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砀山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砀山二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 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D.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A与题意不符。 B: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而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B与题意不符。 C: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而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与题意不符。 D: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望梅止渴,心灵手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上述的观点各体现了 A. 运动具有相对性,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 B. 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 C.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具有绝对性 D. 形而上学的观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运动的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B:“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意思是:人的一生少年时光怎能长久呢,即便是浪涛翻滚的大海也有变为农田的那一刻,说明运动是绝对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望梅止渴,心灵手巧”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正确。 ACD:三项均错误,ACD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引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的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选项时,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选项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 3.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 ②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形存则神存”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符合题意。 ④:“沧海变桑田”属于辩证法,“天不变道亦不变”属于形而上学,④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符合题意。 ①:“气者理之依也”和“天地合而万物生”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不符合题意。 ③:“擒贼先擒王”和“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属于辩证法,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强求得到的不一定能使自己更幸福,这是命。此观点属于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A 【解析】 题目中“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故A选项与题意相符。其他三项表述均不是客观唯心主义,排除。本题选A。 【考点定位】客观唯心主义 【名师点睛】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内部派别 主要区别 例证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精神 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8”就是发;喜鹊报喜;彗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理生万物、理主动静;上帝造万物 5.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蕴含的世界观一致的是 ①天地合万物生 ②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③存在即被感知 ④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万物皆备于我。”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③④项与其所蕴含的世界观一致;①②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与题目所蕴含的世界观不一致;正确选项为D。 【点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6.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钓了非常多的鱼,但每钓上一条鱼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鱼,他都丢回河里。旁观人见了不解地问: “别人都希望钓到大鱼,你为什么将大鱼都丢回河里呢?”这人不慌不忙地说: “因为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宽,太大的鱼装不下。” (原文的批注是:不让无穷的欲念攫取己心)这一故事表明的是一种“够用就好”的生活态度。当人们在吃到饱的自助餐厅,毫无忌惮的吞食,那可真是一个可怕的景象。取自己够用的,不必贪求,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修炼。这则故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真正的哲学( ) A. 能够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 B. 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C. 教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得与失、进与退的关系 D. 告诉人们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答案】C 【解析】 “够用就好”是一种生活态度,不必贪求是一个重要修炼。故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真正的哲学就是教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得与失、进与退的关系,A、B、D项都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C。 7.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这是因为()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B.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升华,从中抽象出最普遍的本质 C. 具体科学的研究总是局限在世界某一领域,不具有普遍性 D. 哲学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哲学的理解。A说法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正确,材料中“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体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从中抽象出最普遍的本质;C不符合题意,题中强调的是哲学的作用而不是具体科学;D说法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本题应选B。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8.“现代领导者必须具有哲学头脑。千学万学,不离哲学。“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该观点强调了哲学 ①是启迪人类思想的“科学之科学” ②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③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④能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根据题意,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强调了哲学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③选项正确。①选项“科学之科学”的观点将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是错误的。④选项“具体方法”的表述错误。选C。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的原因在于( ) A.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B. 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C. 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 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A.: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A与题意不符。 B: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是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B符合题意。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C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C与题意不符。 D: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10.“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逻辑体系严密,实践特征鲜明,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要义,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这体现出“五大发展理念”:( ) ①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③是科学的世界观,第一次实现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④是科学的方法论,为实现我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具体有效的办法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五大发展理念”逻辑体系严密,实践特征鲜明,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要义,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故①正确; ②:“五大发展理念”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加以发展与完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故②正确;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搭配错误,故③错误; ④:哲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并非提供具体有效的方法,故④错误; 故选C。 1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A.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 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该诗说明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项符合题意;BC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1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B.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C.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文化生活 D.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答案】B 【解析】 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 13.明确方位才能找准方向,把握大势才能蠃得未来。“中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新的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这表明 ①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可以认识和利用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③要改变规律就必须先尊重并服从于规律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新的重大政洽论断,这表明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可以认识和利用,①正确;“把握大势才能蠃得未来”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②正确;规律是客观的,不能人为改变,③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点睛】做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里,尊重客观规律是事情成功的第一位的因素,是成功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则是第二位的因素。 14.2019年3月15日山西乡宁发生严重山体滑拔事故。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都还只是一个梦想,地质灾害突如其来,束手无措让人们损失惨重,需要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才能让我们远离地质灾害,这是基于( ) ①改善生产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④顺从自然才能有效地防范自然灾害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③: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都还只是一个梦想,地质灾害突如其来,束手无措让人们损失惨重,需要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才能让我们远离地质灾害,这是基于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③符合题意。 ①:斗争性是绝对的,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说法错误,排除①。 ④: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④错误。 故本题选D。 15.受生态环境破坏和喀斯特地貌影响,黔西海子村痛定思痛,决定向生态要效益,实施开荒育林。昔日荒山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经果林,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海子村的转变告诉我们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人类活动可以突破地理环境的制约 ④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原来静止的荒山变果林,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②表述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表述错误,物质是客观的,人类活动可以突破地理环境的制约。④符合题意,人们可以根据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故选C。 16.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取得了研究成果: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暗物质的6个特征已有5个得到确认。这一研究结果从哲学上表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物质与暗物质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材料中,丁肇中通过实验发现了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深化了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这充分说明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正确;世界是物质的,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暗物质也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充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正确;人们可以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并且材料反映的是人们认识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③错误;暗物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式,物质与暗物质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④错误。故选A。 17. 下图漫画表明 A. 存在决定思维 B. 世界统一于物质性 C. 思维反作用于存在 D.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看到上述漫画,我们可以想到一句名言那就是“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后生出无数烦恼”,这说明不同的条件下人的想法不同,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故选项A正确。选项B说法过于笼统,故排除。选项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18.“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B.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这一观点体现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在,A项符合题意;该观点强调运动的绝对性,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项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19.秋有收获,更有悲凉。诗人以“秋风扫落叶”来感慨人生的悲伤。然而,一位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禅师的话是说 ( )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无意义的 ②运动总是与静止相伴而生的 ③运动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特点、规律的客观性。“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禅师的话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不是没有意义的,①说法错误;运动不总是与静止相伴而生,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20.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针对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我国调整了发展经济的举措,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体现的哲理有 ①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改造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新常态之“新”, 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正确且符合题意;针对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我国调整了发展经济的举措,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被认识但是不能被创造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即可,解答时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得出正确选项。 2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也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这表明 ①人为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把握规律可以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③“二十四节气”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④“二十四节气”是时令、气候、物候的规律,我们应该尊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选项错误,题目中表述的是自在事物的联系。④选项错误,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十四节气”是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题目中,“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也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这表明把握规律可以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二十四节气”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故②③选项入选。选B。 22.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生态文明时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此必须( )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发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作用 ③要尊重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在认识和控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趋利避害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尊重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①③符合题意。 ②:正确的生态观属于正确的意识,意识不能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决定作用,②观点错误。 ④: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控制规律,④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3.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分别是 A. 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人脑的机能 D.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人脑的机能 【答案】B 【解析】 B项对应正确;ACD项均对应不准确;正确选项为B。 【点睛】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所以说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 A. 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 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符合题意。 A:材料没有体现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A与题意不符。 C:材料没有涉及意识的起源问题,C与题意不符。 D:人脑可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也可能错误地反映外界事物,D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B。 25.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A. 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B. 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 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 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A:题中不是向老天爷宣战,而是向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表明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A正确。 B: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向污染宣战并不是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错误。 C:矛盾具有普遍性,人与自然的斗争性不会消除,C错误。 D:题中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D错误。 故本题选A。 26.2019年1月14日,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首次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从嫦娥4号上搭载的生物科普实验载荷发布的最新实验照片可以看到,实验搭载的棉花种子已经长出了嫩芽,这也标志着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月面进行的首次生物实验。这表明 ①实践最终以服从和服务于认识发展为目的 ②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③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④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决定着认识的深度、广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相关知识。探月工程首次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使人们对月球背面有了新的认识,这表明科技创新推动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②③正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说法错误,排除;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发展决定着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7.据实验资料记载,黑猩猩能模仿人动作,从水龙头取水去灭火。可是当黑猩猩淌过一条小河去灭火时,却不知道取河水也可以灭火,这说明黑猩猩不认识水的特性等。这则实验资料进一步佐证了 ( ) ①动物心理没有主观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没有创造性,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黑猩猩虽然能够模仿人从水龙头取水去灭火,但是却不知道取河水也可以灭火,这进一步佐证了动物心理没有主观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因不具备人所特有的意识,因而动物没有创造性,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故①③入选。②选项错误,动物心理具有适应性。④选项错误,且与题意无关。选D。 2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B.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C.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 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答案】D 【解析】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正确答案选择D。A.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忽略了意识的反作用;B.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相互依赖表述错误,物质可以不依赖与人的意识而存在;C.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表述错误。 点睛: 物质 决定: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从实际出发) 意识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纵向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意识具有能动性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横向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对外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对内 29.“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是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词,其中“新时代”诞生“新思想”,主要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 A. 意识的能动性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发展的观点 D. 物质决定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A:“新时代”诞生“新思想”说明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材料没有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A与题意不符。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辩证法的观点,不是唯物论的观点,B与题意不符。 C: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观点,不是唯物论的观点,C与题意不符。 D:“新时代”诞生“新思想”说明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0.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水环境承载能力较差。对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下列对“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 ③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①②符合题意。 ③: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意识对改革客观是世界的指导可能是正确指导也可能是错误指导,因此③观点错误。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改造世界的前提,④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二、材料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传统村落拥有较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是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丽水市松阳县是全国首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该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坚持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理念,把传统村落放到历史动态中去加以考量,尊重原住民,遵循它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态、低碳环保材质,充分利用新的生态环保技术等复活传统村落的整村风貌。这种保持着原味古朴历史感的传统村落吸引了省内外大量的游客,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丽水市松阳县是如何成功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 【答案】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传统村落的保存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该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传统村落放到历史动态中去加以考量,尊重原住民,遵循它的发展规律。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该县在遵循规律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态、低碳环保材质,充分利用生态环保技术等保护和发展了传统村落。 【解析】 本题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原理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回答本题,考生可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传统村落的保存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该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该县在遵循规律基础上充分利用生态环保技术等保护和发展了传统村落等角度进行说明。 【点睛】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摆脱规律的制约,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做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里,尊重客观规律是事情成功的第一位的因素,是成功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则是第二位的因素。 32.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教育发展的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等靠要的心态严重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扶贫先扶志”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扶贫必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在促进扶贫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要在扶德、扶智、扶志、扶能上用真功。 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扶贫开发;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要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远大志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拒绝等靠要;③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只有扶志和扶智,才能实现扶贫的目的,防止返贫。只有扶志和扶智,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彻底解决贫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脱贫攻坚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观点的合理性。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观点的合理性,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等方面分析说明。 【点睛】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3.材料:近年来,一系列文明风尚建设净化着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文明、理性正在成为时代的底色,引导着我们的公共生活。但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文化选择多样化的情景下,一些人受错误的思想侵蚀,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如重庆万州一乘客与司机争执互殴导致公交车坠江;高铁和公交上公然“霸座”,无理取闹……发生在公共场域的这些不文明行为乃至违法事件,受到公众和媒体的普遍谴责,也引发了关于社会文明的思考。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亟须构建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时代相匹配的思想道德文明。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构建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时代相匹配的思想道德文明的依据。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正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实际要求构建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时代相匹配的思想道德文明。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使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随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文化选择多样化,确立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时代相匹配的思想道德文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针对一些人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的情形,只有构建思想道德文明,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们抵制错误的思想侵蚀,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育文明社会风尚。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构建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时代相匹配的思想道德文明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构建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时代相匹配的思想道德文明的依据。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问题指向是说明构建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时代相匹配的思想道德文明的依据,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来回答。材料“我国正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实际要求构建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时代相匹配的思想道德文明”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材料“随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文化选择多样化,确立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时代相匹配的思想道德文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说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使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材料“针对一些人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的情形,只有构建思想道德文明,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们抵制错误的思想侵蚀,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育文明社会风尚”说明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 【点睛】本题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查看更多