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专题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 、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 、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 。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 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是客观的。‎ ‎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 、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 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 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 的。‎ ‎(3)实践的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①改造自然的 。‎ ‎②变革 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 。‎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 - 22 -‎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②直接经验和 都是实践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 。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 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 和 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所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案】‎ ‎1.(1)物质性活动 ①主体 客观事物 ②直接现实性 观念 ‎(2)①主体 手段 过程及其结果 ②目的 客观世界 ‎③社会关系 历史 各不相同 ‎(3)①生产实践 ②社会 ③科学实验活动 ‎2.(1)①能动的 实践 ②间接经验 ‎(2)①实践的需要 ②认识工具 认识器官 ③提高 ‎(3)①主观 客观 ②观念 现实 ③认识 结果 ‎(4)实践 实践 改造世界 ‎1.正确把握实践及其特点 - 22 -‎ 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主体 人 对象 客观事物 基本要素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①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②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主义 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①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②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②实践的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特点之间的关系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统一的。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志所在。夸大第一个特点否认第二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而夸大第二个特点否认第一个特点会陷入唯心主义。当然,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是由于实践的这三个特点,才决定了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才决定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典例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 - 22 -‎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理解 反对误区 区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获得的根源是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服务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因此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客观事物或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改造世界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不为实践服务 ‎【典例2】大数据技术,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理论似乎很高深,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其实一直在利用大数据方便我们的生活。例如,通过比价网找到最便宜的商品,利用手机地图搜索最佳路线,根据搜索热词了解当前最热的新闻等。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B.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 D.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答案】A - 22 -‎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原理内容 实践起决定的作用,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 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 ‎【典例3】由清华大学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能够帮助人们发展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从而解决电子元件发热、运行速度变慢的问题。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可能带来下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③正确的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 ‎④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材料中科学家的伟大发现,最终要应用于实践领域,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正确;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③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 ‎4.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 22 -‎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是直接经验,通过读书等渠道学习他人实践的经验是间接经验。凡事都亲自做是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别开来。‎ ‎(3)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的重要形式,作为中学生,要获得知识,既要认真读书,又要重视实践。‎ ‎【典例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阅读的方式也在日益多元化,我们可以读“书”、读“广播”、读“电视”、读“网络”、读“微信”等等。一位网友据此认为,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获得我们所需的一切知识和精神食粮。该网友的观点 A.具有合理性,因为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B.具有不合理性,因为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 C.具有合理性,因为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D.具有不合理性,因为间接经验是获取认识的途径 ‎【答案】B ‎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认识论的重要原则 ‎(1)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因 ‎①一方面,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②另一方面,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变为物质力量。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 ‎(2)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正确的结合,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有着生动的、丰富的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因此,必须运用理论,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理论和生活的具体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统一。‎ ‎②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客观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实践也是发展的。因此,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以符合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 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典例5】“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出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 22 -‎ C.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 D.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答案】B ‎1.我国要突破文化发展中的瓶颈难题,解决原创动力不足等问题,只有继续深化改革,使文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说明社会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自觉选择性 ‎2.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真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决定了认识的历史和时代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毛泽东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下列说法与毛泽东的观点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打柴问樵夫,渡船问艄公 ‎ B.学以致用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D.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真理 ‎4.改革开放实践让中国人真切体会到,发展进程中总会有问题不断冒出,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会接踵而来,但解决问题只能依靠更大的发展。这一观点 ‎①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认识 - 22 -‎ ‎②认为实践可创造出促进发展的条件 ‎③坚持用实践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 ‎④体现实践也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A.②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5.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日趋完善以及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我国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制等观念日益增强,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6.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声。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使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是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能让患者告别打针之痛。这一事例说明了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22 -‎ ‎8.2017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6周年纪念日。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请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 ‎④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河南省豫西名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为了进一步探测太空奥秘,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这是在神舟十号取得的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时隔三年的又一次问天。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科学理论是实践成功的根本原因 C.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D.科学实验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 - 22 -‎ ‎3.(河南郑州七校联考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美国航天局发表声明称,通过研究由火星轨道勘探飞行器发回的图像,发现火星表面有液态水活动。这一发现表明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 ‎②要取得成功必须改变事物固有的规律 ‎③认识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类对火星认识的发展 ‎④人类的好奇是推进人类对火星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河南师范大学附中2016—2017学年高二月考)石家庄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之一。“智慧城市”的创建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过程,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智慧城市”的创建说明 A.实践具有能动性 B.实践具有反复性 C.实践具有无限性 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5.(安徽合肥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在巴黎气候大会的会场餐厅买咖啡,若将所用塑料杯退回,可拿回一欧元;所有办公室和会议室的文件箱和垃圾桶都由可回收的硬纸板制成;会场外的“风力发电树”为会场的路灯以及部分周围设施提供电力。巴黎气候大会主办方的这些设计体现了 A.绿色环保的价值观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B.环保理念不仅要宣传,更要付诸行动 C.人们的创意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 D.绿色理念源于人们社会生活的细节 ‎6.(河南南阳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巴西科研人员通过反复研究,在实验室中培养出具有特定DNA序列的蛛丝蛋白,进而制作出世界上首条人造蛛丝。这种人造蛛丝不仅具有弹性好、韧性大等优点,还能够生物降解,未来有望在纺织材料、医疗和飞机船舶制造等领域得到应用。人造蛛丝的成功研制说明 ‎①人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④离开了对规律的尊重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 22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7.(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从1982年到今天,党中央已经发出十几个涉及“三农”的“一号文件”。这些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和能动性 ‎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③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 ‎ ‎④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吉林省榆树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严重后果,最终形成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生活理念”;由于人们的努力,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特别是一些人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转变了观念,理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保护催生了绿色产业大发展;今天,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 ‎ 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1.(2017·新课标II文综)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 - 22 -‎ 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7·江苏政治)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2016·新课标II文综)《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6·浙江文综)漫画《水没多深》提醒我们 水没多深 A.失败是成功之母 - 22 -‎ B.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5.(2016·天津文综)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 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6.(2016·江苏政治)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6·上海文综)全面推进诚信教育有必要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实生活事例,更重要的是推进诚信理论的实践展开和全面实施。这句话强调 A.传播丰富的诚信资源,可以激发人们学习愿望 B.宣传诚信理论知识,需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C.诚信内涵需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得到丰富和完善 D.对诚信的共识应落实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 22 -‎ ‎8.(2015·上海政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9.(2015·江苏政治)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时代是思想之母 实践是理论之源 ‎——十九大修改党章体现全党心声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这一重大修改,具有深远的意义,更加有利于我们在进行“四个伟大”的新征程中,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勇前进。‎ - 22 -‎ ‎  十九大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是及时地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砥砺奋进,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主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所有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很有必要写入党章之中。‎ ‎  十九大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科学有效应对国内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考验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又“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奋斗目标而努力”。因此这几年的基础打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最新理论成果,已经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发展实力和巨大潜力,中国正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正从大国变成强国。这一最新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许,应当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  十九大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是遵循党的历史上形成的惯例的必然要求。我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重视用规章制度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言行举止。党的一大,提出并制定了党的纲领,这便是日后更详细党章的雏形。第一部党章是党的二大制定的,此后除了党的五大外,都对党章作出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党的十九大顺应新时代要求,体现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也不例外地对党章进行修改。‎ ‎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的伟大时代,必然催生治国理政新思想。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力量源泉,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征程。‎ ‎【备考指南】‎ 材料涉及的“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知识有:‎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2 -‎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③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因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一头连着主观,一头连着客观,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 22 -‎ ‎(1)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②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 ‎③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 ‎(2)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①科学的理论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因而能够使我们综观全局,高瞻远瞩,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确定事物前进的方向,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 ‎②能提供科学的方法,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给人们探求真理提供科学的认识工具。‎ ‎③能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3)要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①首先,必须掌握理论。没有理论,就谈不上什么联系实际。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科学理论,重视书本知识,掌握科学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实践。那种轻视理论,特别是轻视社会科学理论的态度是错误的。‎ ‎②其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K基础 - 22 -‎ ‎1.B 【解析】通过深化改革,使文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说明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体现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性,故选B。‎ ‎2.B 【解析】材料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人与河流的关系认识不断变化发展,体现了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决定了认识的历史和时代烙印,①③符合题意;实践的最终目的不是形成真理性认识,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②说法错误;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说法错误。故选B。‎ ‎5.C 【解析】材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日趋完善以及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我国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制等观念日益增强”,说明实践的发展推动了认识的发展、进步,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目的和归宿,也没有体现实践内涵,故A、B、D不符合题意。‎ ‎6.C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农谚“蚯蚓叫,大雨到”到经过反复观察、实验获取“蝼蛄叫,大雨到”的认识,再到获得“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等认识,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推动认识发展,②正确;经过反复观察、实验证明是蝼蛄叫而不是蚯蚓叫,“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等,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正确。亲身实践的经验和他人的实践经验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①错误;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7.D 【解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②错误;认识发展是循环往复的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④错误;病人不愿打针,研究人员发明了无针头注射器,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①③符合题意。故选D。‎ - 22 -‎ ‎8.【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探月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K能力 ‎1.A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本题材料既表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又说明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化,①②符合题意;③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A。‎ ‎2.A 【解析】本题以“神七”问天为试题背景来考查实践对认识的推动作用。材料中“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了实践的推动作用,A符合题意。B、D表述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起决定作用的永远是实践。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A 【解析】根据题意,美国航天局通过研究由火星轨道勘探飞行器发回的图像,发现火星表面有液态水活动。这一发现表明了通过勘探飞行器的进步促进了人类对火星认识的发展;同时也证明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故①③符合题意。②强调的是规律,与题意无关,排除。④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 ‎4.A 【解析】“智慧城市”的创建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可见,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体现实践具有能动性,故A符合题意;B、C表述错误,排除;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以把人脑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智慧城市”并不是一种观念中的存在,而是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建设“智慧城市”不符合直接现实性的概念,故D排除。‎ ‎5.B ‎ - 22 -‎ ‎ 【解析】本题宜用排除法。A错误,题目中没有强调绿色环保的价值观随时代变化而变化。C错误,人们的创意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条件,而不是基础。D错误,实践决定认识,绿色理念源于人们社会生活实践。故选B。‎ ‎6.B 【解析】人可以根据客观实际,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而不是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形态,故①错误;离开了对规律的尊重,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但会发挥作用,故④错误;科研人员通过实践,根据实验室培育的蛛丝蛋白制作人造蛛丝,既体现了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也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故②③正确。‎ ‎8.【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口的增长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消耗造成环境恶化,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转变了观念,理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经济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④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人们转变了经济发展观念,环境保护催生了绿色产业大发展。‎ ‎⑤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生产方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它首先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学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学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即可。故学生着重可以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以及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K真题 ‎1.B 【解析】“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 - 22 -‎ 正确;认识主体的实践水平、价值观念等也会对获得真理性认识产生影响,②错误;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也是有价值的,③错误;此次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说明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正确;故选B。‎ ‎4.B 【解析】从画面上看,这是用一条一边非常深,而另一边非常浅的河来比喻股市复杂多变,一人站在水浅处说“水没多深”,这说明事物是十分复杂的,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B符合题意。A与漫画没有关系。此人是在实践后获得的认识,但因为事物非常复杂,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没有调查固然没有发言权,调查不全面也没有发言权,C不选;D说法本身错误,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5.D 【解析】漫画《过沟》中,有两个人在思考怎么过沟,并写出了《过沟方案》,而另一人则正在过沟,这表明漫画强调实践第一,与其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D。A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B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C体现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均与漫画主旨不符。‎ ‎6.B 【解析】通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为“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突破”“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研究这些信息,比对选项,发现只和实践有关,没有体现和真理有关的知识点,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7.D 【解析】材料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并强调要通过实践推进诚信建设,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人们学习愿望,故A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诚信的发展以及实施,B、C只是强调了丰富发展诚信,概括不全面。‎ ‎8.B 【解析】根据材料“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正确;材料不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C、D排除。‎ ‎9.D 【解析】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要通过实践将观念上的事物转变为现实的事物,①‎ - 22 -‎ 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③错误;某实验团队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因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 ‎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