的对外投资体现的是“走出去”,而利用外资属于“引进来”。 故选C。 【点睛】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思考新时期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从国家角度: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宽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从企业角度:企业要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诚信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6.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说:“人们在根本上所称为艺术作品的,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与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来”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纯粹自然物不能称之为文化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艺术作品是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象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特点知识。根据材料“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与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来”可以判断选项①④正确。选项②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全面理解文化的特点: (1)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产品,往往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7.经济与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下列对经济与文化之间关系的传导顺序排列合理的是 ①文化产品增多,文化消费更加丰富 ②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增长 ③资本涌入,文化产业得到蓬勃发展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①→④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才会增长。文化需求增多,资本涌入,文化产业得到发展,从而文化产品增多。生产决定消费,因此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消费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A正确。BCD均错误。故本题选A。 8.不管是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还是《2022相约北京》的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八分钟”文艺演出,都向世界展现了创新中国,同时也彰显了文化自信,惊艳全世界。这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要经济奇迹和物质文明,还要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增强文化软实力。这主要因为 ①经济是基础,文化与经济、政治是同步发展的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一定的文化是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政治不是完全同步发展的,故①错误;因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优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要经济奇迹和物质文明,还要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增强文化软实力,故②③正确;④选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9.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规划指出,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建设乡风文明的意义在于 ①维护传统农耕文化的稳定性 ②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 ③培育崇信尚俭、向上向善的乡村文化 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对于传统的农耕文化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继承和发展,故①不选。 ②: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材料强调的是建设乡村文明,故②不选。 ③④:乡村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形成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乡村氛围,培育向善向上的乡村文化,对人具有塑造功能,故③④正确。 故选D。 10.中国人过春节时要给孩子们压岁钱,用红包包好,显得喜庆;韩国人过年发压岁钱全是用白色信封包着,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美国人在过圣诞节时则喜欢送礼物,他们认为送现金会显得人情淡薄。这类现象 A. 展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 B. 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博采众长 C. 说明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 说明民族节目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标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人与韩国人发压岁钱的方式本不同,美国人过圣诞节时则喜欢送礼物,他们认为送现金会显得人情淡薄”,这类现象展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 B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博采众长; C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而不是独特标识。 故选:A。 11.2017年3月,中国自主原创、主导制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首个国际技术标准,在“互联网+文化”领域实现了我国手机动漫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这一成就 ①表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力取决于同科技的融合 ②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③标志我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 ④确立了我国在国际“互联网+文化”领域的话语主导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中国自主原创、主导制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成为首个国际技术标准,在“互联网+文化”领域实现了我国手机动漫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这标志我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②③正确;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并非取决于同科技的融合,①说法错误;④中“确立了……话语主导权”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12.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失去生命的历史文物,也不是只需原封不动地传下去的“传家宝”,而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我们要从中汲取文化营养,并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此我们要 ①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②以汲取世界文化为主,滋养传统文化 ③结合实践和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正确取舍,与时俱进 ④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我们要从中汲取文化营养,并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结合实践和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正确取舍,要因时而变,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在文化交流中要以我为主,滋养优秀传统文化;④错误,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创新的根基,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故本题选C。 13.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 ①汉字 ②史书典籍 ③京剧 ④国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②: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①②正确。 ③④:京剧、国画,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④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史书典籍。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14.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形式。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甲骨钟鼎、石鼓青铜、砖瓦权量,处处可见汉字的踪迹,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②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并且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④正确。①表述错误,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③错误,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故本题选C。 15.藏族文化是一种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高原文化,也是一种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下形成并发展的文化。藏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 ) ①藏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民族特性 ②中华文化通过藏族文化体现出特有的魅力 ③藏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④藏族文化促进了藏族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藏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民族特性,①符合题意。 ②:中华文化与藏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寓于个性之中,中华文化通过藏族文化体现出特有的魅力,②符合题意。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对中华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③符合题意。 ④:题目考查藏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藏族文化促进了藏族的发展”不体现这一要求,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 (2)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在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6. 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建立了五百多所孔子学院和一千多个孔子课堂,各类学员达210万人,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架桥人”和世界认识中国、中国与各国深化友谊和合作的重要窗口。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文化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 ③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④文化交流能化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特色; ②③符合题意,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建立了五百多所孔子学院和一千多个孔子课堂,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架桥人”和世界认识中国、中国与各国深化友谊和合作的重要窗口,表明文化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也说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④说法错误,“化解不同文化的差异”的说法违背了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故选C。 17.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的价值。”这启示我们:( ) ①要重视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②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充分发挥教育对文化传播的功能 ④要重视教育在培养人的思想品质和创造幸福生活能力中的作用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教育文化创造功能,①不合题意。 ②④:材料强调“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表明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要重视教育在培养人的思想品质和创造幸福生活能力中的作用,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不涉及教育对文化传播的功能,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教育的重要作用 ①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18.2018年2月1日,石家庄市新华区举办非遗展演文化节,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包括永年太极拳、定州缂丝、武强年画、手工剪纸、脸谱制作、木刻等项目。文化节采取展览、展示和展销相结合的方式,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非遗展演文化节的举办 ①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②坚持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③展示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不能说文化节的举办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应该是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②③符合题意,石家庄市新华区举办非遗展演文化节,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包括永年太板拳、定州缂丝、武强年画、手工剪纸、脸谱制作、木刻等项目。文化节采取展览、展示和展销相结合的方式,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这说明非遗展演文化节的举办坚持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展示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④说法错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故选B。 19. 浙江是文化大省,浙江人摇着河姆渡的小船,穿着丝绸之府的睡衣,捧着南宋官窑的饭碗,喝着卧薪尝胆的老酒,唱着情意绵绵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果要加一则标题,贴切的是( ) A. 潜移默化,琳琅满目 B. 薪火相传,独善其身 C.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D.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D:浙江人的文化行为和其地方特色有密切关系,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正确。 AC:材料阐释浙江文化的个性、区域性,AC与题意不符,排除。 B:“独善其身”表述错误,B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④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①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技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A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 、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18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的看法反映了中华文化 A. 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B.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 博采众长,异彩纷呈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18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的看法反映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国的园林艺术无与伦比,B项符合题意;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不体现源远流长,底蕴深厚,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体现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异彩纷呈,C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21.中国古代科技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种实用技术。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烙印。材料旨在强调 A. 我国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B. 科技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C. 我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知识 D.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B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科技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C说法错误,我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知识,该说法与实际不符; D符合题意,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烙印。材料旨在强调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故选:D。 22.自“六朝”以来,中国国画在印度绘画的影响下,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到近现代又受到西方油画的很大影响,但中国国画在交流互鉴中保留了以意境见长等民族特色,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说明( ) ①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③中华文化能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④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中国国画在交流互鉴中保留了以意境见长等民族特色,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说明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②不合题意。 ③:“中国国画在印度绘画的影响下,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近现代又受到西方油画的很大影响”,这说明中华文化能求同存异和兼收井蓄,③符合题意。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创新的途径,中华文化 (1)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3.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 阶级性 B. 包容性 C. 民族性 D. 地域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B符合题意,“君子和而不同”意为: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CD不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B。 24.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中。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后,全党上下“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蔚然成风。这表明 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 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D. 传统习俗要在变革中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可见,材料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中,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A符合题意;传统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强调的是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可见,材料没体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是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没强调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故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传统思想,没体现传统习俗,故D排除。故选A。 【点睛】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从传统文化 作用 自身看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集中展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看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从个人角度看 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5.回溯过往,从信笺到电话,再到邮件,如今微信更进一步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微信拜年、微信发压岁钱、微信吃团圆饭、微信祭奠亲人……技术的便利从某种意义上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甚至带来新的消费增长。这说明( ) ①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着文化发展水平 ②微信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④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科技也是文化的范畴,科技不能决定文化,应该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故①排除。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②排除。 ③④:从信笺到电话,再到邮件,如今微信更进一步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技术的便利从某种意义上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甚至带来新的消费增长,这体现了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6.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个重要的节日。无论富有还是贫穷,在外地的人总要千方百计回家中与家人团聚,下列不属于原因的是( ) A. 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 B.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C. 庆祝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示和集中表达 D. 民族节日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反向选择题,要求选择不属于题中现象原因的选项。 ABC:题中现象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这是因为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因为庆祝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示和集中表达,ABC不合题意。 D: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7.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曾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今天,“一带一路”经济贸易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这表明了( ) A.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B.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C.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 政治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一带一路”经济贸易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体现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A符合题意。 B:材料内容不体现人口迁徙,B不合题意。 C:材料不体现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C不合题意。 D:材料中的“一带一路”是经济而不是政治活动,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①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8. 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故①错误。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符合题意,故②正确。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符合题意,故③正确。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的趋同说法错误,故④错误。 故选B。 29.近年来,《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传统文化主题的综艺节目热度不断攀升,朗读、还原、沉浸式体验等各种新颖的形式推动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这表明 ①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发展基础上继承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宝藏》等节目,以各种新颖的形式推动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这体现了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④体现的是如何对待世界文化(外来文化),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A。 30.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材料表明 A.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 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D. 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说明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材料强调通过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BD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A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 【点睛】 文化创新的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取其精华,去其早搏”,“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功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不是不可兼容的,人们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材料二: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普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其基本分类包括: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花茶、普洱茶等。中国茶文化揉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分析推动茶文化和酒文化兼容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 ,运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知识,感悟中国茶文化的巨大魅力。 【答案】(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角度看,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应该兼容。 ②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的兼容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欧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也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④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的兼容既有利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有利于推动中欧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也是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的体现。 (2)①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其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 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深受政治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红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花茶、普洱茶等不同茶品和茶文化。 ③中国茶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并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茶和酒”为背景,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问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1)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答题范围文化生活,知识限定:“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推动茶文化和酒文化兼容的原因。解题时应该根据题目指定范围、题型,结合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再选择相关知识进行原因分析。 由“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可知,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的兼容既有利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有利于推动中欧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也是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的体现;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的兼容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茶和酒不是不可兼容的,人们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可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欧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也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角度看,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应该兼容。 (2)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答题范围文化生活,知识限定:我们的中华文化,要求结合材料二感悟中国茶文化的巨大魅力。中华文化的知识在教材第六课,主要包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及原因包容性,再分别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对应的特征分析即可。 由材料中的“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普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可知,体现了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中的“其基本分类包括: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花茶、普洱茶等”体现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 材料中的“揉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32.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近年来,除了商业味越来越浓厚之外,“年味”却越来越淡了。特别是随着洋节的兴起和影响,许多青少年对春节的概念越来越淡漠,他们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 请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拯救传统的春节? 【答案】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要想拯救春节,离不开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正是传统春节的一些东西不适应青少年的要求,所以他们热衷于过洋节。我们要拯救春节,就必须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春节新的时代内涵。③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最终实现对传统春节的传承。 【解析】 【详解】本题以传统节日为背景,考查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要求考生分析我们应该如何拯救传统的春节,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春节这个民族节日,我们要继承,因为继承发展的必要前提,并且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其次还要发展,我们要拯救春节,就必须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最后,加以总结,即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最终实现对传统春节的传承和发展。 【点睛】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作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比为情境。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从宏观上把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注意将本考点与其他考点相结合构建知识网络。高考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知识的考查会集中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其中需要特别关注两点: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不能错位。 (2)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存在先后顺序、孰轻孰重的问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打造了许多精品节目。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是中央电视台2018年推出的开年大片,节目每季精选一个书信主题.由著名演员以及观众熟知和喜爱的各界文艺工作者等来念读书信,由主持人讲述书信背后的真实故事,节目使用最新舞台科技,营造出电影化的节目效果,让观众为书信中的情感而感动,传播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做到了对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的双层关照,其“票房”价值惊人。 (1)《信•中国》是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成功案例,请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请书写两条饱含“家国情怀”的宣传标语。 【答案】(1)①坚持把社会实践作为文化创造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讲述真实故事,关照社会现实;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用在电视荧屏上读信的新形式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③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作用,选择感动观众的书信和观众喜 爱的各界文艺工作者读信; ④创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营造出电影化的节目效果,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答案示例: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树时代新风,立爱国壮举; ③立报国之志,践爱国之行; ④志存九天,心系中华;扬帆起航,为国争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信•中国》”为背景,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问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1)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要求针对《信•中国》是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知识限定明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解答本题要从材料信息入手进行分析。 材料中“主持人讲述书信背后所存在的真实故事”可知坚持把社会实践作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材料中“让观众为书信中的情感而感动”说明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作用; 材料中“节目使用最新舞台科技,营造出电影化的节目效果”说明坚持创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营造出电影化的节目效果,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本题属于开放类试题,要求书写两条饱含“家国情怀”的宣传标语,中心主旨是家国情怀,学生可围绕这一主题作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树时代新风,立爱国壮举;立报国之志,践爱国之行;志存九天,心系华夏;扬帆起航,为国争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