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南昌十中2019——2020学年上学年月考考试试卷 高二政治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 注 意 事 项: ‎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IS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单选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回答问题 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 A. 懂哲学的人不会犯错误 B. 哲学智慧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 C. 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B: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生活中处处在哲学,哲学智慧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B符合题意。‎ A: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同时哲学给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不是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法,所以懂哲学的人同样会犯错误,A说法错误。‎ CD:材料强调哲学智慧的产生,不体现哲学的任务和哲学智慧的作用,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哲学虽然产生于实践,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是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和追问世界时,哲学才会产生和出现,随着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追问、思考,推动着哲学进一步发展。‎ ‎2.爱因斯坦曾经说他相信有上帝,但是相信的不是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他不满意玻恩和海森伯对量子性质随机性和不可精确预期性的诠释,说了一句名言:“上帝永远不会掷骰子。”对爱因斯坦世界观的正确理解有(    )‎ ‎①爱因斯坦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着规律性 ②爱因斯坦倾向于世界具有统一性 ‎③爱因斯坦相信客观世界受规律支配 ④爱因斯坦没有清晰一致的世界观立场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他不满意玻恩和海森伯对量子性质随机性和不可精确预期性的诠释”说明爱国斯坦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规律性,而是相信客观世界受规律支配,①不选,③正确;爱国斯坦相信上帝不是一个人格化的上帝这说明他倾向于世界的物质性,②正确;从材料中爱因斯坦的态度可知,爱因斯坦有清晰一致的世界观立场,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考点定位】世界的物质性、规律 ‎【名师点睛】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摆脱规律的制约,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下列表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本原问题展开的是 ‎①和实生物,同则不能 ‎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③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④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了矛盾的对立和同一性的关系,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无关,①不符合题意。‎ ‎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强调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属于辩证法思想,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无关,①不符合题意。‎ ‎③: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回答,③符合题意。‎ ‎④: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回答,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漫画《火影忍者》有一段精彩的话:“每个人都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认识,却又被其所束缚,还将这些称之为现实,但知识和认识是非常暧昧的东西,那个现实也许只不过是幻觉。人们都是活在自我意识之中的,你不这样认为吗?”下列句子与这段话所体现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你要自己去寻找,而不是让别人去灌输 C. “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D. 人在生存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人们都是活在自我意识之中的”,认为“自我意识”决定一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符合题意,“存在就是被感知”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不合题意,“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你要自己去寻找,而不是让别人去灌输”,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 不合题意,“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D不符合题意,“人在生存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属于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故本题答案为A。‎ ‎5.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于2018年8月在北京召开。与会学者共议“人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培育人性”等面向人类、面向时代的命题,回应了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这表明哲学 ‎①是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②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③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 ‎④能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哲学的产生与作用的相关知识。‎ ‎①④:在哲学大会上,与会学者共议“人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培育人性”等面向人类、面向时代的命题,回应了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这表明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能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①④正确。‎ ‎②: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②说法错误,排除。‎ ‎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且材料未涉及社会变革的相关内容,③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 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 ‎7.Kepler-452b行星是目前人类发现的首个围绕着与太阳同类型恒星旋转且与地球大小相近的“宜居”行星,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  )‎ ‎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 ‎ ‎②物质的存在往往离不开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 ‎③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运动是它的存在方式 ‎ ‎④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材料强调,人类发现的“宜居”--行星Kepler-452b行星,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这表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运动是它的存在方式,故①③正确。‎ ‎②: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②错误。‎ ‎④: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界是客观的,没体现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④排除。‎ 故本题选C。‎ ‎8.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B. 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 C. 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生动具体的 D. 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A ‎:恩格斯的观点说明了物质与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是从千千万万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而来的,具体物质形态都是物质的表现,从而揭示了物质的外延,列宁的观点指出了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从内涵上揭示了物质的特点,A符合题意。 ‎ BC:“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生动具体的”这两种说法都割裂了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C错误。‎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材料未涉及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9.下列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或相似的是( )‎ ‎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 ‎④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的是人们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有所不同,体现了认识的差异性。‎ ‎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话体现了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④:“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体现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结合上述分析,②和④体现的哲理相同,都是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属于引文型选择题。引言式选择题的题干一般是名言名句、成语典故、古文或者重要文件的某一个论述等,选项也从理解、分析、评价等角度设置,要求考生在弄明白引言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政治学原理对引言进行分析、理解、评价。解答引言式选择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引言,弄清其含义和中心意思;其次要分析引言所考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引言所要说明的道理,并把题干和选项联合起来分析,对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再次,分析引言时还要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10.研究发现,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比如男性头发和鼻子。容貌的这种特点就会给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从而为一些疑难刑事案件的侦查提供方便。这说明 ‎①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状态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③人们突破规律的制约可以限制容貌变化的不利影响 ‎④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材料说明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人脸识别能够为一些疑难刑事案件的侦查提供方便,②④符合题意。‎ ‎①: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①说法错误。‎ ‎③:规律能够认识和利用,但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1.万建民院士团队以亚洲栽培稻粳稻品种和南方野生稻为研究材料,系统解析了野生稻与栽培稻间杂种不育问题和遗传特性,破解了自私基因在维持植物基因组的稳定性和促进新物种的形成中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具毒性功能的自私基因进行编辑删除,创制能实现籼粳杂种优势的水稻新品种。万建民院士团队的成功充分说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 ‎②人们可以创造有利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③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④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效果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万建民院士团队经过努力,破解了自私基因在维持植物基因组的稳定性和促进新物种的形成中的分子机制,并且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能实现籼粳杂种优势的水稻新品种。说明人们可以创造有利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效果,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①错误;‎ ‎③: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但客观规律并不会受主观能动性制约,所以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③错误。‎ 故选D。‎ ‎12.“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不同物质的运动的本质是相同的 ‎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俄关系。①④:“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的意思是在适度劳动和运动的过程中,人体摄取食物的精华将被吸收和消化,血脉通畅,不易得病。就好比门的轴一样,经常转动不会被虫蛀。这说明了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即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题中古文并不是在阐释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不同物质的运动的本质是否相同的问题,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3.因为眼睛不同于照相机,视觉是对客体再加工的心理历程,而不是机械的复制,所以有时候眼见的东西并不一定为实,也许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这表明 ‎①意识依赖于物质,错觉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错觉夸大了人的主观意识,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 ‎③错觉的客观物质性表明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 ‎④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①:视觉是对客体再加工的心理历程,这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错觉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①正确。‎ ‎②:错觉夸大了人的主观意识,但它并不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②错误。‎ ‎③:错觉是主观的,不具有客观物质性,③错误。‎ ‎④:视觉是对客体再加工的心理历程,眼见的东西并不一定为实,也许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这说明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④正确。‎ 故本题选A。‎ ‎14.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B. “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 “雾“意象的变化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D. “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A:“雾“意象的变化没有体现认识的反复性,故排除A。‎ B:过去提到雾,很诗意,而现在提到雾人们会想到雾霾、污染、PM2.5,这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B适合题意。‎ C:“雾“意象的变化源于客观现实的变化,选项C说法错误。‎ D:“雾“的意象是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不是人为事物联系,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B。‎ ‎15.国家卫计委推出了“5125”(“我要爱我”)健康生活理念,建议市民可以在长期的紧张工作之余,花几分钟时间发呆,让大脑适当地进入一种专注的无意识状态,以缓解疲劳,调整身心。从哲学上看,这反映了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5125”(“我要爱我”)健康生活理念,可以让人在长期的紧张工作之余,花几分钟时间发呆,让大脑适当地进入一种专注的无意识状态,以缓解疲劳,调整身心。从哲学上看,这反映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①③符合题意。‎ ‎②: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促进作用,②说法错误。‎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改造世界的前提,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16.2018年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他的实践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滋养了无数继承者,穿透20世纪以及21世纪,形成了有巨大韧力的学术藤蔓。马克思虽然去世近一个半世纪,但他的思想不仅始终“在场”,而且改变了世界。这说明 ‎①科学的理论能够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②科学理论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③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④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对独立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马克思的思想改变了世界,说明科学的理论能够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①正确;马克思虽然去世近一个半世纪,但他的思想不仅始终“在场”,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对独立性,④正确;题中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正确的意识改造客观世界,并没有说明科学理论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也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②③错误。本题选C。‎ ‎17.具有底线思维的人会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看到事物的远景.对可能出现的最糟糕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并欣然接受。这让他们有机会摆脱内心的焦虑,最终出现的可能是最好结果。之所以可能出现最好的结果是因为 ‎①客观的评价有助于明确活动目的,让目标更直接快捷地转化为现实 ‎②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发挥人的主动创造性,促进事物向积极方向发展 ‎③底线思维有助于各种替换方案的思考,可减少事物发展的不利因素 ‎④底线思维有助于人们客观地认识事物,可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目标不会直接转化为现实,需要通过实践,①表述错误。‎ ‎②④:具有底线思维的人会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看到事物的远景,对可能出现的最糟糕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并欣然接受,这让他们有机会摆脱内心的焦虑,最终出现的可能是最好结果,这一方面说明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发挥人的主动创造性,促进事物向积极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底线思维有助于人们客观地认识事物,可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的是摆脱内心的焦虑,而不是有助于各种替换方案的思考、减少事物发展的不利因素,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8.研学旅行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建立适合各阶段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构建这一课程体系的哲学依据有( )‎ ‎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②兴趣对认识活动起决定作用 ‎③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推动实践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研学旅行强调的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因为获取认识可以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②错误,实践对认识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④:④错误,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故选B。‎ ‎19.中国科学家首次解析人脑”中央处理器“(指人脑前额叶皮层),研究团队借助RNA测序分析了超过2300个单细胞。这些单细胞来源于尚处于发育阶段的人类前额皮质。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指出,成果会对人脑发育与疾病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参考。通过创新的神经技术加强对人脑的认识,最终看望找到攻克大脑疾病的新方法。材料表明 ‎①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④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这些研究成果会对人脑发育与疾病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其目的是通过创新的神经技术加强对人脑的认识,最终看望找到攻克大脑疾病的新方法,材料表明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错误;③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0.2019年4月10日,人类终于看见黑洞真容!四大洲8个观测点组成虚拟望远镜网络,在集齐所有观测数据并深度分析后,让黑洞终于拥有了一张“正面照”。这张照片证实了神秘天体黑洞的存在,使得爱因斯坦的百年猜想终得检验,也将帮助回答影响星系演化等诸多前沿问题。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黑洞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③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猜想变成现实 ‎④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黑洞照片证实了神秘天体黑洞的存在,使得爱因斯坦的百年猜想终得检验,也将帮助回答影响星系演化等诸合理论多前沿问题。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这表明黑洞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不能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②不符合题意。‎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猜想变成现实,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1.近20年来,科学家对于生命制造的技术能力不再局限于基因修饰,而是希望创造出新的生物分子。我国科研团队历经四年攻关成功创建了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这一研究成果为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这项研究的成功体现了 A. 生命制造技术的水平依赖于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水平 B. 人们对生命制造的研究在不断超越已有成果中实现发展 C. 科研创新可以完善生命科学规律,创造新的生命形态 D. 领先现有研究水平的新观念是取得科研成功的根本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水平影响生命制造技术的水平,A错误。‎ B:我国科研团队历经四年攻关成功创建了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这一研究成果为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这项研究的成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制造的研究在不断超越已有成果中实现发展,B正确。‎ C: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研创新可以进一步认识生命科学规律,“完善生命科学规律”表述错误,C错误。‎ D:领先现有研究水平的新观念是取得科研成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根本条件,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体和客体条件的限制,事物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22.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中部地区距今约2500万年的地层中采集到大型棕榈化石,通过13种模拟情景,发现当时生活在西通中部的棕榈分布海拔高度不超过2300米,为认识青藏高源地形地较的形成演变提供了新证据。科学家通过模拟试验 ‎①可以主动地追溯过去,复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②能够突破历史条件限制,更加接近历史真相 ‎③作证了认识在实践中能发展到更高级的阶段 ‎④能动反映了历史,实现了主现与客观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①:①说法错误,主动追溯过去是人的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活动。‎ ‎②: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②错误。‎ ‎③:认识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中前进和上升的过程,③正确。‎ ‎④:科学家通过模拟试验,采集到大型棕榈化石,通过13种模拟情景,发现当时生活在西通中部的棕榈分布海拔高度不超过2300米,为认识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形成演变提供了新证据,这说明科学认识作为一种正确的主观意识,是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正确反映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实践水平和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不是推翻)(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3.近期,沸沸扬扬的南阳“水氢车”事件,水氢能源汽车备受关注。有行业人士认为,纯水加催化剂变氢气,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对此,南阳市政府回应道:水氢汽车除了加水之外,还需加入铝粉和催化剂生成氢气,进而产生电能驱动汽车行驶。面对此争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的认识能力会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 ‎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 ‎④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包含相伴而行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 ‎①②:针对“纯水加催化剂变氢气”的争议表明人的认识能力会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①正确。面对争议,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这需要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这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正确。‎ ‎③: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不同,但不意味着一定不同,③中的“总是不同”说法绝对化,排除。‎ ‎④: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④中的“相互包含”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A。‎ ‎24.20世纪80年代初,马歇尔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胃溃疡和胃癌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的假说。但当年的主流观点并不认可该理论,马歇尔喝下充满细菌的培养液以身试“毒”,最终证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马歇尔也因此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事例说明 ‎①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 ‎②科学实验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③意识独立于物质之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④真理是客观的,不因支持人数多寡而变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当年的主流观点并不认可马歇尔的理论,马歇尔喝下充满细菌的培养液以身试“毒”,最终证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这表明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真理是客观的,不因支持人数多寡而变化,①④符合题意。‎ ‎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错误。‎ ‎③:意识依赖于物质,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5.“吃就吃新鲜的”,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句话。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莱,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隐患。上述材料说明 ‎①真理总是局限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 ‎ ‎②真理与谬误并无明显的界限 ‎③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④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反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隐患。材料说明真理总是局限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 ‎②: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②说法错误。‎ ‎④:材料强调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体现真理的含义,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扶贫开发,中央有明确部署,各地政府一是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因发展心切而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紧紧扭住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基本保障,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坚决守住威线。三是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说明习总书记要求各地政府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各地的精准扶贫要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体现这一点。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重视发挥意识的指导作用。通过制定正确的发展路子去实现发展。③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各地的发展不能违背规律、盲目蛮干。④把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精准扶贫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精准扶贫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设问是“分析说明习书记如何要求各地政府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重视发挥意识的指导作用;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 ‎27.‎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届时,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1436个监测点位,将全部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并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平台上公布,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对于公众来说,每一个公民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既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政府负责、企业守法、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活动的特点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崇尚绿色消费观念?‎ ‎(2)结合材料回答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 ‎【答案】(1)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崇尚绿色消费观念有利于引导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崇尚绿色消费观念有利于统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崇尚绿色消费观念有利于国家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使生态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①新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这些都体现了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的作用;‎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为构建一个政府负责、企业守法、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提供了方案;‎ ‎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 ‎【解析】‎ ‎【分析】‎ ‎(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意识活动的特点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崇尚绿色消费观念,题目类型原因类。根据设问要求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答案呈现时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回答新修订 ‎《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属于体现类试题。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学生分析材料,然后调动课本知识回答即可。可从以下角度: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注意结合材料说明。‎ ‎【详解】(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活动的特点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崇尚绿色消费观念?‎ 从材料可以看出,崇尚绿色消费观念有利于国家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引导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统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尽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可运用意识活动的特点的有关知识,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等方面,说明为什么要崇尚绿色消费观念。‎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回答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 从材料可以看出,新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成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它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等,为构建一个政府负责、企业守法、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提供了方案。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 可从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等方面,说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 ‎【点睛】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于动物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 ‎(3)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8.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 材料一:7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勇敢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并根据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70年社会主义的实践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时代在变迁,但精神永不过时。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标准、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背景材料,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来源、动力、标准、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等方面,说明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可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等方面,对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以认识。‎ ‎【点睛】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获得认识的途径: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 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