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政治二轮专题精选试题(23)坚持唯物论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政治二轮专题精选试题(23)坚持唯物论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

(23)坚持唯物论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 1.(2014 年·全国卷Ⅱ·20)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 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分析】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热烈反响,本题以此 为背景设计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继承 与发展等知识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问题.试题以文化热点事 件考查哲学知识,具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特点。 本题是哲学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理解程度。①和③是不正确的。人们享受 美食的过程,既是一种“饱口福”的物质消费过程,也是一种了解、欣赏蕴含于美食中的民族 传统、地域特色的文化消费过程,物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相互融合。但不能夸大得出物质 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的一般结论,更不能由此认为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 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因为这不符合客观事实,也违反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原理。因此,①和③是不正确的。根据哲学原理, 物质与意识、物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具有统一性,但这种统一性以人的实践为前提和条件。 人们之所以“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是因为进行了美食消费。只有在实践中,物 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才能相互融合;同样,只有在人们的实践中,才能将现实的客观存在 转化为观念的内容、将观念变为现实。因此,②和④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41。 2. (2016•课标Ⅲ卷)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 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 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 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分析] 本题以中国旧体诗反映内容的变化为题材,考查考生对意识的本质的理解 和掌握情况,弓引导考生培养从多样性的文化生活题材中发掘哲学内涵的能力。从本质上说,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有什么样的被反映对象,就有什么样 的意识内,故②正确,③不正确。人的意识及其变化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来源于社会实践, 故④正确。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作为反映对象的客观存在的变化和作为反映基础的实践 的变化,,而不是反映方式的变化,故①不正确。综上,选项 C 正确。 3. (2016•课标Ⅰ卷)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 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分析] 智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任 务,本题以习近平相关重要论断为材料,考查考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因此,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 利于发现真理,这就是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故②和③正确。实践高于认识,具有直 接现实性,判断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实践,把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赋予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 是错误的,同样把不同认识主体的认同作为认识真理性标准显然也是错误的,故①和④都不 正确。 4.(2016•课标Ⅱ卷)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 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 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答案]B[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互关系知识的掌握情 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重视调查研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符合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则,故①是正确的。把握关于 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很有价值的,但这毕竟还是属于主观认识的范畴。主观的东西是 不能作为实践活动的出发点的。故②是不正确的。要取得实践的成功,既要认识发现规律, 又要善于利用规律,故③是正确的。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重视调查研究,善于在瞬 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和利用战争规律,而不在于认识到红军将士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并 且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不起决定性作用,所以④是不正确。 5.(2016•课标Ⅱ卷)《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 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 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图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客观实在性关系等相关知 识的掌握情况。“老马识途”是考生熟悉的成语,以成语为题干材料,考查其中蕴含的哲学 道理,是命题中的常见做法。老马具有识途的功能,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不取决于人们 的主观发现,故①是不正确的。当人们迷路时,“老马之智可用也”是对老马识途功能的正 确认识,这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故②是正确的。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是 非常重要的。当人们迷路时,利用老马识途的功能来解决迷路的问题,正是发挥人的意识的 能动性的表现,故③是正确的。老马能够识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有“智慧”的样子,但 老马的“智”与人的“智”是完全不同的,更不是根源于实践的,因为凡是实践,都是以人 为主体的,故④是不正确的。 6.(2015·全国卷 I·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 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分析】近年来,一些地方和企业安全事故频发,虽然原因复杂,但安全生产意 识淡薄是一个重要原因。本题以安全生产这一公众关注的问题为背景设计题目,主要考查学 生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辩证理解,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现 实问题。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生产是人的实践活动,任何实践都具 有自觉能动性,都受人的意识的支配。人的意识既是解决实践中的各种矛盾的不可缺少的因 素,也对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有重要影响,因此,②和③是正确的。①和④之所以不正确,是 因为将意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 7.“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 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诗》理解正确的是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分析】一首好诗往往因为内含的哲理而给人们诸多启示,所以,巧用诗词展示哲 学观点也是命题的一种常用手法。本题以苏轼的《琴诗》为素材设计题干,考查学生对《琴 诗》中体现的哲学主客体关系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学生用哲学观点和视角去赏析和思考 诗歌等文学形式的能力,提升哲学和文化素养。 琴声发端于琴这是确实的,但琴声的产生又离不开人的抚琴,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同 时,琴声实为“心声”,是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外化,呈现出“人化”的特点。因此,① 是正确的。琴声产生于人的抚琴,纤纤十指在琴弦上“跳舞”,美妙的音乐就随之溢出。琴 声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是因人而异的,与人的主观世界、艺术造诣联系密切。因此,②是不正 确的。琴、手指和琴声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三者之间的熟练配合才能产生美妙的琴声。 所以,③是正确的。手指抚琴可以产生琴声,但未必是美妙的音乐,否则,普通人与琴师的 区别就不存在了。再者,“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只是产生“美妙音乐”的必要条件,二者 之间的关系是“无之必不然”(即没有“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必然不会产生“美妙的音乐”), 但“有之未必然”(即“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也不一定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这里是 对必要条件的误解。因此,④是不正确的。 8.(2013·全国卷 II·23)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 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 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分析】本题以我国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引人注目、影响深远的重 大文化事件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唯物论关于意识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莫言创作的小说,内容根植于他的家乡高密百姓的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形式深受家乡的 民间艺术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属于哲学的意识 范畴,因而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但不同作家的作品,受创作者的主观条件和创作的客观条 件的制约,反映客观存在的广度、深度、方式、特点往往存在差异。①是不正确的,因为客 观存在的多样性来源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永恒的运动变化,与意识的形式无关。②和④是正确 的,因为作为反映者的人的立场与价值观、知识背景和水平、情感与意志等不同,不同时代、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社会需求不同,决定了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人的意识反映客观存 在的方式(反映的深度、广度、角度、形式、特点、风格等)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是不正确的,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非理性能力,想象力虽然对意识有重要影响,但不决定 意识的正确与否。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当然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但人的认识 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主要制约因素。 9.(2013·全国卷 I·21)2012 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 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 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C【分析】本题是哲学题,以“科学家研制出‘人造树叶’,探索人类可再生能源开 发新途径”的新闻报道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意识的特点、意识的作用等知识的理解和掌 握,引导考生思考科技新成果所蕴含的哲学意义。答好此题要求考生对相近知识或相似表述 的细微差别有一定辨析能力。①不正确:“科学家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 造树叶’”表明,人们认识了事物本质可以更好地发挥能动性、创造性,但不能表明“只有 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事实上,人的意识即使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也 具有能动性。②是正确的:科学家研制出“能够释放制作燃料电池的氢的‘人造树叶’”,以 满足能源需要,可表明,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不正确:“人造树叶”的研制虽然离不开意识的创造活动,但它不是意识直接创造出来的。 意识的创造活动是在观念中进行的,意识不能直接现实地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除非 借助于实践活动。该项有较强的干扰性。④是正确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所以,人可以 通过实践把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科学家将生活中“原生态的树叶”经过意识 的改造,变成“观念中的‘人造树叶’”,再通过实践变成“现实的‘人造树叶’”表明了这 点。选项 A、B、D 中都含有不正确的内容,只有 C 是正确项。 10.(2010·宁夏卷·22)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 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 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 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 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价值观点、创新的理解,运用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的 能力。①是正确的,观念创新虽然本身并不直接创造新价值,但在其指导下,可以推进实践 创新,完成价值的转换和创造。②是错误的,事物价值转换的根本途径是实践。③是错误的, 事物价值转换的关键在于实践。④是正确的,事物价值的转换实际上是充分发挥事物多样属 性的功能的过程。鉴于 A、B、D 选项都有错误的成分,因此正确选项为 C。本题难度为 0.626 。 11.(2019 年江苏卷,28)两条小鱼遇到一条大鱼,大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 水怎么样?两条小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一条:什么是水?……不 少人就像故事中的小鱼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太长时间,已不知道“水”是什么。从哲学 角度看这是因为( ) A.认识具有无限性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认识具有无限性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指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材料没有体现人们对水的认识是否存在曲折性、也未体现对水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 A、C 不符合题意;“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而材料侧重意识的反作 用,B 不符合题意;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 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材料中的人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太长时间从而选择性的无 视了“水”的存在,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D 符合题意。故选 D。 12.(2017 年天津卷,10)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体最大、形象最 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专家依据发现陶人的区域、供奉的房间以及服 饰佩戴,确定这尊陶人的身份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将其称为“中华祖神”。这 一研究成果反映了(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 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 C.人的认识受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的制约 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以“中华祖神”为背景材料,从“专家依据”“确 定”“中华祖神”,体现了这一研究成果反映的是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 谜;B 的说法错在“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受自身立场的制约与题意不符,C 不选;D 与题 意不符,所以本题选 A。 【点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表现在两 点:第一,人们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第二,人们的认 识不仅可以反映当前的现状还可以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对未来进行判断。自觉选择性是指 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 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主动地去反映它。 13.(2015 年重庆卷,4)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 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最高阶段 B.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答案】B【解析】本题以科幻文学为出题素材,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较易 失分。科幻文学作为一种意识现象,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样要来自社会实践,所以 D 项错误,排除;而且科幻文学作为一种科学幻想,也是符合规律的一种反映,而不是任意想 象,C 项排除;科幻文学反映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以后也不可能发生,所以不能 说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只能说是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主动创造性,A 项错误,排 除,只有 B 项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B。 14.(2014 年福建卷,34)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能量 守恒与转化定律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对应,①错误;②中的公式没 有体现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体现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正确;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一,④正确。 15.(2015 年福建卷,3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 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 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答案】A【解析】本题以滴水穿石、根系沃土、敬德保民和犬吠非主四个成语为素材, 从意识的产生上切入,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属于传导型哲学选择题。本题考查难度适中, 较易得分。滴水穿石反映的是一种自然现象,根系沃土反映的是植物的生长,犬吠非主反映 的是高级动物的产生,敬德保民反映的是人类现象,按着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有了人类才 有了意识。据此,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顺序排列应该是:①→②→④ →③,A 符合题意。B、C、D 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A。 16.(2011 年大纲全国卷,31)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 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 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 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 )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解析】本题难度较大,超出了高中生的认知范畴。是明显的超纲题。①说法 正确,物质都有反应特性的;这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评主义》一书中提出来的;② 说法正确,但是题目无关,植物没有意识;③说法错误,很简单,人和植物都是物质,但是 反应特性不一样。④说法正确,且吻合题意。本题选 B。 17.(2011 年海南卷,17)“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无人成功种 植蔬菜。我国某农学专家坚信,粮食作物能生长的地方一定能种蔬菜。他在总结前人失败教 训的基础上,采取收集雨水、提高土壤墒情、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等措施,在埃塞俄比亚 成功种植了大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 表明( )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解析】我国某农学专家在坚定的信念的支撑下,总结失败教训,尊重自然规 律,终于在埃塞俄比亚种植出了多个蔬菜品种,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表明了意识活 动的创造性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也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成功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①③符合题意,故选 B。②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④说法太绝对。 18.(2011 年大纲全国卷,28)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 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 年以来,我国一 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 均可增加 54%~106%,后者可增加 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 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解析】本题其实是在考查科学认识的作用,①的说法不妥在“化害为利”, 这样说有点绝对和夸张;②说法错误,“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也在夸大科学认识的作 用;③正确,因为科学认识能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④说法正确,体现了科学认识的特 点。本题选 D。 19.(2019 年课标卷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 分)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 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 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 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 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 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 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 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 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 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 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2)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 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10 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题目类型认 识说明类,问题指向说明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进一步 解读设问和材料,本题属于小切口的题目,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分层,单一原理题目首 先要进行基本原理表述,即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 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然后分析对应材料时候,要分别分析现实生活 中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体来讲,认识世界层面,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 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而改造世界层面,克服错误观念,避 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 【答案】(2)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 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 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 机统一起来。 20.(2018 年海南卷,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 分) 海南省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1988 年,党中央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批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 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对推动海南深化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建 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强调要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紧紧围绕提高供 给体系质量,支持海南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动能。30 年来, 海南省切实履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历史使命,大胆创新、奋勇拼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取得重大成就,把海南岛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1)结合材料并运用意识能动性原理,说明海南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8 分) 【答案】(1)意识具有能动性,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中央 关于海南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符合海南发展的实际,反映人民群众期盼,指导海南改 革开放不断深入;海南人民抓住机遇,艰苦奋斗,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1.(2010·全国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 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 90 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 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 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材料二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 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 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 年以来,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 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 更高达 20%以上。 (1)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 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答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 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 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分析】本题以经济不景气时,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反而实现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 我国很多地方实现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转变的现象为背景材料,考查 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哲学、文化知识分析经济和文化现象的能力,分析、比 较、评价不同观点或看法的能力,探究和尝试解抉阀题的能力等,以期给中学思想政治课以 良好的教学反馈,促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第(1)小题是哲学题,要求考生分析经济或金融危机时,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反而实 现快速发展的现象,运用哲学知识对有人据此推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 律”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评价是一种高级能力,相对中学生有一定难度。本题指 向明确,仅要求对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评价,带有一定提示性,从而降低了难度, 与中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是相适应的。该推断的合理性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 是事物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 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契机。二是美日韩的实例也说 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该推断是否严谨,则可从分析经验与规律的区别着手。经验作为 认识成果虽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22.(2014·全国卷 I·39)2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 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 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 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 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 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 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 5 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 80 分;如果答对 4 到,但解法有新意,就给 100 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 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 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 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 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12 分) 【答案】(2)①答案示例一 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 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 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 评分量表 ②答案示例二 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 期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 23.(2010 年北京卷,4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 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 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 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过程(如图 1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1)运用哲学常识中关于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11 分) 【解析】回答时要注意设问对分析材料所运用知识的限定,即关于规律的有关知识。关于 规律的知识主要有:①规律是客观的,想问题办事要按规律办事;②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 用的;③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紧紧抓住这三个方面来回答问题,即 可获得满意的答案。 【答案】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立足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过程。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不 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基 础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创造 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包括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过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