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学案(1)

课时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学习目标 要点晨背 ‎1.掌握真理的含义,懂得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2.理解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3.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探究一 真理是客观的 ‎【基础梳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出现真理和谬误的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想一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吗?‎ 提示 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承认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探究升华】‎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 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 ‎【问题探究】‎ ‎(1)你能列举几部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吗?‎ ‎(2)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1)《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祝福》《社戏》……‎ ‎(2)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强调面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名师点拨】‎ 准确把握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真理只有一个,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温馨提示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其形式是主观的,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典例1】 面对网络民主的发展,有人担心地提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的热议中走失”。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认识到(  )‎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C.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D.真理都是具体的 答案 A 解析 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真理有且只有一个,所以真理不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的热议中走失。该题突出反映了真理的客观性。‎ 探究二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基础梳理】‎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醒 这里的特定过程是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探究升华】‎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召开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问题探究】‎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 ‎(2)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案 (1)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名师点拨】‎ 正确认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真理是绝对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 ‎【典例2】 读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时,小华觉得诗人写错了,应该深草才能没马蹄。后经查阅才明白诗人描写的是早春景象,“浅草”是刚生长出来的草,“才能”是刚刚好的意思。由此可见(  )‎ A.真理总是相对而言的 B.纠正谬误是获得真理的基础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超越历史条件才能获得真理 答案 C 解析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A错误;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基础,B错误;D违背了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原理,表述错误。‎ 探究三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基础梳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想一想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充分说明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提示 ‎ 充分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探究升华】‎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城乡推行计划生育,这一政策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后被写入宪法,作为基本国策。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带来新增劳动力供应紧张、人工成本上升、社会抚养成本上升等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各省陆续推开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双独二孩”的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可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单独二孩”政策,但从实施情况看,不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力求实现人口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2016年起,“全面二孩”政策在各省市陆续实施。‎ ‎【问题探究】‎ ‎(1)我国对人口政策的认识过程受到什么因素的制约?‎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是如何体现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 答案 (1)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首先从主体来看,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其次,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2)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不是一次完成的,经历了“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几个阶段。‎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的人口政策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形势而不断调整和完善。③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我国对人口政策的认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我国人口政策根据形势发展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调整、深化和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名师点拨】‎ 把握三个特点,理解追求真理的过程 追求真理的过程也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特点。‎ ‎(1)反复性强调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要经历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而,只要材料反映的是认识呈现阶段性特征或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就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2)无限性强调由于认识的对象、主体和基础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没有终结的。‎ ‎(3)上升性强调认识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 ‎【典例3】 在20世纪,杂交玉米的推广境遇和今天转基因玉米的境遇大同小异,被很多人认为是洪水猛兽。现如今,杂交技术已被公众接受,成为公众放心的安全技术。这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具有(  )                  ‎ A.物质性和能动性 B.自觉选择性 C.反复性和上升性 D.主动创造性 答案 C 解析 题目反映人们对杂交玉米等的认识有一个从认为不安全到认为安全、从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这体现了认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也是一个上升的过程,C正确,其余选项不合题意。‎ ‎【思维导图】‎ ‎【背景材料】‎ ‎“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次全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作出了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回顾“依法治国”方略,有几个重要的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目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标志着党在执政理念、领导方式上实现了一次历史性跨越,为我国此后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新任务和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深度思考】‎ ‎(1)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的轨迹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答案 (1)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它们也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基本标准。科学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防线,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四者缺一不可。‎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依法治国的认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中国共产党探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艰辛而曲折。③认识具有无限性。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其的认识和理解。④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的轨迹说明了这一点。‎ ‎                   ‎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A.客观性 B.具体性 C.唯一性 D.条件性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2.“真理与谬误只差一步。人发怒时好把真理说成谬误,人高兴时又好把谬误说成真理。”这句话说明真理和谬误存在着一定关系。关于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真理和谬误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而谬误不是,①错误;③未涉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不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的,②正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故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④正确。‎ ‎3.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表述错误,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可能不同,而不是总不同;②与题意不符;③④‎ 正确说明了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下结论的原因。‎ ‎4.真理是客观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在认识过程中真理不能说被推翻,也不会超越历史条件,①④说法错误,舍去;②③符合题意,故应选C。‎ ‎5.某大学校长在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说:“有钱不能任性,但追求真理、忠于真理可以任性。”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在实践中坚持真理的永恒不变 ②在实践中不断推翻原有的真理 ③要积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④要积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①③ B.②④ ‎ C.③④ D.①②‎ 答案 C ‎                   ‎ 基础自测 知识点一 真理是客观的 ‎1.下列对于认识与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②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认识是对现象的反映,真理是对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④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①④‎ 答案 C ‎2.“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  )‎ A.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有用性 B.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上升性 C.是错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 D 解析 谎言重复万遍也不会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客观的,所以题干说法错误,应选D。‎ ‎3.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造成孟子认识上的局限的客观原因中最根本的是(  )‎ ‎①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②阶级立场的局限 ③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④知识结构的残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制约人们认识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①③入选;②仅仅是在阶级社会里非常重要的因素,④是主观方面的因素,无关,舍去;故应选B。‎ ‎4.科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追求真理,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求真务实,这说明(  )‎ A.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C.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 B 知识点二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5.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三角形内角和在不同情形下不一样,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③符合题意;真理具有客观性,不能因人而异,①说法错误;④与题意无关,舍去;故应选D。‎ ‎6.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统一表现在(  )‎ ‎①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与谬误是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A.①② B.②④ ‎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统一的表现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②④符合题意;①是对立的表现;③没有体现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故应选B。‎ ‎7.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元素,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8‎ ‎.一个女孩在一望无际的沼泽里迷路了。聪明的女孩没有慌乱,而是沿着自己一路留下的脚印回到出发的地方,然后开始试走新的路线,最终,她离开了茫茫无际的大沼泽。犯下错误后,只要能从中找到失误和欠缺之处,并及时改正,总能看清成功之路。由此可见(  )‎ ‎①谬误可以从反面不断地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个人犯的错误与获得的真理成正比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真理 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问题。从谬误到真理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②的说法忽视了二者转化的条件,舍去;①③④正确表述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故应选C。‎ 知识点三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9.历史上每一次天象观测都会给人类研究天体积累大量宝贵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是我们进一步认识太空的基础。这说明(  )‎ ‎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推动实践发展 ②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可以随着人的认识而发展 ③认识要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④人类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①说法错误,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发展;②错误,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③④符合题意,故应选A。‎ ‎10.‎2016年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射阳县部分乡镇遭受龙卷风冰雹灾害,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如果龙卷风能及时预报,伤亡也许就不会这么惨重。然而,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是目前天气预报中的一个大难题,世界各国都没有成熟的预报方法。这是因为(  )‎ ‎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②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③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了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究其原因,①④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③与材料无关。‎ 综合提升 ‎11.‎2016年7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强调,多样性是世界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各国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要继续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建立反映世界多极化现实、更加强调以规则制度来协调的国际关系。这表明(  )‎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④人们的认识受到不同立场、观点、知识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各国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体现了①;我们既要继续弘扬《联合国宪章》,又要与时俱进,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③入选;②④与材料无关。‎ ‎12.从哲学角度看,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③要坚持真理的客观性 ④要投身社会变革的行动中 A.①② B.①③ ‎ C.③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真理的客观性、求真务实,漫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以上级说的算,抹杀了真理的客观性,也没有做到求真务实,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均不符合漫画的主旨,故应选D。‎ ‎13.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二五”‎ 期间,国家运用大数据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运用网络传播弘扬主旋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网络强国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通过互联互通共享共治,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进一步融合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实施大数据战略的依据何在。‎ 答案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实施大数据战略,顺应时代拓展发展新空间的趋势。‎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施大数据战略必须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不能超越历史条件,也是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同步推进“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 ‎(3)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实施大数据战略,既需要学习借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不断追求真理,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有利于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 ‎14.我国长期以来不断地对社会公平进行着探索。计划经济时代比较重视平等,甚至走向了平均主义误区。改革开放后,我们更加强调效率和发展,并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实现这一目标。其间,经历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等认识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如何?‎ ‎(2)我国对社会公平的探索过程,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答案 (1)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注重效率,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注重分配公平,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①‎ 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我国对公平的探索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其目的在于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而不同时期对公平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处理措施,则是受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及目的。对公平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对公平认识的变化源自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实践也验证出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某些时期对公平的认识存在误区,促进社会公平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发展是一个反复、无限和上升的过程。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公平的认识和追求,受不同时期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各种主观因素的制约,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对公平的真理性认识。‎ 单元总结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提醒 并不是所有意识都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因为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原理内容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四、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 ‎1.(2016·全国Ⅱ)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 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制定了相关的策略,说明他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善于在变化的战场形势中把握战争规律,故①③正确;②说法错误,军事行动的出发点是客观实际,而不是真理性认识;④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答案是B。‎ ‎2.(2016·全国Ⅲ)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物质决定意识,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②入选;意识是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④正确;①说法错误,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物质的变化;③说法错误,意识并不是对反映对象的直接反映,还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二者并不是“镜像”关系。答案是C。‎ ‎3.(2016·浙江高考)漫画《水没多深》提醒我们(  )‎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答案 B 解析 从画面上看到,这是用一条一边非常深,而一边非常浅的河来比喻股市复杂多变,一人站在水浅处说“水没多深”,这说明事物是十分复杂的,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A和漫画没有关系。此人是在实践后获得的认识,但因为事物非常复杂,需要多次反复对能获得认识,没有调查固然没有发言权,不全面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C不选;D的说法本身错误,因为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4.(2016·全国Ⅰ)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真理、认识。重视智库建设,是因为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为此需要相互取长补短,以获取真理,②③正确;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 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能把不同认识主体的认同当作判断依据,④错误。故答案选C。‎ ‎5.(2016·全国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答案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 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知识,设问指向分析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要结合材料,具体回答。可从实践与真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以及追求真理过程的特点等角度去考虑。‎ 单元检测卷(二)‎ ‎                   ‎ 一、选择题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物质是(  )‎ A.构成事物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 B.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实体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对万事万物一切具体特性的总括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A、B、D三项都是对物质不科学的理解,舍去;故应选C。‎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答案 B 解析 题干旨在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A、D与题意不符,C表述错误,故应选B。‎ ‎3.中新网‎2016年10月20日电,据中央气象台消息,预计‎10月20日20时至21日20时,广东东部、福建东南部、江苏中部偏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广东东部等沿海地区有特大暴雨,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强降水。专家指出,人类的活动破坏了地面的地质结构,这是洪涝灾害的破坏性加大的重要原因。这说明(  )‎ A.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答案 A ‎4.美国科研人员于当地时间‎2016年2月11日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由于在真空的宇宙中有几乎不衰减的特性,引力波能帮我们洞悉整个宇宙的源头。这一发现是基于科研人员坚信(  )‎ ‎①引力波可以概括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 ②自然界是按科学需要形成和发展的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辩证唯物论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①说法错误。②错误,自然界是按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天文发现表明,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④正确。‎ ‎5.‎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以实现种业自主为核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人多地少水缺的瓶颈约束,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为此,我们要(  )‎ ‎①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破除客观条件对我国农业的制约  ④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必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①入选;必须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②入选;③中“破除客观条件对我国农业的制约”表述错误;④与材料无关。‎ ‎6.“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古诗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④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据此回答7~8题。‎ ‎7.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可循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表述不科学,排除。‎ ‎8.“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在一定条件下,人们的认识是能够达到真理的,故①表述错误,舍去;真理与谬误是有严格的界限的,故②表述错误,舍去。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2016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日。95年来,从理想激荡的南湖红船,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既反映了时代面貌的深刻变化,也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日渐开阔。据此回答9~10题。‎ ‎9.中国共产党95‎ 年的历程,绘就一幅中华民族浴血重生的历史长卷。在这期间,有弘毅笃定的理想信念,有艰苦卓绝的探索实践。之所以要强调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的重要性,是由于意识(  )‎ A.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B.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能使人们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 C 解析 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理想信念,说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C正确;A错误,意识并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B错误,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不准确。‎ ‎1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任务已经变化,我们党必将紧扣时代脉搏,善于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局面。这说明(  )‎ ‎①意识需要随着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要做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④意识总是落后于客观事物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时代变化要求政策的变化,政策的变化要紧扣时代脉搏,体现了①②;③错误,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排除。‎ ‎11.《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可以决定一切 C.物质世界的运动是遵循规律的 D.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的句子主要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与题干无关,B、D表述错误。‎ ‎1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曾经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文明元素,儒家思想的一些精华,诸如以人为本、尊老爱幼、重视诚信、和而不同、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等等,在以后世界文明的构建中,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上述材料(  )‎ ‎①承认意识决定物质 ②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③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  ④体现了思想意识是永恒的 A.①② B.②③ ‎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讲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到了意识的能动性,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①④说法错误。‎ ‎13.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  )‎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答案 C ‎14.法国科学家研发出机器人娃娃iCub,iCub能模仿儿童的头部活动和眼睛活动,能爬行和坐立,并能准确地握住东西,类似3岁儿童的行为。科学家还尝试在机器人身上模拟人类的语言学习能力。机器人娃娃iCub的行为告诉我们(  )‎ A.机器人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与人类已无差别 B.机器人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也可以产生意识 C.高科技的发展可以使机器人能模拟人的某些行为 D.机器人是客观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答案 C 解析 A项错误,机器人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工具,与人有着本质区别;B项错误,机器人不会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D项不符合题意。‎ ‎2016年7月11日‎,在2016年“中国航海日”到来之际,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起航,出征北极。这是我国“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和评估”的第三个航次,考察队共128人,历时78天,预计总航程10 000多海里,计划‎9月26日返回上海。据此回答15~17题。‎ ‎15.本次科考将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为平台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旨在系统掌握北冰洋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冰动力学和热力学等要素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北极地区环境气候等综合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可见(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说法错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反映;③说法错误,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16.自‎7月11日从上海出发以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考队在白令海公海作业区共完成6个深水站位的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及海洋地质综合考察,获取了大量定点观测数据和科学样本。北极科考队对北极的科学探测活动说明(  )‎ ‎①人类的好奇和兴趣是深化对北极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了对北极认识的发展 ③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此次北极科考实践成功 ④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深化对北极认识的根本动力 A.①③ B.②③ ‎ C.②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好奇和兴趣”只是停留在观念上,没有付诸实践,①说法错误;③“确保”说法过于绝对。‎ ‎17.北极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北极的气候变化也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对北极的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提出具体应对措施。这表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18.‎2016年9月4日~5日,G20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2016年中国在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积极推动达成合作协议,扮演着日益重要的外交角色。材料表明,实践具有(  )‎ ‎①社会历史性 ②客观物质性 ③能动性 ④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1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 D 解析 题干强调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D符合题意;A、C错误;B与题意无关。‎ ‎2016年有5次日食和月食,我国可观测3次。其中两次日食的时间为,‎3月9日的日全食和‎9月1日的日环食。三次月食的时间为‎3月23日,‎8月18日和‎9月17日。据此回答20~22题。‎ ‎20.过去,民间流行“天狗吃日”的说法,现在普通群众都知道日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运行造成的现象。这体现了(  )‎ A.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无限发展的 B.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C.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D.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答案 B ‎21.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现是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做出的。最著名的例子是1919‎ 年的一次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观测结果与爱因斯坦事先计算的结果十分吻合,从此相对论得到世人的承认。材料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 C 解析 爱丁顿利用日全食的机会进行天文观测,这是在实践,从而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题意无关。‎ ‎22.人们对日食等天象的认识过程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①意识不能反映客观事物 ②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③人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真理是在与谬误作斗争的过程中获得的 A.①② B.①③ ‎ C.③④ D.②③‎ 答案 D ‎23.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  )‎ 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答案 D 解析 题意旨在表明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D项正确;A项表述不科学,B、C两项与题意无关。‎ ‎24.在过去,家庭大量使用轿车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现在,世界各国纷纷着手改变放任私家车增长的公共政策,大力推行公共交通和环保交通工具。这说明( )‎ 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B.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由“过去”的认识到“现在”的认识的变化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选C。A错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B、D与题意不符。‎ ‎2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近十年来,中央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的关键词也相应地发生了由“稳健的”到“适度从紧的”,再到现在“适度宽松的”变化。从哲学上看这种变化体现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联系是可以创造的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②表述错误,排除含②的B、C、D三项,故应选A。‎ 二、非选择题 ‎26.‎2016年2月2日是第20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我们的未来”,口号是“加入我们”。近年来,我们对于湿地保护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一味地追求原始,存在“打破旧世界、恢复原生态”的冲动。时空变化是不可能复原的,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态环境就像春秋时代楚人“刻舟求剑”一样可笑。因此,我们既要反对改造自然的狂妄,认为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也不能因敬畏自然而无所作为。‎ 结合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中说,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态环境就像春秋时代楚人“刻舟求剑”一样可笑。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楚人“刻舟求剑”的可笑所在。‎ ‎(2)“我们既要反对改造自然的狂妄,认为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也不能因敬畏自然而无所作为。”这句话蕴涵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否认了舟、水、剑是运动的,忽视了三者关系的变化。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态环境,也就同那个楚国人一样可笑。‎ ‎(2)①自然界是客观的,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我们改造自然,要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盲目蛮干,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7.北方某县地处城市边缘的山区,山多地少,长期以来只从事单一的粮食种植业,越种越穷。近几年来,他们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实际,一方面修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教会农民科学种植,发展起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生产,对蔬菜进行真空保鲜包装,销售到周边大中城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又聘请科技人员,引进高新技术办起了蔬菜、药材加工厂。为了使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出去,组织起上万人的专业销售队伍,该县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能够脱贫致富的原因。‎ 答案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是该县农民能够脱贫致富的主要原因。‎ ‎(2)从当地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本地的实际,修筑公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材,发展当地经济。‎ ‎(3)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该县充分研究市场,深层加工,组织销售,培训科技人员等,都是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播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制定、推行行为规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意见》中提出的措施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答案 (1)①意识的作用是指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误入歧途。‎ ‎②我们要端正立场,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正确的认识;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③国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意识,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2)①研究和根据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来积极改进教学。说明做事情尊重了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注意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修订和完善各种规则,能够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等,说明做事情应该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深入研究规律和特点,积极改进教学,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修订完善规则,推行行为规范的要求等,说明做事情能够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9.李克强在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动发展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和创新驱动转变。‎ ‎(1)运用唯物论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为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出三条建议,并指出其哲学依据。‎ 答案 (1)①‎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③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国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我国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①建议:结合本地实际,推进供给侧改革;依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建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获得供给侧改革的有关认识;依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③建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有关认识;依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④建议:将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措施付诸行动;依据: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