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
2017__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政治期末试卷 (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近年来,由于城市美化、绿化的需要,许多大树从深山老林被连根拔起运往城市。由于这些大树与其生长地的环境形成了稳定平衡的生物群落, “大树进城”不仅对其原生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由于“水土不服”,不少大树“进城”后枯死。 上述事例表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②人类面对规律无能为力 ③人类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 ④改造城市环境要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 沙漠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鄂尔多斯人另辟蹊径。变征服沙漠的“一厢情愿”为“善待自然”的两全其美,他们把沙漠绿化、沙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 “鄂尔多斯发展模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认识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实践 C.自然界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 D.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 3.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正确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 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 从这一自白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对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 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 6. 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 B.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的 7.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只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 这启示我们( ) 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要立足部分,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8. 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豆子。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积极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挫折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9.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被拆毁。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蕴含的哲理有( )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价值判断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C.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 行为学有这样一个公式:重要+重要……+重要=0。 下列古语中与其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C.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D.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1.毛泽东同志指出: “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就不成调子。”这一论段中“学会弹钢琴”的哲学寓意是( ) A.既要抓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 B.既要看到矛盾普遍性,又要看到矛盾特殊性 C.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12.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这句话告诉我们( )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真理是主观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 13. 苏格拉底曾经和美诺一起讨论什么是“美德”。美诺分别讲了男人、女人、老人和青年人各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这只是具体的美德,而不是哲学的回答。苏格拉底认为应该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 这表明( ) ①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 ②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 ③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正确的概括和总结 ④哲学是人们对于具体领域的根本观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4.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索:自我、亲人、友情、健康、蓝天、梦想……都去哪儿了?这些追问,在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迷茫心境的同时,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 这表明(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特征 ②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 ④社会心理源自人们的生活反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 )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6.漫画《脱离了约束的个体会伤及自身》启示我们要( ) ①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②坚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④重视局部以推动整体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一块金子与一块泥巴相遇。金子不屑地对泥巴说:“你看你灰不溜丢的,你有我闪亮的光芒吗?你有我高贵吗?”泥巴摇摇头说我能生出花、生出果、生出草、生出树木、生出庄稼、生出万物,你能吗?”金子无言以对。 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 ) ①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②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④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 18.下图蕴含的哲理有( ) 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④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下列观点正确说明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的是 ( )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C.物质可以离开运动而存在 D.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20.为了更好地进行深空探测,为了和平利用太空,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我国发射了“嫦娥三号”卫星。这表明实践具有 ( ) A.社会历史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能动性 21.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有关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被应用到实际中,生产了许多通过抑制病菌的核糖体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抗生素药物。材料从哲学角度告诉我们 ( ) A.意识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有积极作用 B.要注重系统内部的有序性 C.要用综合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D.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2.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实际情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这是因为( ) A.整体内部结构具有优化趋向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D.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23-24题。 2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5. 据报道,国外某科学家做了一个残酷的实验:将数名幼儿分别关在与世隔绝的黑暗屋子里,只定时给他们吃喝。多年以后,他们走向社会时却连与人的基本交流也无法做到。 这主要说明(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7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6.从古到今,各种哲学流派繁多,有些根本观点相同,有些根本观点完全相反,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 ) ①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科学的科学 ④正确的学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7.“风、月、鹊、蛙”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作者把这些夜间景物巧妙结合起来,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从哲学上看,这告诉我们( ) A.遣词造句的顺序和结构不同,词句的效果就不同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因此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C.把不同事物结合起来,就能获得整体的最大功能 D.事物内部结构和顺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28.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普遍推崇“工作着是美丽的”,而把追求生活品位的行为称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现在,人们普遍推崇“美丽地工作着”,不断追求高品质生活。 这主要表明( )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段性 ④人们步入了享乐主义误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9.甲乙两同学在2014年高考中落榜。甲同学认为,髙考落榜是天命所致,我应顺应天命,另谋出路;乙同学认为,事在人为,没有过不去的坎,选择复读。 由此可见( ) ①世界观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②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③生活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④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0.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自由迁徙”一词。迁徙自古有之,早在1954年我国就将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写入了宪法;但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实施后,中国实行了“二元结构”的户藉管理制度,人为地限制了城乡间的自由迁徙,后来的1975年、1978年宪法甚至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也都没有明确规定迁徙权。 这告诉我们( ) ①人类认识永远无法真正的达到真理 ②认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人类获得认识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 ④认识的变化决定实践的发展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 非选择题。(31、32每题15分。33题10分。共40分) 31.近年来,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以低能耗、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请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7 32.在外出旅游时, 我们既会看到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也会看到游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 泰山石刻 故宫文物上的“到此一游” 有人认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只是个人行为,微不足道。然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一个公民的个人行为往往会被快速传播,无限放大,从而影响世人对国家形象的直观印象。 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用自身的正能量为国家形象增光添彩。 33.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材料二 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 7 2019.7月期末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1-----5CABCB 6------10CBBAB 11-----15DCBBB 16---20BADDD 21-----25DBCBC 26-----30ADACC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使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方式对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解析:本题考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从两个层面分析:一是实践决定认识,分析说明开展低碳生活的必要性;二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分析说明低碳生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2.答案: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这要求我们要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每个公民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形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用自身的正能量为国家形象增光添彩,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解答本题,首先应答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然后结合材料说明公民的个人言行与国家整体形象的关系即可。 【点拨】整体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空间上的静态联系,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之间在时间上的动态联系,都要准确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联系多样性的表现,也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容易跟共性与个性关,系原理相混淆,必须准确把握。 33.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解析: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