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渝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渝东六校高二(下)期中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中国式过马路,是指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一种现象,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 绿灯无关。有人表示:“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与此观点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 A.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气者,理之依也 D.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答案】B 【解析】“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观点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 A不符合题,“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符合题意,“存在就是被感知”将人的感官作为世界的本原,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符合题意; C不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不符合题意,“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故选:B。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涉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分,难度适中。哲学的大厦是用一系列的概念构建起来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吃透相关的哲学概念,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的典型例子,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 王昌龄在《采莲曲》中写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但我们从有限的描素中,似乎可以嗅到荷花的清香,窥见采莲女的娇媚、采莲小舟轻盈的剪影,听见舟行击水的轻响、品出采莲女歌声的悠扬,让人沉浸在清新、生动的采莲意境中。该诗所营造的意境( ) ①是诗人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构思的产物 ②是诗人对采莲女及其采莲过程的生动反映 ③是诗人所生活的世界长期发展的物化场景 ④是诗人对采莲女劳动场面的艺术加工再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这首诗源自于诗人的生活实践,不是诗人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构思的产物; ②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我们从有限的描写中,似乎可以嗅到荷花的清香,窥见采莲女的娇媚、采莲小舟轻盈的剪影,听见舟行击水的轻响、品出采莲女歌声的悠扬,让人沉浸在清新、生动的采莲意境中”由此可见,这首唐诗所营造的意境是诗人对采莲女劳动场面的艺术再现,是诗人对采莲女及其采莲过程的生动反映; ③说法错误,这首唐诗所营造的意境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的物化场景的再现; 故选:C。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该题属于哲理对应题,用王昌龄的古诗词为命题背景,既考查学生的人文功底,又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古诗、谚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1.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是否自主招生”一直是我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各持己见。从认识论角度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 ①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③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④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依据题意,对“是否自主招生”问题专家、教师、家长各持己见。从认识论角度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认识具有反复性,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③错误,“总是不同的”说法错误,因为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是相同的; ④错误,真理是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而发展的; 故选:A。 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本题以“是否自主招生”为情境,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作出正确推理、判断的能力。 2.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肯定2018年所取得成绩的同时,用“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形容当前中国经济,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因此,我们要( ) ①改变规律能够避免前进道路中的困难曲折 ②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中实现梦想 ③不断建立事物新的联系代替事物固有联系 ④立足世界大变局稳中求变寻求最优化目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改变规律”说法错误; ②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稳中有变、变中有忧”说明我们要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中实现梦想;“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因此,我们要立足世界大变局稳中求变寻求最优化目标; ③错误,“代替事物固有联系”说法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故选:C。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联系: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也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2)方法论: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其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考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搞清题意主旨体现的哲学寓意,然后逐项分析进行排除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1. “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引领民族复兴的全新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部分统率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着决定作用 ④坚持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抓住重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引领民族复兴的全新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说明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要坚持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抓住重点。 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错误,整体统率部分。 故选:B。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系统优化方法 1.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 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具有有序性、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 低头是“时尚”,也是“潮流”,“低头族”是指无论何时何地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的人。手机填满了人们的时间却也阻断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和有效沟通,人坐在一起,心却各在他处。这一担忧是对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深层忧虑。对此,我们应该( ) 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重视实践作用 ②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 ③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与支流 ④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体现实践的作用; ②③符合题意,依据题意,对“手机填满了人们的时间却也阻断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和有效沟通,人坐在一起,心却各在他处”的深层忧虑。我们应该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与支流; ④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而不体现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故选:C。 本题考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2)含义:①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含义:在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对事物性质的影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本题考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等考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材料主旨,然后逐项分析进行排除。难易适中。 2.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论证以上哲学观点的是( )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A. ①一④一②一③ B. ③一①一②一④ C. ③一①一④一② D. ④一①一③一② 【答案】C 【解析】ABD错误C正确,“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了事物是运动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体现了运动是有规律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因此正确的顺序为③一①一④一②。 故选:C。 本题考查: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世界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对于推导类试题,可采用首尾法进行确定,即先确定推导的第一项或者先确定最后一项,并要注意每一项之间的因果联系。 1. 励志公式1.01365=37.8和0.99365=0.03,受到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解读为:每天进步一点点,穷酸一年变富帅;每天退步一点点,富美一年变挫矮。下列与这一公式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A.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B.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D. 积跬步而至千里,积怠惰以致深渊 【答案】D 【解析】励志公式1.01365=37.8和0.99365=0.03体现了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A不合题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表明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的成长,与题意所含哲理不一致。 B不合题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与题意所含哲理不一致。 C不合题意,“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表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与题意所含哲理不一致。 D不合题意,“积跬步而至千里,积怠惰以致深渊”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与题中所含哲理一致。 故选:D 。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2)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台。 1.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如果将能够短期显效的需求侧改革比作“西药”,更重长远的供给侧改革则好比“中药”。推进我国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从哲学角度看,这启示我们( ) ①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坚持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统一 ②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把握事物及其侧面的各自特点 ④坚持革命批判精神,摒弃传统观念以实现理论创新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所述的推进我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举措,启示我们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坚持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统一,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把握事物及其侧面的各自特点; ②表述错误,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与该项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 2018年12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这番话给中国经济发展的哲学启示是( ) ①抓住主要矛盾能确定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②事物发展都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不同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与题意无关; ②错误,事物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符合题意,中国经济经历了狂风骤雨和艰难困苦,中国还在这儿,说明中国经济经历了曲折迂回的道路,但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④符合题意,“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这句话体现的是“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质”。 故选:D。 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促使新事物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勇敢地接受考验与挫折。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1.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能精确掌握地震规律并趋利避害是人们的长期追求。2018年8月,我国发射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一一“张衡一号”,这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提供了新的途径。材料表明( ) ①技术创新为人们开辟了新的认识对象 ②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科技进步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实践为人们开辟了新的认识对象; 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我国发射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这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这说明科技进步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故选:D。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促进人们认识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工具也会延伸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满足客观、物质性的要求,能够成为检验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服务于实践。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1. 2018年10月8日,联合国发布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之前高出1摄氏度。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现在的速度增长,到了2030年气温将比工业化之前高出啊1.5摄氏度一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临界点。这表明( ) ①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④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实现的; ②④符合题意,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现在的速度增长,到了2030年气温将比工业化之前高出1.5摄氏度,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临界点。这表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事物发展的方向问题; 故选:D。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物质性原理 1、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方法论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要坚持适度原则。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和错误的选项。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0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20世纪50年代,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201 8年9月1 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是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劳动教育在五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以劳促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材料二:黔东南地区是文化资源大区,但是文化产业不发达。近年来,黔东南地区立足于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扶持重点文化企业集团,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学习借鉴全国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将科技运用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大力发展高科技型文化产业。 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分析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结合材料二,分析该地区在文化发展方面的措施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答案】【小题1】(1)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全面发展教育是整体,劳动教育是部分,劳动教育应体现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要求。 ②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教育共同构成,劳动教育在五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该地区在文化发展中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推动文化发展。 ②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培育和扶持重点文化企业集团,抓住了文化强区的主要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地区立足自身优势,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求我们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该地区注重学习借鉴全国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将科技运用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大力发展高科技型文化产业。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分析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整体与部分关系,切入点小。审读材料,材料中“劳动教育是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材料中“劳动教育在五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以劳促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信息,可以从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分析该地区在文化发展方面的措施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属于体现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矛盾分析法,切入点较大。“黔东南地区是文化资源大区,但是文化产业不发达”体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体现了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习借鉴全国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将科技运用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大力发展高科技型文化产业”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求我们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2)本题为体现类试题,这类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其设问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的”或“上述材料是如何坚持(怎样做到)某某道理的”。类似的提法有“如何遵循”、“体现了什么”、“是如何体现的”等。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事件)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祖国有难题,我不能袖手旁观。”8 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六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火炸药的性能,攻克了一系列军工难题,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也让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诸多技术重新傲视全球。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技术外援、没有先进的研究平台,王泽山就带领团队开始实验并构建火炸药基础原理和理论体系,他们翻阅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的火药火器技术方面的书籍,为火炸药的应用打开了一片天地。同时,王泽山及团队参阅大量国际前沿技术,但王泽山对他的学生说:“一定要有超越意识,不能一味地跟踪国外的研究,更不能简单地仿制甚至全盘吸收国外的东西而抛弃我们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做出真正有水平的研究成果。”因为工作需要,王泽山每次都亲临实验场,身先士卒奋战在实验第一线。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一次次失败后,王泽山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技术。后来,他又发明了低温度感度技术,已到了退休年龄王泽山又一头钻进了提高新一代武器远射程、高射速等火炸药的研究,2016年终于获得成功。实验验证:我国火炮应用了他的技术后,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王泽山也因此成为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励的“三冠王”。 材料二: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请你从认识论角度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提两点方法论建议。 【答案】 【小题1】(1)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王泽山及其团队在实践中获得了关于火炸药的正确认识,并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火炸药理论。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的军事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小题2】 【小题3】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王泽山及其团队的成就告诉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顺应潮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出发。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发展。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有满腔的热情,又要稳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既要反对照搬别国模式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和做法。 (3)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②坚持和发展真理; ③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也就是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首先,学生要思考认识论的主要原理有哪些。其次,审读材料,依据材料信息确定答题要素。材料中“王泽山就带领团队开始实验并构建火炸药基础原理和理论体系”,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中“我国火炮应用了他的技术后,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目的;材料中“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一次次失败后,王泽山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技术。后来,他又发明了低温度感度技术,已到了退休年龄王泽山又一头钻进了提高新一代武器远射程、高射速等火炸药的研究,2016年终于获得成功”,这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范围是生活与哲学,具体的知识限定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首先,学生要调动教材基础知识。其次,把材料信息与教材原理相结合组织答案即可。材料中“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这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求我们既要反对照搬别国模式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和做法。 (3)本题要求从认识论角度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提两点方法论建议,属于建议类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知识限定明确:认识论角度的方法论。学生只要围绕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从认识论角度作答即可。例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坚持和发展真理; 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 (1)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非常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问题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2 )本题类型哲学措施类,偏重于如何做,方法论层面,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创新运用能力的考查,即对学科思想方法领悟和掌握程度的考查。本题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知识点,结合材料去说明。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探究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