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白城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白城一中 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政治试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 60分) 1.“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 主张物质和意识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的唯物主义观点 C. 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D. 夸大意识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唯心主义知识点。“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本题选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爱因斯坦曾经说:“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表明 A.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 C.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D.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体现了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哲学为具体科学知识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符合题意。A说法正确,与题无关;B只看到了二者的联系,否认了区别,说法错误;C说法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简单相加。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点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在于: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很明显该题是考查二者的联系。 3. “天有不测风云”。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人们时常发出这种无奈的叹息。从哲学角度看,该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是因为 A. 自然界具有客观性 B.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 认识具有局限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人们发出无奈的叹息,看到了自然界客观性,发生作用不以意识为转移;但是没有看到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并不是无能为力的。答案为C。 4. 下列与“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B.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C.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 功穿漏江海,蚕食因蛟鲸;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D符合题意,应选;A、B、C不符题意,不选,故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5. 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是看这种联系是否是物质运动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①水往低处流 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本质的(而非现象)的联系,规律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无法通过感官感知,①②我们可以直接感知,不是规律本身,而是规律发生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故排除①②,③④正确。 考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6.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它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我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 A. 利用条件,改变规律 B. 把握时机,促成飞跃 C. 固守经验,加强合作 D. 着眼整体,优化结构 【答案】BD 【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我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把握时机,促成飞跃,着眼整体,优化结构,BD正确且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改变的,A说法错误;C说法错误,错在“固守经验”;故本题答案选BD。 7. 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 A.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唯心主义的理解。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解题时注意先明确题干体现的哲理,再判断选择题肢体现的哲理,最后将干肢结合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材料中的“我思故我在”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是主观唯心主义,“先有这理、绝对精神”都把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AD不符合题意;“宇宙即吾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B符合题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 8.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从哲学的角度看,宋人的错误在于( ) ①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②把事物之间的间接联系当作直接联系 ③把狭隘的经验上升为普遍的规律 ④把自在事物的联系当作人为事物的联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的故事是守株待兔,故事中的主人公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做必然联系,把狭隘的经验上升为普遍的规律,结果两手空空,惹人讥笑,①③说法正确;②④与故事内容不符,排除。该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是多样的、规律是客观的。 9.一位民间艺人成功地把陶瓷与麦秆画这两种古老艺术,通过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研发出陶瓷麦秆画工艺瓶,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这说明艺术创作可以 A. 依据事物固有属性,建立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B. 摆脱现实的制约,生产出自然界没有的物质形态 C. 改变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实现主体的创作意图 D. 充分运用客观条件,对客观对象进行创造性加工 【答案】AD 【解析】 【详解】AD:一位民间艺人成功地把陶瓷与麦秆画这两种古老艺术,通过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研发出陶瓷麦秆画工艺瓶,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这说明艺术创作可以依据事物固有属性,充分运用客观条件,对客观对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建立事物之间新具体联系,AD符合题意。 B:艺术创作不能摆脱现实的制约,B错误。 C:联系是客观的,艺术创作不能改变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C错误。 故选AD。 10.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有学者这样写道: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 ④时代观念的反作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本题强调不同情况下时代观念起到不同作用,这体现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意识的反作用,①④正确。 ②:观念决定属于唯心主义,②错误。 ③:该选项强调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题干强调的是社会意识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1.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砷元素含有剧毒,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一种新的细菌能够利用剧毒的砷进行新陈代谢,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结构元素。科学家对砷元素的认识表明 ①人们对砷元素毒性的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砷元素与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③科学家的研究试验使砷元素与某些生命体建立起了有利联系 ④砷元素的性质在不同的生命环境中发生了相反的转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一种新的细菌,能够利用剧毒的砷进行新陈代谢,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结构元素。科学家对砷元素的研究表明人们对砷元素的真理性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砷元素与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是错误的;砷元素的结构并没有变,④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点: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对立统一的观点 12.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 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规律的普遍性; B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C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也不在于强调规律是客观的; D符合题意,“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都强调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故选D。 【点睛】全面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着。 (2)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体现了 A.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D. 运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答案】A 【解析】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说明“人”是绝对运动的,而“桃花”则是相对静止的,这体现了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项正确;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不是捉摸不定的,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固有属性但不是唯一属性,C项错误;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A。 14.“人的精神不是自我的肆意膨胀,而应当是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合乎理性的诉求”,说明() ①精神不是万能的 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制约 ③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④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人的精神不是自我的肆意膨胀”这说明精神不是万能的,①正确;人的精神“应当是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合乎更性的诉求”这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制约,②正确;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不制约客观规律,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的观点错误,③不选;人的精神“应当是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合乎更性的诉求”这说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点睛】做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里,尊重客观规律是事情成功的第一位的因素,是成功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则是第二位的因素。 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景,生活西索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回答下面2题。 15. 材料表明( ) A. 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 人们心中的“美人鱼”形象是以“美人鱼”雕像为基础 C. 人们对“美人鱼”认识的差异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D. 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鱼”是主观思维的产物,缺乏客观基础 16.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人们对“美人鱼”认识是对现实存在“美人鱼”的反映 B. 童话中的“美人鱼”体现了安徒生主观能动性的随意发挥 C. “美人鱼”雕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 人们心中的“美人鱼”是一个感性形象,他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 【答案】15. C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意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这说明了人们对“美人鱼”认识的差异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所以选择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意识。人们对“美人鱼”认识不一定是对现实存在“美人鱼”的反映,更不是随意发挥,源于客观存在,又不是感性认识的产物,所以A、B、D的说法是错误的。 17. 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A.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 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由物质派生而来,而不是意识派生物质,故A排除。 B:病人由悲观心理到看到生命的希望战胜病魔奇迹般活下来,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的发挥,B符合题意。 C:联系具有客观性,人可以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而不是割断不利联系,故C排除。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根据题意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这显然是改造世界,而不是认识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本题病人由悲观心理到看到生命的希望战胜病魔奇迹般活下来,显然是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的发挥,故排除D。 故本题选B。 18. 目前,望远镜并没有覆盖全球,而且分辨率有限,类似小行星这样的天体人们还很难观测到。这说明 A. 世界上有些事物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的 B. 主观与客观不能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类对小行星这样的天体在目前还不能准确的观测到”,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C符合题意当选;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A错误排除;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错误排除;D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故答案为C。 【点睛】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19.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题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以联合国关于发展观念的演变过程为背景,考查有着认识及实践与认识的相关原理。①项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影响实践;② 项强调了联合国对于发展的认识是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故入选;③项错误,忽视了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与制约。④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与上升性。故本题选C。 20.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应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意识的多样性,形式不能决定内容,①错误。 ③:该选项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③排除。 ②④:莫言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这说明意识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成受人的主观因素制约,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C。 21.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意识无论是否反映事物的本质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①错误。 ③: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客观事物,③错误。 ②④: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了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的第一片“人造树叶”,这说明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故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C。 22.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不合题意,造成材料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符合题意,“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是说入山见木,对长短没有不知的;在原野见草,对大小没有不认识的。然而不能伐木来盖房屋,采草来配药方,这是认识草木而不能运用。这段话强调的是,人们虽然对事物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但是却并不能将得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人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并不懂得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就是要最后应用于实践。 故选B。 2019年7月,全国很多省、市再次启动了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3. 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连续15年组织了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据此,广大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青年学生“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是因为( )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书本是认识的来源 C. 实践是个人获得新知的唯一途径 D. “读万卷书”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4. 下列能够体现“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要求的是( ) ①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②屠龙妙术 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3. A 24. D 【解析】 本题以全国很多省、市再次启动了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话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题详解】 A:青年学生“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符合题意。 B:学习书本知识是获得认识的一条途径,但书本知识最终也来源于实践,B错误。 C:实践是个人获得新知一条途径,也可以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C错误。 D:“行万里路”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错误。 故本题选A。 【24题详解】 ①④:“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符合题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符合题意。 ②:屠龙妙术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②不合题意。 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指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5. 2008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送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后来的观测表明,2008 TC3如期而至,时间误差只有15 秒,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 ①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 ②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③预测所依据的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预测被证实证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的基础地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26. 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意识活动的本质区别。主观能动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的心理活动是其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特有的活动,意识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故②错误,动物心理有适应性,可以适应环境。“鳄鱼试验”进一步说明,动物只是被动、机械的适应环境,动物心理没有自觉、主动的特点,故①③符合题意,④与题意无关。 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2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让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从哲学上看,转变发展方式必须 ①重视量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②重视质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③重视系统优化,加快产业升级 ④重视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让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从哲学上看,转变发展方式必须重视质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视系统优化,加快产业升级,②③符合题意。 ①: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是扩大生产规模,①错误。 ④:重视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从经济角度分析,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8. 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该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 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 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认识指导实践,不能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观点是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故排除。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故C入选。随着实践的发展,要不断完善真理,同时,真理和谬误界限分明,该选项中“真理中的错误”说法错误,故D排除。故选C。 29.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年十分不幸,贫穷、饥饿、别人的侮辱时时伴随着他。当他满怀希望成为一名歌手时,嗓子坏了,但他没有萎靡不振,而是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安徒生的事例启示人们 ①没有人希望在人生道路上直线前进,一帆风顺 ②既要对前途抱有坚定的信念,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③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人生发展的基本过程 ④挫折和逆境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所有人都希望在人生道路上直线前进,一帆风顺,①说法不对。题干中安徒生的事例告诉人们既要对前途抱有坚定的信念,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人生发展的基本过程,②③正确。④中“更有利于”说法欠妥。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0. 由于过度捕捞,无数的鱼类物种处在永远消失的边缘,为了缓解这种严峻的形势,圈养繁殖(利用人工手段在保护的环境中繁殖生物)经常被利用。但圈养的鱼会迅速失去遗传多样性,而遗传多样性正是鱼类在野生环境中适应并生存所需要的,这一现象说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③人为联系仍然是客观的 ④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由于过度捕捞,造成了鱼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遗传多样性逐步消失,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仍是客观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尊重客观规律,①③符合题意。 ②: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②说法错误 ④:选项表述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关于联系观点的比较: 联系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二.非选择题 (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四川某乡政府根据县有关部门的意见,要将该乡各村的部分耕地和果园挖成养殖水产的鱼塘,以增加水产养殖,但大多数村的农民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该乡离市区近,蔬菜、柑橘销路好,又有种植蔬菜和柑橘的经验。乡政府经过论证后,决定根据该乡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农民培育蔬菜的技术指导,并指导农民对橘园进行改造,从而使农民种植蔬菜、柑橘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请运用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②他们具体分析了该乡的实际情况,即离市区近,蔬菜柑橘销路好,又有种植经验,对农民加强种植技术指导和服务。这是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体现。 ③该乡正确决策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民种植蔬菜柑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指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四川某乡政府根据县有关部门的意见做出决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设问指向运用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本题考查知识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主要包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四川某乡政府的做法加以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32. 国外某大学在教育改革中形成了一种全新模式:学生在大学四年间都要参加创业实践。他们被要求组建20人公司,成立董事会,自主经营管理,从中盈利,教授则从旁观察、指导。四年中要从事15个左右的创业活动项目。每学年还要读完教授布置的20本书,并递交结合创业实践的读书心得。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培养方式,对于我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借鉴价值。 结合材料,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关系角度概括该模式中的可借鉴价值,并简要分析说明。 【答案】借鉴价值:不仅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积累,更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 获得知识的途径既可以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通过书本或从他人那里学来的间接经验。该校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并要求教授从旁观察指导创业,说明这个模式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积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大量从事真实的创业活动,说明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最终都来源于实践,大量的直接经验可以使学生结合个人的创业实践体验,深刻理解书本知识,不断积累和拓展创业经验。 【解析】 【分析】 本题知识限定明确,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关系角度,题目类型体现类。本题第一问总结经验,语言需要简练,同时能够完整概括材料的核心信息,题中强调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即不仅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积累,更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说明则要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即获得知识的途径既可以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通过书本或从他人那里学来的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最终都来源于实践。同时结合题中学校的做法,分别强调重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详解】本题知识限定明确,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关系角度,题目类型体现类。本题第一问总结经验,语言需要简练,同时能够完整概括材料的核心信息,题中强调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即不仅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积累,更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说明则要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即获得知识的途径既可以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通过书本或从他人那里学来的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最终都来源于实践。同时结合题中学校的做法,分别强调重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2)班的同络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同络的发展及其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探讨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 【答案】从联系的观点看,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应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网络与社会生活广泛而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发挥网络便捷的功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发展具有普遍性,我们应该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应当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网络服务地社会生活的新形式、新途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设问指向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探讨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解答时首先明确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指的是联系观和发展观,主要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