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知识体系——定内容 把脉高考——定方向 考查内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近五年全国卷高频考点 材料设置 多以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热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结合“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精神和内容、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举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等考查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结合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党和国家关注民生的具体实例考查群众观的知识 题型设计 全国卷对本课的考查以选择题居多,多为体现类、措施类设问;主观题以小切口对群众观的原理与方法论进行深化考查 学案一 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辩 证 关 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示 地位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任何社会都起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总趋势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动力 阶级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原因: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②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方法技巧] 图示法贯通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澄清错误认识 1.社会意识不是自主变化的,并非所有的社会意识都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不一定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3.改革并非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基础巩固训练 1.(2018·百校大联考)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①符合题意;“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说明社会意识不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马上变化,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排除;④说法错误,否认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排除。 2.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再度迎来重大制度创新。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这表明( ) ①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说法错误。②材料不体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③④符合题意。 3.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哲学上看,这一论述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 ①生产力、经济基础分别要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③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来解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B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要与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①颠倒了二者的顺序;②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材料主要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③④正确解释了题干信息,故选B项。 理解到分析的升华 [材料] ①随着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传统农业不再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焦点,吹响了农业发展的新号角。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在于为农业发展培育新动力,促进农业农村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③这一改革的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还存在着集体经济薄弱、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 [哲学分析] ①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体现了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③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知识到能力的升级 1.(2018·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考试)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我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 ) ①坚持了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遵循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④遵循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是基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正确。人口政策的调整属于上层建筑,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应该是坚持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 2.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6月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会见企业家代表时指出,国际上一些领域出现产能过剩,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很多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一个结果。在消化过剩产能方面,中国为自己的结构性改革做出了努力。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 ①结构性改革是基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改革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③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产能过剩,表明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④改革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模式的创新,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中国通过结构性改革成功消化过剩产能,这既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要求,也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要求,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的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①错误,②正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③正确;创新收入分配模式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且材料没有涉及收入分配模式的创新,④错误。 3.(2018·山西怀仁一中考试)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必有一战的“修昔底德陷阱”似乎成为历史演进中的一条悲情“铁律”。中美之间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主席提出:中美应控制利益分歧,增扩合作空间,朝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方向努力。开辟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说明我国( ) ①高瞻远瞩,善于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②审时度势,树立了正确的社会意识 ③以人为本,以维护世界各国的利益为出发点 ④顺势而为,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说明我国审时度势,树立了正确的社会意识,顺势而为,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故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排除;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政治学依据,排除。 4.2017年新通过的民法总则,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将诉讼时效从2年延长至3年,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十周岁”降到“八周岁”等方面的调整,这些规则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直接表明( ) ①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能促进社会进步 ②民法总则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具有随意变化性 ③只有不断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修改民法通则是社会存在发生变化决定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修改民法通则,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体现,④当选;修改法律是对上层建筑的调整,民法总则一些规则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表明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能促进社会进步,①当选;②错在“随意变化”;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③错误。 命题角度一:依据类哲学题目 [典例] (2018·桂林、崇左、百色第一次联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有最大规模的科技和专业技能人才队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要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大众的创业创新活力。 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依据。 [审答规范] 第一步:依据设问定知识 本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语为“寻觅社会的真谛”。这一知识点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二步:细审材料选精准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面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或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政府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上层建筑,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激发创业创新活力;③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或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命题角度二: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类哲学题目 [典例] (2018·大连测试)“联动”是习近平主席对世界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认知,是东方大智慧。他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我们要在世界经济共振中实现联动发展。”“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 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材料体现的道理。 [审答规范] 第一步:依据设问定知识 本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语为“寻觅社会的真谛”。这一知识点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二步:细审材料选精准 →→ →→ →→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树立联动理念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让每个国家发展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③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二十国集团成员要共同践行联动理念,把行动落到实处。 大题增分专练 (2018·福州外国语学校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注重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增加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及政策设计;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等。 联系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进行财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明确设问的知识限定为“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然后针对材料相关信息,调取相应的理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财税体制改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的重要性。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必须出台相应的财税体制改革政策。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了必须实施财税体制改革,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学案二 社会历史的主体 1.全面理解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含义 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世界观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基本内容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地位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2.图示法理解哲学上的世界与人民群众的作用 3.四个角度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 精神动力 真正的哲学,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生产动力 生产活动 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澄清错误认识 1.人民群众不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也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和面貌。 基础巩固训练 1.劳动者最美,最美劳动者。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里,劳动者接受着赞美和致敬,体会着温暖和感动。从唯物史观看,赞美和致敬劳动者,是因为( ) ①劳动者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 ②创造者创造历史的作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③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劳动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不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创造财富的人,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① 错误;每一个人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创造,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②错误。 2.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强调文艺工作者要( ) A.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选C A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设问要求是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故排除。B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设问要求是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故排除。C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故入选。D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故排除。 理解到分析的升华 [材料一] 2017年9月6日,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出版发行。习近平强调,①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②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③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做表面文章。 [哲学分析] ①的依据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体现了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群众观点和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的内容。 ③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群众观点的内容和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 [材料二]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①新时期,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②要不断深化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③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④人民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国家必充满生机活力。 [哲学分析] ①的依据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体现了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可以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的依据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知识到能力的升级 1.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从唯物史观看( ) A.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宗旨 B.人民群众是推动反腐成败的领导力量 C.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D.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 解析:选D 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这是为人民、依靠人民的体现,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答案为D项。 2.(2018·湖北联考)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本动力在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科普兴,科技才会兴,国家才会强。“科普兴,科技才会兴”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决定着人民群众的实践水平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推进科技创新也需坚持群众路线 ④科学知识对科技发展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科普就是把科学知识普及到群众中去,提高群众的科技知识,形成群众性的科技创新高潮和应用高潮,科技才能振兴。科普实际就是发挥人民群众在振兴科技上的主体作用。实践决定认识,不是认识决定实践,①错误。科学知识也是认识,认识不能对科技发展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的科技创新实践,④错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科技才会兴,国家才会强,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推进科技创新也需要坚持群众路线,②③正确。 3.央视《星光大道》被誉为“百姓的舞台”,深深扎根于实践泥土中的“草根明星”,各展“绝活”,各显风采,极大丰富了文艺的表现形式。材料主要说明( ) ①社会进步是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前提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材料强调,人民群众不仅直接创造文化,且他们的实践活动还是文化创造的源泉,②③正确。①表述有误;材料强调的是精神财富的创造,④不符合题意。 4.(2018·山西实验中学、南海桂城中学联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下列名言典故中,与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敬民爱民”核心价值相一致的是( ) A.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B.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C.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D.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解析:选B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意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与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敬民爱民”核心价值相一致,B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与题意不符;C项强调的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与题意不符;D项体现了矛盾双方的转化或量变与质变的道理,与题意不符。 命题角度一: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类哲学题目 [典例] (2017·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审答规范] 第一步:依据设问定知识 本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语为“社会历史主体”。这一知识点包括: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二步:细审材料选精准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命题角度二:辨析、评价类哲学题目 [典例] (2018·广东肇庆三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戏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承着中华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审美风范。但目前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也改变了戏曲的生存环境。随着艺术领域市场化的推进,加剧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生态失衡:娱乐性强、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更受欢迎,像流行歌曲、电视剧等,而对于一些需要一定欣赏基础的艺术形式,如民族戏曲等则受到冷落;年轻人热衷于追逐时尚与潮流,使得一些带有民族性和历史印迹的艺术被淡忘。针对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 戏是靠人演的,曲是靠人唱的,名家演好戏,大师唱好曲,已成为戏坛共识。昆曲的发展是“戏以人传”的最好佐证。六百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南曲声腔,绘就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四百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时期。八十多年前,40多个少年走进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大门,在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他们用尽毕生心力守护着昆曲的一脉香火。五十年前,周传瑛等艺人演出新编《五十贯》,创造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 昆曲的发展是“戏以人传”的最好佐证。据此有人认为:“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只能靠戏曲艺术家的努力”。请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审答规范] 第一步:根据观点先定论 题目中的观点认为传承与发展戏曲只能靠戏曲艺术家,看到了戏曲家在戏曲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但夸大了其作用,显然属于正误混杂类题目。 第二步:围绕观点选知识 1.找出合理点,并寻找恰当依据 → 2.分析错误点,并寻找恰当依据 → 3.补充不全点,链接有关知识 戏曲家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否起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是否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②戏曲艺术家在戏曲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该观点肯定了戏曲艺术家在戏曲传承与发展中的突出贡献。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戏曲艺术家的创作需要以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为源泉,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提供的物质条件。④戏曲艺术家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取决于其创作活动能否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该观点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大题增分专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努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努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必要性。 解析:首先明确社会历史主体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要求,然后结合材料论述即可。 答案: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为此,做好2017年工作,要努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收入差距缩小,脱贫取得重大进展。 一、选择题 1.精准扶贫是针对粗放式扶贫提出来的。我国领导人指出:要实现到2020年我国5 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倘若不深入贫困地区,不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没有针对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材料中蕴含的哲理有( )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 ③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④统一物的分解、平衡的破坏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没有针对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正确;精准扶贫是针对我国贫困人口实际提出来的,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正确;③④错误。 2.(2018·天一大联考)近年来,每到岁末,人们总会对一年中出现的热词进行盘点,进而推出年度网络流行语。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显示屏、生活时尚的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对流行语的上述界定说明( ) ①社会意识总先于社会存在而存在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④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显示屏、生活时尚的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旨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②④正确。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①错误。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③表述不科学。 3.(2018·南昌十校联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其属于( ) ①思想意识,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服务于先进的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本题使用排除法比较容易,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起到推动作用,①错误;核心价值观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生产关系,②错误;核心价值观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③④表述正确。 4.截至2017年1月6日,除新疆外,全国其余各省市均已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其中,今年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东、天津等6省市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我国各省坚定推进高考改革( ) ①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的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 体现了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③因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表明社会基本矛盾都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我国坚定推进改革体现了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不是我国坚定推进改革的原因,应排除;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来解决,④说法错误。 5.近年来,我国政府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哲学依据是( ) ①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的状况 ②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②说法错误;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 6.(2018·河北沧州质量监测)人社部把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确定为2017年的三大工作重点。其依据在于( ) ①广大劳动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③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7.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民事权利宣言书”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许多亮点。例如:首次在法律上正式确认隐私权,将个人信息明确为新的民事权利,胎儿也享有民事权力,8岁孩子可以“打酱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下降至8岁并受法律保护),“QQ币”等网络虚拟财产享有法律保护等。这就是说( ) ①社会意识形态是生产方式的反映 ②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④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D 题目中表述的是我国法律制度的改革,故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而不是生产关系,故③入选,排除②。题目中,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民事权利宣言书”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表明社会意识形态是生产方式的反映,故①入选。④表述与题意无关。 8.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 ①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②生产关系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产业工人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要坚持群众观点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①正确。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错误。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③错误。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能够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④正确。 9.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多是过去动不了、啃不下、绕过去的难点和雷区,每一项变革都可能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重大利益的调整。有学者指出,改革进程越向纵深推进,群众首创精神越显重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能够突破社会存在的制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体现的是精神财富而非物质财富,①与材料不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表述错误。②③表述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因,符合题意。 10.(2018·宣城二调)“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春秋《管子·九守》)下列诗词中蕴含的哲理与上述古语相一致的是( ) 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其二》 解析:选B 题目中,“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项与题意相符。A项体现了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的哲理。C项体现了运动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项体现了世界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哲理。 11.(2018·乌鲁木齐一诊)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中华民族进入重大历史转型期,有识之士纷纷挺身而出,为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展开了一场跨越300百余年的诸子大辩论。对此,有学者指出,诸子的思想固然深刻,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使社会长治久安,因为他们的思想仅仅是“治之术”,而非“治之道”。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道”应该是( ) ①着重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主要矛盾 ②自觉遵循支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 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先导作用 ④坚持实现人民利益与调动人民创造性的有机结合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选A 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就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当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实现人民利益与调动人民创造性的有机结合,④当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而非主要矛盾,①错误;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而非先导作用,社会变革的先导是真正的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③错误。 12.(2018·汕头模拟)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央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从唯物史观看,重视民心是( ) ①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②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 ④把宣传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作为根本目的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D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因此从唯物史观看,重视民心是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③符合题意;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不科学;④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安庆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凝魂强体为根基,提升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发展,改革创新是核心。请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设问指向中国的发展,改革创新是核心。解答时首先明确“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及改革、社会历史的主体;然后调动运用上述有关知识,结合改革创新进行分析,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国发展需要改革创新。②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的新推动。③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是不断解决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4.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某省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多市进行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进一步深化了对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本省省情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说明该省省委组织调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回答相关问题。首先要明确该部分知识包含的内容,其次要联系材料信息将理论与材料对应。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等方面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组织调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只有深入调研,才能深化对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规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规律的认识,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真听取群众建议,是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表现,是该省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重要保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