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高一政治下学期期末试题(B卷Word版附解析)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思想政治试题(B)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二O二O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一承诺( ) ①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充分体现 ②反映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③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指导思想 ④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①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可见,我们党对人民庄严承诺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充分体现,反映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①②正确。 ③: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指导思想,③错误。 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 2. 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脫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黄文秀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担任百色市百堀村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她上任后,遍访全村贫困户,使该村贫困发生率从2.88%降至2.71%,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共产党员黄文秀( ) ①总揽全局、协调各方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③敢于担当、勇做先锋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而不是共产党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①错误。 ②:“遍访全村贫困户,使该村贫困发生率从2.88%降至2.71%,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体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②符合题意。 ③:“黄文秀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担任百色市百堀村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体现了敢于担当、勇做先锋,③符合题意。 ④: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而不是共产党员执政为民,④错误。 故本题选C。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强调,要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为进一步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让干部心无旁心无旁贷抓紧抓实抓细备项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行动指南。由此可见( ) ①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法宝就是反对形式主义 ③尽管形式主义是一个顽症,但完全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④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持之以恒、弛而不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①④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以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让干部心无旁心无旁贷抓紧抓实抓细备项工作,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持之以恒、弛而不息,①④正确。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法宝就是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 实,②排除。 ③:“毕其功于一役”形容急于求成,因此,该选项中“完全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说法错误,③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 4.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观点。2019年11月2日,总书记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老百姓的幸福乐园。”2020年3月31日,总书记再次来到杭州,考察行程也与这两句话紧密关联。这告诉我们( ) ①要严格评价考核机制,发挥党政干部在城市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②在任何时候,党都应该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③衡量城市建设好坏,应该以经济增长速度为评判标准 ④城市建设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立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核心地位,起着领导核心力量的作用,①错误。 ②④:“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老百姓的幸福乐园。”,这些表明在任何时候,党都应该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城市建设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立场,②④符合题意。 ③:“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老百姓的幸福乐园。”说明衡量城市建设好坏,应该以居民的幸福指数为评判标准,而且我国经济发展已由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③错误。 故本题选C。 5.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成为部分犯罪活动发生的源头。对此,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立法文件,确立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这表明( ) A. 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全民性 B.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 C.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 D. 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民主具有阶级性,没有所谓的全民的民主,A错误。 B:试题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最真实,而不是反映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广泛,B排除。 C:材料反映我国以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C符合题意。 D: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其本质仍是人民当家作主,D错误。 故本题选C。 6. 2020年3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环境治理领域先于国家立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补齐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此举旨在( ) ①简政放权依法执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②让地方政府更好行使立法权,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③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体系,推动绿色发展 ④用地方立法推动治理诉求,形成良性互动提升环境治理效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不履行具体职能,而政府依法行政,①排除。 ②:地方政府没有立法权,立法权属于人大,②错误。 ③④:“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环境治理领域先于国家立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补齐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意味着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体系,推动绿色发展,要用地方立法推动治理诉求,形成良性互动提升环境治理效能,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 2020年6月18日,荷泽市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召开,听取有关报告,审议餐厨废弃物管理和城市供水条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人大代表审议并通过《荷泽市城市供水条例(草案)》——人大代表行使立法权 ②审议了《荷泽市餐厨废弃物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为推动严格执法提供法律依据 ③听取关于推进“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情况的报告---人大常委会要接受政府领导 ④审议表决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报告——让改革沿着法治的轨道顺利推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人大代表没有立法权,立法权属于人大,①错误。 ②:审议了《荷泽市餐厨废弃物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表明地方人大行使地方立法权,为推动严格执法提供法律依据,②正确。 ③:人大常委会是人大的常设机关,监督政府工作而不受政府领导,③错误。 ④:审议表决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报告表明地方人大行使监督权,其目的是让改革沿着法治的轨道顺利推进,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定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制定和修订了18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出台了一批标志性、关键性、基础性法规制度,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立起来了,总体上实现了有规可依。党内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约束“关键少数”标准更严,广大党员、干部将法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B. 治国必先治党,从严治党针对的是“关键少数” C. 党内法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 D. 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不利于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答案】C 【解析】 【详解】C∶党内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约束“关键少数”标准更严,广大党员、干部将法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这说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内法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C符合题意。 A:材料强调的是党内法规建设,“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 B∶治国必先治党,从严治党针对的是全体党员,不仅仅是“关键少数”,B错误。 D:完善党规党纪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更有利于把权力关进笼子里,D错误。 故本题选C。 9. 编纂民法典是我国立法史上的一件大事。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 民法典(草案)征求意见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号,邮编:100805。信封上请注明民法典草案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2020年1月26日。 对于上述做法,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良法内容需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②民法典编纂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宪法、民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④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①④: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这体现了良法内容需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基础,①④正确。 ②:民法典编纂能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不是其形成的标志,②错误。 ③:全国人大有权制定宪法、民法及其他基本法律,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 10. 立法有温度,民生总关情,看似高冷的国家立法,其实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2020年5月28日 ,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新中国首部民法典正式出炉。生活中难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比如遭遇“霸座”、被“垃圾信息轰炸”……如今,这些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闹心”事,都将被民法典以明文规定——“校正”。这充分说明( ) ①民法典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②立法要主观认识生活中的各种利益,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③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④我国正在用日益完备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①:该选项的说法夸大了民法典的作用,①排除。 ②:“各种利益”的说法太绝对,②排除。 ③④:生活中难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比如遭遇“霸座”、被“垃圾信息轰炸”……如今,这些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闹心”事,都将被民法典以明文规定——“校正”。这充分说明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我国正在用日益完备的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 11. 下边漫画中的“蜗牛奖”是专门给懒政、怠政、不作为者设置的一项特殊“奖”项,讽刺了那些在工作中懒政怠政、不作为的相关部门或工作人员。这启示我们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 ) ①法无授权不可,法无禁止皆可为 ②法定职责必须为,依法行政履职尽责 ③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行政效率与水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但不是法无禁止皆可为,①错误。 ②④:“蜗牛奖”是专门给懒政、怠政、不作为者设置的一项特殊“奖”项,具有极大的粉刺意味,这启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依法行政履职尽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行政效率与水平,②④符合题意。 ③:“蜗牛奖”是专门给懒政、怠政、不作为者设置的一项特殊“奖”项,未涉及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③排除。 故本题选D 12. 某县人民法院组织多支法官普法宣传队走进乡村,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就农村群众关心的婚姻家庭、赡养抚养、土地征收补偿、劳务债务纠纷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与村干部沟通交流,为他们解疑释惑。开展这些活动旨在( ) ①增强农村群众的法治意识 ②让村民依法有序参与司法过程 ③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法治环境 ④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就农村群众关心的婚姻家庭、赡养抚养、土地征收补偿、劳务债务纠纷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与村干部沟通交流,为他们解疑释惑”,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强农村群众的法治意识,也有利于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法治环境,①③符合题意。 ②:我国司法独立,“让村民依法有序参与司法过程”说法错误,②错误。 ④:“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夸大了法官普法宣传队进乡村这些活动的作用,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3.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是行政执法活动合法有效的重要保证。行政执法机关要通过文字、音像等记录形式,对行政执法的启动、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等全部过程进行记录,并全面系统归档保存,做到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有助于( ) ①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滥用 ②监督执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③公正司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④规范权力,维护政府良好形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是行政执法活动合法有效的重要保证,因为它能做到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这有助于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滥用,有助于规范权力,维护政府良好形象,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的是行政执法工作要合乎法律,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直接必然关联,②排除。 ③:材料强调的是行政执法,其主体是行政机关,不是司法机关,无公正司法之职责,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4.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段话启示我们推进依法治国必须( ) ①坚决维护宪法法律尊严,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健全监督体系,有效预防司法腐败 ③保障审判机关任意行使审判权,不受其他国家机关干涉 ④提高司法公信力,发挥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④: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段话是强调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启示我们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健全监督体系,有效预防司法腐败,发挥司法公正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②④适合题意。 ①:材料主旨是公正司法,而不是强调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③: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其他国家机关干涉,但并不是任意行使审判权,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5.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系统工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②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③人民当家作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④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①错误。 ②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系统工程,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而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③错误。 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5分。 16. 七次关键会引领战“疫”走向,读懂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大年初一以来他主持召开的第7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54天时间连续召开7次会议,全力应对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题研究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7次会议的关键词云图,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这场战“疫”的主战场、主攻方向在哪里。从迎击、鏖战到决胜,中国正在为夺取抗击疫情最终全面胜利而奋斗。 大年初一以来 听取疫情防控工作汇报, 研究统筹做好疫情防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主要议题 2月19日第四次 专门听取疫情防控工作汇报,对疫情防控特别是患者治疗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 听取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分析当前疫情形势,研究部署近期防控重点工作。 2月26自第五次 1月25首第一次 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 听取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 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 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 3月日第六次 2月3日第二次 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 听取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研究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 分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 经济社会发虞重点工作。 研究加强疫情防控工作。 3月18日第七次 2月12石第三次 央视时政 若从“统筹全局”“凝聚人心”“人民至上”“全民战疫”中任选一个或多个关键词,开展时政述评,论述党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请你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列出三条时政述评要点。(要立论有据,每条不超过30字) 【答案】列出的每条需结合所选关键词,从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力和号召力、应对风险和挑战等方面,结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相关知识,结合疫情防控阻击战,论述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要立论有据、观点清晰、逻辑顺畅,合理运用学科知识,展现对坚持党全面领导的认同。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七次关键会引领战“疫”及其成果为材料,从《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从“统筹全局”“凝聚人心”“人民至上”“全民战疫”中任选一个或多个关键词,开展时政述评,论述党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作用,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列出三条时政述评要点。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作答。结合试题材料,考生可从党的性质、宗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执政理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方面对应所列时政述评要点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把握主题、契合试题要求即可。 17. 新时代中学生应观察和分析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现象,感悟身边的民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展本内容、鲜明特点和主妥优势,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识,提高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某班拟以“如何理解人大代表的作用”为议题,探究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感悟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厂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请你结合所学政治知识,提供两条可行性探究活动建议。 【答案】①可走访本地人大代表,了解他们履行职责的经验,分析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活动方式和主要职责。②可针对热点问题,模拟人大代表撰写议案。③或举办主题为“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演讲会。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所学政治知识,为中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两条可行性探究活动建议。本题具有开放性。解答本题,把握设问要求和主旨,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即可。考生可结合人大代表的职权、人大代表的义务、人大代表如何履职等方面展开分析作答。 【点睛】人大代表的全称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比如全国人大代表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代表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设区的市或自治州的人大代表是设区市或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人大代表是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乡、民族乡、镇人大代表是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8. “法者,治之端也。”治理国家和社会,关键是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无论哪个国家,什么时候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和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法制建设在路上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制建设新纪元。 1954年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1982年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1999年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制建设揭开新篇章。 2004年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4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提出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 2018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谈谈你对“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的理解。 【答案】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③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可以为改善国家治理开辟广阔空间。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准备在国家治理领域打攻坚战、持久战。⑤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⑥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法治建设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为材料,从《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全面依法治国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谈谈你对“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的理解。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思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深刻革命”的理解。考生整合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点睛】本题属于“理解类”主观题。该类主观题的解答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本题首先回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然后从重要性、必要性、意义上分析“为什么?”,再阐释如何全面依法治国,最后落脚于试题设问指向。 19. 全民守法,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高扬法治旗帜的基础工程。全民守法,就是要求我们每个公民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能逾越法律底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法治信仰、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法律固有的优点,提不如一个民族信服并遵守法律的精神重要。全民守法不能表现为被动地、恐惧式守法,而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尊重和遵守.培育法治信仰,关键要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努力让守法成为全民自觉意识和真诚信仰,法治的种子就一定会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法治信仰必将蔚然成风。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答案】①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活动,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②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③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④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⑤不断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⑥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依法治国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国家对推进全民守法的要求为材料,从《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如何推进全民守法。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指向推进全民守法的要求,教材有明确而具体的阐释,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试题材料从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自觉履行义务等方面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点睛】全民守法:1.全民守法的含义: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全民守法的重要性: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3.全民守法的要求:①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②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③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4.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①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②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③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20.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要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在"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 党的十九大从顶层设计开始把“三农”问题定位为“乡村振兴”,事实上确立为国家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也具体设定了三步目标: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乡村治理经历了曲折的变迁过程,顺应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了社会安定有序、群众生活改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在乡村治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既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组织群众发展乡村产业,教育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弘扬公序良俗,培育文明乡风,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建立健全党委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参与、加强指导的村务监督机制。 (1)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应如何搞好乡村治理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答案】(1)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三农”问题是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④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②创新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保障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主管理权利,拓宽村民民主监督渠道,加强农村自治组织建设和管理。③加强依法治理,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守法用法,提升乡村治理法治水平。④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注重树立宣传先进典型,整合社会价值,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塑造乡村德治秩序。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脱贫攻坚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材料,从《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主要有:国家性质。考生阐释该知识要点,然后分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①国家性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三农”问题是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④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第(2 )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应如何搞好乡村治理走上乡村振兴之路。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主要有: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村民自治实现形式、提升乡村治理法治水平、乡村文化振兴。考生整合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以“为什么……”的形式呈现。通常要分析这样做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和意义,“依据”即与试题设问相关联的理论知识;“必要性”一般教材也会有相应的论述,或者从材料中提炼;“意义”需考生围绕试题主题阐发,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增强、推动、保障,等等)引领的句式表述。结合本题要求,考生从“依据”、“重要性”、“必要性”等方面分析。 第(2)问,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以“如何……”的形式呈现。可采用回归教材法,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可采用挖掘材料法,结合背景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挖掘材料时从材料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对材料分层,概括层意,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原因,针对原因或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或者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正面归纳答案;或者从材料中的具体做法概括答案要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