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周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周考政治试题

铜仁一中2019-2020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四次周考 政治试题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每小题3分)‎ ‎1.让甲骨文从学术殿堂走进大众生活是个重要飞跃。有的文博机构推出纪念币、文化杉等周边产品,让甲骨文“入了手--;上了...内容保持严谨,形式上更通俗,看似“高冷"的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普通人在现代场景中触碰甲骨文的古朴美和历史厚重感。上述材料说明 ‎①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示 ‎②甲骨文呈现形式的发展是继承甲骨文的必要前提 ‎③甲骨文因其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 ‎④甲骨文作为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曾经人声鼎沸的老厂房,逐渐成为工业遗存。文化学者建议,把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厂房变成博物馆,让人铭记昨天,也能展望未来,这便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温度。这表明(  )‎ A.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C.文化是文人创造的 D.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3.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既要把握传统性,又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创新中发展。这是因为(  )‎ ‎①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②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神舟”“天宫”“嫦娥”“玉兔”……中国航天器的命名具有浓郁的中国古代神话色彩,引起了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共鸣。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③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得以完全保留  ‎ ‎④中华儿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这不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 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我国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 ‎①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古有李白的“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近代有席慕蓉的“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是挥之不去的乡音缭绕,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灵魂上的烙印。由此可见( )‎ ‎①乡愁的影响深远持久        ②乡愁增进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 ‎③乡愁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④乡愁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这是因为 A.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决定义务教育的发展 B.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能够取代教师的作用 C.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D.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 ‎8.某视频博主因拍摄中国农业文化走红。在她的镜头中,有春种秋收、榨菜清粥,有笔墨纸砚、活字印刷,有养蚕缫丝、华丽蜀绣,她的视频不着一个英文字,却圈了无数国外粉,老外们纷纷感叹中国农村美不胜收,点赞中国传统文化。这说明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②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重视思政课建设是基于 ‎①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的文化素养中的核心 ‎③思政课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 ‎④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0.人文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以一本书为契机,切入伦敦、上海等城市,带领观众去探索城市里人的故事,审视城市空间及其历史文化,从而获得“特殊的美感”。这主要说明 ‎①文化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是人创造的又为人所享受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台湾主持人黄智贤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文同种,主张两岸统一、反对“台独”,她在《夜问打权》政论节目中旗帜鲜明地宣传这样的立场和主张,受到岛内有识之士广泛肯定。近期,黄女士屡遭“台独”势力无理攻击,该节目也因民进党当局施压而被停播,这引起两岸同胞的强烈愤慨。之所以引起两岸同胞的强烈愤慨,是因为民进党当局 ‎①割裂了维系两岸关系的精神纽带 ②没有看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③打击了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④只是一味地推崇和宣传外来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钱钟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你认为下列时政要闻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A.‎2017年5月3日,中国公务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正常巡航 B.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表示将支持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项目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D.美国总统大选揭晓,特朗普在大选中胜出成为美国新总统 ‎13.2018年11月,“藏医药浴法”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既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又丰富着人类的健康知识与实践。藏医药浴法申遗成功 ‎①有利于藏医药浴法的保护与传承,‎ ‎②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是全世界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全面认同 ‎④是全面承袭和回归中医药文化传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盘点文化“家底”,细梳人文气质,探索文旅融合之道。大唐不夜城就是西安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打造的旅游休闲景区,‎ 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带火了“夜间经济”,汇聚起火爆的旅游人气。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能够让文化鲜活起来 ‎③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的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盛于清代。民国时因农村经济破产和军阀混战等因素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年画艺术家吸收传统年画表现手法和特点,并发挥现代艺术丰富的表现力,让绵竹年画焕发的生机与活力。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 ‎②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从头开始 ‎③没有文化的积累,也就没有文化的继承 ‎④传播手段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以及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集中展示了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 ‎③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中国人“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A.文化对人产生积极影响 B.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C.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18.人民日报评电视剧《陈情令》:“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融入不少国风元素与传统礼仪,兼 具娱乐性和观赏性”、“在服化道等细节上,《陈情令》颇具匠心”、“不仅呈现了传统文 化之形,更呈现出中华民族之魂”。如今,该剧更是走出国门,在韩国、日本、北美、南美 ‎ 和欧洲区也收获了大批粉丝。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中外文化在交流发展中跨越国别,渐趋同一 ‎③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2019年动画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深受大家喜爱,主要人物举手投足间都是传统戏曲的腔调,从配乐到色彩,到内核都是古典之美,画面与三维动画等技术更是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影片中所讲述的精神更是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是创新的强大基因 ②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 ‎③优秀的作品总能给人以特有的感召力 ④与现代文化融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计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集乡村旅游、农品展销、民俗表演、美食品鉴等众多特色活动于一体,使农民充分感受丰收喜悦,也让游客尽情体验各地农耕文化。材料中庆祝活动 ‎①表明了农村经济是农耕文化发展的基础②体现中国农民拥有相似的文化价值情怀 ‎③集中展示了民族文化和农民的伟大创造④可用于见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农耕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总分40分)‎ ‎21.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类似争论早在梁启超、鲁迅那会儿,就热得不得了。这一话题又被方舟子、何祚庥两大名人重新提上了台面。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教授认为:中医中药应退出国家医疗体制,中医药不应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作家丁楠在线华声论坛发起的征集支持中医药签名的活动持续火爆。‎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如何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10分)‎ ‎22.背景材料:“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的两个。其一《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其二《埋儿奉母》: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10分)‎ ‎23.中欧关系源远流长,双方都曾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过卓越贡献。近几年,中欧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亮点。温家宝总理访问了欧洲,他在回答“中欧是同在一条船上还是同在一座桥上”的问题时,温总理回答说,中欧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我们共同利益广泛,又有合作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同在一条船上。但由于中欧历史、社会、文化传统不同,因此在某些问题上有分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同在一座桥上,一座沟通友谊、加强磋商、解决分歧的桥上。 ‎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如何看待中欧文化传统的不同? (10分)‎ ‎24.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情形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分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10分)‎ 铜仁一中2019-2020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四次周考 政治参考答案 ‎1.B 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①④:让“高冷"的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普通人在现代场景中触碰甲骨文的古朴美和历史厚重感,说明了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示,也说明甲骨文作为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①④符合题意。‎ ‎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②错误。‎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③错误。‎ ‎2.D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只有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A错误。‎ B:材料未涉及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B不符合题意。‎ C:文化不仅仅是文人创造的,C错误。‎ D:曾经人声鼎沸的老厂房,逐渐成为工业遗存。文化学者建议,把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厂房变成博物馆,让人铭记昨天,也能展望未来,这便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温度。这表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D符合题意。‎ ‎3.A ‎①: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握传统性,又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创新中发展,这是因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①正确。‎ ‎②: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因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②正确。‎ ‎③: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③错误。‎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主要针对的是外来文化,可见,材料不涉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排除。‎ ‎4.A ‎①②:“中国航天器的命名具有浓郁的中国古代神话色彩,引起了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共鸣。”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①②符合题意。‎ ‎④:材料中的中国古代神话体现的不一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与题意不符。‎ ‎③:传统文化有相对稳定性,基本特征保持不变,但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③观点错误。‎ ‎5.C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①: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具有先进性的特点,①错误。‎ ‎②③:“中国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造就了我国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②③正确。‎ ‎④: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变化发展,④不符合题意。‎ ‎6.A ‎①②:从李白的思乡之情,到席慕蓉的乡愁,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乡愁是挥之不去的乡音缭绕,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灵魂上的烙印,能够增进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①②符合题意。‎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③说法不准确。 ‎ ‎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④说法错误。‎ ‎7.D A:A说法错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义务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B:B说法错误,教师的教育具有能动,不能够被取代。‎ C:C说法错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 D: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主要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故D正确。‎ ‎8.B ‎①:材料中某视频博主因拍摄中国农业文化走红,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①符合题意。‎ ‎②:题干不能体现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中“她的视频不着一个英文字,却圈了无数国外粉,老外们纷纷感叹中国农村美不胜收,点赞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不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不符合题意。‎ ‎9.B ‎①②:重视思政课建设是基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的文化素养中的核心,而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培育和教化上起着重要作用,①②符合题意。‎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③说法错误。‎ ‎④: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是重视思政课建设的原因,④与题意不符。‎ ‎10.C ‎②③:人文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以一本书为契机,切入伦敦、上海等城市,带领观众去探索城市里人的故事,审视城市空间及其历史文化,从而获得“特殊的美感”‎ ‎。这主要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③符合题意。‎ ‎①: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①是不科学的。‎ ‎④:材料没有体现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④不合题意。‎ ‎11.B ‎①③:两岸文化同根同祖,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关系的精神纽带,民进党当局的“台独”行为割裂了维系两岸关系的精神纽带,打击了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所以引起两岸同胞的强烈愤慨,①③正确。‎ ‎②:该选项材料不涉及,②排除。‎ ‎④:材料没体现民进党一味地推崇和宣传外来文化,④排除。‎ ‎12.C C:文化现象相对于经济、政治现象而言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C属于文化现象。‎ AD:中国公务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正常巡航、美国总统大选揭晓,特朗普在大选中胜出成为美国新总统等,属于政治现象,AD与题意不符。‎ B: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表示将支持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项目属于经济现象,B与题意不符。‎ ‎13.A ‎①②:藏医药浴法申遗成功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有利于藏医药浴法的保护与传承,①②符合题意。‎ ‎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全世界不可能对中华文化价值全面认同,认同的是自己民族的文化,③观点错误。‎ ‎④:传统中医药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全面承袭和回归中医药文化传统,④观点错误。‎ ‎14.C ‎②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盘点文化“家底”,细梳人文气质,探索文旅融合之道。大唐不夜城就是西安以盛唐文化为背景打造的旅游休闲景区。这表明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能够让文化鲜活起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②③符合题意。‎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①说法错误。‎ ‎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但不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④说法错误。‎ ‎15.A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①②: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年画艺术家吸收传统年画表现手法和特点,并发挥现代艺术丰富的表现力,让绵竹年画焕发的生机与活力,这表明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从头开始,①②符合题意。‎ ‎③:文化的继承应辩证批判地继承,而不是一味地注重文化量上的积累,③排除。‎ ‎④:“传播手段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夸大了文化传播手段的作用,④排除。‎ ‎16.C 本题主要考查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 ‎①: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属于经济意义,不属于文化意义,①不符合题意。‎ ‎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反映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集中展示了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②符合题意。‎ ‎③: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③错误。‎ ‎④:文化自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集中展示了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④符合题意。‎ ‎17.D A:优秀文化对人产生积极影响,A错误。‎ B:表述正确,材料没反映,B排除。‎ C:材料没涉及文化的物质载体,C与题意无关。‎ D:从材料“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可知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D符合题意。‎ ‎18.A ‎①③: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陈情令》能获得外国观众的喜爱, 说明文化有共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同时富有民族特色文化能使外国观众感兴趣,说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故①③表述正确。‎ ‎②:中外文化交流中应保持本民族特色,“渐趋同一”表述错误,②错误。‎ ‎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是“庆祝民族节日”,④错误。‎ ‎19.B ‎①:材料中“主要人物举手投足间都是传统戏曲的腔调,从配乐到色彩,到内核都是古典之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是创新的强大基因,①符合题意。‎ ‎②:传播形式的创新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选项夸大了传播形式的地位,②错误。‎ ‎③:材料中“影片中所讲述的精神更是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体现了优秀的作品总能给人以特有的感召力,③符合题意。‎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错误。‎ ‎20.B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符合题意。‎ ‎④: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可以生动写照出中华农业文化的区域性特征,④正确;‎ ‎①:材料中庆祝活动只能表明经济文化的相互交融,但不能直接支撑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①不符合题意。‎ ‎②: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农民拥有相似的文化价值情怀,②不符合题意。‎ ‎21.要使中国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我们必须:‎ ‎ (1)坚持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2.5分)‎ ‎ (2)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2.5分)‎ ‎ (3)坚持创新与借鉴、融合的统一,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5分)‎ ‎ (4)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必须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2.5分)‎ ‎22.(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促进文化社会、个人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社会、个人发展的消极因素,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3分)‎ ‎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摒弃。(4分)‎ ‎ (3)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根基,我们必须反对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全盘接收的错误倾向,应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3分)‎ ‎23.(1)‎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2.5分)‎ ‎ (2)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5分)‎ ‎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5分)‎ ‎ (4)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借鉴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2.5分)‎ ‎24.①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改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3分)‎ ‎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3分)‎ ‎③文化塑造人生。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