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 文(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 文(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文科综合(文)政治试题 ‎1. 集卖创意、展服装、品咖啡、办活动、文化展览、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体书店,吸引了广大的消费者,成为新兴文化业态。‎ 这体现了(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 ‎④人们既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用者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体书店,吸引了广大的消费者,成为新兴文化业态,这既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也表明人们既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用者,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应排除;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2. 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    )‎ ‎①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 ‎②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 ‎③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 ‎④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3. 如图篆刻作品《稻田深处草虫鸣》和边款“日头黄,农夫忙,汗滴脚下锄头扬。稻花香,虫儿唱,一派田园好风光……”,通过描述农村生活的趣事,把汉字的组合美和线性的和谐美与对世界的尽情描述结合。这折射出(    )‎ - 11 -‎ A. 艺术需要立足于实践进行创新 B. 篆刻应该满足大众通俗化需求 C. 继承传统是篆刻艺术的特殊本质 D. 面向世界是篆刻艺术的基本特色 ‎【答案】A ‎..................‎ 考点: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 “我希望世界各地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 对于甘地的这句名言,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要承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要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要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④文化交流、借鉴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 11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希望世界各地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这说明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要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交流、借鉴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④适合题意;①②本身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故选D。‎ ‎5.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这三大发明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些事实主要佐证了(    )‎ A. 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B. 社会制度的变化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 世界文化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 ‎【答案】A ‎【解析】这三大发明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些事实主要佐证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 ‎【点睛】在影响文化发展的几个因素中,由于社会制度的更替导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是质变,所以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6. 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这体现了(   )‎ A. 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 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 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说明中国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体现了世界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题干观点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故A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交流,故BD不符合题意;不同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故C说法错误。故选A。‎ - 11 -‎ 考点:此题考查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7.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记叙从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 下列对《二十四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记述史实能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③《二十四史》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翔实的史料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二十四史》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③适合题意;《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记述史实能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适合题意;《汉书》是第一部断代体史书,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②错误;文字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①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通用,也不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②文字与汉字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8.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故、名言、成语都反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下列对应关系中体现的民族精神不一致的是(    )‎ A. 土尔扈特东归——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B.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C. 威武不能屈——家和万事兴 D. 不畏强御——勇者不惧 ‎【答案】C ‎【解析】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 11 -‎ ‎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土尔扈特东归、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均体现了团结统一的重要性,A不适合题意;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均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B不适合题意;威武不能屈体现了爱国主义,家和万事兴体现了爱好和平,C适合题意;不畏强御、勇者不惧均体现了勤劳勇敢的精神,D不适合题意。‎ ‎【点睛】经常用来分析一些历史事实、名言警句,辨别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内涵 名言警句 团结统一 ‎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②同胞共气,家国所凭;③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 爱好和平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之用,和为贵;③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 勤劳勇敢 ‎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天道酬勤;③不畏强御;④勇者不惧 自强不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不怨天,不尤人;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国主义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9. 广东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地域文化,还在多个领域引领着时代新潮流。广东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 (  )‎ ‎①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 ‎② 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 ‎③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 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任务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①适合题意;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适合题意;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 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③适合题意;当前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 11 -‎ ‎10.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句古训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至善的人 ‎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之间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勉励我们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②④适合题意;道德至善说法错误,排除①;道德准则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11. 某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设立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民呢文化从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形成了一股崇德向上的强大力量。‎ 该地的成功经验表明,新农村文化建设要(   )‎ A.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B. 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 C.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D.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建设的措施的理解。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应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而不是抵制农村通俗文化,A选项观点错误,排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承袭农村传统习俗,B选项观点错误,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涉及发展文化事业,而不是发展文化产业,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与题意相符,题中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表明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故入选。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2.‎ - 11 -‎ ‎ 一家网站就山寨文化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38.7%的人认为复制是山寨文化的核心内容或代名词,此外,冒牌 (33.7%)、剽窃(30.0%)、劣质(24.9%)等词也成为公众对山寨文化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40.8%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创新,它迫使庙堂文化、庙堂产品更加注意自己产品的平民化。这说明( )‎ ‎①流行文化是经典文化的基础 ‎②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是相对立的 ‎③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④人们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多样性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表述错误,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的的基础是社会实践;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 二、综合题(本题36-42小题,共160分)‎ ‎13.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的角度,设问指向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同时中华民族精神的永不泯灭在于他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 11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文化建设现状堪忧。有些偏僻农村依然是“曰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许多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农村冬闲时节,本应是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的好时候,.但许多农民却无所事事,只能蹲墙根, 晒太阳,搓麻将。由于健康文化缺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基本上以看电视、打麻将等为主;针对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开展的文化活动就更少。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科学素养普遍偏低又制约了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如今在农村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私建庙宇、滥建坟墓和黄赌毒现象有所抬头,破坏了淳朴的乡风。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必要性。‎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对推动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答案】①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②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解析】本题以推动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角度,设问指向对推动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提几条建议,属于措施类试题,此类措施类问题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回答时不仅要结合材料,还要注重把握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主要从建设文化强国、精神文明创建、科教文卫事业、思想道德建设等角度思考。‎ ‎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2年5月14日,在央视首播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不仅收视率屡创新高,还引发了社会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话题的热烈探讨,更带来了商机一-地方特产热.卖,以“美食之旅”之名_使旅游线路成为热门。一部纪录片同时火爆了媒体、商家和产业。无独有偶,《中国好声音》的走红和《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有异曲同工之妙。浙江卫视引进全球热播的 TAe - 11 -‎ ‎ Voice,节目一开播,便以创新的节目形式、真挚的声音和情感艳惊四座,被网友誉为“耳尖上的中国”。‎ ‎(1)请结合《舌尖上的中国》,谈谈优秀文化作品对人的影响。‎ ‎(2)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带来了如此大的商机?‎ ‎(3)结合The Voice对我国观众的影响,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答案】(1)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捧,带来了商机,体现了优秀文化作品对人们实践活动的导向作用。‎ ‎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社会各界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强烈反响,体现了优秀文化作品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发人们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优秀的文化对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社会中, 文化消费和需求越来越突出,优秀文化产生的经济效应越来越大,它不仅促进了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地方特产和旅游等的消费。‎ ‎(3)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受到尊重。‎ ‎②要平等地对待各民族和各国的文化。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和谐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③要积极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The Voice受到我国观众的喜爱表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交流,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解析】本题以央视首播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要求结合《舌尖上的中国》,谈谈优秀文化作品对人的影响。该题的原理指向性明确,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几个方面,结合材料《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具有阐释。‎ ‎(2)本题考查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带来了如此大的商机,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舌尖上的中国》属于文化现象、居大的商机属于经济,故本题是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优秀的文化对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本题要求结合The - 11 -‎ ‎ Voice对我国观众的影响,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属于措施类试题。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就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交流传播,主要从正确的态度、遵循的原则、做文化交流的使者角度分析回答。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点睛】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答本题,考生结合材料回答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女传·母仪传》又记述,卫定公(公元前588—前577年在位)的夫人定姜,为儿子娶妇后,儿子不幸早亡,媳妇又没有生孩子,所以在她服丧三年后,便劝儿媳妇改嫁,还“自送之,至于野”。 ‎ ‎ ——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 材料二 正史中所载烈女数(见下图) ‎ 材料三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子,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 ‎ —— 李贽《答以女人学道见短书》 ‎ 请回答: ‎ - 11 -‎ ‎(1)材料一反遇了何种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 ‎(2)依据材料二,指出正史中所载烈女人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43、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 --《论语• 学而》  ‎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 ‎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训约十四条》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 - 1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